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14: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右图为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反映了墓主人家居生活的场景。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 经济社会发展与隋唐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
探究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宫崎市定也说:“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十一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思考:相较于唐,宋朝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但人口却迅速增长,数倍于唐,怎么养活这么多人?
1、农业的发展
(1)耕种制度
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历史解释: 稻麦复种制
以稻,麦两种粮食作物轮种的复种方式。每年六月份种水稻,十一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三麦,越冬至来年五月收获,麦茬翻耕灌溉后再种水稻。
一、经济的发展
北宋末年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亿,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良种(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
1、农业的发展
(2)经济结构
①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②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
③棉花的种植始于宋,元推广
一、经济的发展
茶树、甘蔗和棉花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形态、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等经济要素间的比例状态
1、农业的发展
(3)灌溉技术
龙骨翻车的普及和高转筒车开始盛行。
(4)边疆农业
辽夏金元时期,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5)土地经营
①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②租佃制盛行。
一、经济的发展
翻车(龙骨水车)
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特点
①土地利用率提高;
②经济作物的推广;
③农耕文明扩展。
影响
①提高粮食产量,有助于人口增长;
②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③推动棉纺织业兴起发展;
④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推动了边疆的开发;
⑤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历史解释: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商品化程度更高;
宋朝政权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
2.本质: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甚至国家也参与其中。
3.影响:土地高度集中,自耕小农衰退,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说,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北宋人口增长就是个例证。
(1)棉纺织业
①原因:宋元时期棉花种植并推广
②表现:元朝黄道婆,推动进步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棉纺织革新家,松江人(上海)年轻的时候曾经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三亚市),向黎族姐妹学习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回到故乡,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迅速改变了当时松江地区的落后面貌。使当时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青花瓷 釉里红
(2)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官窑、哥窑、汝窑、钧窑、定窑等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②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1993年克里斯蒂拍卖行成交价折合人民币2500万元古代中国“享誉世界”的名片
北宋定窑刻花梅瓶
元朝青花瓷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元青花“鬼谷下山”
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
行业 时期 成就
制瓷业 商朝 原始瓷器
东汉 成熟的青瓷
北朝 成熟的白瓷
唐朝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彩、秘色瓷(越窑)
宋朝 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
元朝 青花瓷
明清 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宣德年间青花瓷很有名;瓷都“景德镇”
知识补充:制瓷业的发展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矿冶业
宋代采煤冶炼示意图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鹤壁(宋代相州)发掘了北宋时期的一个大型采煤遗址,发现这个煤矿井深46 米,有10个回采工作面,井下有完整的巷道和排水系统。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采煤遗址,可见宋朝人的挖煤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南宋庄绰
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万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罗伯特·哈特威尔(美国)《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4)印刷业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仇英摹本上的书坊
北宋毕昇泥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木活字印刷术
知识产权意识:“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清)叶德辉《书林清话》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版书
南宋临安府陈宅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首页,国家图书馆藏
印刷业: 活字印刷术---- 毕昇
印刷术的传播:经由波斯传往西方
印刷术的意义:
①提高印制效率,推进文化的普及;
②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邻国,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
印刷术的西传是通过陆、海丝绸之路逐步推进的,先传到中亚、西亚和北非,再传到欧洲。……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腾堡用铅、锡、锑合金制造西方字母活字,开创了欧洲文明史的新纪元。
——袁行霈、邓小南《中华文明史(第3卷)》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王溥:《唐会要》
日中开市,日没前闭市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对比唐朝和宋朝的城市布局图,可看出宋代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红色为商铺,黄色为住宅
—谭刚毅《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
布局: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晓市、夜市、草市
功能: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③ 出现了娱乐场所。
布局:坊市分离,有严格时间和空间限制
功能: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
(1)商业发展
(宋朝、商品经济、高峰、市民阶层)
①基层市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晓市、夜市、瓦子。{草市(南北朝)}
(2)边境贸易
①表现:宋与辽夏金之间经济往来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②影响: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推动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
宋代互市
(与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
榷场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因经济发展、生活需求,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设有官吏监督贸易和收税,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地点也会变化。
(3)货币发展
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出现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发展。
原因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
金属货币携带不便,纸币轻便易流转
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
交子
货币——交子(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体货币,纸币在全国大范围流通。
蒙文大元通宝
大朝通宝
元贞通宝
元朝铜钱:种类多,数量少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全长5.2米
(4)城市兴盛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和杭州以繁华著称
宋代瓦舍,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蹴鞠俱乐部---齐云社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4)海外贸易繁荣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3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
—马兆峰编著《刀锋上的帝国》
丝织品、瓷器
香料、珠宝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会要辑稿》
③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等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
思考:宋代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少数民族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
②经济重心南移;
③海路运输的优势;
④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⑤政府重视等。
宋代经济分布图
宋代农业主产区、手工业发达区和商业城市的分布呈现什么特点?
东南地区最为密集
①原因
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政治因素:北方动荡,南方安定;统治者重视与支持。经济因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5)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②过程
(5)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
朝代 表现特征 趋势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江南得到开发。 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唐中期 (安史之乱) 开始南移,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元朝时期 ①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于江南地区 (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 ②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思考:依据下列材料分析经济重心难移带来的影响?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代 金朝 南宋 南北之比
人数 1200年 43,800,000 80,600,000 65:35
赋税 1196年 14,319,000 60,000,000 81:19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南粮北运
通州
大都
临清
东平
刘家港
通惠河
会通河
直沽
杭州
运河
海运
“苏湖熟,天下足”
③影响
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并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文化重心: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发展(科举南北分卷制度);
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人口分布:促进南方户口的增长,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民族关系:促进南方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生态环境: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
变化:运河的中心东移,改变隋唐时期迂回曲折的航线,航程大大缩短。
原因: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社会的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
平民化
1.门第观念淡化
探究:宋朝社会的变化有哪些?
榜下捉婿
从魏晋至唐中期,由于门阀制度盛行,婚姻对象的选择是有着严格的门第限制的。从宋代开始,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并未拒绝,而是作了一首绝句“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二、社会的变化
探究:分析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唐朝宰相出身
北宋宰相出身
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1、门第观念淡化,阶层流动性加强(平民化)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婚姻不问阀阅
取士不问家世
变化:
门第观念的淡化,阶层流动性加强
二、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阶层流动性加强(平民化)
二、社会的变化
唐朝“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
(1)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2)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
(3)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是贵族社会,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
榜下捉婿
二、社会的变化
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社会成员身份日趋平等(自由化)
(1)宋朝贱民数量减少,奴婢更多来自雇佣;
(2)宋朝租佃关系发展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编户齐民无贵贱
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经济依附+人身依附
【租佃制】宋朝十分普遍。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法律明文规定,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
经济依附
主奴关系
租赁关系
特点:
关系:
【部曲佃客制】魏晋南北朝盛行,唐朝犹存。称为“部曲”或者“佃客”的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要为地主耕种土地,交纳地租,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
唐代,尤其是它的前半期,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
——漆俠《宋代经济史》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探究:分析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
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石介《明禁》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干预
重视契约关系
百姓更换职业自由,官府限制松弛。
变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3、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流动性加剧(宽松化)
二、社会的变化
(1)不抑制土地兼并、管理放松,重视契约关系。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百姓更换职业自由,官府限制松弛。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3、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流动性加剧(宽松化)
二、社会的变化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 ——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南宋时,临安“湖山游人,至暮不绝。……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 —宋元之际 吴自牧《梦粱录》
4、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二、社会的变化
5、社会变化的原因
原因 社会变化
1.世家大族的衰落; 2.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3.科举制度的发展; 4.政府政策的调整。 门第观念的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繁荣富足
宽松和谐
公正平等
变化的原因
(1)经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策:政府“不抑兼并”,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政府对民众人身控制的松弛,农民与地主契约关系的发展,使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得到提高;
(3)政治: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再加上战争的影响,门阀士族阶层逐渐衰亡;
(4)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削弱了士族阶层的政治基础。
三、儒学的复兴
孔子创立
春秋
儒学正统
西汉武帝
焚书坑儒
遭到打击
秦朝
继承发展
成为显学
战国
孟子
荀子
吸收佛道
有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
“三教合一”
隋唐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外部冲击
自身僵化
现实需要
温故知新——儒学发展历程
三、儒学的复兴
(1)背景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遭到了什么挑战?
重构儒学体系巩固正统(哲学化思辨化)
儒学存在什么不足?
孔孟儒学只是伦理原则和教条,缺少世界本源和终极目标的理论论述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敬鬼神而远之
成人、成君子”
1、儒学复兴运动
①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儒学存在缺陷,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国到五代儒学日益僵化。
为什么在宋代重建儒学系统?
后梁 朱温
后晋 石敬瑭
鸩杀16岁的唐哀帝
儿子向父献妻,儿媳侍寝
第三子朱友圭杀父,又被第四子朱友贞所杀
45岁拜34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做了儿皇帝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君臣相弑,父子相残
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
三、儒学的复兴
(1)背景
1、儒学复兴运动
②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
③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④重文轻武的文化环境;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三、儒学的复兴
(1)背景
1、儒学复兴运动
①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口号:“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三、儒学的复兴
(2)目的
1、儒学复兴运动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道学) (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1)代表人物:
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2)概念
理学是以“理”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3)主张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先有天理,后有事物)(理是什么)
②社会上: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的体现)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道学) (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③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如何实现理)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语类》
(3)主张
“格(探究)物致(达到)知 ”,获得“理” ,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
(先知后行)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道学)(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⑤方法论(认识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程朱理学主张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通过接触世界万事万物,亲身实践,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理解,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认识“理”的方法。而不是求科学之真。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不同
④价值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格物”就是了解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 上《伊川杂录》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河南程氏遗书》
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朱熹《四书或问·大学或问》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思考: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理”在社会上的表现是什么?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②社会上:三纲五常,即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是什么如何认识理
格物致知,只有不断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道德伦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
思考:程朱理学认为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天理
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唐宋女性服饰对比
①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②以强调伦理道德为核心
程朱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③吸收佛道因素;
④儒学世俗化(平民化):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三、儒学的复兴
(4)特点
2、程朱理学(道学)(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南宋宋理宗以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五人从祀孔庙,御笔亲书朱熹所作《白鹿洞书院学规》颁赐太学。这表明程朱理学已被南宋朝廷尊为官方意识形态。
元朝中期开始科举考试,经书考试重“四书”,单独出题,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标志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儒学基础读物(为统治者服务,巩固统治);
②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官方哲学) 深远影响。
③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道学)(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5)理学发展的表现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道学)(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6)理学的评价
①积极
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崖山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殉国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道学)(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6)理学的评价
②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义轻利,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禁锢思想,压抑自然科学的发展。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贞节牌坊——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苦守,一个女人终身幽禁的证明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1、文学
(1)宋词
①特点:
填词配乐;格式固定。
②代表: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大开大合,气势豪迈
儿女风情,含蓄蕴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元曲(元朝文学成就)
内容 散曲 杂剧
句子灵活,用韵自由,可方言、衬字、配乐 连缀散曲,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各种角色,形成完整故事情节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代表:关汉卿、王实甫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1、文学
宋代话本相较唐代传奇,更加贴近于市井:随着说书活动的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话本以宋代的口语白话的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其他故事文本等,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
讲述的多是市井小民的故事,
尤以短篇小说的数量最多,
也最能体现
宋代民间文学的特色,
后世统称为“话本”。其中
代表作品有《简帖和尚》、
《错斩崔宁》、
《碾玉观音》、
《西湖三塔记》等
(3)宋元话本
宋代说书人
清明上河图流动的勾栏瓦舍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1、文学
宋元时期,城市说书盛行,说书的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2、特点: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1)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书法:从规矩森严的唐人之法到追求个性的宋人之意
①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②元朝赵孟頫
唐朝“颜筋柳骨”
宋朝“有意无法”
宋徽宗
瘦金体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2、艺术
米芾:《苕溪诗卷》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宋徽宗:瘦金体
苏轼:《中山松醪赋》
(2)绘画
①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民间“风俗画”流行(重写实,市井生活为主《清明上河图》)。
②原因:
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山水画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2、艺术
(1)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①印刷术
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意义: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3、科技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
——马克思
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指南针
火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活字印刷术
◎铜火铳(北宋)
◎罗盘
①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梦溪笔谈》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②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订《授时历》,测定数据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比西方早了300多年)。
◎简仪
(2)其他科技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3、科技
③元代王祯《农书》集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王祯《农书》中介绍的牛转翻车
女真文
西夏文
契丹文
蒙古文
辽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
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
畏兀体蒙古文;
拼音符号,
拼写蒙古语。
少数民族文字
整体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
政治:民族政权对峙并立,元朝大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的繁荣;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思文: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学涌现;文化高度繁荣;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理学形成。
■阶段特征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元(960-1368年)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
复种制:一年两熟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宋朝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得到推广,推动纺织业发展
手工业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棉纺织业
商业和城市繁荣
商业
贸易:宋与辽夏金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也活跃
货币:商品流通规模大,货币需求剧增,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
外贸:外贸税收增加,贸易商品种类繁多,港口繁荣
城市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及杭州
经济重心南移
唐宋:唐中叶后,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户口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南宋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确立
元朝: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于江南地区,政府重开大运河以将南方财富北运;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过程
社会变化
影响
影响:推动南方文化进步,北宋时南方人科举优势明显,朝廷被迫对北方士人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至南宋,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地区
门第观念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儒学复兴
背景:儒家学术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道
目的: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北宋程颐、程颞;南宋朱熹
内容:“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朱熹对儒学教育的探索:合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影响: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官方推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
艺术
文学
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话本:宋元时期盛行,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艺术
书法:名家辈出,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技
印刷术: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战争
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当时许多科技成果
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仪器,编定《授时历》
元朝王祯《农书》,记载了南北方农业技术和工具
少数民族文字
辽、西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力本民族的文字
蒙古文字
成吉思汗命人创制畏兀体蒙古文,撰写《蒙古秘史》
忽必烈时期创制八思巴字,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