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14:4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从内地往沿海方面的调兵占总调兵一半左右。调兵速度据推算:邻省约30至40天,隔一二省约50天,隔三省约70天,隔四省约90天以上。英国军舰从印度开过来,需30至40天,从英国本土开过来,也就是4个月。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统计资料明显不符合史实 B.清统治者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C.历史叙述的主观色彩浓厚 D.中英两国军事发展存在差异
2.魏源认为西洋商船和战舰仅以“军器之有无为区别”,所以,中国要大造商船,“日后商船尽同洋艘,有事立雇,何难佐战舰之用?”由此可知,魏源(  )
A.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竞争 B.强调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C.建议军事工业要官督商办 D.指明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3.下表是学者对清朝前、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进行的统计(数量:个;比例:%)。清朝的前、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变化反映出晚清政府( )
性质 时间 平等类用语 不平等类用语 其他用语 合计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清朝前期 26 10.5 215 87 6 2.5 247 100
清朝后期 232 60.6 141 36.8 10 2.6 383 100
A.熟悉国际交往规则 B.外交观念转型艰难
C.力图摆脱条约体系 D.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4.在《天朝的崩溃》中作者指出,在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驻印度海军来华军舰增多,这是为了武装走私鸦片。此种做法( )
A.清楚地认识到英国的国家诉求 B.正确回应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C.是开眼看世界以求自强的努力 D.禁锢了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5.1854年,英商谈到当时的中英贸易时说:“如果进口业务(将英货运销中国口岸)继续同近期一样……我们的贸易逆差将达三四百万英镑。这项赤字需要通过进口银锭弥补。”这一状况(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动因 D.促进传统手工业的繁荣
6.清代思想家魏源介绍瑞士的情况说:“至于朝纲,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民政“皆推择乡官理事,不力王侯”,并加案语称赞说:“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据此可知,这些建议在当时( )
A.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 B.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C.主张制度层面的变革 D.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体系
7.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政府覆灭的数十年间,除了1864年、1872—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 B.经济主权的不断丧失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强
8.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书》中提出:“余尝谓剿夷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与这一主张的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
A.“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C.“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9.19世纪中后期,有学者斥责英商人行径“其鸦片之售中国者,常十之八九,是英夷之剥我元气而富强其国者,专在是矣。犬羊之族不知信义,唯利是图,处心积虑于百余年之前”。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 )
A.说明英国销售鸦片的真正意图 B.主张销毁鸦片保护国人身心
C.揭露英国商人追逐利润的本质 D.强调传统华夷观已不合时宜
10.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欲破壁以自拔于此黑暗,不得不先对于旧政治而试奋斗,于是以其极幼稚之“西学”知识,与清初启蒙期所谓“经世之学”者相结合,别树一派,向于正统派公然举叛旗矣。在梁启超看来,道咸之际的思潮( )
A.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大门 B.是传统文化的自我调适和复兴
C.促使儒家内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D.表明救亡图存的目标成为主流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 )
A.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 B.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
C.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 D.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
12.下列四项表述,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任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严刑酷法导致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B 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
C 明朝人颜钧在《箴言六章》评述道:“《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決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大明律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D 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清朝完成了向近代外交的转型
A.A B.B C.C D.D
13.鸦片战争后,洋纱及进口染料大量输入安徽,皖南的大量土纱业和染料业陷入破产,但当地织布业却选用进口上等色料,多取用东、西洋名厂最上等之双股线,故其织成之布,不但花样翻新,且能紧密均匀、耐久,诚中国改良土货之大特色也。由此可知( )
A.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进口机织布在中国滞销 D.列强经济侵略具有双重影响
14.如图为英国人绘制的《南京条约签订图》,其右下角绘有“永远和好”的中文字样。在19世纪上半叶,这类作品大多是“受命创作的”,所选取的都是极易引发观者共鸣的场景,其内容、角度、着色经过精心设计,均被制作成版画,降低成本,广为发行。此类绘画的绘制、发行意在( )
A.美化列强的侵略行径 B.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C.打开中国艺术品市场 D.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15.以下为晚清部分进口商品数据,这些现象( )
钉铁条进口量洋纱价格(按包)

A.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C.缘于外国商品竞争力强 D.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2中俄联合声明》于2月4日公开发布。中俄两国利益契合点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广,关系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俄罗斯国人若有杀人、抢夺、重伤、谋杀、故烧房屋等重案,查明系俄罗斯国人犯者,将该犯送交本国,按律治罪”。
——摘编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货款,但却提出从1950年到1963年,中国必须把它所有过剩的工业原料统统卖给苏联,而不得卖给第三国。苏联坚持在帮助中国建立航空、造船、石油、有色金属等工业方面实行合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但由于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不论如何努力,中国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京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中国的主要影响。为了“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做了哪些重大努力?综合以上材料,反思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伊顿先生,请您帮我在澳门买一把能冲泡最好品种茶叶的茶壶……”
——1615年东印度公司驻日本长崎平户岛代表威廉汉姆写给同事伊顿的信
史料二 那种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料,中国人称其为茶(Tcha),其他国家则称为Tay或者Tee。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斯威汀斯一润茨街上的“苏丹王妃”咖啡馆有售。
——1658年伦敦《政治公报》刊登的广告
史料三 9月30日茶二磅二盎司供皇室用……价格为4镑2先令(注:当时英国一个农夫的工资每年不超过3英镑)。
——1664年东印度公司献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贡品账目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直到1669年开始大规模的开展定期茶叶进口贸易,重量为143磅,1670年运进79磅,两宗都是从万丹购得。荷兰于1682年占领爪哇万丹地区并逐出英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关闭港口。这导致英国茶叶进口数量也时有时无。康熙时台湾收复后,东印度公司几经尝试才获得清政府允许在厦门进行贸易。据统计从1669—1699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总量共计18万磅左右,平均每年有6000磅的进口量。
——摘编自宫珏《英属印度茶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1830—1945)》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茶叶对英传播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输入英国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崛起,隔断了中原王朝西北方向的陆路贸易通道,于是东南方向的海路就成了后来的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南方人受传统束缚相对较轻的经济观念,有利于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使得南方耕地面积扩大,稻、麦、茶、桑、甘蔗的种植更为普遍且产量很高,并成为出口产品,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恰逢此时活跃的阿拉伯商人将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积极地向东方开辟商路,于是越来越多的商人出入我国沿海口岸。宋代政府也积极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对市舶官员招徕蕃商的行为予以奖励。
——摘编自曹中原、刘常青《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原因》
材料二:据统计,鸦片战争前,中国植茶农户共有130.25万户,按每户平均5人计,茶农约350万人左右;到1894年,植茶农户增加到234.09万户,茶农650万人左右,半个世纪增加了近一倍。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共计5338.9万两,年均449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英国人通过茶叶贸易获得了巨额利润,英国人饮茶风气的养成,不仅促进了英国的“勤勉革命”,而且使英国人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学者指出,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茶叶的重要性“犹如非人力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如果没有茶叶,大英帝国和用过的工业化就不会出现”。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可能并不夸张。
——仲伟民《茶叶、鸦片战争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茶叶贸易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并分析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根据材料,清政府调兵速度缓慢,英军虽然路途遥远但调兵速度快,以逸待劳,这体现出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缺乏统筹,说明中英两国军事发展存在差异,D项正确;材料与史实是符合的,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清政府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没有涉及清统治者国家主权观念是否淡薄,排除B项;材料也未涉及“历史叙述的主观色彩浓厚”,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材料“日后商船尽同洋艘,有事立雇,何难佐战舰之用?”强调魏源主张大造商船,主张和西方进行商战竞争,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魏源对待军事工业的态度,排除C项;魏源提出该观点的时,洋务运动还没有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对外关系用语中,平等类用语大幅上升,不平等类用语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大量存在,反映出晚清外交及外交观念新旧转型的艰难,B项正确;晚清中国对于国际交往的规则并不熟悉,排除A项;从平等类用语大幅上升可以看出,晚清政府对外政策是遵守条约体系,排除C项;《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可知,这一时期林则徐、魏源积极开眼看世界以求自强,C项正确;林则徐没有对英国的行为得出正确的结论,排除A项;据时间判断,可知是战争到来之前,侵略并没有开始,排除B项;禁锢了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54年的中国。据题干可知,1854年中英贸易逆差将达三四百万英镑,而且还存在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动因,C项正确;自然经济的解体并未因为中英之间贸易逆差的增加而强化,排除A项;虽然中英贸易出现了贸易逆差,但是西方并未改变对中国的商品倾销,排除B项;虽然中英贸易逆差在增加,但是英国的商品倾销依然大量存在,这使得传统手工业进一步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并加案语称赞说:‘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反映出魏源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和批判,肯定西方与儒学不同的地方,即蕴含着对儒学的批判,A项正确;由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阻力巨大,魏源的思想在当时未能引起太大影响,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没有主张制度层面的变革,排除C项;肯定瑞士先进之处不等于肯定西方文明体系先进,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小,且手工业发达,所以在中西交往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更多通商口岸,经济主权不断丧失,使得列强得以在中国长期倾销商品,中国在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B项正确;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并不能解释逆差的出现,排除A项;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始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并不是中国长期逆差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可知,林则徐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术,以达到“剿夷”的目的。“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出自于魏源的《海国图志》,他主张学习西方“有用之物”,进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林则徐的核心观点最接近,C项正确;“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出自于《礼记》,主张维护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排除A项;魏源在《默觚》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思想,即变法愈彻底,对老百姓愈有利,排除B项;“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是甲午战争后严复提出的主张,即世界一直都在进步,未来一定胜过今天,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犬羊之族不知信义,唯利是图,处心积虑于百余年之前”可知,该学者从列强“不知信义”“唯利是图”等角度,说明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其揭露的是英国商人追逐利润的本质,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学者斥责商人的行径,是因为他们认为西方在中国倾销鸦片,是剥夺中国人的元气,而且认为这种行为,如同古代的“犬羊之族”,这是典型的传统华夷观。在19世纪中后期,几乎没有中国学者真正意识到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的真实意图是扭转贸易逆差,排除A项;主张销毁鸦片保护国人身心,题目信息中并没有得以体现,排除B项;传统的华夷观已不合时宜,与题意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道咸之际的思潮是在列强侵华的大背景下想要主动学习西方,但思想较为幼稚,与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相结合,是传统文化面对新的时代背景的自我调适和复兴,B项正确;学习西方制度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是儒家思想内部格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时代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英国通过战争手段强迫清廷屈服,排除B项;允许公使进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非目的,排除C项;材料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史实中“横渠四句”体现宋儒张载经世致用的思想,这四句话因对抗佛教“虚无”思想而产生,表现作者强烈的进取意识,B项正确;史实表明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发展趋势,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封建法律走上了儒家化道路,即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从而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A项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史实表明《大明律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结论与史实明显不符,C项有误,排除C项;史实只是表明古代清朝对外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签订了平等外交条约。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的压力,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后来随着通商口岸的扩展,又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通商口岸的涉外通商事务。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不仅繁杂的外交事务有所专管,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以“蛮夷”视人的外交态度,而且这些官员也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1901年晚清外务部的设立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D项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中国)。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进行侵略,使“皖南地区的大量土纱业和染料业陷入破产”,但是当地的织布业则是引进外国的原料得到了发展,由此可知,列强经济侵略具有双重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当地布业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排除A项;材料中洋纱及进口染料大量输入安徽,皖南的大量土纱业和染料业陷入破产,主要说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并非根深蒂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织布业的发展,不是进口机织布在中国的滞销,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近代。该图为英国人“受命创作”的,“内容、角度、着色经过精心设计”,从并在“右下角绘有‘永远和好’的中文字样钢印”,英国明明刚刚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却通过绘画刻画一种中英友好和谈的和谐氛围,这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意在美化其侵略行径,消弭中国人的抵抗意识,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该画带有极强的政治意图,并非单纯为了销售艺术品,排除C项;该图“内容、角度、着色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主观意图明显,并非对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图表数据可知,钉铁条从1864—1885年20年间进口量增加了十多倍,而洋纱的价格在20年间大幅度下降,这表明外国商品物美价廉,国际市场竞争力强,C项正确;外国商品的冲击会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小农经济此时并未解体,根据材料也无法得出此类结论,排除B项;外国商品进口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导致国家经济负担的加重,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
(2)影响: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孤立和封锁;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努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认识:合作共赢;共同利益是中俄合作的基础;进一步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国家安全,也有利于我国的国家利益。(任答三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60年中俄。根据材料一“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可归纳出领土主权;根据“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可归纳出贸易主权;根据“俄罗斯国人若有杀人、抢夺、重伤、谋杀、故烧房屋等重案,查明系俄罗斯国人犯者,将该犯送交本国,按律治罪”可归纳出司法主权。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年中苏。根据材料中的“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货款”“但由于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不论如何努力,中国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缓解新中国经济困难、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和打破西方对中国孤立封锁的积极影响,以及侵犯中国主权的消极影响两方面来回答。努力: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我国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与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认识,可以从合作共赢、国家利益和安全等方面来回答。如:合作共赢;共同利益是中俄合作的基础;进一步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国家安全,也有利于我国的国家利益。
17.(1)史料一、二、三分别是信件、广告、公司账目,均是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其中史料二由于是广告宣传,因此对茶叶药用功能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史料一有助于研究海外英国人对茶叶的认知。
据此可推断,海外英国人最迟在1615年已饮茶;在日本的英国人向澳门同事求购中国茶壶,是由于东印度公司贸易活动的开展,澳门成为中日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史料二、三有助于研究英国国内饮茶之风传播的历史,据史料二可知,17世纪中期,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咖啡店里销售。由于医生的认可、饮用咖啡之风的传播,英国本土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已能接触到茶叶。史料三是东印度公司将茶叶作为贡品向英国王室进贡。结合史料二、三可推断,尽管茶叶进入伦敦的咖啡店销售,但由于价格昂贵,传播局限于上层,仍未成为大众消费品。
(2)变化:从间接贸易输入到直接输入;从时断时续向稳定输入过渡;数量增多。
原因:英国被允许在厦门贸易;英国饮茶之风的逐渐兴起;东印度公司对茶叶贸易利润的渴求。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9世纪(世界)。
根据“威廉汉姆写给同事伊顿的信”、“《政治公报》刊登的广告”、“东印度公司献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贡品账目”可知,史料一、二、三分别是信件、广告、公司账目,均是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其中史料二由于是广告宣传,因此对茶叶药用功能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夸张性。所以史料一有助于研究海外英国人对茶叶的认知。根据这些史料推断,海外英国人最迟在1615年已饮茶;在日本的英国人向澳门同事求购中国茶壶,是由于东印度公司贸易活动的开展,澳门成为中日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史料二、三有助于研究英国国内饮茶之风传播的历史,据史料二可知,17世纪中期,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咖啡店里销售。由于医生的认可、饮用咖啡之风的传播,英国本土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已能接触到茶叶。史料三是东印度公司将茶叶作为贡品向英国王室进贡。结合史料二、三可推断,尽管茶叶进入伦敦的咖啡店销售,但由于价格昂贵,传播局限于上层,仍未成为大众消费品。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国、英国)。
根据“东印度公司直到1669年开始大规模的开展定期茶叶进口贸易,重量为143磅,1670年运进79磅,两宗都是从万丹购得”、“康熙时台湾收复后,东印度公司几经尝试才获得清政府允许在厦门进行贸易。据统计从1669—1699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总量共计18万磅左右,平均每年有6000磅的进口量”可知,变化是由从间接贸易输入到直接输入;从时断时续向稳定输入过渡;数量增多。
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内容可知,英国被允许在厦门贸易;英国饮茶之风的逐渐兴起以及东印度公司对茶叶贸易利润的渴求。
18.(1)原因: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南方人受传统束缚相对较轻的经济观念;南方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阿拉伯人开通了向东方的商路;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展。看法:国家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影响: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国内经济结构;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税收来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原因、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第一问原因,由材料“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南方人受传统束缚相对较轻的经济观念”可得出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南方人受传统束缚相对较轻的经济观念;由材料“这使得南方耕地面积扩大,稻、麦、茶、桑、甘蔗的种植更为普遍且产量很高”可得出南方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由材料“恰逢此时活跃的阿拉伯商人将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积极地向东方开辟商路”可得出阿拉伯人开通了向东方的商路;由材料“宋代政府也积极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对市舶官员招徕蕃商的行为予以奖励。”可得出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展。第二问看法,国家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二“据统计,鸦片战争前,中国植茶农户具有130.25万户,按每户平均5人计,茶农约350万人左右:到1894年,植某农户增加到234.09万户,茶农650万人左右,半个世纪增加了近一倍。”可归纳出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根据材料“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可归纳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国内经济结构;根据“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共计5338.9万两,年均449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可归纳出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税收来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据“……而且使英国人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没有茶叶,大英帝国和用过的工业化就不会出现’”可归纳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9.(1)特点: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翻译大量西方书籍;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仍维护“华夏中心”观念;西方文化在传播中渐趋衰落。
(2)转变:由轻视慢待西方文化到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原因: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出现;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的优越。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西)。
据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可得出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据材料一“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可得出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据材料一“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可得出翻译大量西方书籍;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据材料一“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可得出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据材料“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可得出仍维护“华夏中心”观念;据材料一“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可得出西方文化在传播中渐趋衰落。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
第一小问转变,根据材料二“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可分析出由轻视慢待西方文化到学习了解西方文化。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可分析出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根据材料二“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可分析出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可知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的优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