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三单元阅读训练
课型:专题训练课
【第三单元阅读知识考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连续观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细致观察是连续观察的基础,也是描写准确生动的前提,它强调在观察积累中有所发现。
重点: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句子的生动表达和对事物的变化特点的归纳等,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知道作者是怎样进行连续观察的,感受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观察的乐趣,养成连续观察的习惯。
这个单元需要落实的3个阅读目标: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动词: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可以写一下出现了哪些动词,准确生动/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从中体现了作者对XX观察十分细致)
体会句子的生动表达。(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时,可以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换词、删减词语等方式将句子进行对比,从作者描写的准确、细致中感受观察的细致入微。
体会连续观察,归纳事物的变化特点。(借助关键词,表时间/顺序的词语,找出事物变化过程的句子,提炼事物变化特点)
(1)动词:化静为动,生动形象 (2)形容词:突出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叠词:韵律感强,起强调作用 (4)拟声词:生动形象 (5)副词: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突出形象 (6)数词:夸张渲染 (7)颜色:表达心情,增强画面感,渲染气氛 (8)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9)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10)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课文直通车】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 ”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爬山虎的脚》片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给下面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 C.满、全 D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 )
(2)不留一点儿空隙( )
(3)一阵风拂过( )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3.作者通过( ),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 )、( )和( )。流露出作者( )的之情。
4.在文中用“ ”画出写爬山虎脚的颜色的句子。
5.在文中用“ ”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
6.如果划线的句子去掉“漾起波纹”,好不好?
《蟋蟀的住宅》片段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 )土,还用钳子( )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 )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 )到后面,倾斜地( )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蟋蟀盖房子”实际上指的是( )。
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动词是( )。
A.扒 搬 踏 推 铺
B.推 搬 踏 扒 铺
C.扒 踏 推 搬 铺
3.这几段主要写了 。
4.“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
A.蟋蟀不辞劳苦、非常勤劳。
B.“我”是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C.“我”不太喜欢蟋蟀,看久了就不耐烦了。
5.蟋蟀的生活栖息地,本来是小小的、简朴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课外拓展】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的细雨淋醒了。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开始了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雨露,慢慢地长出了嫩枝绿叶。
五月,婆娑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果实。果实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了。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看就会想到山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比蜜甜。走进果园,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美。
银梨,你不但把美的花和美的果实奉献给人们,还为家乡人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我爱家乡的银梨。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读短文,找出银梨花和果实的特点填空。
(1)银梨花的颜色:
(2)银梨果实的形状:
(3)银梨果实的颜色:
(4)银梨果实的气味:
3.短文是按( )顺序来描写银梨的。
4.作者为什么喜爱家乡的银梨?从文中的话来回答。
鸟巢是鸟儿的家吗?
许多人认为鸟巢就是鸟儿的家,每当风雨袭来,它们会躲进这个“避风港”,每当夜幕降临,它们会在这个“安乐窝”里睡觉。事实果真如此吗?
科学家发现,狂风暴雨时,许多鸟并不躲在窝里,还有许多也不在巢里过夜。夜晚,野鸭和天鹅把脖子弯曲着,将头夹在翅膀间,飘浮在水面上入睡;鹤、鹳及鹭等长腿鸟类,更是站在地上睡觉。
既然不在朝里睡觉,那么鸟儿辛辛苦苦地筑巢,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对于大多数鸟来说,鸟巢( )它们的家,( )它们精心建造的“产房”。雌鸟大都在巢中产卵,产卵以后,它们就呆在里面孵卵,有时雌鸟和雄鸟轮流伏在巢内孵卵。小鸟出壳后,鸟巢里便热闹起来随着小鸟逐渐长大,鸟巢越来越拥挤,以致后来,都没有它们爸爸、妈妈的立足之地了。等到小鸟飞离“产房”后,经风吹雨打后的鸟巢已破烂不堪,这时,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就被鸟儿们抛弃了。
有的鸟是不筑巢的,它们孵卵是不需要“产房”。南极的企鹅,是雄企鹅把卵放在脚面上孵化的。
有没有以巢为家的鸟呢?有,如喜鹊和一些猛禽,一年四季都居住在鸟巢中。在我国吉林省曾发现一个喜鹊窝,喜鹊在里面度过了9年时间。美国有一对秃鹫,在一个直径达2.47米的大巢里住了整整36年。
少数鸟确实以巢为家,但对于大多数鸟来说,它们的巢只是“产房”和“育儿室”,而不是家。
1.文中多处用到引号,它的作用是( )。
2.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入第二自然段中的括号内。
①不是……而是…… ②既……又……
3.阅读短文,理解正确的句子打“√”。
(1)鸟儿都会在鸟巢里过夜。 ( )
(2)鸟类只在繁殖期间才到鸟巢里产卵、孵卵、育雏。( )
(3)鸟巢能够躲避天敌。( )
(4)大多数鸟以巢为家,常年居住在巢里。( )
4.有人认为,鸟儿筑巢是为了营造一个温暖的家。这种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白蚁——昆虫建筑师
白蚁居住在巨大的巢穴里,那是一种由沙子、动物粪便与唾液混合后粘固而成的巢穴。巢穴的形状取决于建造它的白蚁的种类。穴内向外的通道由白蚁监管打开或关闭,以控制巢内的温度。
白蚁的巢穴能达到6米高,而且惊人的牢固。若人们想把它们从原建筑处移开,有时不得不动用炸药。
由澳大利亚北部的罗盘白蚁建造的楔状巢穴,高达3.5米。其宽大平坦的两面分别对着东面和西面,这或许是控制巢内温度的一种方法。平坦面可以吸收早晚太阳的温热,而东面朝向则使巢穴不会吸进中午太阳的毒热。
每个蚁巢都有空气孔,白蚁在巢里生活通过空气孔来调节巢内的温度。冬天天气冷时白蚁将空气孔缩小,使空气对流减少,可以保持巢内温度。夏天天气热,白蚁把空气孔扩大,增加空气的流动使巢内的温度降低。所以空气孔的作用像我们的门窗,它的大小有些像针眼,有些像绿豆,都是几个一堆地排列起来。空气孔都有较多兵蚁守卫,防止敌人的侵入。
1.白蚁的巢穴是由 、 与 混合后粘固而成的。
2.白蚁在巢内生活,它们通过 来调节巢内的温度。
3.文中的哪一句话从侧面体现了白蚁巢穴坚固的特点?
4.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选一种,举例说明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