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课件(共29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课件(共29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20: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概念解读
生产工具
劳动技术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标志。
泛指劳动方式,包含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又包括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耕作工具
石器时代
石、木、骨、蚌等耕作工具
新石器晚期
青铜农具出现(少量)
公元前
15-14世纪
赫梯掌握冶铁技术,铁质农具可能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铁质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
南北朝时期
出现用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演变趋势
①材质:石、木等—青铜—铁—钢;
②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③生产效率: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唐朝
曲辕犁
(标志步犁)
非金属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春秋: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战国:铁犁牛耕初步推广
汉代:出现耦犁和犁壁,进一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理解人类耕作方式的演化历程。
距今约1万年前,在原始农业时出现,以石器为工具,把草木灰当肥料,靠天吃饭。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在新石器中期锄耕产生,人类大量以石器为工具,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犁耕出现。
曲辕犁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原始社会末期
春秋时期
唐朝时期
宋朝时期
东汉末年
演变趋势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从人力到自然力。
2、灌溉工具
陶器
翻车(马钧改进)
筒车
桔槔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明清时期
探究: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①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③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3、畜牧业工具
驯化工具
饲养禽畜
喂马
捕捉动物
圈厩
弓箭、网
马槽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山顶洞人
使用的骨针
陶纺轮
纺车
提花机
3万年前
骨针
(缝制兽皮)
新石器后期
陶纺轮
(纺线)
汉代
纺车(纺纱);使用提花机
元代以后
织布机(织布)
织布机
2、制陶工具
宋代老盏及匣钵
半坡人制造的陶器
工匠使用坯车制坯
支钉
最初
泥条盘筑
(制造陶器)
新石器晚期
坯车
(制坯)
南朝
匣钵(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无损坯件)
唐宋时期
支钉
(防止粘连)
新石器时代
商代
东汉
南北朝
唐代
元明
清代
3、金属冶炼工具
冶金工具进步简表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土炉

坩锅


水排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
定型,商周时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后制作铁农具
冶铁鼓风工具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工具简单,实行土地国有制并且大家集体劳动(千耦其耘) 商周时期
家庭式 劳作
庄园式 劳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1、农业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田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正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了,增多了,才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才可能由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生产关系。
——熊懿求《论生产工具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的主要决定作用》
(2)家庭式劳作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家庭式 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为什么会从集体转向家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探究:小农经济的特点?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落后性: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
2、手工业
经营 形态 出现 管理方式 产品 用途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西周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一般不在市场流通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私营 春秋战国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 春秋战国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稳定了小农经济;
近代逐渐破产
集体
个体
个体
材料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分工细密
技术水平高
国家扶持、资金充足,
经营规模大、设备先进
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材料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
----《礼记·曲礼》
材料2:(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机器生产
生产力:自然力——机械力
工业革命是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的物质生产方式的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革命, 它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迁,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机器工厂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工业革命的进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完成
工业
革命
18C60S
19C40S
1782
1807
1814
1825
万能蒸汽机
汽轮
蒸汽
机车
铁路
时代
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中心
生产力
动力
发明来源
能源
交通工具
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纪中期
十九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英国中心,全球扩展
德美法日多国并进
工人技师;实践经验
科学家;科学理论
蒸汽机
电力、内燃机
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等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煤炭
电和石油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手工作坊
世代传承
从分散走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彻底的雇佣关系
机器大生产
集中劳动
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
手工劳动(零碎分散)
观察图片,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2.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①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分散向集中发展,走向生产专业化。
②18世纪60年代以来,改良蒸汽机引发巨大变革,从手工向机器转变,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工厂出现,工厂制度形成。
①生产资料可以集中使用,并且方便工人集中进行劳作。
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用机器进行流水作业生产。
③生产分工细致高效,社会化程度较高,而且注重市场销售。
④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强化纪律并且实行倒班制。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2.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工厂制度的背景及特点
背景
特点
手工工场
手工劳动
工厂制度
机器大生产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
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间竞争加剧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直接原因)
大企业(垄断组织)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2.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瓦特与合伙人开办工厂,后来,他们的工厂日益发达,雇有1000多名工人。他们对工人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发现工人有不轨行为或玩忽职守,工厂可以随时解雇他们。同时,将工人分为生产组、运输组、安装组,实现了比较细致的分工。
材料二: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垄断组织,这318个垄断组织吞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美国的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垄断组织垄断。最著名的是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福特、通用汽车公司等。这些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结合材料一、二,思考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分别有什么特点?
工厂制度:
1、中小企业占多数
2、分工细致、纪律严格
3、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
垄断组织:
1、规模巨大
2、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
①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机器的大规模普及。
②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催生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③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以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④随着工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买得起的“平民汽车”。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2.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3)工厂制度的出现产生的影响
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与对外政策发生巨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人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1)兴起--洋务企业: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3.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发展--民族工业:
①出现: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影响下,出现民族工业。
②初步发展:
原因:
a.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c.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
贻来牟机器磨坊1878 朱其昂
发昌机器厂
1869 方举赞
继昌隆缫丝厂
1874 陈启沅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
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区域位置: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或沿海地区
企业:工业发展参差不齐,缺乏统筹规划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产生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
4.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①社会发展带来贫富分化的差距加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②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③城市发展带来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6)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提供理论基础;
②战争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
③各国政府对高科技的大力支持;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战后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⑥无数科研工作者辛勤付出。
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1)现代科技进步的发展的背景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现代科技成果的特点
①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④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巨大成就。
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3)现代科技进步的概况
(4)不同领域的不同表现
①计算机和互联网
②人工智能技术
③航天技术
④海洋技术
⑤新材料技术
⑥生物工程技术
(5)现代科技的发展的特点: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新材料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
(6)意义: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①生产力:生产力跃进,开拓新生产领域,提升经济效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28
3.现代科技进步的意义
(1)经济方面
③企业管理方式: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创新意识和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
②经济增长模式: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社会生产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利润增长依赖技术革新。
④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并逐渐占据主导,物流运输、互联网等迅速发展。
①社会阶层结构:中产阶级形成并壮大,劳动者地位受到挑战
(2)社会方面
②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信息检索;通信交流;文化传播;认知视野等产生新的变化
③人类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用等取得长足进步,生活质量水平提升
①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②加剧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新变化;
③扩大世界贫富差距,促进世界范围内生产关系(国际分工)的变化
29
深刻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继续改造地球生态圈的面貌
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3.现代科技进步的意义
(3)国际关系
(4)生态环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