(共33张PPT)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024高三一轮复习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及其意义。
考点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思想。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表现及意义。
知识梳理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原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表现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 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知识梳理
2.华夏认同
(1)表现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政治特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争性质:争霸战争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封建社会起止时期
政治特点: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战争性质:兼并战争
知识梳理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农业
(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
(2)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3)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手工业
(1)冶铁技术出现。
(2)分工更加细密。
(3)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3.商业
(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2)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3)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知识梳理
4. 变法运动
①背景
社会生产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社会局势 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②目的:富国强兵。
③主要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主持的变法。
④最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
内容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政治与社会制度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知识梳理
三、春秋战国的选官制度和户籍制度
1.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举荐和军功授爵制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②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2.户籍制度
(1)起始: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秦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簿籍上有登记。
知识梳理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1.孔子和老子
项目 孔子 老子
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内容 (1)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 (2)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3)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1)唯物史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2)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矛盾,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教育成就 (1)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2)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
知识梳理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
1.基本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①社会伦理: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制作礼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②政治伦理:民本思想。管子主张君主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表现:商朝人祭天地、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②特点: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知识梳理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①先秦诸子:孔子、墨子、孟子等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②后世士大夫: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都有家国情怀。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①表现:周朝统治者主张“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
②影响: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①《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②战国:孟子“富贵不能淫”;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等。
知识梳理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
(6)主张和而不同
①提出: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阐释:孔孟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强调“人和”。
2.特点与价值
(1)特点
①本土性:中华文化发源于本土;发展立足于本土。
②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③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④凝聚性:形成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⑤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知识梳理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
(2)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①对民众:其道德伦理、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②对国家:维护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考点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1)灾难: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2)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考点总结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的影响
(1)结束了农业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使文明由青铜时代进入到铁器时代,加速了文明的进程。
(2)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革命。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4)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创造灿烂辉煌文明的基础。
考点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源动力
(1)经济根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大量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成为可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2)政治动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思想理论: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4)民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
考点总结
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
(2)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
(4)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顺利进行。
(5)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考点总结
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商鞅变法对伦理道德的蔑视,一定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
考点总结
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商鞅变法对伦理道德的蔑视,一定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
考点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考点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今天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取之有道的义利观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和价值导向。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其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能够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考点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总而言之,中华传统友好往来文化对于解决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
课堂练习
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答案 D
解析 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正式废除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因此A错误;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是周天子权威由盛转衰、分封制从建立到逐渐崩溃的过程,所以B错误;这里只是讲经济上的采邑制度,并没有提到诸侯国君的权力,因此C错误;采邑越来越多,结合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在山林川泽的垦殖能力,私田得到开垦并逐渐增多,其根源在于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D正确。
课堂练习
2.(2020·全国Ⅲ卷,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 B
解析 先秦到汉朝,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用”“方便”“货币数量”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A项与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不符,排除;货币形制的演变与审美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裂割据,与D项不符。
课堂练习
答案 B
解析 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即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3.(2021·山东高考,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课堂练习
答案 B
解析 在孔子去世之后,他的众多弟子在各地参与政治,“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故选B项;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并未得到各诸侯国的推崇,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才流动是由于战国纷争,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礼崩乐坏,排除D项。
4.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
B.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
C.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
D.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
课堂练习
5.井田制下农户使用简陋石器、木器,分封的土地耕种不过来,其他荒地也就无暇顾及。但铁犁牛耕使用后,井田之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出来。人们都在经营新开垦的私田,这就导致要交税的井田荒芜,最终井田制难以为继。材料旨在说明( )
A.农村经济结构瓦解的趋势
B.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性
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
D.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了铁犁牛耕的出现使人们致力于经营新开垦的私田,导致井田荒芜,井田制走向瓦解。可见其主要在于强调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农村经济结构的瓦解,但重点在于探讨其原因,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排除C项。
课堂练习
6.西周末年,楚国自称“蛮夷”,如国君熊渠(前886—前877年在位)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后期,楚国以“华夏”自居,如前560年楚国公子子囊有“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 B.政治治理体系的转型
C.传统宗法观念的解体 D.文化交流融合的加强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楚国以‘华夏’自居”“赫赫楚国……以属诸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与楚国交流密切,形成了华夏认同,故选D项;华夏民族意识形成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治理体系的转型体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宗法观念,排除C项。
课堂练习
7. 《荀子·王制》中记载:“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中庸》中则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材料( )
A.说明统治者应提高道德修养
B.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C.体现了鲜明的以民为本思想
D.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知,儒家强调不应破坏草木的正常生长,以及认为达到中和状态,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故选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儒家认为圣明的君王不应破坏自然规律,而未强调君主应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以民为本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非人际关系的和谐,排除D项。
课堂练习
8.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反映的道家理念是( )
A.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B.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中“提倡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发展规律来行事,与自然和谐共处,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虽然述及了道家“反对斗争”,但是并没有述及拯救民间疾苦的问题,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强调的是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避世出尘”,排除C项;道家虽然倡导“无为而治”,但是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道家“追求平等”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课堂练习
9.孟子主张,个人、社会、家庭都应按“礼”的原则行事,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荀子认为,利益的规定,财富的分配,必须严格执行贵贱、长幼、智愚等“礼”的相关制度。据此可知,荀子的思想( )
A.强调礼应为政治服务 B.否认礼具有教化功能
C.重视社会制度的建设 D.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孟子认为,个人、社会、家庭都应按“礼”的原则行事,相比较而言,荀子对于实施“礼”的情况作了更进一步的限制,即“利益的规定”“财富的分配”,据此可知,荀子所主张实施的“礼”具有较强的现实功利色彩,故选D项;荀子所强调的“礼”侧重“利益的规定”“财富的分配”方面,即经济方面,而不是“政治”方面,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实施“礼”的条件和情况,并没有述及其“功能”问题,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礼”这一个方面,不能据此扩大为“社会制度”,排除C项。
课堂练习
10.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这些科学理论成就,表现在一大批生产工具、军事武器、机械用具的改良和制造上。这反映了墨家( )
A.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社会属性
B.是精于研究的科技精英群体
C.与时代的主流意识基本一致
D.是综合多家学派精华的产物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这些科学理论成就,表现在一大批生产工具、军事武器、机械用具的改良和制造上”可知,墨子创立的学说大部分都是和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息息相关的内容,科学理论成就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表明墨家具有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社会属性,故选A项;战国时期的科技研究不能说是科技精英,排除B项;墨子处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侯国之间进行着兼并战争,暂时还未形成群体性的主流意识,排除C项;综合各个学派产物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课后练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而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快跑:跑得越快,越错得很。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课后练习
答案 示例
材料观点:古代“出世的哲学”主张脱离社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政治观念消极。
评析:道家思想是中国“出世的哲学”的重要代表,老子以“道”为世界本原,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则追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他们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社会巨变,反对频繁的战争,政治上主张“无为”,思想上主张顺其自然。他们虽主张远离社会的纷争和喧嚣,但并非主张脱离社会,其“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只是老子认为天下大乱,不是因为有许多事情还没有做,而是因为已经做的事情太多了,因此他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地“为”。
结论:“出世的哲学”并非是完全脱离社会、消极的、无实用的,这实际上是另一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入世”与“出世”并非完全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