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31 16: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人地协调观:能够从生态安全的角度,理解设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念。2.综合思维:在认识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3.区域认知:通过材料、图像,掌握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别、主要分布地区。
一、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指国家或地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原因:工业革命和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
3.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二、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它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一样,都是事关大局、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安全领域。
2.重要意义
(1)保护自然本底。
(2)贮备物种。
(3)保护生物多样性。
(4)提供生态服务。
[微思考] 为什么设立自然保护区越来越有必要?
提示: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和动植物物种灭绝呈加速的态势,建立自然保护区越来越有必要。
三、案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1.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
(1)位置: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生态服务功能
①对江河源区的水源涵养作用极其重要,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②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区域。
③地理环境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和脆弱性。
④对于地球物种的贮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言,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2.三江源地区凸显的生态问题
(1)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2)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设立自然保护区后的成效
(1)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水资源明显增加。
(2)独特自然本底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保护。
(3)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
(4)迈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微思考] 
为遏制我国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提示:退耕还草(林);休牧轮草;禁猎、禁采砂金;实施天然林(草)保护工程。
探究点一 自然保护区及其意义
材料 中国是世界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国家公园5个。“复绿还青”取得新成效。其中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33处。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都建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
我国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
[探究]
1.分析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特点。
提示: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2.分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提示: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
3.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生态安全的意义。
提示:主要体现在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生态服务等。
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需要满足的条件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2)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3)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4)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标
(1)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保证生物遗传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
(3)为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等提供基地。
(4)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意义 内容
保护自然本底 把地球上颇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下来,可为今后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指出一条应遵循的途径,促使人类能够按照需要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向
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标准,还可以预测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后果
贮备物种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更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最佳庇护所
保护生物多样性 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生物群落,保障它们正常生存、繁衍和进化,并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提供生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如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以保障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可以通过河流或大气等传递到保护区外的其他区域,对周围地区或更广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其他方面 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图1)。图2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图1
图2  
(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
(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
(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
[思维路径]
信息获取 条子泥湿地位置、特征、生态价值;条子泥湿地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候鸟栖息地减少;对人类围垦养殖区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改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条子泥湿地位于苏北盐城黄海沿岸,是候鸟乐园。
整合信息 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减少→需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建设“720高地”目的是将其改造为可以满足候鸟栖息所需的高潮位栖息地→原栖息地可能被淹没→自然原因为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方面可能是不合理的活动占用了栖息地,包括围垦、养殖等,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鸟类食物来源不足。“720高地”的改造建设是为了满足候鸟在高潮位时的栖息要求,结合材料中改造鱼塘为高地可知→需要改造地形、恢复生态、建设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建成“720高地”。再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管理维持后续栖息地的生态稳定,加强生态修复,比如增加海洋生物资源汇入和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组织农业生产要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净化养殖用水,确保达标排放。注意题目要求拟定经验总结提纲,按照提纲的结构,结合材料中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再按照时间顺序,将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和拓展,形成逻辑性强的提纲。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减少,因此需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第(2)题,“720高地”的改造建设是为了满足候鸟在高潮位时的栖息要求,结合材料中改造鱼塘为高地可知,需要改造地形、恢复生态、建设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建成“720高地”。再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管理维持后续栖息地的生态稳定,加强生态修复。第(3)题,注意题目要求拟定经验总结提纲,按照提纲的结构,结合材料中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再按照时间顺序,将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和拓展,形成逻辑性强的提纲即可。
答案:(1)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
(2)“720高地”的建设:对720亩鱼塘进行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建成“720高地”。“720高地”的维护:加强生态修复,可以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可以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养殖用水净化后确保达标排放。
(3)对当地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滨海生态湿地;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
探究点二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材料 2021年4月12日,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片全方位展示了青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实践。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8月正式成立,2003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6.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地区。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
[探究]
1.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位置特征。
提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带。
2.分析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
提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地区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到高原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湖泊、沼泽萎缩甚至干涸,河流流量减小,三江源地区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盗猎等人类活动的破坏,出现了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提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三江源的生态意义
生态意义 具体内容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等许多著名的河流,是亚欧大陆上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域。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起着各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
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在水源涵养、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
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等
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不长,下垫面的物理属性较差,多数土壤、植被尚处于发育阶段,在高寒环境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较弱,一旦破坏,就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
2.三江源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1)全球气候变暖引起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湖泊、沼泽萎缩甚至干涸,河流流量减少→三江源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2)人为原因引起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成效
项目 内容
保护进程 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期重大规划→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保护对象 湖泊湿地、高寒草甸草原、原始森林、高寒灌丛、珍稀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
采取措施 退牧还草、保护沼泽湿地、全面禁猎、禁采砂金、鼠害综合防治、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
取得成效 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水资源明显增加;独特自然“本底”的原真性、完整性得以保护;各类草地覆盖度和产草量明显增加;土壤侵蚀量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11月16日,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图示为三江源地区示意图。
(1)说出图示河源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2)简述三江源地区湿地的生态价值。
(3)判断三江源地区珍贵的野生动物如藏羚羊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的主要原因。
[思维路径]
信息获取 1.文本信息。以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区综合实验区为情景材料,考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脆弱的原因、生态价值和目前的生态问题。2.图示信息。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交通、城市的分布等。
整合信息 图示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三江源区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涵养水源、孕育了长江等大江大河、保护自然本底、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盗猎等;图中交通线和聚落的修建与发展挤压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解析:第(1)题,图示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区,气候寒冷,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第(2)题,此区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为涵养水源;补给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水源;其生态环境利于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第(3)题,该区珍贵的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高强度捕猎、采集;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垦殖;城市、交通发展。
答案:(1)位于青藏高原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2)涵养水源;补给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水源;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间。
(3)高强度捕猎、采集;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垦殖;城市、交通发展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
知识点一 自然保护区及其意义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区,南面紧接长江,北面和东面为长江故道环绕,西面是防洪堤,堤内为农业区,是典型的江河泛滥湿地。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不同,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不是保护区内现存的自然对象,而是把野外早已灭绝的麋鹿的人工种群重新引进到它们原来生活的自然栖息地,并重建自然种群。据此完成1~2题。
1.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  )
A.自然生态系统
B.珍稀濒危野生物种
C.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D.麋鹿的人工种群
2.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成为麋鹿保护区的原因有(  )
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 ②地势低平,水质良好,环境质量优良 ③土壤肥沃,湿地植被发育良好,草类茂盛 ④远离人类密集区,人类活动干扰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1.D 2.A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是保护区内现存的自然对象,而是为了把野外早已灭绝的麋鹿的人工种群重新引进到它们原来生活的自然栖息地,因此保护的对象是麋鹿的人工种群。故选D。第2题,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位于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环境质量优良,适宜麋鹿生存且该地位于长江故道,草类茂盛,可为麋鹿提供充足的食物,①②③正确;但该地区有农业区,并非远离人类密集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大,④错误。故选A。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属于九段沙湿地生态功能的是(  )
A.净化水质 B.调蓄洪水
C.涵养水源 D.发展航运
4.目前,我国在长江口相继建起了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与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等。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第三产业 B.增加入海径流
C.丰富旅游资源 D.保护河口生态
解析:3.A 4.D 第3题,长江河口及以上河段沿岸工业、农业发达,城市众多,生产和生活废水排放量大,九段沙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A正确;图中显示,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口地区,不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反而因其为浅滩地区,不利于洪水排泄,B错误;九段沙湿地位于河口地区,对涵养水源意义不大,C错误;发展航运不属于生态功能,且九段沙湿地水浅,不利于发展航运,D错误;第4题,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生态安全,主要体现在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等。在长江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河口生态。故选D。
知识点二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曼扎塘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15条溪流汇入。阿万仓湿地公园是若尔盖、曼扎塘湿地的核心区,是世界上保存最原始、最完好的泥炭地。据此完成5~6题。
5.推测该核心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地貌
C.位置 D.人口
6.该自然保护区的各功能区发展定位正确的是(  )
A.核心区禁止放牧,绝对禁止开展经营活动
B.实验区内不可以进行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C.缓冲区内可以开展科研、调查和经营活动
D.生态旅游、宣教活动除了核心区都可进行
解析:5.B 6.A 第5题,阿万仓湿地公园是若尔盖、曼扎塘湿地的核心区,该核心区是湿地,它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影响,B正确;人文地理要素如经济、位置、人口等对湿地的形成影响不大,A、C、D错误。第6题,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禁止一切经济活动,A正确;实验区内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允许进行与科研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B错误;缓冲区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C错误;生态旅游、宣教活动等只能在实验区内进行,D错误。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因此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冰川、湖泊萎缩,水源枯竭,雪线下降
B.气候变干,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C.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
D.野生动物锐减,虫、鼠害肆虐
8.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必须立即停止开发,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草场载畜量,大力发展畜牧业
D.要积极营造人工林,恢复森林植被
解析:7.A 8.B 第7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加重。全球气候变暖后雪线会上升,A错误,符合题意;气候变干,再加上过度放牧等行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野生动物锐减,生态退化,食物链破坏导致虫、鼠害肆虐;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8题,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不现实,A错误;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B正确;该地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加剧生态退化,C错误;植被恢复应以恢复天然植被为主,该地由于海拔较高,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故恢复森林植被不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D错误。
课堂小结
本节核心要点 宏观把控
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历史。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范围及特征。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建立保护区后的成效。
1.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
思考方向 思维角度
水热条件 地处低纬度(热带),热量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丰富
水热差异 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生存空间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如森林、湿地)广,物种丰富;处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区域,物种丰富
天敌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
人类活动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注:同一山体,高差相同范围内,越往山顶,面积越小,物种丰富度一般会降低;另外,越往山顶,水热交换作用越强,水热差异减小,生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2.古老珍稀动物多的原因
思考方向 思维角度
自然原因 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
少大型食肉动物,缺乏生物竞争,动物进化缓慢
地质历史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人为原因 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物种灭绝的原因
(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
②自然条件的变化,野生生物无法适应环境。
③生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
④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①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种类减少以至濒临灭绝。
②滥捕乱杀。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物种入侵。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建立动植物园。
(3)离体保护,建立基因库。
(4)法律保护,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5)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科学治理。
(6)加强国际合作。
(7)加强公众参与,如不食用野生动物,低碳生活,节约资源,加入宣传、监督的行列。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干扰,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降低。秦岭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是我国研究生物多样性的良好场所。下图为秦岭山地植物物种丰富度海拔梯度分布示意图。
(1)说明秦岭具有“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的主要原因。
(2)指出秦岭植物物种增长最快的海拔范围,并推测可能原因。
(3)简述为保护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南北生物物种库”即秦岭物种丰富,南方物种和北方物种均有分布,主要是因为秦岭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地跨亚热带与暖温带,自然环境南北分异明显;秦岭海拔较高,水热条件变化大,山地的垂直分异显著,为多种物种的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第(2)题,据图可知,曲线在1000~ 1100 m处最陡,意味着该范围内植物物种增长最快。影响植物物种增长速度的因素主要是热量以及人类活动,1000~1100 m,海拔高度适中,热量条件较好,适合植物物种生长;1000~1100 m对于人类来说,海拔较高,所以人类活动较少,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要保护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首先要建设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环境的干扰;图中显示,低海拔地区,物种数量较少,需要调整经营措施,恢复森林植被,保护物种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公众的保护意识不强,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野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生物多样性降低不是一个国家或者区域面临的问题,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答案:(1)秦岭为南北方分界线,地跨亚热带与暖温带,自然环境南北分异明显;山地垂直分异显著,为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存环境。
(2)1000~1100 m。海拔适中,热量条件好;对于人类来讲,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干扰少。
(3)建设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活动干扰;调整经营措施,恢复森林植被;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野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并探索创新。
课时规范训练(七)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基础自测]
下表为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的总面积及其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比重,下图示意该自然保护区内每一种植被在不同海拔上的分布比重。该自然保护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降水充沛。据此完成1~2题。
植被 总面积(公顷) 比重(%)
常绿阔叶林 14 623.9 26.6
针阔叶混交林 25 310.9 45.97
针叶林 5068.2 9.2
落叶阔叶林 17.8 0.03
竹林 8032.5 14.6
草甸 2003.9 3.6
合计 55 057.2 100
1.该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  )
A.福建       B.云南
C.河北 D.黑龙江
2.该自然保护区内(  )
A.海拔830~1040米范围内面积最大的植被为竹林
B.落叶阔叶林分布区上下界高差可能为850米
C.草甸分布区受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最大
D.海拔1680~1890米范围内地形坡度达到最大
解析:1.A 2.B 第1题,由表可知,该自然保护区有常绿阔叶林分布,故应位于亚热带地区,由材料“该自然保护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降水充沛”可知,该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应为福建。第2题,由图可知,竹林在海拔830~1040米范围内分布比重最大,面积不一定最大,A错误;由表可判读,落叶阔叶林分布的海拔范围为1250~2100米,故其上下界高差约为850米,B正确;草甸主要分布在830米以上,人类活动主要集中于地势低缓的山谷地区,C错误;该区域的地形坡度无法判断,D错误。
位于江苏中部沿海的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滩涂湿地。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丹顶鹤从栖息地迁徙至盐城滩涂湿地。下图为丹顶鹤迁徙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丹顶鹤选择滩涂湿地越冬,体现出的湿地功能主要是(  )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净化污染 D.保护生物多样性
4.作为丹顶鹤的越冬地,盐城湿地相对于迁徙路线上的辽河口、黄河口湿地的主要优势是(  )
A.人类影响较少 B.气候更为温暖
C.食物来源丰富 D.栖息地面积更大
解析:3.D 4.B 第3题,候鸟迁徙受气候影响,不能调节气候。丹顶鹤能美化环境,不是湿地功能。鸟类迁入,不能体现湿地净化污染的功能。丹顶鹤选择滩涂湿地越冬,有利于丹顶鹤的生存,体现出的湿地功能主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第4题,作为丹顶鹤的越冬地,盐城湿地相对于迁徙路线上的辽河口、黄河口湿地的主要优势是纬度较低,气候更为温暖。盐城湿地位于东部平原地区,人类影响较多。三地食物来源、栖息地面积差异小,不是主要优势。
某度假村建于燕山南麓沟谷之中,周边树木葱茏,鸟儿啼鸣,环境优美。建筑物整体顺谷地南北向延伸,外立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剖面如下图所示)。该建筑建成初期,清晨和傍晚鸟儿频频撞击玻璃幕墙而死亡。据此完成5~6题。
5.鸟儿撞击玻璃幕墙的方位是(  )
A.清晨和傍晚都多发于东侧
B.清晨多发于东侧,傍晚多发于西侧
C.清晨和傍晚都多发于西侧
D.清晨多发于西侧,傍晚多发于东侧
6.为防止鸟儿撞击玻璃幕墙且保持度假村原有的空间资源,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放置驱鸟装置
B.在鸟儿飞行路线上设置障碍物
C.玻璃贴磨砂膜
D.改变度假村建筑物的修建方向
解析:5.D 6.C 第5题,清晨太阳从东面照射沟谷西侧的山体,明亮的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朝西(西侧)的玻璃幕墙,鸟儿误认为镜像里是真实的山林,由西向东飞向西侧玻璃幕墙,撞击而亡。傍晚太阳照射沟谷东侧的山体,而沟谷西侧的山体多为阴影区,东侧明亮的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朝东(东侧)的玻璃幕墙中,鸟儿误认为镜像里是真实的山林,由东向西飞向东侧玻璃幕墙,撞击而亡。故清晨多发于西侧,傍晚多发于东侧。D正确,A、B、C错误。第6题,为防止鸟儿撞击玻璃幕墙的解决措施:改变玻璃幕墙镜面效应,如在东西两侧立面上贴磨砂膜;在鸟儿撞击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放置驱鸟装置等。但是在鸟儿撞击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放置驱鸟装置等不能保持度假村原有的空间资源。C正确,A、B、D错误。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其供给区域(贡献区)和消费区域(受惠区)存在下图的四种关系模型。据此完成7~8题。
7.与图中甲、乙、丙、丁模型相符合的生态服务吻合的是(  )
A.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
B.自给农业、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
C.自给农业、风暴潮防御、固碳服务、水源保护
D.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水源保护、固碳服务
8.根据该模型,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过程中,须(  )
A.在消费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
B.对消费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C.在供给区域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D.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解析:7.B 8.D 第7题,甲模型表示既是供给区域,又是消费区域,所以是自给农业;乙模型表示贡献区在中央,消费区域在四周,为固碳服务;丙模型表示资源由供给区域调入消费区域,为水源保护;丁模型表示供给区域位于消费区域的一侧,符合风暴潮防御的生态服务,故B正确,A、C、D错误。第8题,因供给区域付出了生态保护的代价,须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才利于保障生态保护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发展,D正确,A、B、C错误。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两大高原和蒙新荒漠的交会处,背靠青藏高原,紧挨着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谷地(如图)。山脉东西长度接近1000千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整个山区的三分之一,冰雪融水孕育了56条内陆河,汇集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
材料二 地处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的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其内部由高山冰川、高山灌丛草甸、河流湖泊、高山湿地、草原、森林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同时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1988年国家批准设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但常年无度开发与全球变暖的效应叠加,让祁连山生态陷入危机。
(1)分析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原因。
(2)分析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可能面临的困难。
(3)分析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措施。
解析:第(1)题,祁连山的生态功能可结合材料和图来回答。由材料可知,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祁连山本身具有大量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功能;从图中看,由于祁连山的阻挡,可防止北、西、南三面沙漠合拢、扩展,是“中华水塔”三江源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屏障;由材料“冰雪融水孕育了56条内陆河”可知,祁连山海拔较高,冰雪融水可为河西走廊绿洲、湟水谷地提供水源,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第(2)题,祁连山环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是重要河流的水源地,当地的环境变化会对下游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当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消融退缩;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区域过度开发仍然存在;制度不合理导致管控不力。第(3)题,解决方法主要是加强对环境的监测,改善管理体制,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等。
答案:(1)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祁连山本身具有大量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功能;防止北、西、南三面沙漠合拢、扩展,是“中华水塔”三江源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屏障;为河西走廊绿洲、湟水谷地提供水源,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
(2)全球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冰川退缩严重;祁连山属于牧区,生态系统恢复和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过度开矿等行为屡禁不止;当地政府监管不力,监测体系不完善。
(3)解决措施:建立综合监测系统,提升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能力;推进牧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加强执法力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设立综合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坚持实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程,扩大植被覆盖面积等。
[能力提升]
2020年3月一群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离家出走”,并于2021年8月返回适宜栖息地。下图为局部时间段象群迁移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题。
10.关于此次亚洲象“离家出走”,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使亚洲象北迁
B.保护区亚洲象繁殖速度较快
C.西双版纳植被茂密食物充足
D.人类活动破坏了大象栖息地
解析:B 由材料“2020年3月一群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离家出走’,并于2021年8月返回适宜栖息地”可知,此次亚洲象“离家出走”,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保护区亚洲象繁殖速度较快,象群数量过多,出现食物短缺,B正确;之后又返回了适宜栖息地可知,此次亚洲象的离家出走与全球变暖关系不大,A错误;西双版纳植被茂密,但象群数量多,食物出现不足,C错误;大象栖息地是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对大象栖息地影响小,D错误。
2023年3月,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首批、省内首个拥有“户口本”的生态空间。此次“登记上户”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在国土空间上予以精准落地,清晰界定了生态空间内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以及不同自然资源之间的边界。下表示意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统计。据此完成11~12题。
类型 面积(公顷)
森林 11572.54
河湖 268.15
湿地 0.43
草原 25.06
荒地 535.19
其他 557.23
11.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应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中的类型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水域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地质遗迹类型
12.自然资源“登记上户”在自然保护区运行管理中的作用是(  )
①摸清自然资源分布和数量 ②提高保护区的监管效率 ③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④利于保护工作的分类施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1.A 12.C 第11题,读表可知,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森林面积最大,对应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中的类型是森林生态系统,A正确。水域面积、草原面积较小,没有信息显示地质遗迹,B、C、D错误。第12题,自然资源“登记上户”在自然保护区运行管理中的作用是摸清自然资源分布和数量、提高保护区的监管效率、利于保护工作的分类施策,①②④正确;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宣传教育,与自然资源“登记上户”关系不大,③错误。故选C。
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保护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区域。截至2021年,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占中国陆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7.56%。雅江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民族社区聚居地,独特的文化实践对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物多样性状况产生巨大影响。下表示意2018年雅江自然保护区内部分土地利用情况。据此完成13~14题。
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 各类型土地面积/km2 各类型土地面积与保护区总面积之比/%
林地 7737.79 84.40
耕地 421.73 4.60
牧草地 411.64 4.49
居民点及交通用地 210.86 2.30
13.雅江自然保护区生产生活用地与林地的比重差异,反映出保护区内(  )
A.土地利用分配不协调
B.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加剧
C.人类活动的强度逐渐增强
D.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得到恢复
14.对于雅江自然保护区内的民族社区聚居地,其合理的解决措施是(  )
A.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限制经济活动
B.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C.放宽保护措施的标准,加快经济发展
D.实施民族社区整体搬迁,缓解人地矛盾
解析:13.D 14.B 第13题,2018年雅江自然保护区部分用地中,林地所占比重最高,生产生活用地所占比重较低,反映出在保护区建立后,为降低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实施了大面积的退耕还林,使雅江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同时林地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也符合保护区的建设要求,该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分配趋向合理,D正确;根据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分配较为协调,并且人类活动减弱,A、C错误;自然保护区内实施了大面积的退耕还林,使林地的比重提高,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减弱,B错误。第14题,自然保护区的民族社区聚居地,可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保护当地独特的文化,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B正确;该保护区内核心区的民族社区可以实施生态移民,但是实施民族社区整体搬迁不现实,D错误;限制经济活动不利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不合理,A错误;放宽保护措施的标准会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不合理,C错误。故选B。
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植被覆盖增加被称为人为正影响,反之被称为人为负影响。下图示意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5~16题。
15.植被覆盖在人为影响下改善最明显的地区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16.我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所处区域的植被恢复有利于遏制当地严重的(  )
A.土地石漠化 B.土地沼泽化
C.水土流失 D.土地盐渍化
解析:15.C 16.D 第15题,读图可知,中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空间分布:2001—2012年和2014年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2013和2015年分布在毛乌素沙地,且移动距离较大,由于毛乌素沙地位于西北地区,据此推测,植被覆盖在人为影响下改善最明显的地区最可能位于西北地区。C正确,A、B、D错误。第1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我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所处区域由黄土高原向西北毛乌素沙地移动,且移动距离较大,毛乌素沙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和土地盐渍化,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我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所处区域的植被恢复有利于遏制当地严重的土地盐渍化,D正确,A、B、C错误。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下图为黄河源园区示意图。
(1)说出黄河源园区的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
(2)判断扎陵湖和鄂陵湖是淡水湖的主要依据。
黄河源园区所在的玛多县面积2.5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5万(2021年),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3)分析核心保育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黄河源园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全年气温低,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烈,风力较大。在高寒的气候条件下,孕育了高寒草原、高寒草地和低地草甸为主的植被类型。第(2)题,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处青藏高原的山间盆地,周围高山积雪融水和径流汇入较多;黄河依次流经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水有河流流入和流出,故形成淡水湖。第(3)题,核心保育区地处青藏高原的玛多县,海拔高,气温低,大气稀薄,不适宜人类活动;人口密度小,经济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对环境影响小;交通不便,到达人口少;受政策严格保护等。
答案:(1)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全年气温低,降水少,大风多。
(2)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等注入,黄河依次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在扎陵湖乡流出。
(3)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基本无种植业和工业,核心区受严格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