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微专题2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主要反映的是声音的音色没有发生改变
B.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音调要低一些
C. 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里的“鸣”与“幽”主要反映声音的响度不同
D. 铁路两侧安装隔音墙,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B
2.如图W2-1所示的声波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3.2022年元宵晚会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太空音乐祝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琴弦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音
色不同
B. 演奏古筝时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C. 用同样的力拨动琴弦,粗弦比细弦
发声的响度大
D. 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音调越高
B
4.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之称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尽量排除__________________。利用听音棒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____(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这说明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的传声效果更好。
其他声音的干扰
响度
固体
5.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W2-3)。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的是声音的_______;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
音调
响度
6.如图W2-4所示,用同种瓷砖切成宽度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砖条,用小锤敲击时,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声。当用不同的力量敲击同一块砖条时,两次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当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砖条时,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若图中的砖条刚好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则发出“7”音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填“A”或“B”)。
响度
音调
A
谢 谢(共20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目录
01
02
能力提升
夯实基础
03
素养提升
夯实基础
1.成语“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
A. 音调高 B. 响度大
C. 音色美 D. 频率高
B
2.图K2-3-1如图K2-3-1所示,音乐会中演唱者们在乐队的伴奏下尽情高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尽情高唱”时的“高”是指
声音的响度大,此时声带振动的
频率高
B. 声音的频率高,是因为声带振
动的幅度大
C. 我们能听出乐队中长笛和钢琴的声音,是因为二者音色不同
D. 观众听到声音的响度只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C
3.关于图K2-3-2所示的民族吹管乐器唢呐,图K2-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
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B. 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
变了声音的音调
C. 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色
D. 唢呐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
4.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
(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速度
A
5.微信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工作和交流软件,我们可以通过密码登录,还可以用声音锁登录。设置声音锁要录入用户的声音,登录时只有该用户的声音才能成功登录,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那么声音锁登录微信是识别出了用户声音的哪一特性(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长短
C
6.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
C
7.图K2-3-3是音叉和长笛发出的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C
8.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激发爱党爱国热情,我市部分学校组织了“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型合唱比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歌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B. 使用扩音器可以增大声速
C. 男低音演员歌声的响度小
D. 女高音演员歌声的音调高
D
9.许多男性在青少年“变声期”往往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变粗了”,这里的“粗”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发生变化;在“变声期”之前,他们的声音与女生相似,比较“尖细”,因为在“变声期”之前他们说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相对较__________(填“快”或“慢”)。
音调
快
10.如图K2-3-4所示,李红在音乐会上用古筝弹奏优美的乐曲,乐曲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李红用力拨动古筝弦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____。人们也能辨别音乐会上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
空气
响度
音色
11.致远同学在元旦晚会上演唱《追梦赤子心》,同学们都夸演唱的和原唱“真像”,而且一点都没有“走音”,其中“真像”是指该同学声音的________和原唱一样,没有“走音”是指演唱时的每句歌词的发音的__________和原唱一样。(均填“音色”“音调”或“响度”)
音色
音调
12.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K2-3-5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
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
响度
频率
能力提升
13. 如图K2-3-6①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响度相同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前四空均填“甲”“乙”或“丙”)如图K2-3-6②所示两种声音__________不同。
甲
乙
甲
丙
音色
14.在探究“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小亮用肥皂膜代替人耳鼓膜进行了图K2-3-7所示实验。
(1)当喇叭发声时,观察到肥皂膜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肥皂膜左右振动
(2)当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的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跟_____________有关。
(3)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越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_________________有关,具体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源的振幅
距离声源的远近
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15.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实验中。
(1)小明和小强开展探究,他们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准备通过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进行比较,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调__________,因为手机铃声越__________(填“大”或“小”),刚好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将越__________(填“远”或“近”),实验在教室中就难以进行了。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__________(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
素养提升
小
大
远
保持不变
(2)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由此数据可知__________的隔声性能最好。
羽绒服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谢 谢(共8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微专题3 综合能力题
1.下表是声音在某些介质里的传播速度。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依据是什么 (只需写出两种)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 1 450 冰 3 230
水(15 ℃) 1 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 1 480 软木 500
海水(25 ℃) 1 531 铁(棒) 5 200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 s后收到回波,则该点海底深度为__________。
(3)真空中声速为__________。
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依据:声音在5 ℃、15 ℃、20 ℃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有关;依据: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3 062 m
0
2.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图W3-1“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W3-1所示。A为一个圆筒,它的一端用剪成圆片的挺直的纸(纸的中间剪一圆孔)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内容 探究“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探究“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
小孔距烛焰的距离 3 cm 3 cm
做法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拍塑料膜
轻拍、重拍塑料膜
烛焰是否摆动
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
使用同一个圆筒,保持塑料薄膜的绷紧程度相同,在塑料膜同一位置拍一次(或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3. 第一次测量铸铁里的声速是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时间为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结果保留整数)
谢 谢(共20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目录
01
02
能力提升
夯实基础
03
素养提升
夯实基础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 “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 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C
2.根据图K2-2-1中所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蝙蝠可以发出频率
为1 000 Hz的声音
B. 人能听到蝙蝠发出
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D. 15 Hz的声音只要响度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C
3.著名歌唱家韩红的经典歌曲《天路》中,其“高音”明亮,震撼人心,让评委和观众叹为观止,这里的“高”指的是( )
A.音调 B.音色
C.传播速度 D.振幅
A
C
4.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波形图可知音调最低的是( )
5. 吉他在使用前需要通过调弦将音调调节标准。如图K2-2-2是前后两次用不同力度拨动同一根琴弦时,调音器的显示界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
A. 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B. 第二次琴弦的音调更高
C. 第二次琴弦的振幅更小
D. 琴弦越紧,音调越高
D
6.小孩的音调比成年人的高,而给动画片配音的往往是成年人,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就能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小孩的声音。这是因为慢录快放相当于提高了振动的__________, 使音调__________。
频率
变高
7.如图K2-2-3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____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__,这说明音调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高
高
频率
8.一个声源2 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是__________Hz,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6
1 s内振动6次
9.如图K2-2-4所示,向热水瓶中灌水时,有经验的人会根据灌水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水是否即将灌满。人们之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因为随着瓶内水增多,听到声音的________(填声音的特性)逐渐________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音调
升高
能力提升
10.小莲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K2-2-5所示。
(1)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
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__________。
(2)钢尺振动快、频率高,发出
的声音音调__________。
(3)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
的振幅相同,运用了__________法。
频率
高
控制变量
11.图K2-2-6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⑥时,音调可以改变,从而可以吹奏歌曲。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__________。
(2)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___。
空气柱
a
c
12.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所示: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20 0.3
② 钢 0.5
③ 钢 40 0.5
④ 尼龙丝 30 0.5
⑤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__________。
③⑤
④⑤
20
13.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放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对瓶口吹气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K2-2-7所示。
素养提升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高(合理即可)
水快倒满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谢 谢(共18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目录
01
02
能力提升
夯实基础
03
素养提升
夯实基础
1.下列关于乐音与噪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B. 乐音使人心情舒畅,有益健康,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健康
C.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D. 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A
2.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风暴产生的次声波无法被人耳听到,原因是次声波的
( )
A. 速度太快 B. 响度太小
C. 频率太高 D. 频率太低
D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m/s
B. 地震、火山爆发只有超声波产生
C.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4.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室内同学听到的室外噪声减弱。对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室外噪声不再产生
B. 噪声音调大幅降低
C.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
D. 噪声在室内的传播速度大幅度减小
C
A
5.汽车经过某噪声检测装置时鸣放喇叭,该装置显示屏的显示如图K2-4-1所示,其中82.3 dB指的是汽车喇叭声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频率
D. 音色
6.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晨钟暮鼓”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调进行分辨的
B. “不敢高声语”里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
C. 禁止鸣笛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的
D. “余音绕梁”说明物体停止振动还是可以发声
B
7.如图K2-4-2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波形图可知:图__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__________是乐音的波形。
乙
甲
8. 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而产生的,当人们在雪山中大声说话时,因为声音能传递__________,所以有可能诱发雪崩。
振动
能量
9.如图K2-4-3所示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发出“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这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___;“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通过__________传入人耳;距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即声音的_________越高;距离报警器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大,即声音的__________越大。
信息
空气
音调
响度
10.医生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时,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减少了声音的分散,这样可以增大声音的__________(填“音调”或“响度”),同时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___。
响度
信息
11.控制噪声有三种途径,请填写图K2-4-4所示的事例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哪一类。
(1)图A是在____________减弱。
(2)图B是在____________减弱。
(3)图C是在____________减弱。
(4)图D是在____________减弱。
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声源处
人耳处
能力提升
12. 如图K2-4-5所示为某轿车的倒车雷达,当探头发出的超声波在0.01 s后被接收器接收到时,倒车雷达开始报警。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 m/s,请你计算此时轿车离障碍物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m。
1.7
13.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 s、0.16 s、0.30 s、0.14 s、0.30 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14.小俊家住在环城路旁边,噪声特别大,严重影响休息。小俊建议爸爸把家里的玻璃进行改装,装上双层的隔音玻璃,可以大大减小噪声。小俊的爸爸不相信隔音玻璃有好的隔音效果。如图K2-4-6所示,小俊找到一个保温瓶的内胆(双层玻璃,内部接近真空,与双层的隔音玻璃类似),把带音乐的生日贺卡的音乐芯片拆下来,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上,放入保温瓶的内胆中,听到的声音会__________。然后,把保温瓶的内胆右下角突出的小嘴轻轻敲掉,听到的声音会明显__________。说明双层的隔音玻璃里面接近真空,隔音好,可以大大减小噪声;如果音乐芯片直接放入保温瓶的内胆中,听到的声音会更__________(填“大”或“小”)些,原因是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的传声效果好。
素养提升
很小
增大
大
固体
谢 谢(共20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目录
01
02
能力提升
夯实基础
03
素养提升
夯实基础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小明用鼓槌敲鼓时,听到了“咚咚咚”的鼓声,同时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便听不见鼓声了。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咚咚咚”的鼓声是由于纸屑跳动产生的
B. “咚咚咚”的鼓声是通过人体传到耳朵的
C. 听不见鼓声是因为鼓面停止振动不再发声
D. 传播距离越远,鼓声传播速度越快
C
2.下列因素中会影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是
( )
A. 声源的种类
B. 声源振动的幅度
C. 声源振动的快慢
D. 空气温度的高低
D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 声音只能在水中传播
B. 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C.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
D. 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D
4.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B.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 没有听到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
B
5.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 )
A.声音的传播速度变慢了
B.声音的传播速度快了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
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D
6. 国庆放假期间,奇奇同学和家人一起外出游玩,途中发现前方远处有座陡峭的山崖。她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约2 s后听到了回声,此时奇奇距山崖大约(此时声速为340 m/s)( )
A. 680 m B. 340 m
C. 170 m D. 34 m
B
7.如图K2-1-1所示,将一块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__________;其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
小
空气
8. 如图K2-1-2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音叉A时,与音叉B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_________,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_________(填“还能”或“不能”) 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被弹开
振动
空气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转换法
9. 小丽和同学在做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探究实验时,将发声的音乐芯片密封在小塑料袋里,用细线悬挂在水中(如图K2-1-3)。
(1)实验过程中,小丽和同学
__________(填“能”或“不
能”)听到音乐芯片发出的声音。
(2)小丽观察水面时,观察到的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声音__________在液体中传播。
能
水面在振动
能
10. 如图K2-1-4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听到耳机的声音传播介质是__________,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传播介质是__________(前两空均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将此款耳机带到月球上贴在颞骨两侧使用,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耳机的声音。
固体
气体
能
11.在运动会中小佳同学参加了百米赛跑项目,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时间为12 s,那么小佳的真实成绩可能是( )
A. 12 s B. 比12 s 多
C. 比12 s 少 D. 无法确定
能力提升
B
12.课堂上,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小明和小华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猜想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1)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小明和小华进行了如图K2-1-5所示实验: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____(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____是正确的。
(2)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 提出猜想假设;B. 分析归纳;C. 得出结论;
D. 实验研究;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和小华的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填字母)。
小
①
EADBC
13.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
越大
空气温度t/℃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m·s-1) 313 340 344 346 386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个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__________(填“长”或“短”)。
长
14.小俊同学制作土电话,并且准备用土电话探究各种绳子的传声效果。小俊同学猜想绳子的传声效果可能与绳子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为了探究绳子的传声效果与绳子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应该对材料、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绳子的传声效果进行测定和比较。探究过程要选择一个方便调节声音大小且声音稳定的发声体。选择下列哪个装置最适当?( )
A. 小闹钟 B. 手机
C. 锣鼓 D. 带音乐的生日贺卡
素养提升
B
15. 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 m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水中声速为1 500 m/s,铁中声速为5 200 m/s)( )
A. 1次敲击声 B. 2次敲击声
C. 3次敲击声 D. 多次敲击声
A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