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10-31 15: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山水画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国画的赏析,让学生基本能够图像识读,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重点)(图像识读)
2、通过中国画的欣赏,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难点),明白古人崇尚文化的高雅情趣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文化理解)
3、通过学习,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判断)
4、通过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勾皴点染技法,进行山石画法的练习。能够运用美术语言,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创意实践与美术表现)
重难点:
重点:
赏析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风貌,同时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难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活动等。
四、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山水画挂图布置教室环境,设计多媒体课件。
布置预习:
1、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一些与山水画有关的诗与画。
五: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 (3-4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中国画在我国艺术史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中国画历史悠久,从侧面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文化内涵,中国画最讲究的就是意境美,这一点我们从熟悉的古诗中就可以体会。
由学生背诗,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
《画》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鹿柴》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师:在古代,中国画最早是以壁画形式出现,后来演变为以卷轴画形式,并且先后形成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领域。人物画强调“以形传神”,山水画强调表现意境,花鸟画强调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画法上,有工笔和写意两大类。
屏幕显示图片: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这一时期的绘画形式以长卷为主,这时期绘画重气韵,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重人物的传神写照。这一时期也产生了绘画理论著作,如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对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赫的《画品》:谢赫是南齐(479一502年)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妆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及构图。而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
师:我们在进行中国画的艺术品鉴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六法论进行鉴赏的。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诗作《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流传千古,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现在看到的《洛神赋图》是现存最早的卷轴画,此三国时期曹植所作《洛神赋》为表现形式内容,“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在这一段中,画家在洛神周围画上朝日、轻云、游龙和荷花,用来比喻洛神的美丽容貌和动人身姿,营造出一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般的意境。
——(介绍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已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了。)
隋唐时期的画风多属于“属意温雅、用笔调润”。唐代是中国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发展,继承传统又有进一步成就的首先是初唐的阎立本。
1、隋 展子虔 《游春图》
——此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展示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即青绿法,标志山水画已独立成画科。
2、唐 阎立本《步辇图》历史故事画
这幅画描写的是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藩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画幅右面是坐在步垫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特征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
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也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
从这件作品可以了解阎立本的技巧特征,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不画背景,以人物身躯的大小标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这是早期人物画所常用的表现手法。
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具有继往开来的特点。这一时期画家更致力于对“真”和“形似”的技法提高。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是北方人,长于文学,颇有抱负,投入南唐政权,历经三朝,由于内部倾轧,才识不得施展。后主国事衰微,失败已成定局,此时后主李煜欲立韩熙载为相,韩熙载对南唐政权已经完全悲观失望,故生活放荡,借以逃避被任用。李煜为了解他的生活状况,派顾闳中潜入他的府邸,目识心记,创作了这一画卷。
《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图画形式表现了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情节,以展现夜宴活动的丰富内容,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画中主要人物有十余人,反复出现于五个情节之中,合共46人次。其中多数是见于记载的真实人物,即韩熙载与他的宾客太常博士陈雍、门生舒雅、紫微朱铣、状元朗粲、和尚德明、教坊副使李家明及其妹、女伎王屋山等。图中成功地表现了韩熙载的形象,不但画出了他的外形特征,而且比较深入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特殊心理状态。
我们看到的画面是长卷开始静听琵琶演奏部分,头戴高帽的韩熙载端坐塌上,亲朋好友或坐或站,所有人的表情都表现为一个“听”字,神情专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鉴赏此幅作品让学生理解古代人物画理论精华,宋苏轼的“得其人之天”,南宋陈郁“写形不难,写心惟难。”)
2、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青绿代表作)
——(实物投影仪演示笔法上的几种皴法)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
3、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宋代绘画多追求严谨工细,注重写实。
《清明上河图》,绢本,墨笔淡着色,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段落:开首为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它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艺术作品,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根据十分细致的观察理解和主题表达的需要,非常注意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而又具有时代社会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如:对汴京地位和命运有重要意义的汴河中载运江南粮米财物的漕船,反映中原与北方地区经济交流的骆驼队。此外对驮着柴米的毛驴队,放着碌碡的村边场院小景,拖着沉重步子的纤夫,兜揽生意的小贩,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种手工业生产、运输、贸易、行旅,都被作者有条有理而又真实自然地组织在这一宏伟的艺术整体中。
画家在创作中用心经营,采用散点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了戏剧性情节和引人人胜的细节描写。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而船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部分,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由于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船工们为使漕船安全过桥而开展了激烈的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竿,有的投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紧张。与此同时在路狭人密的桥上,骑马和坐轿的官宦迎面而来,互不相让地吆喝争道,还有桥头负重受惊的驴子等,种种矛盾,构成全卷的高潮。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无比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
4、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宋代山水画继五代之后发展的更为成熟。
范宽,字中立,华原人(今陕西耀县人),活动于北宋早期。为人处世宽厚疏放。他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等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溪山行旅图》上的远景是巍峨笔直的山峰,中景是葱茏的树木,近景是突兀的巨石,画作以全景式的构图描绘出我国关中山区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色。在中近景之间的山路上,有一只行商的小小驼队,画家创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活图景。
北宋人评范宽山水: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范宽是一位为山水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把北方山水画推向新水平。
(四)明清两朝,画家众多,画派丛起,超过了宋元两朝。
1、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因幼年父母亡故过继永嘉黄氏为嗣,时黄翁年近九十,望子已久,因以公望为名,子久为字。黄公望聪颖好学,青年时即博通经史,但他生于宋元交替的混乱时期,元代建立后取消科举,失掉进身之阶。24岁时在浙西肃政廉访史徐琰手下任椽吏,皇庆元年(1312年)左右曾到大都中台察院任书吏等职,后平章张闾因在江南核查钱粮时贪劾用事被查办,黄公望也因此牵累人狱。此一挫折使他深感世事险恶,出狱后即加入全真教成为一名道士,自号大痴道人,先后在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卖卜传道,晚年又移居浙江富春山中,并经常云游往来于松江、常熟、苏州、无锡、宜兴等地与社会名流文人雅士相往来,参与诗文雅集,彼此以诗文书画相酬答。他精通词曲,性格豪放,传世的绘画诗文作品也大多创作于此一时期。惠黄公望隐遁山林以书画为寄托,但却取得相当高的成就。他在四家中年岁最长,曾受到赵孟顺的指授,艺术思想也得其影响。
绘画上主要取法五代北宋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加以融化吸收,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为明清不少文人画家所师法。晚年艺术愈益精进,70岁左右绘成之《溪山雨意图》、73岁时创作之《天地石壁图》、81岁时画成的《九峰雪霁图》,特别是79岁时开始创作约于82岁时画成之《富春山居图》等皆为传世之名作。
《富春山居图》(图4-46)为横卷,长达两丈,以苍润精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此卷系应友人郑无用之请而绘,每兴之所至即点染挥毫,前后断续酝酿数年始完成,没有过多地拘泥于物象表面的细微描画,而是着重把握住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卷中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董、巨画法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为黄氏经意之作。此画本事一幅长卷,在辗转收藏过程中,曾被火烧成两段,前段收藏在大陆,后段在台湾。
2、石涛 清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他是清初最富独创性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他的山水不宗一家,戛戛独造,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我法,想像力丰富,景色郁勃新奇,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和旺盛的活力,作品面貌千变万化。(他的传世作品很多,精品有极尽丘壑变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充分发挥水墨遣情效能的《泼墨山水卷》,具有强烈笔墨情趣与效果的《山水清音图》(彩-28),以及精妙变幻的《苦瓜和尚妙谛册》等等,无不显示了风格的丰富多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神采飞扬的视觉刺激。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二画”的命题把山水画理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和“借古以开今”,影响尤为深远。 石涛的(花鸟画,也继承徐渭等人的大写意花鸟传统,并自探灵苗”,以天骨开张的艺术魅力表现他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他的 花卉墨竹,中有法,直抒性灵,并讲求诗情与画意的结合,纵横恣意,于无法生发,开拓了作品的意韵。
小结:
1-魏晋时期 萌芽
2-隋代时期 独立
3-唐宋时期 高峰
4-元明清时期 主流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结合欣赏与评述,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组成员根据提示共同欣赏讨论,小组长执笔记录,教师巡堂组织并指导。
教师总评
(六)课后总结与反馈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认真学习领悟。
六:板书设计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
1、中国画按题材分:山水、人物、花鸟
2、中国画按技法分:工笔、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