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31 14:23:06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测评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下图阴影区表示夜半球,非阴影区表示昼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ab为同一经线圈的两条经线,且a经线为东经120度。读图,完成1~2 题。
1.四图中,b线表示晨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③④两图所示时间,此时北京(  )
A.③图北京时间6点,且太阳高度大于0度
B.③图北京时间18点,且太阳高度小于0度
C.④图北京时间6点,且太阳高度大于0度
D.④图北京时间18点,且太阳高度小于0度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天进入黑夜的界线是昏线,由黑夜进入白天的界线是晨线;结合图示信息可知,①图中b经线与由黑夜进入到白天,是晨线,A正确;②图中b经线由白天进入黑夜,是昏线,B错误;③、④图中ab经线未与晨昏线重合,不是晨昏线,C、D错误。第2题,由图示信息分析可知,③图中,黑夜与白昼的分界线是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点,所以b经线地方时是6点,由“ab为同一经线圈的两条经线,且a经线为东经120度”可知,所以北京时间东经120度是18点;读图可知,此时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所以北京日落在18点之后,所以18点时太阳高度大于0度,A、B错误。④图中,黑夜与白昼的分界线是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点,所以a经线地方时是18点,由“a经线为东经120度”可知,所以北京时间东经120度是18点;读图可知,此时北极地区出现极夜,所以北京日落在18点之前,18点时太阳高度小于0度,C错误,D正确。
答案:1.A 2.D
下图中a—b是一条完整的晨线。由a—b到c—d、到e—f再回到a—b是该线一年内的移动轨迹。据此完成3~5题。
3.若把地球看作一个标准球体,则图中a—b、c—d和e—f三条线段相比(  )
A.长度相等 B.c—d最长
C.昼长相等 D.日出方位相同
4.a点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约(  )
A.23.5° B.43°
C.47° D.67°
5.当e点时间是12:00时,f点的地方时是(  )
A.0:00 B.6:00
C.12:00 D.18:00
解析:第3题,若把地球看作一个标准球体,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晨线和昏线的长度相等都等于大圆的一半,投影到平面上晨线可以看作标准圆的直径,a—b是一条完整的晨线,由a—b到c—d、到e—f再回到a—b是该线一年内的移动轨迹,也就是说a—b、c—d、e—f是不同日期的晨线投影,无论如何摆动,他们的长度应该总是相等的,长度都等于地球大圆的一半。故选A。第4题,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晨昏线要过南北极点。其余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即晨昏线不经过南北极点),其夹角范围为0°~23°26′。在二至日时,其夹角最大,为23°26′。当晨昏线与经线相交时,其夹角与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值相等。根据晨线倾斜角度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相关知识可判断a—b表示夏至日,c—d表示春秋分日,e—f表示冬至日,a点所在纬度为66°34′N,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约47°,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0°,年内变化差值为47°。故选C。第5题,e—f是冬至日的晨线,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的一半,e、f是分别位于经度相差180°的两条经线上的点,他们能组成一个经线圈,时间相差12小时。当e点时间是12:00时,f点的地方时是0:00。故选A。
答案:3.A 4.C  5.A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地貌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7.钟乳石的形成的外力作用形式是(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解析:第6题,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丙处岩层向上拱起,可知丙处受挤压,形成了褶皱山脉;乙处是由于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锥地貌;丁处是溶洞,有钟乳石,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甲处是处于地表的石灰岩形成的峰丛,也是流水溶蚀形成的。综上所述,甲丁都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故选D。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被溶解的碳酸氢钙又变成固体,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称为“钟乳石”,是沉积作用的结果。故选D。
答案:6.D  7.D
下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2中的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据此完成 8~9题。
8.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9.若有岩浆侵入③岩层,则接触地带最有可能形成图1哪类岩石(  )
A.a B.b
C.c D.d
解析:第8题,图中甲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A错误。甲地从地貌上看,为山地,B错误。乙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D错误。乙地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形成谷地,C正确。第9题,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接触地带受岩浆高温的影响可能形成变质岩。图中a由外力作用形成,为沉积岩。d有三个箭头指进,只有一个箭头指出,各类岩石都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可判断出d为岩浆,c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因此岩浆侵入的接触地带最可能形成b变质岩,B正确。
答案:8.C 9.B
下图中甲、乙、丙、丁、戊示意我国某市5天的天气状况。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  )
A.甲日为多云天气
B.乙、丙两日最高气温相同
C.戊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大
D.丁日的最高气温为2 ℃
11.图示5天的天气状况呈现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过程,则其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戊
B.戊→丁→丙→乙→甲
C.乙→甲→丙→戊→丁
D.戊→丁→乙→甲→丙
解析:第10题,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日为雨天,A错误;乙、丙两日最低气温相同,均为-1 ℃,最高气温丙日高于乙日,B错误;戊日的最高气温约为14 ℃,最低气温是3 ℃,气温日较差约为11 ℃,通过计算可知,这5天中戊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大,C正确;丁日的最低气温为2 ℃,最高气温为10 ℃,D错误。第11题,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温暖晴朗;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据图可知,戊→丁→乙(丙)→甲气温不断降低,甲日气温最低且有降雨,说明甲日为冷锋过境时;乙日为多云天气,丙日为晴朗天气,因此判断丙日为冷锋过境后。故选D。
答案:10.C 11.D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时期(  )
A.伦敦盛行偏西风 B.上海盛行东南风
C.孟买正值雨季 D.罗马正值旱季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图示区域可能为山地
B.图示区域为海洋
C.等温线①的数值小于②
D.图示区域可能为暖流
解析:第12题,由图中纬度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说明太阳直射点南移,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冬季,罗马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上海冬季盛行西北风,孟买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为旱季,B、C、D错误,伦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故选A。第13题,南半球越往南气温越低,等温线①的数值大于②,C错误;等温线向低值凸出,根据凸低为高的原则,该区域中部气温较高,山地海拔高气温低,A错误;南半球夏季海洋气温低,说明不可能为海洋,应该是陆地,B错误;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该区域位于南半球,洋流由北向南流,可能为暖流。故选D。
答案:12.A  13.D
下图示意世界某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读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有关该地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年际变化大 B.气温日较差大
C.降水季节变化大 D.气温年较差大
15.该地最可能位于(  )
A.20°~30°的大陆西岸
B.20°~30°的大陆东岸
C.30°~40°的大陆西岸
D.30°~40°的大陆东岸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该地终年高温少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气温年较差小,但晴天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日较差大。故选B。第15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20°~30°的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区,20°~30°的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分布区,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分布区,30°~40°的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分布区。故选A。
答案:14.B 15.A
下图为鄂毕河与叶尼塞河的位置示意及多年月平均入海径流量统计。据此完成16~17题。
16.6月,两条大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大气降水 B.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地下水
17.与叶尼塞河相比,鄂毕河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  )
A.降水季节变化小 B.气温年较差小
C.沼泽面积大 D.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第16题,鄂毕河与叶尼塞河所处纬度位置较高,六月气温回升,积雪融化,积雪融水补给增多,河流流量显著增大,两条大河的主要补给类型为积雪融水,B正确;区域所处纬度较高,6月大气降水较少,雨水补给不是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A错误;如果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冰川融水,则河流流量应在温度更高的7月更大,与图示信息不符,C错误;地下水补给较少且稳定,不会导致河流流量在6月显著增多,故不是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D错误。第17题,读图可知,与叶尼塞河相比,鄂毕河流域内有大面积沼泽,沼泽能有效滞纳地表径流,使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C正确;两条河流流域的降水季节特征、气温年较差、植被覆盖率等差异不大,A、B、D错误。
答案:16.B  17.C
下图表示某海域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b、c处于同一纬度,a、d处于同一纬度。据此完成18~20 题。
18.由图可知(  )
A.a是北半球寒流 B.b是南半球暖流
C.c是北半球暖流 D.d是南半球寒流
19.对该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及密度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a海域与d海域的盐度大小相同
B.a海域密度大于b海域密度
C.b海域盐度小于c海域盐度
D.d海域密度大于c海域密度
20.关于图示洋流对人类活动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处可形成渔场,原因是处于寒、暖流交汇处 ②乙处海域多海雾 ③轮船在a海域航行,航行速度因洋流而加快 ④大型油轮在d海域漏油污染范围会扩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8题,读图根据等温线的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判断出该海域位于北半球。根据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知,a是暖流,b是寒流,c是暖流,d是寒流,C正确,A、B、D错误。第19题,同一纬度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考虑洋流因素,暖流流经,蒸发量大,盐度大;寒流流经,蒸发量小,盐度小。b、c处在同纬度地区,c处有暖流流经,b处有寒流流经,故盐度b答案:18.C 19.C 20.B
胡杨林具有喜光耐热、耐旱涝、耐盐碱等特点,对沙漠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强大的根系在土层内向四周延伸。下图示意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中根系的质量)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21~22题。
21.下列关于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总体密度呈现波动起伏
B.0 cm~80 cm深度根质量密度逐渐增加
C.随深度增加,出现一个高峰值
D.地表和100~120 cm深度密度最小
22.森林群落一般由乔木—灌木—草本等植被类型组成,胡杨林群落在退化过程中最先消失的植被类型是(  )
A.乔木 B.灌木
C.混合林 D.草本
解析:第21题,从图中可知,总根系密度总体上是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A错误;0~40 cm土壤深度内根质量密度呈增加趋势;在40~80 cm土壤深度内随深度的增加而略微减少,B错误;在20~40 cm出现一个峰值,在80~100 cm出现1个最大高峰值,C错误;地表和100~120 cm深度密度最小。故选D。第22题,胡杨林群落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水源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草本根系分布较浅,最易出现缺水死亡,先消失的是草本植物。故选D。
答案:21.D 22.D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山地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某地理科考队调查了秦岭主峰太白山的物种丰富度,将调查结果绘制成了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图(下图)。据此完成23~24题。
23.太白山景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  )
A.呈单峰曲线变化
B.呈双峰曲线变化
C.海拔1300米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D.海拔13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24.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低的主要原因(  )
A.该海拔段坡地面积小
B.海拔高,光照条件较差
C.该海拔段坡地起伏大
D.海拔高,土壤条件较差
解析:第23题,读图,点线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A正确,B错误;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海拔13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D错误。第24题,坡地面积小,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物种的种类也少,A正确。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海拔高,光照条件好,B错误。起伏大小对丰富度影响小,C错误。土壤影响植被的生长状况,而非数量状况,D错误。
答案:23.A 24.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5.读图回答问题。(14分)
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1)按东、西半球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________半球,此时甲地地方时是________点。(4分)
(2)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__。(4分)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________小时,该日与乙地在同一日期的范围是________(4分)
(4)如果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0°,则该日正午时分上海(31°N)世博园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2分)
解析:第(1)题,图中经线是西经,西经大于20°为西半球,图中晨昏线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是6点。第(2)题,赤道以北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经度与甲点相差90°,甲位于22.5°~37.5°的正中间,为30°W,向东数90°为60°E。第(3)题,乙与甲点经度相差7.5°,差半小时,日出为6:30,日落17:30,所以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11小时。此时甲地30°W为6点,自然日期分界线0点经线位于120°W,与乙地位于同一个日期的范围是120°W向东到国际日期变更线。第(4)题,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0°,太阳直射10°N,上海纬度约为31°N。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31°-10°)=69°,当正午太阳光直射太阳能电池板时,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面(墙面与地面垂直)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69°。
答案:(1)西 6 (2)北 60°E (3)11 120°W向东至180° (4)69°
26.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C层处于________的环境(填海洋或陆地),判断海平面的升降:从E层到F层海平面________,从F层到G层海平面__________。(6分)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地区褶皱发生在________地层形成以后,________地层形成以前(填字母)。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________。(6分)
(3)根据该地层剖面,列举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表现(各写一种)。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判断C层为砂岩,砂岩是河湖沉积的产物,因此所处环境为陆地环境。E层为石灰岩,形成于深海,F层为砂岩,形成于陆地环境,说明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G层为页岩,形成于浅海环境,说明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第(2)题,图中B~K底层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和弯曲,褶皱一定是这些地层形成之后产生的,即K地层(最年轻)形成之后;N、O、P地层位于最上层,且呈水平分布,是形成最晚和没有发生倾斜、弯曲的地层,褶皱一定在这三地层形成之前,即N地层(三层中最早)形成之前。地层O发生了断裂,说明地层O形成在断层M形成之前。第(3)题,图示信息显示该地区地层发生了升降运动,形成了褶皱、断层,褶皱的顶部被外力侵蚀,使得断层左侧地层缺失。这些运动中,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沉积岩的形成、地层被侵蚀甚至缺失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
答案:(1)陆地 下降 上升 (2)K N 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3)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 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下图为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说出甲自然带名称,并阐释判断理由。(4分)
(2)该山地西坡以荒漠、草原自然带为主,分析其原因。(3分)
(3)该山地顶部无积雪冰川分布,对此做出合理解释。(3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位于该山地东坡,甲自然带下部为常绿阔叶林带,甲自然带上部为山地针叶林带,均为森林带,表明该山地东坡降水丰富,甲地自然带应为森林带,由于该自然带介于常绿阔叶林带与山地针叶林带之间,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甲自然带应为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读图可知,该山地东坡主要为乔木和灌木,而西坡多为荒漠以及山地草原,表明东坡降水丰富。该地地处我国四川省,东坡为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西坡为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因此自然带以耐旱的草原带和荒漠带为主。第(3)题,首先,该山地位于我国四川省,纬度相对较低,接收太阳辐射相对较多;其次,读图可知,该山地海拔在4000米以下,山顶与山麓地区的垂直高差约为3000多米(该题中的数据没有必要准确计算),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山顶与山麓地区温差大约相差20 ℃左右(而该地区山麓地区夏季气温应高于20 ℃),山顶不具备形成永久积雪冰川的条件。
答案:(1)落叶阔叶林带。理由:东坡由山麓到山顶植被类型以乔木和灌木为主,说明该山坡降水丰富,甲应为森林带;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甲应为落叶阔叶林带。
(2)该山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东南季风,西坡为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干燥,自然带以耐旱的草原和荒漠带为主。
(3)该山地所处纬度较低,终年接受太阳辐射多;海拔在4000米以下,不具备形成积雪冰川的条件。课时规范训练(十四)
[基础达标]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中学校园一棵树夏季和冬季的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树木属于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该树木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树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树叶夏季茂密,冬季落叶,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树木类型。故选C。第2题,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我国北方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故选A。
答案:1.C 2.A
下图为西部非洲植被分布与动物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气流③的风向及性质是(  )
A.西南风湿润 B.西南风干燥
C.东南风湿润 D.东南风干燥
4.甲、乙、丙地区地带性植被依次是(  )
A.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热带荒漠
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C.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D.热带雨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解析:第3题,依据图文信息可知,湿润气流③从南半球吹向非洲西部赤道以北;赤道附近的风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关;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由于该风来自海洋,所以带来温暖湿润的水汽。故选A。第4题,读图可知,甲位于非洲大陆0°~10°N之间,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受其影响形成的植被为热带雨林,A、C错误。乙位于非洲大陆10°N~20°N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受其影响形成的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丙位于非洲大陆20°N~30°N之间,常年受副高或来自亚欧大陆的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受其影响形成的植被为热带荒漠;B正确,D错误。
答案:3.A  4.B
在一些较封闭的河谷中,从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现由乔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递变规律,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下图示意金沙江(28°15′N)河谷两岸的自然带垂直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③区域的自然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带
B.高山荒漠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金沙江河谷西坡雪线较高的原因是(  )
A.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
B.位于阳坡,光热充足
C.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
D.位于阴坡,热量较低
解析:第5题,③区域海拔相对较高,其上部为高山灌丛草甸带,下部为暖温带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根据材料“在一些封闭的河谷中,从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现出乔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递变规律”可知,③下部的④为暖温带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③海拔更高,应为寒温带针叶林带,A正确;由于③上部是高山灌丛草甸带,下部出现半干旱灌丛和半湿润的针叶林带,所以③的水分条件较其上部的高山灌丛草甸更好,不可能是高山荒漠草原带,B错误;③海拔较④高,不可能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其下部是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所以③不可能是落叶阔叶林带(阔叶林出现的海拔应较针叶林低),C、D错误。第6题,根据图中“东坡、西坡”等信息可知,该河段金沙江河谷大致呈南北走向,所以没有明显的阳坡和阴坡(阳坡和阴坡在东西走向的河谷表现得更为明显),B、D错误;金沙江河谷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西坡处于西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雪线较高,而东坡处于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A正确,C错误。
答案:5.A 6.A
图1为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图2为新疆天山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图1
图2
7.图中甲、乙自然带名称,分别为(  )
A.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B.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
C.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荒漠带、落叶阔叶林带
8.珠穆朗玛峰南坡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较博格达峰北坡高,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热量充足 ②海拔高,高差较大 ③降水多,水分充足 ④占地广,空间开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为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基带,山地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珠峰南坡水平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甲为常绿阔叶林带;天山博格达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水平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故乙为温带荒漠带。故选C。第8题,珠穆朗玛峰南坡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故针叶林分布的高度较高,①正确;珠穆朗玛峰南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针叶林分布高,③正确;高差和占地面积不是影响针叶林带分布高度的主要因素,②④错误。故选B。
答案:7.C 8.B
9.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________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随着________上升,________逐渐降低,________发生变化,导致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变化更迭。
(2)图中北坡雪线较南坡________(填“高”或“低”),其成因是因为北坡为________坡,________比南坡多。
(3)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________(植被类型),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________(图中自然带)带作为夏季牧场。
(4)图中山脉位于内陆,判读依据是山地基带为________景观。
解析:第(1)题,该山地不同海拔水热组合条件不同,呈现不同的自然带,这体现了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其原因在于:随着海拔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水热组合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形成。第(2)题,读图可知,北坡雪线较南坡更低(注意图中雪线是永久积雪和冰川的下限);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海拔达7000多米,山麓为荒漠带,山地北坡出现森林带,而南坡无森林带。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山地最可能为天山,北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南坡更多,雪线更低。第(3)题,图中森林带位于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之间,所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为耐寒树种,一般属于针叶林。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在夏季(夏季,高山草甸地区草场资源丰富,且气温相对凉爽),将牛羊赶至图中高山草甸带区域进行放牧。第(4)题,该山地基带为荒漠景观,说明该山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使得山地基带呈现荒漠景观。
答案:(1)垂直分异 海拔 温度 降水 (2)低 迎风坡 降水 (3)针叶林 高山草甸
(4)荒漠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山脉东、西两坡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山脉最可能位于(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亚平宁山脉 D.武夷山脉
11.下列垂直带谱分布符合图示山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当地气候特征为1月寒冷多雨,7月高温少雨,可知为北半球,即冬季寒冷多雨,夏季高温少雨,且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15 ℃以下,为地中海气候。因而亚平宁山脉符合。A、B项都在南半球,D项武夷山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C。第11题,该地(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西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高,甲、乙、丙错误。故选D。
答案:10.C 11.D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2)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推测甲山所处地区的气候类型,并说明理由。
(4)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乙图中山地的南坡基带为热带雨林带,北坡基带为热带草原带,可判断出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雪线较北坡低。第(2)题,从图中可读出,甲有5个自然带,乙有7个自然带,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丰富。从图中可读出,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可判断出甲位于温带地区,乙位于热带地区,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第(3)题,从图中可读出,甲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可判断出,甲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第(4)题,从图中可读出,甲图中南坡自然带高于北坡。甲图中山地基带为落叶阔叶林,位于北半球,可判断出甲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是阳坡,北坡为阴坡。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答案:(1)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2)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理由:甲山地的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章末测评(五)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地球系统中的大气、海洋、岩石、生物等不同圈层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碳循环过程。不同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岩石圈所储存的碳元素的量约占地球上碳元素总量的99.9%,碳元素迁移、转化活动缓慢,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则快得多,起着“交换库”的作用。下图示意碳循环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通过碳循环过程被陆地和海洋吸收,其余部分会在大气中长期停留,原因是(  )
A.岩石圈“储存库”的碳储存能力有限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四大圈层中最多
C.陆生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减少速度快
D.“交换库”碳循环容量与速率的限制
2.下列措施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
A.海洋生物固碳   B.使用清洁能源
C.改善产业结构 D.降低工业能耗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岩石圈所储存的碳元素的量约占地球上碳元素总量的99.9%”可知,A、B错误;不是由于陆生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减少速度快,C错误;由材料可知,岩石圈碳元素迁移、转化活动缓慢,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则快得多,起着“交换库”的作用。因此与“交换库”碳循环容量与速率的限制有关,D正确。第2题,结合图示可看出水生生物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下来,因此有利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A正确;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降低工业能耗使得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但不能减少现有的碳含量,故不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B、C、D错误。
答案:1.D  2.A
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其叶互生,无柄,叶片丝状或狭线形。当干旱来临时,会从土层中将根收起,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有些害虫和种子会搭便车,随之滚动。在找到合适的环境后,风滚草会重新扎根,发出新芽。据此完成3~4题。
3.风滚草的主要形态特性是为了(  )
A.耐寒 B.耐旱
C.耐风 D.耐盐碱
4.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旱灾 B.水源
C.大风 D.障碍物
解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风滚草的植株形成团状;形成团状可随风滚动,找到合适环境后会重新扎根,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主要习性为耐旱,B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是否耐寒、耐风、耐盐碱,A、C、D错误。第4题,据材料可知,其随风四处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C正确。旱灾、水源、障碍物不会让风滚草移动,A、B、D错误。
答案:3.B  4.C
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部分关联图。读图,完成5~6题。
5.最能反映黄河“地上河”形成原因的虚线箭头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热带雨林带土壤贫瘠,图中实线箭头与之关联度较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黄河“地上河”是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挟带的泥沙在下游地区大量沉积形成的,体现的是河流水文与地貌之间的联系,反映其形成原因的虚线箭头是乙。故选B。第6题,热带雨林带地处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降水及径流对地表冲刷作用强,湿热的环境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由此可见,其土壤贫瘠与气候、水文、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即与图中实线箭头①③④关联度较大,A、C、D不合题意;但与地貌关系不密切,即与图中箭头②的关联度较小,B符合题意。
答案:5.B 6.B
下图示意2021年3月拍摄于湖南省长沙市某道路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仅存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据此完成7~8题。
7.当地自然植被主要为(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针叶林
8.图示枯枝败叶树木的特征是(  )
A.多革质叶片 B.群落结构复杂
C.有宽阔的叶片 D.具有茎花现象
解析:第7题,材料中得知该地为我国湖南省长沙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3月份路边有植物枝繁叶茂,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B正确;落叶阔叶林位于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A错误;常绿硬叶林位于地中海气候区,C错误;常绿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D错误。第8题,在3月份枯枝败叶树木应为落叶阔叶林,具有宽阔的叶片,C正确;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特征,A错误,符合题意;群落结构复杂一般为常绿阔叶林或雨林,B错误;茎花现象是雨林的典型特征,D错误。
答案:7.B  8.C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岛屿西侧②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10.下列地理因素与①自然带成因不相关的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海洋信风
C.地形阻挡抬升 D.纬度低
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经纬度数值及岛屿轮廓可以判断该岛屿为马达加斯加岛,岛屿东侧①为热带雨林气候,岛屿西侧②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B。第10题,①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其成因有: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地处低纬。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A错误,符合题意。海洋信风即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B正确。地形阻挡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C正确。纬度低,形成热带自然带,D正确。
答案:9.B 10.A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东、中、西段降水随高度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祁连山脉
C.南岭 D.天山山脉
12.该山地东段森林带分布的高度可能是(  )
A.500米~1000米 B.1000米~2000米
C.2000米~3000米 D.3000米~4000米
解析:第11题,根据图示山脉不同地段的降水量分布:该山地东段降水最少,西段降水量多,且山腰海拔2000米处降水多,反映其水汽主要来自西侧,故判断该山最可能是天山山脉。天山降水受西风带的影响,西侧水汽比东侧多。秦岭、南岭、祁连山的降水均主要来自东侧海洋,与图示不符。故选D。第12题,结合上题,该山为天山山脉,山麓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山脉东段有森林带,则必须有充沛的降水。由图可知,在东段有丰富降水的海拔为2000~3000米。故选C。
答案:11.D  12.C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西坡(实线)和东坡(虚线)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 题。
13.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湖南 B.上海
C.青海 D.河北
14.该山东、西坡降水量相差最大处的海拔高度大约是(  )
A.300米 B.500米
C.800米 D.1000米
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该山无论是东坡还是西坡,山麓地带的降水量都在1000 mm以上,可知该山应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C、D错误;该山地的海拔高度可达到1500米,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没有高大的山脉,B错误;湖南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降水丰富,该山地最可能位于湖南。故选A。第14题,图中横轴表示年降水量,做水平线与图中两曲线相交,交点间的距离最大时,即表示该山东、西坡降水量相差最大;从交点向左侧纵轴做水平线,找出与纵轴的交点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00米。故选C。
答案:13.A 14.C
下图为我国贺兰山东西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甲自然带最可能是(  )
A.冰雪 B.常绿阔叶林带
C.山地针叶林带 D.温带荒漠带
16.造成甲自然带在东、西坡分布范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坡降水多 B.东坡气温高
C.西坡坡度缓 D.西坡光照弱
解析:第15题,由图例可知,甲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相邻的自然带均为灌丛带,且甲自然带在东坡分布范围更广;据贺兰山的走向和该地的盛行风向可推断,东坡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形成地形雨,降水稍多,可发育森林植被;又由于甲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可判断甲自然带最可能是针叶林带,C正确;灌丛之间温度较高,不可能形成冰雪带,A错误;常绿阔叶林带对水热条件要求较高,不会分布在灌丛之间,B错误;温带荒漠带为山地的基带,D错误。第1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因为贺兰山大致呈南北走向,所以东西坡热量条件差异不大,B错误;从图示信息看,坡度差异也不明显,C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东坡降水多,西坡降水少,由此可知光照条件西坡更好,A正确,D错误。
答案:15.C  16.A
下图示意北半球山地垂直自然带与陆地水平自然带对应分布。据此完成17~18题。
17.图中四座山峰,自然带垂直分异最显著的是(  )
A.友谊峰 B.博格达峰
C.木孜塔格峰 D.珠穆朗玛峰
18.关于图中四座山峰,说法正确的是(  )
A.珠穆朗玛峰积雪冰川带的垂直高差最大
B.友谊峰所在地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C.各峰针叶林带分布高度不同是因山峰海拔不同
D.图中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主要是受水分条件影响
解析:第17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友谊峰、博格达峰、木孜塔格峰的基带都是荒漠带,雪线以下只有四个自然带;而珠穆朗玛峰的基带是热带雨林带,雪线以下有五个自然带,所以自然带垂直分异最显著的是珠穆朗玛峰。故选D。第18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友谊峰雪线高度约为3000 m,海拔高度为4374 m,冰川带的垂直高差约为1374 m;博格达峰雪线高度约为4100 m,海拔高度为 5445 m,冰川带的垂直高差约为1345 m;木孜塔格峰雪线高度约为4700 m,海拔高度为6973 m,冰川带的垂直高差约为2273 m;珠穆朗玛峰雪线高度约为 5500 m,海拔高度为8848.86 m,冰川带的垂直高差约为3348.86 m,珠穆朗玛峰积雪冰川带的垂直高差最大,A正确。友谊峰所在地的基带为荒漠带,B错误。各峰针叶林带分布高度不同是因山峰纬度不同,C错误。图中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主要是受水分和热量条件影响,D错误。
答案:17.D  18.A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9~20 题。
19.随着海拔上升,该地(  )
A.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减少
B.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多
C.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D.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
20.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
A.土壤变化 B.降水变化
C.气温变化 D.坡度变化
解析:第19题,结合图例,从图中可读出,随海拔上升,木本植物丰富度波动减少,A、B错误。随海拔上升,草本植物丰富度在2900米时最低,然后又增加,呈先减后增的趋势,C错误,D正确。第20题,结合图例,从图中可读出,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木本和草本植物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都在降低,可推测出影响因素是气温降低导致的热量不足,C正确。土壤、降水、坡度变化也会影响物种的丰富度,但是无法确定在该海拔范围内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A、B、D错误。
答案:19.D 20.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十大沙地之一,这里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千米,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近几十年来,过度放牧等导致榆树死亡、沙尘暴肆虐,严重影响了京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该地生态环境。下图是浑善达克沙地温带榆树稀树草原分布示意图。
(1)推测榆树的生长习性,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区过度放牧导致榆树死亡、沙尘暴严重的过程。(6分)
(3)依据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说出当地政府恢复植被应采取的不同措施。(4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榆树分布区(浑善达克沙地)纬度较高,年降水量300~400 mm,干旱少雨,地表多沙,土壤贫瘠,多大风天气,夏季晴天多,光照强,冬季寒冷;故可推断榆树耐旱,耐贫瘠,抗大风,喜光,耐寒。第(2)题,浑善达克沙地春季干旱多大风的气候,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植被一旦遭受破坏,很容易发生沙漠化。过度放牧使得榆树幼苗因牲畜过度啃食而生长受阻或死亡;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退化,土壤水分、养分减少,成年榆树逐渐死亡;该地春季多大风,沙地缺少榆树和根系的保护,导致沙丘活化,流动沙丘面积扩大,沙尘暴严重。第(3)题,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由于该地区降水较少,在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东部,可选种耐旱树种,小面积造林。而在降水相对较少的西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可采取封沙育草、设置草方格沙障等(注意该地水资源短缺,不宜大面积造林)。
答案:(1)生长习性:耐旱,耐贫瘠,抗大风,喜光,耐寒。依据:浑善达克沙地干旱少雨,地表多沙,多大风天气,夏季光照强,冬季寒冷。
(2)过度放牧使得榆树幼苗因牲畜过度啃食而生长受阻或死亡;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退化,土壤水分、养分减少,成年榆树逐渐死亡;该地春季多大风,沙地缺少榆树和根系的保护,导致沙丘活化,流动沙丘面积扩大,沙尘暴严重。
(3)东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可选种耐旱树种,小面积造林。
西部:(降水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可采取封沙育草、设置草方格沙障等措施恢复草类植被。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图1为非洲的自然带分布图。
材料二 箭袋树(图2)是一种树芦荟,树枝上覆盖了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以反射阳光,叶片有一层厚厚的外皮,皮孔的数目极少,同时,它能够自断枝叶,并将断口封住,因而可以把蒸发而散失的水分减到最低限度。
(1)说出甲、乙、丙、丁代表的自然带名称。(4分)
(2)归纳非洲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并简析其成因。(6分)
(3)结合箭袋树的形态特征,分析其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6分)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知,甲代表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乙代表的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丙代表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丁代表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据图1可知,非洲气候类型大致以赤道为中心轴呈南、北对称分布。赤道穿过非洲大陆的中部,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因此形成了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的气候特点。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其中面积最大的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大陆”是指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高原大陆”是指非洲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单一。第(3)题,据图并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箭袋树为适应其分布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常年高温少雨,气候干燥),树枝上覆盖的白色粉末可以增强反射阳光能力,以降低树枝的温度,从而减少水分蒸腾,维持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叶片有一层厚厚的外皮,有利于减少蒸腾,保存水分;能够自断枝叶,并将断口封住,可以减少水分蒸腾,减少水分损失,以适应高温少雨的气候。
答案:(1)甲代表热带雨林带;乙代表热带草原带;丙代表热带荒漠带;丁代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分布规律:大致关于赤道呈南、北对称分布。成因:赤道横贯中部,纬度上南、北大致对称,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非洲为高原大陆,地形单一。
(3)箭袋树分布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树枝上覆盖的白色粉末可以反射阳光,以降低树枝的温度,从而减少水分蒸腾;叶片的生态特征有利于减少蒸腾,保存水分;能够自断枝叶,并将断口封住,减少水分蒸腾,以适应高温少雨的气候。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内侧,海拔7782米,垂直自然带谱之完整,为世界罕见。南迦巴瓦峰地区受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影响,山地急剧上升,形成水平距离仅40千米,高差达7000米左右(南坡)和5000米左右(北坡)的高大山地,为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迦巴瓦峰地区以29°37′51″N为中心地区。下图示意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带分布。
(1)分析南迦巴瓦峰南坡山麓河谷准热带季雨林带的形成条件。(5分)
(2)推测南迦巴瓦峰自然带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并做出合理解释。(6分)
(3)南迦巴瓦峰北坡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分布上限高于南坡,分析其原因。(5分)
解析:第(1)题,从位置看,南迦巴瓦峰南坡所处纬度低,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小,处于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气候温暖湿润;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气候高温多雨,形成准热带季雨林带。第(2)题,南迦巴瓦峰自然带植被以森林和灌木丛为主,说明水分差异较小,水分对自然带的差异影响不大;从自然带分布可以看出,不同的自然带位于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气候带不同,说明气温成为自然带垂直差异的主导因素。第(3)题,从图可知,南迦巴瓦峰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量小,南、北坡的水分差异不大,北坡水分条件较好,需要水分较多的暗针叶林向较高海拔拓展。
答案:(1)南迦巴瓦峰南坡所处纬度低,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小,有地形雨,气候温暖湿润;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气候高温多雨,形成准热带季雨林带。
(2)气温。因为:南迦巴瓦峰自然带植被以森林和灌木丛为主,说明降水(湿度)因素的影响较小;各自然带所处的气候带不同,气温成为自然带垂直差异的主导因素。
(3)南迦巴瓦峰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量小,水分条件较好,需要水分较多的暗针叶林向较高海拔拓展。
24.读中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图中数字②③所代表的自然带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在三座山峰中,天山自然带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比较天山南北两坡的雪线,较低的是________坡,导致天山雪线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4分)
(4)造成贺兰山地两侧带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第(1)题,②③所代表的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针叶林带;随着海拔升高,不同高度的水热状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自然带;大兴安岭地处温带气候区,随着海拔升高,水热组合差异,出现落叶阔叶林和山地针叶林;天山和贺兰山,地处干旱气候区,随着海拔继续升高,出现的是山地草原和山地针叶林。第(2)题,影响山地自然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和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丰富。图示三座山脉纬度位置相似,天山的海拔最高、相对高度最大,垂直带谱最多。第(3)题,天山是东西走向,北坡能受到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是迎风坡,山地降水较丰富,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是水分(降水、湿度)因素的差异。第(4)题,贺兰山是南北走向的山地,东坡能受到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的影响,是迎风坡降水多;西坡是背风坡,降水较少,造成东西两坡带谱差异。
答案:(1)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2)天山的相对高度比贺兰山、大兴安岭高得多。
(3)北 水分(降水、湿度)
(4)贺兰山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西坡是背风坡,降水较少。课时规范训练(十三)
[基础达标]
下图为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据此完成1~2 题。
1.对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降水特征
C.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下垫面
2.近年来该地河流含沙量增大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了哪一要素造成的(  )
A.气温        B.植被
C.地形 D.降水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气候、河流、植被、地形等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非差异性,A错误,C正确;这种关系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从而形成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缺一不可,不存在根本因素,B、D错误。第2题,人类活动导致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B正确;气温和降水与区域气候相关,人类活动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干扰,但不是导致该地河流含沙量增大的主要原因,A、D错误;人类活动对地形也有一定的影响,相比于植被破坏而言,也不是导致该地河流含沙量增大的主要原因,C错误。
答案:1.C 2.B
下图为某区域典型植物图,该植物属半灌木,成年植株高度在24~40厘米,叶片小,呈卵形,茎上长有尖刺,根系发达。据此完成3~4题。
3.该植物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荒漠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温带草原
4.关于该植物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叶片小主要是为了减小热量的散失
B.植株较矮主要是为了防止被风吹走
C.茎上有刺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D.根系发达主要是为了吸收更多水分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和图示可看出这是沙漠环境里常见的植物骆驼刺,骆驼刺生活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故该植物所属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荒漠。亚寒带针叶林比较高大,温带草原多是草本植物,温带落叶阔叶林叶片较大,且树木较高。故选B。第4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地处温带,地理环境干旱,植被叶片小是为了减小水分的散失,A错误。植株较矮且根系发达,易吸收地下水分,B错误,D正确。骆驼刺有刺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而不是防止水分蒸发,C错误。
答案:3.B  4.D
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亚马孙河流域降水丰沛,雨林广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时会被河水长时间淹没,成为洪泛森林(下图)。洪泛森林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存在差异。据此完成5~6题。
5.一般年份,亚马孙河干流的洪泛森林淹没区范围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9—10月
6.与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陆地雨林生态系统(  )
A.水土流失较轻 B.生物种类更丰富
C.土壤有机质较少 D.物种传播较迅速
解析:第5题,亚马孙河干流的洪泛森林淹没区范围最大,即是意味着干流水位最高,流域降水量最大。洪泛森林淹没区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在北半球冬季,随着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区域还受到东北信风的影响,东北信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受地形的抬升作用,流域地形雨丰富,此时流域降水量最大。故选A。第6题,与陆生雨林生态系统相比,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水下腐烂的植物叶片(注意材料信息“部分树木在此时落叶”)为洪泛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丰富养料,土壤有机质较多,生物多样性更丰富;同时,洪泛森林生态系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被洪水淹没,以沉积作用为主,水土流失不明显。所以陆地雨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有机质较少,生物种类相对较少,A、B错误,C正确;树木在洪水期结果,洪泛森林中的果实借助洪水及鱼类广泛传播,洪水退去后可生根发芽,物种传播较迅速,所以相比而言,陆地雨林生态系统物种传播较慢,D错误。
答案:5.A 6.C
7.根据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有机质含量________;植被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人为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第(2)题,植被破坏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3)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少 稀少
(2)植被遭破坏,加剧了流水侵蚀。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能力提升]
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 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 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
A.湖岸线长度变短
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湖泊的面积稳定
D.沿岸区域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第8题,读图分析,1973—2004年SDI值呈上升趋势,说明湖岸线变曲折。水下地貌体出露会导致湖岸线更加曲折,SDI值会变大。①正确;湖岸土地沙化会导致湖岸线越来越曲折,②正确;湖盆区构造沉降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③错误;人类活动强度减弱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④错误。故选A。第9题,读图分析,2010—2017年SDI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读图分析,2010—2017年该湖泊水位上升,造成水域面积扩大,更多原来单一陆境生物环境区域变为水域和陆域交替环境,生物多样性增加,D正确;SDI值上升说明湖岸线曲折,湖岸线长度变长,A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弱,B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C错误。
答案:8.A 9.D
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河流上,常会形成一种典型的河床微地貌形态,其河床常由一段陡坡和一段缓坡加上深潭相间连接而成,在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即阶梯——深潭系统。云南小江流域,旱雨季分明,小江断裂带贯穿其中。小江流域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地质灾害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在小江流域,人们运用阶梯——深潭系统等措施有效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下图示意云南小江流域某人工河流阶梯——深潭俯视图及纵向剖面。据此完成10~11题。
10.有关阶梯——深潭微河流系统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A.增大河流下切侵蚀,河床加深
B.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沉积
C.拦截砾石,减轻泥石流灾害
D.扩大了汇水面积,增加河流流量
11.阶梯——深潭微河流系统建成后小江流域水生生物种类与数量明显增多的原因(  )
①水域面积增大,水量增多  ②水中营养物质增多,饵料更丰富 ③流域内水流速度变得稳定  ④鱼类洄游产卵便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10题,原来较为单一的河床变为陡坡、缓坡、深潭相间分布,潭水缓冲了河流对河床的强烈冲击,河流侵蚀下切作用减弱,A错误。潭水的阻挡减轻河流的侵蚀作用,稳定河床和岸坡,泥沙沉积,减轻了水土流失,B错误。深潭阻挡了泥沙,使得水沙分离,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C正确。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加,水量增多,但该系统不影响河流流量,D错误。第11题,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加,水量增多,①正确。河床底部泥土、卵石增多,水中营养物质增多,饵料更丰富,②正确。该系统形成了不同水深环境,因此河水流速不同,③错误。河流中岩石的阻挡为鱼类的洄游增加了难度,④错误。故选A。
答案:10.C 11.A
黑河发源于冰川广布的祁连山脉,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原为一整体,现分裂成两个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居延海是近年来旅游热门打卡地。多年来监测表明,流域内降水量整体增加,冰川面积减少。下图为黑河流域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对居延海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地势低平 B.气温年较差小
C.昼夜温差大 D.森林覆盖率高
13.居延海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湖泊水大量蒸发
B.黑河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
C.黑河水量大增分为两条河流
D.居延海旅游人口激增
解析:第12题,根据材料信息“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可知,该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气温年较差大,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低。故选C。第1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流域内补给水源是增多的,但是居延海面积还是减小的,说明人为原因导致居延海面积减小,是因为黑河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导致补给居延海的水源减少。故选B。
答案:12.C 13.B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达1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第(2)题,注意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答案:(1)类型:热带雨林。形成原因: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