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 分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一、选择题(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穹庐(qiòng) 局促(jù) 狐裘(qiú) 羌笛 (qiāng)
B. 敕勒 (chì) 前瞻 (zhān) 锦衾(qín) 迁徙(xī)
C 前眺(tiào) 俯首 (fǔ) 阑干(lán) 羞涩(sè)
D. 瞭望(liào) 渺小(miǎo) 涟漪(yī) 逶迤(wēi)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小得不值一提。
B.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局促:狭小,狭窄。
C.敕勒川,阴山下。川:平原。
D.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的熨帖。熨帖:妥帖舒服。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照片上左边是一位武警战士,右边是一位莘莘学子。
C.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神舟”六号飞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
D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不管你学习什么,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B. 提高大众文化的质量;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
C. 为了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D. 北京一家老字号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素以选料上乘、工艺精湛、配方独特而驰名中外。
6下列语句中运用的比喻,不妥的一句是( )
A.他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 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传来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般的轻快。
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的一项是( )
A.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暴露出“少年作家”的众多问题:错别字连篇,文风华而不实,模仿韩寒……等等。
B.武汉大学的吴天明教授在近日召开的一次大学语文研讨会上,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大学语文该教些什么?它同中学语文到底有什么区别?
C.晚上,屋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父子俩的翻书声和窗外三、四只蟋蟀的鸣叫声。。
D.他擦了擦脸上的汗,高兴地说:“我们终于到家了。”
8.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A.《下雨天,真好》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琦君。
B.《雷雨前》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C.《夜雨诗意》的作者余光中,当代学者、散文家。
D.《雨夜奇袭》选自《星火燎原》作者肖华。
9.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
①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
②一个拥有高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的藩篱。
③眼界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
④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⑤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
A.①③②④⑤ B.⑤④①③② C.③⑤④①② D.③①⑤②④
二、按原文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1.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
1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似与游者相乐。
1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
14.我若能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
15.读史使人明智, 。
16知者弗言, 。
17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
18小楼一夜听春雨, 。
19黑云翻墨未遮山, 。
20写出《夜雨寄北》想象之景的诗句 , 。
2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 , 。
22. ,思而不学则殆。
23.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4.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二、阅读
(一)人生的标点符号(10分)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 脚 印 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25.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
26.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
27.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
29.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答:
。
(二)佛心(11分)
张丽钧
初秋时节,我与几个新结识的朋友一道从成都乘车去游览峨眉山。
②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小面包车,一路上大家尽情欢笑。有一个叫叶子的小女孩,很快就成了车上的中心人物。5岁的叶子居然可以声情并茂地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背诵完毕,掌声雷动,妈妈便又让她背诵苏轼的《赤壁怀古》,但叶子说:“我没情绪背这首词。”大家哄笑起来。妈妈再强求,叶子便斜睨着妈妈说:“唉,你真不懂得孩子的心!”妈妈和整车的人都笑翻了,但叶子不笑,很忧郁地看着车窗外面。
③过了一会儿,叶子蹭到司机跟前,小声问他:“叔叔,后面那个小猴是你的吗?”大家见她这样问,便都回头去看——在后面的一边,悬着一只小布猴,两条长长的手臂淘气地勾在窗框边上,身体随着车身的晃动来回摆个不停。司机说:“喜欢吗?喜欢就送给你啦!”叶子听了,连忙摆手说:“叔叔,我没有想要你的小猴子,我只是想动动它。”司机笑笑说:“动吧,我批准了。”叶子走到后窗边,爬上座位,摘下小猴,让它“坐”在了后排的椅背上,然后,舒了口气跟旁边的人说:“好了,换个姿势,它就不累了。”
④安顿好了小布猴,叶子又蹭到司机跟前,疑惑地指着汽车挡风玻璃上的一片片斑迹说:“叔叔,你的汽车玻璃脏了!”司机说那不是脏,是车开得太快,一些飞行的小昆虫撞死在了玻璃上面。叶子“啊”了一声,伸长了脖子去看那昆虫究竟是怎样“殉难”的。这时,一个小蚂蚱样的东西,“咚”一下撞在了玻璃上面,飞行的生命,顿时变成了一摊红红黄黄的污迹。叶子看呆了。她带着哭腔央求司机说:“叔叔,你慢点开好吗?别撞死这么多的虫子!我们晚一点到峨眉山没有关系的。”
⑤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到了峨眉山报国寺下面的停车场。大家徒步往寺院的方向走。初秋的天气,依然酷热难当,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个不停。这时候,我们当中有一位老先生不解地问导游:“这地上怎么这么多一截截的电线呀?”导游笑着说:“您再仔细看看那是电线吗?那是晒死的蚯蚓!蚯蚓爬到水泥路面上来,这么毒的太阳,还不很快就给晒成‘电线’啦!”大家听罢笑起来。过了一会儿,突然听到落在队伍后面的叶子尖声哭叫,大家纷纷跑过去,惊问原委。叶子妈妈说:“叶子在路上看到一条蚯蚓,怕它晒死,就勇敢地捏起了它,把它扔进了草地里。但不知怎么的,扔完了就吓哭了———哭成这样!”
⑥到了报国寺,我没去礼佛,而一颗虔敬的心,不由朝向了小小的叶子。一路上,她让我通过她明亮的眼睛,看到了尘世间最真的温情和最美的怜爱:让一只布猴坐得更舒服一些,让布制的心脏也感觉到人寰的温暖;给小虫子一个放心飞行的空间,让它们无忧无虑地做完一个纯真的梦;把迷路的蚯蚓送回家,就算害怕了,也要在害怕来临之前完成自己必然的壮举……佛,把一颗大慈大悲的心安放在了一个小小的胸腔里面,让它带动起原本冷漠麻木的心生动地飞翔。愚钝的人终于明了,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并非只有“到达”才算得上真正的到达,途程遥迢,但到达的意义无处不在。终极的眼神,将神韵赋予了沿途的每一汪清泉每一方湖泊。
30. 作者笔下的叶子是个有“佛心”的孩子。它的“佛心”表现在哪几件事上?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给小虫子一个放心飞行的空间,让它们无忧无虑地做完一个纯真的梦。
32.文章写叶子,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写“我们”?请加以分析。(3分)
33.文末说:“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并非只有‘到达’才算的上真正到达,途程遥迢,但到达的意义无处不在。”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2分)
35.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 (2分)
________ ____, _______ _____ 。
36.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1分) 37.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 (2分)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38.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 )(2分)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39.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诗,从内容看是 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 。(写出两种即可得2分)(4分)
40.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2分)
四、综合学习:(10分)
41.好孩子影响我:(3分)
街上一位老人摔倒了,假如下列文学作品中的孩子在场,会帮扶老人吗?请选择一项,依据人物性格和相应内容作出分析。
A.《城南旧事》中的英子 B.《李寄》中的李寄 C.《雪地贺卡》中的李小屹
42.《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列举这个集子中你曾读过的两篇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分)
43.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 )(2分)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庄
44.请写出下列古诗中所描绘的传统节日。(2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四、作文(60分)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一: ,其实很快乐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却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来都很执著,有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坚强中有时也想痛哭一场;是非前有时也想正义一回……尽管不曾付诸行动,但这一切都是真情流露。 请以“有时,我也想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