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课件(共1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课件(共1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20:2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一单元复习
约170万年前
前2070年
前221年
前207年
220年
旧、新石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
汉朝
约1万年前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476年
战国
春秋
西周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时空定位
秦汉时期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部落
部落联盟(酋邦)
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五帝
夏朝
商和西周
商朝
西周
商周经济
元谋人、北京人
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神话色彩浓重、炎黄部落、禅让制、万邦时代
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聚族而居、二里头
内外服制度 、甲骨文、青铜器
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农业、青铜铸造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区别 (1)生产工具
(2)食物来源
(3)社会生活
(4)代表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采集、渔猎、使用天然火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使用陶器、人工取火
群居、穴居
定居、氏族公社或部落联盟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文化遗址 时间 活动区域 基本特征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 长江下游 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辽河上游 精美的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长江下游
中华文明起源特点:多元一体,分布广泛,以中原为中心,源远流长
夏朝:禹、启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二里头遗址疑似夏文化遗存
商朝:汤 甲骨文 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色彩严重 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 国人暴动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发达。
①浓厚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
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早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重点突破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铁犁牛耕+兴修水利 农工商业
战国时期的变法潮流:商鞅变法
孔子和老子
出现的背景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主张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背景
影响:百家争鸣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后世治国理论基础;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孟子
荀子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邹衍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孙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道;天人合一;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子
孔子
仁;为政以德;恢复西周等级制度; 有教无类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统一条件
巩固措施
统一的意义
秦的暴政
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严苛;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陈胜吴广起义 前209-前207
楚汉之争 前206-前202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战争
秦统一条件
(1)客观条件:
①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战乱后,渴望安定统一。
③兼并战争为统一奠定基础。
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也为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主观条件: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秦王赢政个人的雄才大略。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影响。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编制户籍。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
法律上:颁布律法。
交通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
风俗上: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特点:官僚政治、皇权独尊、高度集权、家国同治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与民休息 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加强中央集权
东汉的兴衰
措施+衰亡
史学 《史记》、《汉书》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科技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 蔡伦
两汉的文化
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巩固疆域
措施+意义
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政治: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分设刺史,监察辖区内部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任命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经略边疆(1)出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丝织品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
(3)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单元知识结构及其历史阶段特征
单元小结
历史阶段 起讫时间 基本特征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距今170万年—距今约1万年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2070年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奴隶社会 夏 前2070年—前1600年 ①中华文明诞生
②早期国家的形成
③奴隶制社会形成与繁荣
商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时期
封建社会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秦 前221年—前206年 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②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西汉 前202年—8年 新 8年—23年 东汉 25年—220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