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归纳总结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提示:①快速提升阶段 ②结构优化 ③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④保障城市的供水饮水安全 ⑤改善沿线地区的人居环境 ⑥水资源开发问题 ⑦水量统一调度 ⑧流域生态治理 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⑩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关国家合作意愿上升 经贸、投资、金融合作 人文社会交流
一、产业转移的分析方法
1.转移主体
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2.转移方向
(1)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2)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
(3)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4)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3.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
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
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4.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5.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趋势 原因 典型案例
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至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地区,由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原因有:一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二是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原有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不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代之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消耗少、污染少的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
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考虑,对一个产业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转移,同时将研发、制造、服务整体转移过来 苏州已经形成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跨国公司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唯一的投资方式,跨国并购等方式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上海近年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并取得成效
[应用体验]
因国内制造业利润被压缩及产品出口受限,中国许多企业加快了外迁步伐,越南正成为企业外迁的重要目的地。近年来,部分外迁到越南的企业却又因“水土不服”铩羽而归。据此完成1~2 题。
1.由中国外迁到越南的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A.纺织工业、鞋帽、机械配件
B.石油化工、印染、造纸工业
C.食品加工、饮料、家具生产
D.软件开发、五金、电子装配
2.“水土不服”的原因可能是越南( )
A.劳动力工资水平大幅提高
B.用地不足,地租水平高
C.产品出口遭遇强大的壁垒
D.生产协作条件不如中国
解析:1.A 2.D 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企业外迁越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制造业利润被压缩,说明中国比越南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高,因此由中国外迁到越南的工业部门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第2题,越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暂时不会出现劳动力工资水平大幅提高。越南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租水平应该较低。越南没有与主要消费大国产生明显的贸易摩擦,产品出口遭遇强大壁垒的可能性不大。越南的工业基础条件远不如中国,生产协作条件较差,使得许多企业组织生产不便,生产成本较高,导致“水土不服”。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期。据此完成3~4题。
3.对于东南沿海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 )
①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 ②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 ③占有中西部广阔的市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中西部在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时( )
A.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B.为了多承接产业转移,可降低准入门槛
C.多引进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
D.可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解析:3.D 4.A 第3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行产业转移,对东南沿海的企业,既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又可以集中资金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也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市场。①②③正确,故选D。第4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警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转移,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故选A。
二、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分析思路
1.流域综合开发原理应用
(1)流域开发的方向选择
在分析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流域的自然背景,同时也要依据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不同河段的开发重点如下:
河流中上游 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
河流中下游 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于航运、灌溉、养殖开发
(2)流域开发的利弊评价
流域的合理开发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过度的开发不仅会使经济效益低下,也容易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如下表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2.流域综合治理思路分析
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依据流域存在的自然发生的或人为触发的各种要求,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综合整治。
河流流域受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影响,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如洪涝灾害等。洪涝受水系形状、河道特点、地势状况、流域内的植被多少、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自然因素影响。流域综合治理中,对洪涝灾害的防治一般会采取如下对策:
上游 修建水库,发展林业,使调洪蓄洪与开发水资源相结合
中游 设置滞洪区和建设分洪工程
下游 修筑和加固堤坝,疏浚河道
[应用体验]
下图为长江流域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产业属于乌江流域开发重点的是( )
①电子工业 ②旅游业 ③炼铝工业 ④金融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a、b两河段,河流综合治理的重点分别是( )
A.防洪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B.发展航运 提高供水能力
C.开发水能 发展立体农业
D.发展养殖 治理中低产田
解析:1.B 2.A 第1题,乌江流域水电充足,铝土资源丰富,发展炼铝工业的条件优越;黄果树、梵净山等旅游资源众多,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经济、科技较落后,重点发展电子工业和金融业不符合区域实际。故选B。第2题,a河段位于长江中游,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是其重要任务;b河段位于长江下游,突出的问题是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是其重要任务。故选A。
红水河指南盘江与北盘江汇合处到柳江口间的河段,位于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是我国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下图中给出的水位指河水水面的平均海拔(单位:米)。据此完成 3~4 题。
3.红水河流域开发的核心内容是( )
A.航运 B.旅游
C.水电 D.防洪
4.下列关于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发展金属冶金工业 ②发展原木采伐工业
③发展甘蔗制糖工业 ④发展水产养殖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解析:3.C 4.A 第3题,红水河流域落差大,水电开发是流域开发的核心内容。航运、旅游和防洪是流域综合开发的效益。故选C。第4题,红水河流域有充足廉价的水电和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可以发展金属冶金工业,①正确;有很多水库,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④正确。要注重地表植被的保护,不可以大力发展原木采伐工业。②错误。甘蔗制糖工业不符合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③错误。故选A。
三、“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不同地理要素对“一带一路”影响如下表所示:
要素 影响
资源 与沿线国家进行资源互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加强我国的能源安全
交通 通过中国内地交通网沟通东北亚与东南亚,形成亚洲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一带”主要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一路”在国内,以上海和泉州等港口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工业 我国和众多沿线国家的工业合作,将有利于建立健全双赢机制
农业 深化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增加农产品的进出口及农业技术交流
商贸文化 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扩大文化交流
[应用体验]
中亚五国地处“一带一路”沿线,以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禀赋同中国产业现状形成良性互补,与中国合作领域广泛,这为中国向中亚五国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契机。下表示意中亚五国对中国产业转移吸引力指数。据此完成1~2题。
国家 排名 吸引力指数
哈萨克斯坦 1 27.82
土库曼斯坦 4 10.09
吉尔吉斯斯坦 5 1.39
乌兹别克斯坦 3 12.66
塔吉克斯坦 2 12.69
1.中亚五国中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产业转移吸引力相对较弱,原因可能是该国( )
A.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B.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C.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D.地理位置相对偏远
2.为更好地承接“一带一路”国际产业转移,中亚五国应( )
A.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道路互通
B.提高农、牧、矿业产值比重,扩大边境贸易
C.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竞争能力
解析:1.B 2.A 第1题,中亚五国自然资源较丰富,A错误。吉尔吉斯斯坦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其发展对国际社会依赖甚重,经济基础薄弱,B正确。该国适龄劳动人口较多,但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生产成本较低,C错误。吉尔吉斯斯坦地处亚欧大陆内部,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毗邻,南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部与乌兹别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接壤,地理位置优越,D错误。第2题,中亚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和相邻国家间的交通不完善,因此应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A正确。中亚五国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加工业,提高农、牧、矿业产值比重,不利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B错误。产业转入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若要保护环境就不宜承接产业转移,C错误。吉尔吉斯斯坦科技水平较低,不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