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规范训练(二)
[基础达标]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划分为四大地区。分别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据此回答1~3题。
1.东部地区发展的优势是( )
①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 ②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 ③具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明显优势 ④在沿边经济贸易上有较大的优势 ⑤具有科技文化的优势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⑤
2.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优势是( )
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B.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
C.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D.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
3.下列有关四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第一产业比重均占一半以上
解析:1.D 2.C 3.B 第1题,东部地区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具有科技文化的优势,而中部在能源和矿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西部地区在沿边经济贸易上有较大的优势,故选D。第2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而地形中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以平原山地为主,东部地区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故选C。第3题,我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均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故选B。
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4~6题。
甲 成都都江堰 乙 苏州园林
丙 拉萨布达拉宫 丁 北京长城
4.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
5.对甲所在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6.对图中乙地所在区域在区域开发中的功能定位是( )
A.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B.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D.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
解析:4.A 5.A 6.B 第4、5题,甲所在地区为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大豆种植较少。乙位于长江三角洲,为板块内部,地震较少。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光照充足,热量不足。长城沿线以北地区降水少,水土流失较轻,荒漠化严重。第6题,乙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为我国的优化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将全国初步划分为208个生态功能区,分为生态调节功能区、农产品提供功能区和人居保障功能区三大类。读表,完成7~8 题。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
一级区(3类) 二级区(10类) 三级区举例(208个)
生态调节功能区 水源涵养功能区 大兴安岭北部落叶松林水源涵养功能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①
防风固沙功能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防风固沙功能区
土壤保持功能区 ②
洪水调蓄功能区 ③
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三江平原农业生产功能区
畜产品提供功能区 ④
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大兴安岭林区林产品功能区
人居保障功能区 大都市群功能区 长三角都市群
城镇群功能区 山东半岛城镇区群
7.与表中①②③④四处对应的地区依次是( )
A.三江平原湿地、黄土高原西部、洞庭湖湿地、锡林郭勒典型草原
B.洞庭湖湿地、三江平原湿地、黄土高原西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
C.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三江平原湿地、黄土高原西部、洞庭湖湿地
D.黄土高原西部、三江平原湿地、洞庭湖湿地、锡林郭勒典型草原
8.下列关于四个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辽河水源涵养区
B.②地区的植被主要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C.③地区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沉积
D.④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
解析:7.A 8.D 第7题,湿地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蓄洪水、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三江平原湿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洞庭湖湿地有调蓄长江洪水的功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其西部应成为土壤保持功能区;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应成为畜产品提供功能区。第8题,辽河不属三江平原区;黄土高原的植被主要起保持水土的作用;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围湖造田。
9.图甲、图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甲 乙
(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条件。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河流
(3)比较甲、乙两地区有利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度在120°E附近,东西约跨经度4°,纬度在30°N以北,南北约跨纬度3°;乙为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经度在10°E附近,东西约跨经度20°,纬度在50°N附近,南北约跨纬度15°。第(2)题,两地区都濒临海洋,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河网稠密。但甲地区濒临太平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乙地区濒临大西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径流量平稳。第(3)题,甲、乙两地区相比较,两地区都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但甲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乙地区矿产资源更丰富,技术更发达。
答案:(1)乙 乙所跨经纬度大
(2)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理位置 都濒临海洋 濒临太平洋 濒临大西洋
地形 均以平原为主 地处长江三角洲 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
气候 均为湿润的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 河网稠密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径流量平稳
(3)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劳动力充足 资源丰富、技术发达
[能力提升]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解析:10.B 11.B 第10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第11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天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则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主要为城镇化地区,对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下图为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农业主产区均为限制开发区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
B.把农产品主产区作为限制开发的区域,是为了切实保护耕地,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C.允许适度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允许进行必要的城镇建设
D.加强土地整治,加速扩大耕地面积
13.以下区域与其他区域粮食类型不同的是( )
A.黄淮海平原主产区
B.河套灌区主产区
C.甘肃新疆主产区
D.东北平原主产区
解析:12.D 13.D 第12题,农业主产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把农产品主产区作为限制开发的区域,是为了切实保护耕地,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主产区是限制开发区域,允许适度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允许进行必要的城镇建设;目前我国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缺少加速扩大耕地面积的条件,故选D。第13题,东北平原主产的粮食作物是玉米、水稻,黄淮海平原主产区、河套灌区主产区、甘肃新疆主产区三个区域主产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故选D。
读图,回答14~15题。
甲
乙
14.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15.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功能定位是( )
A.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C.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D.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
解析:14.B 15.D 第14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第15题,由甲图判断出P平原是松嫩平原,松嫩平原为限制开发区域中的农产品主产区,其功能定位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域。
16.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板块——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读下列图文材料,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约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材料二 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图。
(1)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港口众多,两幅图标有数码的城市中,为东北石油和华北煤炭重要输出港的是________;为东北地区重要综合性对外贸易口岸的是________;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的是________。(填数码)
(2)试比较“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在资源、运输、技术、协作、劳动力等工业布局条件(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方面 “长三角”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
相同点 运输
技术
协作
劳动力
不同点 矿产资源
运输
(3)与“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工业在资源方面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_。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正在建设的工程是_____________。
(4)“长三角”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考查秦皇岛、大连、上海等城市的主要职能特点,属基础知识考查。第(2)题,比较两地在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异同,解答时注意组织答案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第(3)题,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实施的调水工程为南水北调工程。第(4)题,可从能源调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及寻找其他能源方面回答。
答案:(1)③ ① ⑤
(2)如下表所示:
比较方面 “长三角”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
相同点 运输 有大型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技术 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力量雄厚
协作 大型企业密集,门类多,协作条件好
劳动力 人口密集,科技力量强,劳动力数量充足、素质高
不同点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外区域调入 有丰富的煤、石油等能源资源和铁矿等矿产资源,资源条件好
运输 有长江“黄金水道”,内河运输条件好 河流水量较少,有结冰期,内河运输条件较差
(3)水资源缺乏 南水北调工程
(4)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能耗少的工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秦山核电站等。章末测评(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三大区域( )
A.区域之间界线是模糊的
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C.区域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D.各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2.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图示区域划分的指标主要是( )
A.经济水平 B.农业类型
C.降水量 D.地形
解析:1.D 2.A 第1题,由图可知,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各区域都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故选D。第2题,根据“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可知,图示区域划分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水平,A正确,B、C、D错误。
下图为西藏自治区的四大区域图。读图,完成3~5题。
3.这四大区域划分的方法是( )
A.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
B.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
C.依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
D.依据年降水量的大小划分
4.下列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
C.四大区域相互联系
D.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
5.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差异
B.纬度的差异
C.植被的差异
D.夏季风影响的差异
解析:3.A 4.A 5.D 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四大区域是我国的干湿度地区的划分,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为指标划分,符合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一致性划分的自然区域。第4题,图示四大区域属于自然区域的分界,故没有明确的界线。第5题,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影响的差异。
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图中节点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级节点城市都位于长江与支流的交汇处
B.成都与合肥两城市的城市形态相同
C.节点城市都是省级行政中心,服务范围相同
D.节点城市通过河流连接成网
7.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 )
A.长江巨大的内河航运
B.长江丰富廉价的水能
C.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D.长江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
8.下列措施中,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是( )
①加强长江中游水土保持林建设 ②注重保护河流源头生态环境 ③大力开发上游矿产资源 ④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6.B 7.A 8.C 第6题,成都与合肥所在地区地形平坦,两个城市的城市形态相同,都是团块状。第7题,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长江巨大的内河航运。第8题,长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河源地区是水源地,应当保护生态环境;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且大力开发容易产生环境问题;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有明确区域界线的是( )
A.青藏高寒区 B.天山山脉
C.塔里木盆地 D.甘肃省
10.图中①~④四地( )
A.年降水量①地比②地大
B.土壤肥力②地比③地高
C.夏季气温③地比④地高
D.海拔④地比①地高
解析:9.D 10.A 第9题,区域划分中,具有明确边界的为行政单位。故选D。第10题,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所以①地降水多于②地;③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两岸有河流的沉积物,②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为荒漠所在地区,所以③地土壤肥力较高,③地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所以④地海拔较低。故选A。
下图为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数码代表的生态功能所属的省级行政区( )
A.①位于青、藏之间
B.②跨陕、甘、宁、晋地区
C.③主体位于川、渝地区
D.④跨粤、桂、黔地区
12.国家建设生态功能的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D.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解析:11.B 12.C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甘、青之间;②跨陕、甘、宁、晋地区;③主体位于鄂;④跨云、桂、黔地区。第12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般是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一般是易发生土地荒漠化地区(或风沙较多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吸烟除尘、净化空气一般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图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广泛,从湿润区到干旱区均有分布,因此其建设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这里是红色摇篮,这里是绿色家园,这里是古色厚土”“都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等咏唱江西的诗歌,让人心生无限自豪。下图为江西省主体功能区示意图,全省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镇化地区。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3~14题。
13.鄱阳湖在冬季成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流速慢,风速小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14.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镇化地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Ⅱ、Ⅲ、Ⅰ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13.A 14.A 第13题,鄱阳湖在冬季成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原因是冬季湖滩面积大、水浅,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捕食的环境,A正确。第14题,两图对照分析,图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分布在河流上游山区,保持水土,对应Ⅰ。农产品主产区应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湖泊沿岸平原,对应Ⅱ。城镇化地区位置应和城市位置大致相同,对应Ⅲ,A正确。
下图为甲、乙两区域简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B.乙地区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C.甲、乙两地区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
D.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乙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16.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 )
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
B.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C.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
D.城市高度密集,城镇化发展速度快
解析:15.D 16.C 第15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矿产资源贫乏;乙图为美国五大湖地区,为温带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甲、乙两地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第16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社会经济特征”和“共同点”。热量不足属于自然条件;美国五大湖地区加工制造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城市高度密集,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较慢,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料、燃料不足。故选C。
若下图表示区域先后发展的三个阶段。读图,完成17~18题。
甲 乙 丙
17.下列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丙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乙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丙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甲
18.下列特点属于乙阶段的是( )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
C.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提高
解析:17.C 18.C 第17题,依据题意,甲、乙、丙分别代表区域发展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但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18题,乙处于工业化阶段,该阶段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区域内部差异加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交通运输显著发展,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面积为122.84万平方千米,2019年总人口为337.15万人,下图为现行发展模式下该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下表为该地区部分产业的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强度,其中COD为水化学需氧量,用于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多少。读图,完成19~20题。
产业 水资源消耗(m3/万元) COD(kg/万元) 土地利用(hm2/亿元)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79.4 12.09 33.19
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 908.46 0.69 200.0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06.5 4.88 112.63
造纸及纸制品业 450.33 90.28 188.41
旅游业 24.63 9.85 2.88
19.该省级行政区( )
A.水源不足,制约经济发展
B.生态脆弱,以畜牧业为主
C.地狭人稠,产业基础好
D.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
20.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结果,该地未来大力发展的产业可能有( )
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②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 ③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④造纸及纸制品业
⑤旅游业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
解析:19.B 20.C 第19题,该省级行政区面积为122.84万平方千米,面积辽阔,按照水资源承载力来看,水资源承载力下可供养的人口为4.05亿人,说明该省水源充沛;土地资源承载力下可供养人口为0.04亿人,可推测适合耕作的土地面积小,结合该省2019年总人口为337.15万人等信息可推测,该省级行政区为西藏,水源充足,生态脆弱,以畜牧业为主;地广人稀,产业基础较差;开发程度较低;B正确,A、C、D错误。第20题,注意材料信息“其中COD为水化学需氧量,用于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多少”。造纸及纸制品业COD高达90.28,对环境的污染大,不是该地未来大力发展的产业,④错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旅游业的COD较小,同时,对水资源的消耗不是很大,适合发展,③⑤正确;相比于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而言,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水资源消耗较小,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对水资源消耗巨大,所以该地未来发展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更为适宜,①正确,②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四川凉山素有“小春城”和“月城”美誉,简述其形成原因。(4分)
(2)上海,是祖国的东方明珠,海派文化特色;北京,是祖国的心脏,京派文化鲜明。试比较北京、上海两城市文化的主要差异。(4分)
城市 传统民居 戏曲 饮食文化
北京 京剧、京韵大鼓 炸酱面、豆花
上海 弄堂、石库门 阳春面、五香豆
(3)桂林山水甲天下,形成桂林山水景观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为保护桂林山水旅游环境,请提出你的建议。(8分)
解析:第(1)题,“小春城”说明四季如春,冬不冷,夏不热,主要从影响气温的因素包括地形、纬度角度分析。纬度较低,凉山平均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月城”说明空气洁净度高,与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有关,该地海拔较高,空气洁净,山区人口密度低,大气和光污染较少,所以空气洁净度高。第(2)题,北京位于北方地区,传统民居为四合院,上海地区的戏曲有沪剧和越剧等。第(3)题,桂林山水是石灰岩分布地区,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保护旅游环境主要从增强意识、健全法规、减少排放、建设保护区等方面考虑。具体包括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缓解环境压力;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企业;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桂林山水的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等。
答案:(1)纬度较低,凉山平均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该地海拔较高,空气洁净,山区人口密度低,大气和光污染较少。
(2)四合院 沪剧、越剧
(3)流水侵蚀(溶蚀) 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缓解环境压力;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企业;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桂林山水的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
22.下图示意我国公路一级区划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甲区和乙区的边界与我国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4分)
(2)比较乙、丙两区自然特征的差异,填写下表。(8分)
乙 丙
主要地形类型 高原、盆地、山地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植被
河流
(3)简述在丁区修筑公路所面临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6分)
解析:第(1)题,地理分界线:甲区和乙区的边界是秦岭—淮河一线,它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1月0 ℃等温线大致重合,它是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水田农耕区与旱田农耕区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河流结冰和不结冰的分界线等。第(2)题,比较乙(南方地区)、丙(西北地区)两区自然特征的差异:乙地主要地形类型为平原、丘陵;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众多,水量较大;丙地主要地形类型为高原、盆地、山地;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河流较少,水量小。第(3)题,在丁区(青藏高原区)修筑公路所面临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高原边缘地带,山高坡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防范土地荒漠化的工程量大等。
答案:(1)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带与落叶阔叶带的分界线、水田农耕区与旱田农耕区的分界线等。(合理即可,任答四点)
(2)
乙 丙
主要地形类型 平原、丘陵 —
气候 —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典型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河流 众多,水量较大 较少,水量小
(3)边缘地带山高坡陡,地质灾害多发;高原内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等。
23.读世界某区域图及图中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eq \a\vs4\al(,) eq \a\vs4\al()
(1)据图分析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候特征差异。(6分)
(2)分析造成乙地冬季降水量少的原因。(4分)
(3)简述甲地夏季气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题,气温特点包括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年/日较差等);降水特点包括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水热配合情况等。结合两图纵坐标中降水刻度值及柱状图可判定,甲地年降水总量远多于乙地;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冬季,乙地全年少雨。冬季最冷月平均甲地气温高于10 ℃而乙地低于10 ℃,甲地冬季气温较高;气温曲线甲地较缓,气温年较差较小,乙地气温年较差较大。第(2)题,图中甲、乙纬度相近、同位于大陆西侧,降水差异显著应是受地形影响。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依据图中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可判定,冬季该地受盛行西风控制;依据图中河流分布可判定乙地位于山地的东侧(山脊为分水线)。因此乙地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易降水。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气温高,热量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强;晴天昼夜温差大,农产品有机质积累多,品质好。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蒸发旺盛,可能会产生缺水问题,影响农作物生长。
答案:(1)甲地年降水总量多,乙地年降水总量少;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冬季,乙地全年少雨;甲地冬季气温较高,乙地冬季气温较低;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乙地气温年较差较大。(任答三点)
(2)冬季,该地受盛行西风控制;该地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易降水。
(3)热量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光照充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农产品有机质积累多,品质好;降水少,可能会产生缺水问题,影响农作物生长。(任答两点)
24.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右图是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简述江苏南北经济存在的差异。(4分)
(2)苏中地区包括长江沿线的扬州、泰州和南通三市,与苏北相比经济发展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有哪些?(4分)
(3)苏北地区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简要评价苏北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4分)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苏南经济总量多于苏中、苏北;苏南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大于苏中和苏北。第(2)题,由苏中地区的范围可知:与苏北相比,苏中滨江、靠近苏南和上海等发达地区,苏南和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强。第(3)题,评价类题目应注意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等因素。苏北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受季风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水旱灾害。
答案:(1)苏南经济总量多于苏中、苏北;苏南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大于苏中和苏北。
(2)滨江、靠近苏南和上海发达地区。
(3)地形平坦、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水源充足,但水旱灾害多。课时规范训练(一)
[基础达标]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
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
D.区域之间存在差异
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①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
③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D 2.D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有些区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A错误;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B错误、D正确;区域的边界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则是模糊的,C错误。第2题,划分区域可以进一步了解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区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并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读我国某专题自然区划图,完成3~5题。
3.图中自然区划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土壤
4.图中各区域( )
A.大小相近
B.内部各要素都相似
C.相互独立
D.各有发展优势
5.Ⅳ区域目前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荒漠化 D.旱涝频繁
解析:3.A 4.D 5.C 第3题,读图根据图中划分的区域判断,南方主要的地形为低山、丘陵,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南方地区区域内部自然特征相似,而图中南方地区划分为了两个区域,说明图中自然区划的主要依据不是地形、植被和土壤;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在气候上有差异,因此南方地区分为两个区域Ⅲ和Ⅵ。故图中自然区划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气候,A正确。第4题,该题考查区域的特征,读图可知图中各区域大小各异,A错误;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但不是内部各要素都相似,B错误;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C错误;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因此各有发展优势,D正确。第5题,Ⅳ区域位于西北地区,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大风,目前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C正确。
读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6~7 题。
6.图中箭头A不能表示的是( )
A.资金 B.信息
C.劳动力 D.产品
7.图中箭头体现了区域具有的特征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解析:6.C 7.C 第6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送资金、信息、产品等,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第7题,图中箭头表示不同区域通过各种地理要素而相互联系,体现了区域间的开放性。
8.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简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2)下列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属于大尺度区域
B.属于中尺度区域
C.属于小尺度区域
D.是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3)三个经济地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特征;三个经济地带的内部都有其相对__________,但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特征。
解析:第(1)题,读图容易得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区。第(2)题,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划分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自然资源的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划分的,属于中尺度区域。第(3)题,根据题中三个区域的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答案:(1)辽 皖 内蒙古 桂 黔(贵) 甘(陇)
(2)B
(3)整体性 一致性 差异性 开放性
[能力提升]
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饮食文化,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下图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景观一致
C.无具体自然标志
D.圈内地理差异显著
10.国界外的虚线表示( )
A.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
B.现实中无该圈饮食文化地域
C.形成与该圈不同的饮食文化
D.饮食文化传播受政区的限制
解析:9.C 10.A 第9题,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是依据不同地方人的口味划分,有划分指标依据,A错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与自然景观不一致,B错误。饮食文化圈划分属于人文因素指标,无具体自然标志,C正确。圈内地理差异不明显,D错误。第10题,国界外的虚线表示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该文化圈不仅分布在国内,A正确。现实中相邻国家有该圈饮食文化地域,B错误。形成与该圈相同的饮食文化,C错误。饮食文化传播不受政区的限制,D错误。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解析:11.C 12.D 第11题,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该线是我国800 mm年降水量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等。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又因为洪泽湖以东地区以平原为主,地理环境南北变化是渐变的,在理论线的南北两侧差异并不大。故选C。第12题,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为: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故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故选D。
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13~14题。
13.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
14.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是(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
解析:13.C 14.D 第13题,“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的雨季在东南沿海地区;“黄梅时节家家雨”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说明春旱严重,应该在华北平原;“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表示日温差大,是西北地区。第14题,⑤描述的是秦岭地区,其以南地区为我国南方地区,河流众多,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落叶阔叶林是秦岭以北地区的植被,甜菜是中温带的作物。
下图为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据此完成15~16 题。
15.图中传统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
A.甲——华北平原
B.乙——内蒙古高原
C.丙——塔里木盆地
D.丁——黄土高原
16.根据传统民居的结构和取材,可以判断( )
A.甲地土层深厚,植被茂密
B.乙地地形崎岖,荒漠广布
C.丙地降水量大,河网密布
D.丁地气候湿热,树木葱茏
解析:15.B 16.D 第15题,甲图是窑洞,分布于黄土高原;乙图是蒙古包,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丙图为华北地区的四合院;丁图为云南傣族竹楼。第16题,民居往往反映自然环境特征。黄土高原植被不茂密;内蒙古高原地形坦荡,草类茂盛;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河网密度小;傣族竹楼位于云南,气候湿热,树木葱茏。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 mm,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 ℃,7月平均气温24.6 ℃。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的大小和季节变化、河流的汛期和长短、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流速快慢。第(2)题,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地形条件中地势低平,容易导致排水不畅。第(3)题,由农业发展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季风气候区,有利条件为雨热同期,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在等高线密集区域,有利于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
答案:(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3)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