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综合思维)2.以鲁尔区为例,掌握传统工业区兴衰的区位条件及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区域认知)3.通过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掌握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策略。(综合思维)
探究一 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材料一 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图。
材料二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犹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
[思考]
(1)图中反映了鲁尔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
(2)结合图,推断鲁尔区主导工业部门是什么?工业结构有何特点?
(3)鲁尔区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存在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对鲁尔区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1)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
(2)主导工业部门: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
特点:产业结构单一。
(3)环境恶化的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随之而来。
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热污染等,生态环境破坏。
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加上用地紧张,使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致使鲁尔区的经济衰退。
1.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1)概念:是指区域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及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
(2)影响因素:区域的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区域间的联系与分工等。
(3)变化规律:一般来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的产业结构重心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
(4)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技术的进步、区域资源供应状况、区域主导产业的市场状况等。
(5)产业结构的调整
①结果: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②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统筹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只能大致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不仅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与其他因素相关。例如,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与美国的耕地面积广、农业投入较多等有关,但不能说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发达国家低。
2.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
(1)鲁尔区的兴起与衰退
①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a.矿产资源:煤炭资源丰富,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
b.交通: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c.水资源丰富。
d.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经济,为鲁尔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②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重型机械、基础化工等。
③地位: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④鲁尔区的衰落
a.传统产业的衰落
原因 结果
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煤炭地位下降
新技术的应用,使炼钢耗煤量减少
煤炭开挖深度加大,开采成本增加
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钢铁工业衰落
b.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c.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2)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
①20世纪50至60年代,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②20世纪70年代,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③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整体规划下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经济开始衰退。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进行综合整治。经过综合整治,鲁尔区经济再度崛起。读图,完成(1)~(2)题。
(1)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得益于( )
①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②便利的水陆交通 ③广阔的市场 ④充沛的水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鲁尔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的是( )
A.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B.世界性钢铁过剩
C.煤炭资源枯竭
D.新技术革命冲击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信息②:鲁尔区有大面积的煤田,区内公路、铁路、水运便利,水陆交通发达;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从区内经过,水源丰富 第(1)题,鲁尔区的区位优势:煤炭、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等。与石油的大量输入无关。第(2)题,鲁尔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等。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并不是因为煤炭资源枯竭导致鲁尔区经济衰退
[尝试解答] (1)A (2)C
1.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1)自然条件
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位置 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
地形 以平原为主 利于工业建设
资源 煤炭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埋藏浅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铁矿 本区铁矿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交通便利,也可从瑞典、俄罗斯等国进口
水源 降水丰富,为湿润地区;河网稠密,水量充足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
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交通 天然河道及运河形成发达的内河航道网,又有公路、铁路等组成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市场 德国及西欧工业发达 促进了该区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发展
劳动力 人口、城市密集 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
区域开发条件评价分析思路
①地理位置;②资源状况;③交通条件;④市场条件;⑤劳动力及工业基础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下图为四地某年的产业结构比较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三大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甲
B.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丙地
C.乙地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
D.丁地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2.四地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甲地,A正确;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丁地,B错误;乙地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C错误;丁地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D错误。第2题,城镇化水平高,说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之一:城镇化的兴起繁荣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动力之一,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故城镇化的水平最高。
读鲁尔区工业分布和原料来源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铁矿石来源),完成3~4题。
3.下列属于该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的有( )
①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②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③便利的水陆运输
④雄厚的科技力量
⑤离铁矿区较近
⑥最早完成资本主义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③④⑤⑥
4.鲁尔区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主要来自( )
A.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
B.澳大利亚、加拿大
C.法国、瑞典、俄罗斯
D.法国、荷兰
解析:3.B 4.C 第3题,鲁尔区的发展条件主要有位置、交通、资源优势。选项中要注意鲁尔区不临海,也不是世界上最早完成资本主义革命的地区。第4题,鲁尔区所需铁矿石最初来自法国洛林铁矿,后期则来自俄罗斯、瑞典等国。
探究二 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暑假期间,王纬同学跟随父亲去欧洲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游。在德国鲁尔区,王纬和父亲一起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了新奇的工业旅游,参观了铸造博物馆等,旅途中的“名胜古迹”——一家早已停产的大型钢铁厂和一座早已停产的大型化工厂,让人流连忘返。
[思考]
(1)以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区为什么会出现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
(2)鲁尔区将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改造成为人们游览的“名胜古迹”,体现了鲁尔区怎样的发展方向?
提示:(1)传统工业的衰落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2)尊重历史、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
(2)不断更新能源设施。
(3)建立起便利快捷、高效运行的现代通信和物流设施。
2.重视教育文化发展,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产业转型
(1)重视教育。
(2)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3)尊重历史,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3.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1)治理污染。
(2)实施营造绿色空间计划。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下图为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2)为改变工业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
B.压缩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所有的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鲁尔区产值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 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的引入属于工业结构的调整。搬迁所有的传统工业不符合实际情况
[尝试解答] (1)B (2)D
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 具体方法
完善基础设施 建立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对以前的交通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加强水路联运,修建新的高架铁路和高速公路,引进新型列车,建立区内快车线,增强区内边远地区与中心城市以及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
不断更新能源设施:对太阳能发电给予补贴,推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使光伏发电、绿色建筑逐步成为主流
建立起便利快捷、高效运行的现代通信和物流设施,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重视教育文化发展,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产业转型 重视教育:建设了20多所应用科技类大学,成为世界上最密集的教育和研究中心之一;教育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
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起了技术转化之路,还成立了专门的风险资本基金会和专业的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应用提供资金、咨询服务
尊重历史,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将工业遗产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了3500多处工业遗址,200多座博物馆,100多个文化中心和音乐厅
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治理污染:对大气污染、河道污染,报废的矿井和污染严重的土地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
实施营造绿色空间计划:已经成为鲁尔区转型之路的亮点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面对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德国政府从经济上尽可能把失业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再就业
下图为德国鲁尔区每吨普通钢材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图。读图,完成1~2题。
1.1950年以后,鲁尔区钢铁工业在布局上出现了“西移”现象,主要原因是( )
A.全球钢铁生产过剩
B.新技术对钢铁工业的冲击
C.钢铁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加剧
D.煤炭对钢铁工业的影响力下降
2.德国鲁尔区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的措施有( )
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③煤炭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D 2.D 第1题,图示生产成本表明,每吨钢的生产成本中,煤炭所占比重明显减少。1950年以后,鲁尔区钢铁工业在布局上出现了“西移”现象,主要原因是煤炭对钢铁工业的影响力下降,需求量减少,D正确。全球钢铁生产过剩是市场供需状况变化,新技术对钢铁工业的冲击是钢的替代产品增多,不是“西移”现象的主要原因,A、B错误。“西移”不能减轻钢铁工业对环境的污染,C错误。第2题,德国鲁尔区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的措施有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①正确。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②正确。煤炭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③错误。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正确。故选D。
面对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整治。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属于鲁尔区吸引新兴企业来此落户的措施有( )
①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②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减小每个钢铁企业的规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图示反映鲁尔区的整治措施是( )
A.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B.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C.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
D.在产业布局上采取平衡战略
解析:3.C 4.A 第3题,为了使鲁尔区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府积极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如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等,鼓励新兴企业迁入。第4题,在工厂遗址上建园艺展区,吸引游人前来参观,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说明鲁尔区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41活动
提示:1. 1.(1)20世纪50年代煤炭工业衰落。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新技术使钢铁耗煤量减少,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下降;煤炭开挖深度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使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2)20世纪60年代,钢铁工业衰落。原因是:世界上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使钢铁需求量减少。
(3)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工业企业的传统生产和组织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
2.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教材P41思考
提示:调整方向:向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发展。
20世纪50至60年代,主要关注延长拉伸产业链条。
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新兴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关注产业结构多样化发展。
教材P46思考
提示:原因:失业问题影响鲁尔区的社会安定,造成人才流失、最终影响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把解决失业问题放在首位。
措施:(1)德国政府通过支付失业保险金、失业救济金、职业培训补助金等,从经济上尽可能把失业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再就业。(2)北威州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向鲁尔区煤矿集中的北区投资建厂,以增加就业岗位。(3)鲁尔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行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尽可能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
教材P47思考
提示:1.气候凉爽,地质结构稳定,电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
2.(1)①在农业方面,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种农业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运用和分析,为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提供支持。②在工业方面,应用大数据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分析贵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工业生产部门,使其进行合理地设计及生产。③通过大数据可以对第三产业的各种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分析,使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而使运营效益得到提升。
(2)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升级改造,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教材P48~49作业题
提示:1.(1)第一产业就业率下降,第二产业就业率下降,第三产业就业率上升。
(2)第二产业就业率变化最大。鲁尔区兴起时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后受到“钢铁危机”“煤炭危机”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鲁尔区走向衰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多样化,导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而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
2.(1)在大渡口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产主线搬迁的原因主要是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2)完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新兴产业落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产业转型;尊重历史,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发展旅游业;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工人再就业。
3.措施:(1)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淘汰“低散落”产业,承接和发展高层次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利用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改造生产工艺,提升制造业质量及效益。
有利条件:(1)临近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2)濒临杭州湾,海运便利。
课时规范训练(四)
[基础达标]
下图为深圳近4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按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图中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Ⅰ、Ⅱ、Ⅲ B.Ⅲ、Ⅰ、Ⅱ
C.Ⅲ、Ⅱ、Ⅰ D.Ⅱ、Ⅰ、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时期深圳城镇化水平最高
B.Ⅱ时期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首要因素是国家政策
C.Ⅰ到Ⅱ时期深圳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
D.Ⅲ阶段区域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社会问题
解析:1.A 2.B 第1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小,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最终第三产业占比重最大。图中Ⅰ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Ⅱ点的第二产业比重最大,Ⅲ点的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所以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Ⅰ、Ⅱ、Ⅲ,故选A。第2题,Ⅰ时期深圳以第一产业为主,故城镇化水平最低;Ⅱ时期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对外开放政策;Ⅰ到Ⅱ时期深圳大量劳动力迁入城市,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入,得到快速发展;Ⅲ阶段,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区域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故选B。
下图表示工业区位选择四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读图,完成 3~4 题。
3.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符合( )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鲁尔区工业发展区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多瑙河航运便利,可直通海洋
C.有十分丰富的铁矿资源
D.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解析:3.B 4.A 德国鲁尔区形成初期的区位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鲁尔区地处欧洲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水路交通发达。
下图是某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工业结构演变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第三阶段的工业部门可能包括( )
A.钢铁、煤炭、玻璃
B.机器人制造、医疗、纺织
C.炼铝、石油化工、精密仪表
D.生物制药、信息技术、新能源
6.该城市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之后,钢铁技术服务企业仍选址在该城市附近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钢铁工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B.国家政策支持,交通便利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
D.受工业惯性影响,搬迁成本高
解析:5.D 6.A 第5题,第三阶段的工业部门是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制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机器人制造、医疗、精密仪器均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钢铁、煤炭、玻璃、纺织、炼铝、石油化工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D正确。第6题,城市已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仍然保留钢铁技术服务企业是因为该地传统工业以钢铁产业为主,工业基础好,有利于产业协作。跟国家政策、交通便利、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工业惯性关系不大,A正确。
7.读世界某著名工业区图和该工业区工业发展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阴影区是世界著名的________工业区。
(2)A、B、C为该工业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其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
(3)本区内河航运发达,D、E为莱茵河的两大支流,其中D为________河,E为________河。除内河航运外,本地区其他主要运输方式还有哪些?
(4)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莱茵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________。
A.煤炭 B.铁矿石
C.钢材 D.机械
(5)写出图乙中字母代表的正确内容。
F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以看出,该工业区发展的优势资源条件和主导工业部门分别是什么?
解析:第(1)题,由图中矿产区分布及莱茵河即可判断为鲁尔区。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A、B分别为杜伊斯堡和埃森。第(3)题,鲁尔区的内河航运、公路、铁路和管道组成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第(4)题,本区发展钢铁工业需要通过莱茵河大量运进铁矿石。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已给出的信息,可以很快得出答案。
答案:(1)鲁尔
(2)杜伊斯堡 埃森
(3)利珀 鲁尔 公路、铁路、管道等。
(4)B
(5)F:丰富的煤炭资源 G:便捷的水陆交通(F、G可互换) H:钢铁工业 I:机械工业(H、I可互换)
优势资源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沛的水源。
主导工业: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
[能力提升]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成8~9题。
时间(年)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时间(年) 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资金技术密集型
2001—2005 -2.35 0.87 0.52 2001—2013 1.51 0.66 -0.08
2006—2010 -1.10 2.13 1.35
2011—2013 0.88 0.21 1.31
8.2001—2013年,“粤东西北”( )
A.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
B.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稳定
C.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波动
D.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
9.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 )
A.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B.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C.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
D.三大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解析:8.A 9.B 第8题,由材料可知2001—2010年“粤东西北”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为负数,说明第一产业发展滞后,2011—2013年系数接近1,说明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A正确;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再大于1,最后又小于1,说明第二产业发展趋势不稳定,B错误;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说明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较平稳,C错误;“粤东西北”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并不相同,D错误。第9题,根据表格数据可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但不能据此判断各产业的生产力水平,A错误;该地区各类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参差不齐,反映了当地制造业发展缺乏协作,分工协作程度较低,B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C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产业结构一般趋于合理,D错误。
大芬村位于深圳市,以复制生产油画为发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油画生产为主,兼顾创作、交易、展览、培训、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新型创意产业链。其发展阶段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0~12题。
10.1989年港商选择大芬村作为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特区,画家、画工人数众多
B.政府支持,油画产业链配套完善
C.毗邻香港,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D.经济发达,文化产品需求量较大
11.大芬村油画产业的主要市场由出口转内销的诱因是( )
A.金融危机导致产品滞销
B.产品商业气息过浓
C.公共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D.地域品牌得到认可
12.大芬村油画产业的发展过程,值得其他地方产业升级借鉴的有( )
①淘汰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②以提升利润为目标,推进规模化生产 ③培育产业集群,开拓产业链高价值环节 ④搭建创新平台,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0.C 11.A 12.D 第10题,深圳处于改革开放前沿,改革开放初期位于深圳市的大芬村还是一个待开发的乡村,土地与劳动力价格比香港低,加上距离较近,因而港商选择大芬村作为复制生产油画的基地,C正确。改革开放初期大芬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可能有众多画家、画工,更不可能有配套完善的油画产业链,A、B、D错误。第11题,读图可知,由于外贸订单锐减,大芬村油画由出口转内销,而外贸订单减少的原因最可能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A正确;产品商业气息过浓并不是出口转内销的诱因,B错误;2008年前产业链拓展,公共配套设施已比较完善,C错误;地域品牌形成于2008年前,并非大芬村油画出口转内销的诱因,D错误。第12题,大芬村产业升级过程中培育产业集群,同时吸引了原创作家,值得产业升级地区借鉴,③④正确;大芬村油画产业并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①错误;企业生产不能只以提升利润为目标,盲目扩大规模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②错误。故选D。
在鲁尔区的综合整治中,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是重要的举措。据此回答13~14题。
13.德国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有( )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改造煤炭、钢铁工业
③新兴工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④煤炭和钢铁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鲁尔区在进行产业布局调整时,钢铁工业日益向西部集中,原因是( )
A.就近获得从国外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弃物排入莱茵河
C.就近获得通过莱茵河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解析:13.A 14.C 第13题,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企业生产规模,改善环境等都是资源型工业地域转型发展的共同性措施,其中新兴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第14题,鲁尔区将钢铁工业日益向西部集中,主要是为了就近获得通过莱茵河进口的铁矿石;鲁尔区进行综合整治包括治理河水污染,因而不应将废水、废弃物排入莱茵河;鲁尔区的水源不只是莱茵河,还有利珀河和鲁尔河。
陕西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读图,回答15~16题。
15.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最主要优势是( )
A.煤、气、岩盐资源丰富
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科技力量雄厚
16.榆林市发展重化工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
A.改变地表形态,减缓水土流失
B.加剧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增多
C.增加能源输出,消除贫困现象
D.水资源消耗大,加剧土壤盐碱化
解析:15.A 16.B 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榆林地区煤、天然气、岩盐资源丰富,是发展能源化工基地的最主要优势。第16题,重化工业污染较大,榆林发展重化工业可能会加剧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增多;开发资源会破坏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增加能源输出,会提高经济收入,但不会消除贫困;土壤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灌溉引起的,与发展重化工业无关。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至今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
时期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至70年代 20世纪70至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主要产业 采煤、钢铁、化学、机械等 钢铁、化学、机械 机械、电子 新兴产业
发展态势 蓬勃发展 陷入危机 结构转型 整体提升
材料二 2013年,德国推出4.0战略计划,其核心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把资源、机器、产品和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涵盖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鲁尔区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物流、精细化工、创意研发、金融商务等部门。
(1)指出20世纪50至70年代鲁尔区陷入危机的内部原因。
(2)简述19世纪上半叶至今鲁尔区产业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
(3)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对我国工业基地的改造提升带来的启示。
解析:第(1)题,从表中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产业为钢铁、化学、机械,产业结构为相对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为严重。从表中看与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50年代相比,缺少了采煤工业,说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进口低价煤。第(2)题,从表中看,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50年代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等产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兴产业为主,说明传统产业地位下降,新兴产业地位上升。第(3)题,结合材料“其核心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把资源、机器、产品和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涵盖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可知,德国工业4.0计划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答案:(1)相对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煤炭开采成本上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2)(采煤、钢铁、化学等)传统产业地位下降;(高科技、新能源、环保、物流等)新兴产业地位上升。
(3)由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从资源依赖型、环境破坏型、劳动力与资本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