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14: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中原)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本朝。”下列清朝的史实可以支撑该观点的是( )
A.抗击倭寇之患维护国家主权 B.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C.实行闭关自守巩固朝贡贸易 D.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
2.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该学者意在强调清朝( )
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 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
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3.清朝在全国各地设立驿站、急递铺,形成了以驿、站、塘、台、所、铺等多种形式组成的驿站体系。驿站雇有驿夫、设有驿马,以供舁舆抬杠、递送文书、饲养马匹等。清朝驿站体系的设立( )
A.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B.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使文书行政效率高 D.实现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4.清代因康熙皇帝酷爱董其昌书法,遂出现了许多专学董字的书法家;后来因为乾隆皇帝喜爱赵孟頫的书法,朝野人士便从尚董其昌书法转为崇赵孟頫书法。据此可推知( )
A.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B.皇帝好恶决定艺术作品价值
C.专制集权体制制约社会发展 D.经济繁荣安定导致社会颓废
5.1757年,清政府仅保留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外商在此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通商口岸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6.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
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
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
7.下图是1835年某地出版的一本语言教材,收录有372个常用词条,大多数来自英语,少数来自葡萄牙语、瑞典语、马来语和印度语。这本书最可能是供何地的商人学习外语之用( )

A.南京 B.上海 C.广州 D.厦门
8.某一时期的贸易政策规定:“所有航路引水人及买办等,概须我国澳门同知之特许登录;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外人买卖,须经公行之手,即居住商馆者,亦不许随意出入、防其与奸商有秘密交易之行为。……通商期已过,外人不得在广州居住。……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该政策最深远的影响是( )
A.有效抵御西方殖民活动的侵扰 B.保证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地位
C.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不利于中国文化向外传播
9.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阿睦尔撒那逃往俄国,俄国政府包庇之。为此,清政府的某一机构多次向俄国的萨那特衙门提出交涉,终于使问题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清朝的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 )
A.总理衙门 B.黑龙江将军 C.理藩院 D.宣政院
10.继明朝而起的清朝,从顺治皇帝以下,对明朝却颇多赞语。顺治帝说:“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帝称赞明朝:“治隆唐宋。”乾隆肯定崇祯皇帝:崇祯继位,“国事已不可为”,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而以身殉国。这是为了( )
A.说明清朝延续明朝制度 B.努力开疆拓土
C.承袭正统巩固清朝统治 D.加强君主集权
11.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渡台,从福建南靖梅林迁入台湾的简氏在《丰乐里简氏家谱》中作诗云:“江波源派向东流,寻溯源泉不见休。举眼纷纭南驿路,寄身寂寞古梅州。一行音讯烦君达,片纸家书为我酬。本欲归乡谒我祖,元龟未卜是何秋。”这说明( )
A.族谱编修顺应了大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促进了台湾文化的发展
C.族谱联结着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 D.海峡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12.1793年,英国使团带来天体仪、座钟、毛瑟枪、军舰模型、城市写生画等物品给乾隆帝祝寿,清朝回赠了丝绸锦缎、玉器、瓷器、茶叶、工艺品等3000多件礼品。由此可知( )
A.英国的综合国力远超中国 B.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英使访华
C.清朝处于农耕文明的顶峰 D.中英两国的文明分野端倪已现
13.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广州行商[是清政府指定对外贸易的商业组织,享有专营权)颜时英、张天球欠英商债务无法清偿,官府遂将两人所有家产抵清债务,其不足部分“着落联名具保商火潘文岩等分作十年清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两广总督奏称“统计前后倒闭五行,饷欠、夷欠共二百六十余万两,均归现开各行摊赔清楚”。这表明广州行商( )
A.经营管理体制变革势在必行
B.已成为朝廷统制外贸的工具
C.受到西方商品倾销强烈冲击
D.资本积累不足问题普遍存在
14.明朝皇权主要通过上朝、召对、听讲等途径行使。但明朝的上朝、召对、听讲乃至批阅奏章并无制度约束,往往取决于皇帝个人勤政的程度,如嘉靖皇帝24年不上朝,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到清朝,根据对清宫档案的研究,清朝皇帝每天早上5:00就要起床、请安、早读,逢五必须视朝“御门听政”,每天要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办公、学习。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 )。
A.清朝皇帝个人性格与明朝不同 B.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达到顶峰
C.清朝皇室祖训比明朝更加细致 D.清帝没有宦官和内阁分担工作
15.1759年,乾隆举办“定西域祀典”。其中,博克达山系(今新疆境内),素来为关外之民所重,尊之为“灵山”与“圣山”,犹“东岳”之于西域,故首先被纳入清朝国家祀典体系之中,与三山五岳等同列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 B.反映出宗教文化受到了政府重视
C.表明华夷之辨旧观念瓦解 D.意在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思想控制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斯:“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史记》卷六
“《春秋》之义,原心定罪。”“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唐政府中出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紧张局面:一方是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一方是出于把它们应用于重新统一的帝国中远为复杂的形势的要求。唐代政府的各个方面都是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代,这些继承的制度在此期间或被修改,或被更先进、更适用于新形势的体制所代替……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又是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时期。当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长治久安怀着信心,致使政治家们都倾向于以全帝国适用的统一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持久准则来考虑问题。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三 清帝国的政府组织保留着明代从1368年建立的三大机构:由天子统治和主宰、由朝廷领导的文官政府;在长城以内和边境地区维持秩序的军事组织;以及对各级政府的行政情况进行严密监督的监察系统。皇帝高居三大支柱的顶端,皇帝的意志通过各种名目不一的复杂的程序形成和表达出来,做出金字塔尖的最高决定,具有无所不包的君权。
——《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斯和董仲舒各自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层面举例说明“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政府加强集权的表现。
17.民族关系的处理,体现不同时期边疆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
材料二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三 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某个朝代鼎盛时期疆域示意图(局部)。

材料四 中国历代王朝不乏将境土扩展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以西以北的事例,……清朝的军事行动不仅突破了这条农耕民族守疆固土的底线,将疆土延伸至中亚草原,而且稳定、持续地拥有了这片土地,并在光绪年间设立新疆巡抚。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3)请判断材料三地图是哪一个朝代,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列举两则史实阐述“清朝的军事行动”。
(5)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央政府边疆治理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受地理、民族等诸种因素的限制,中央王朝的势力一度难以深入广西地区特别是广西西部地区。封建王朝通过权衡利弊之后,因时制宜地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腐朽没落的弊端日益显露,各土司“僻在边隅,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争夺不休”。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开始在广西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其中,广西壮族土官的残酷统治极大地激化了土官与土民之间的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性”也为中央在广西本土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提供了“契机”。雍正皇帝曾说:“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清朝封建统治者与时俱进,权时以行,最终实现对土属地区的直接统治,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摘编自蓝武、廖玉连《清代在广西尖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本土因素及其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初年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初年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宗法制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是推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当时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为了尊崇皇权的需要,把皇帝祭天之礼作为每年举行的重大典礼,规定在南郊举行,这是使都城布局坐北朝南的一个原因。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王子今《“忠”观念研究》从历代典籍、石刻、碑文、敦煌遗书等多种史料以及民俗文化、人名、地名中发掘“忠”观念的表现及演变过程,发现秦汉专制政体的奠基导致“忠”的政治规范的定型。“早期(战国时期)政治道德形式中的某些情感因素,已经逐渐为完全由政治地位所决定的义务和责任的严格规范所代替”,“为人臣必忠”,“危身奉上日忠”。表明“忠”是对皇帝的绝对服从,“不忠”常常是君主令臣下致死的罪名。
——黄敏兰《质疑“中国古代专制说”依据何在》
材料三 清朝雍正帝的御用作坊无所不能,制作的器物数量之多,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还能制造重型武器。……按照朝廷的制度,武器的设计、制作和使用是国家的事,权归兵部、工部。可是雍正皇帝用国库银两制造大量武器,无论兵部、工部,还是内阁都无权过问。造办处还制作其他物品。这些物品一部分用来赏赐群臣,以笼络臣下;一部分为己用,如出宫防卫。
——杨启樵《雍正帝的御用作坊》
材料四 一般人往往说,中国过去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我认为称它是君主则诚然的,称它为专制,那就未免有一点冤枉。……因全国人民参政,都由政府法律规定,皇帝也不能任意修改。即如清代考试制度所规定的考试时日,两百几十年来也未曾更改过。所以中国的传统政治,实在不能说它是君主专制。
——钱穆《国史新论》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都城建筑布局和政治观念的变化并指出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雍正帝御用作坊的特征。这反应了清朝政治具有怎样的特点?
(3)据材料四,概括钱穆的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国家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经略达到极盛的史实是打击了漠西蒙古等边疆分裂势力并实施了有效管辖,B项正确;抗击倭寇之患维护国家主权发生在明朝,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边疆的管理,与闭关自守和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前朝时期。根据材料“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饱’”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关的初衷并不是通过海外贸易来刺激国内的商品生产并进而积累资本达到国富兵强,结合“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可知,清朝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抑商政策因时局而改变的历史信息,即没有涉及抑商政策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商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能够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驿站体系的设立,有助于中央对边疆地区直辖性管理体制的确立,从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得不出百姓负担的加重,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得不出文书行政效率是否高,排除C项;驿站体系的设立有利于中央加强对边疆的管理,而不是通过驿站体系来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康熙皇帝酷爱董其昌书法,遂出现了许多专学董字的书法家”和“后乾隆皇帝喜爱赵孟頫的书法,朝野人士便从尚董其昌书法转为崇赵孟頫书法”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反映专制皇权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连书法风格也无法避免,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康熙和乾隆的个人爱好影响了艺术评判,此期间并没有朝代更替,排除A项;皇帝的好恶影响了社会上对艺术的评价,但不会“决定”艺术作品价值,排除B项;社会喜欢董其昌的书法还是赵孟頫的书法都不能说明社会颓废,且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乾隆时期,社会并不颓废,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清政府仅保留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外商在此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仅留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D项正确;①是上海,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②是福州,③是厦门,都与史实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关于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据所学,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四库全书》,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开科取士是继承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所以,编纂《四库全书》和开科取士是采取汉化政策的表现,B项正确;八旗制度是满人的传统制度,不是汉化政策,排除A项;第一类学者没有采取多元主义观点,但其观点有学术意义,排除C项;第二类学者认为,清朝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是站在汉族立场上,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3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清朝在乾隆以后只保留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材料所述书籍可能是供广州商人学习外语之用,C项正确;南京在1856年《天津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 广州、 厦门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政策是清朝前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最深远的影响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C项正确;该政策对西方殖民侵扰有一定的抵御,但并未真正抵御住殖民侵略,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排除A项;闭关锁国与贸易出超无关,排除B项;“不利于中国文化向外传播”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涉及时间是清朝且主体涉及蒙古准噶尔部和俄国,属于清朝的边疆少数民族问题,该类事务管辖权属于理藩院,C项正确;总理衙门创设时间在晚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黑龙江将军主管黑龙江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民政事务,但材料中的外事是中俄国家层面的,要由理藩院来交涉,排除B项;宣政院为元代所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建立后延续了明朝较多的政治制度,清朝皇帝对明朝的夸赞实质上也体现了自身制度的合理性,A项正确;清朝疆域要大于明朝,因此这不是清朝赞扬明朝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夸赞明朝并不能说明清朝承袭了正统,而主要是为了体现清朝制度的合理性,排除C项;夸赞明朝也不能起到加强君主集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丰乐里简氏家谱》中的这首诗表达了移民对大陆宗族和祖宗的思念、敬重,凸显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C项正确;这首诗不能说明编修族谱的目的,排除A项;从这首诗中看不出台湾文化发展的程度,排除B项;“片纸家书”说明两岸存在来往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3年(中英)。据材料可知,1793年,中英外交交往中,英国带给清政府的礼物是近代科技产品,而中国依然按照传统的朝贡体系来处理中英关系,回馈的礼品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这充分体现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差异,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中英两国经济比较,无法得出两国国力大小的认识,排除A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793年,显然当时英国还未完成工业革命,排除B项;18世纪末,代表世界发展趋势的是资本主义,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清朝处于农耕文明的顶峰,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广州有些行商在经营陷入困境时,朝廷强令其他行商承担无限的赔偿连带责任,这说明政府对行商的管理存在产权不明和机制落后的缺陷,亟需调整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廷统制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未受到西方商品倾销的冲击,排除C项;广州行商“资本积累不足问题普遍存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更勤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要加强皇权的需要,所以,B项正确;“清朝皇帝个人性格与明朝不同”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深层次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明清的祖训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更加细致”的说法,排除C项;清代内阁能够辅助皇帝处理日常的一些政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博克达山系属于关外之民所尊奉的“灵山”与“圣山”,乾隆将其纳入清朝国家祀典体系之中,表明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控制,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A项正确;B项属于表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清朝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排除B项;此时华夷之辨旧观念依然存在,排除C项;清朝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6.(1)思想主张:焚书坑儒;原心定罪。
(2)制度:均田制、租调制。
(3)表现:建立天子统治的文官政府、建立强有力的军事组织、形成严密的监察系统。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得出焚书坑儒;据材料“《春秋》之义,原心定罪。”,得出原心定罪。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一方是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一方是出于把它们应用于重新统一的帝国中远为复杂的形势的要求”,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租调制。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由天子统治和主宰、由朝廷领导的文官政府”,得出建立天子统治的文官政府;据材料“在长城以内和边境地区维持秩序的军事组织”,得出建立强有力的军事组织;据材料“以及对各级政府的行政情况进行严密监督的监察系统”,得出形成严密的监察系统。
17.(1)措施:采取“和亲”政策;经济上笼络匈奴(赠送礼物给匈奴);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屯田垦荒。(任答2点即可)
(2)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朝代:唐朝;理由:领土幅员广阔,都城是长安,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有吐蕃并立,702置等。(任答一点)
(4)行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5)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代(中国)。据材料一“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可知,采取“和亲”政策,经济上笼络匈奴(赠送礼物给匈奴);据材料一“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可得出,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屯田垦荒。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魏晋南北朝(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可得出北民第一次南迁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第二小问后果,据所学可知,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唐朝(中国)。第一小问朝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以长安为都,与东、西突厥和吐蕃等民族交往的朝代为唐朝;第二小问理由,综合材料三和所学,从政治、地理和民族等角度思考,说明个人判断的理由,如图片中该朝代领土幅员广阔,都城是长安,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有吐蕃并立等。
(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代前期(中国)。综合材料四“清朝的军事行动不仅突破了这条农耕民族守疆固土的底线,将疆土延伸至中亚草原”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清朝经略西北的军事行动主要有,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
(5)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及问题,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民族和国家发展等角度思考其意义可得出,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治理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8.(1)原因:土司保持相当的独立性,不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答出四点,言之成理亦可)
(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初年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土司制度腐朽没落的弊端日益显露”、“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剽掠行旅,争夺不休’”可得出土司保持相当的独立性,不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广西壮族土官的残酷统治极大地激化了土官与土民之间的矛盾,”可知,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结合所学可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初年中国。意义:根据材料“最终实现对土属地区的直接统治,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19.(1)变化:布局由坐西朝东到坐北朝南;道德情感因素被政治义务和责任严格规范所代替。
原因:推崇皇权。
(2)特征:无所不能(品种多、产量大);皇帝直接支配。
特点:君主专制的加强。
(3)观点:中国传统政治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的问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变化:根据“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宗法制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得出布局由坐西朝东到坐北朝南;根据“早期(战国时期)政治道德形式中的某些情感因素,已经逐渐为完全由政治地位所决定的义务和责任的严格规范所代替”得出道德情感因素被政治义务和责任严格规范所代替。原因:根据“为人臣必忠”,“危身奉上日忠”“表明‘忠’是对皇帝的绝对服从可”得出是推崇皇权。
(2)本题是特点类的问题。时空是清代(中国)。特征:根据“ 清朝雍正帝的御用作坊无所不能,制作的器物数量之多,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还能制造重型武器”得出无所不能(品种多、产量大);根据“可是雍正皇帝用国库银两制造大量武器,无论兵部、工部,还是内阁都无权过问”得出皇帝直接支配。特点:根据“可是雍正皇帝用国库银两制造大量武器,无论兵部、工部,还是内阁都无权过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3)本题是观点说明类的问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观点:根据“所以中国的传统政治,实在不能说它是君主专制。”得出中国传统政治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专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可进行说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