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02 18:28:16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宁海期末)科学张老师用下列方法来说明地球形状或运动,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B.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C.用土质山谷模型来研究泥石流
D.用两本书相对挤压来研究板块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 所谓模拟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但是模拟实验不能作为真实情境的证据;
【解答】A. 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属于模拟法,不能作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A错误;
B.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正确;
C. 用土质山谷模型来研究泥石流,属于模拟实验,不能用来反应真实的泥石流,错误;
D. 用两本书相对挤压来研究板块运动,属于模拟实验,不能作为板块碰撞的直接证据,错误;
故答案为:B.
2.(2023七上·义乌期末)如图所示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表示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B. 地球从外到内分为 5 层
C. ②和③分别是外地核和内地核
D. ④和⑤分别是上地幔和下地幔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内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解答】A. ①表示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正确;
B. 地球从外到内分为 3 层,地壳、地幔和地核,错误;
C. ②和③分别是上地幔和下地幔,错误;
D. ④和⑤分别是外地核和内地核,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3七上·义乌期末)以下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是 (  )
A.日食 B.笔在篮球上笔尖先消失
C.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 D.太阳东升西落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 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麦哲伦还通过一次航海 ,进一步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也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站得高,看得远,可以说明地平面是一个有弧度的,也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等等;
【解答】A.日食能证明月球是一个球体,错误;
B. 笔在篮球上笔尖先消失 ,属于模拟实验,不能说明真实情况,错误;
C.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可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正确;
D. 太阳东升西落 ,说明地球自转,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3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是目前已探明的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科学家们曾想要直接从地球的表面钻探到地球中心,但只钻探到了12262 米。这个深度到达的地球结构是(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从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和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倍称为岩石圈;
【解答】 科学家们曾想要直接从地球的表面钻探到地球中心,但只钻探到了12262 米,等于12.262千米,在地壳的范围内,所以这个深度到达的地球结构是地壳;
故答案为:A.
5.(2023七上·慈溪期末)下列现象或事件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的是(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C.天圆地方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子有: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
【解答】A.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正确;
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正确;
C.天圆地方不是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错误;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正确;
故答案为:C.
6.(2022七上·余杭月考)如图是帆船比赛中的场景,当运动员远离起航线后,岸边的观众会看到船帆(  )
A.从上到下依次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消失
C.整体同时消失
D.整体都不会消失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远去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解答】 如图是帆船比赛中的场景,当运动员远离起航线后,岸边的观众会看到船帆从下到上依次消失;
故答案为:B.
7.(2022七上·义乌期中)驶离海岸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首先船身从送行的人们视野中消失,然后船的 其他部分从送行的人的视野中消失,这是由于(  )
A.送行人的位置造成的 B.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
C.太阳光的照射造成的 D.送行人的错觉造成的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远去的船只,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解答】 驶离海岸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首先船身从送行的人们视野中消失,然后船的其他部分从送行的人的视野中消失,这是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
故答案为:B.
8.(2022七上·义乌期中)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对地球形状认识按从古到今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的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是古人的天圆地方说,随着视野的扩大,人们提出了“天圆如张盖,地如覆盘”的说法,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到现在人么能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球照片,更加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想而知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是永不止境的。
【解答】 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最早的③天圆地方说-②月食-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①地球卫星照片,最后证实了地球是一个量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故答案为:B.
9.(2022七上·长兴月考)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地壳中的一部分
B.岩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
C.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D.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部分共同组成的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解答】岩石圈是地壳和地幔中上地幔以上的部分称为岩石圈,D符合此概念;
故答案为:D.
10.读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③→②→①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①天圆地方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③地区卫星照片;
【解答】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①-②-③;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1.(2023七上·余姚期末)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根据图文,请完成下列相关题目。
(1)请将上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按先后排序    (填序号)。
(2)古人的诗句中常有一些能反映地理道理的词句。下列能够反映大地是球形的诗句有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1)①③②
(2)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1.地平线为弧形; 2.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说明地球是球体; 3.日食、月食时,观察月球,太阳食面总有一定的弧度。说明地球是球体; 4.麦哲仑的环球航行; 5.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6.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球体。7.最好的证据是卫星照片。
【解答】(1) 请将上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按先后排是①③② ;
(2)下列能够反映大地是球形的诗句有 C,体现了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故答案为:(1) ①③② (2)C
12.(2022七上·义乌期中)读地球形状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经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   的椭球体;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看,地球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
A.地球外面有大气层 B.地球本身就是个球体
C.过去的测量有错误 D.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答案】略鼓;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题目考查的是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所以地球看起来很远,近似于一个球体。
【解答】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看,地球是很圆的,这是因为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故答案为: 略鼓;D;
13.(2022七上·柯桥期中)读图,分析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
(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看上去它的长度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下同);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向远移动时,看上去长度变化   。
(2)在海洋上航行的船只远去时,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粉笔在   (填“水平板”或“球面”)上远去相似,说明大洋面是   。
(3)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的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消失    ;远航归来的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出现    。
【答案】(1)不明显;明显
(2)球面;曲面/球面/圆面/弧面
(3)船身;桅杆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越远越小,始终能看到全貌;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渐远渐小,最后不见;
(2)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原理一样,说明大洋面是球面。
【解答】(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看上去它的长度变化不明显;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向远移动时,看上去长度变化明显。
(2)在海洋上航行的船只远去时,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粉笔在球面上远去相似,说明大洋面是曲面。
(3)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的船只的船身先消失。
远航归来的船只桅杆先出现。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圈层的名称:A   ;B   ;C   。
(2)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作类比,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
(3)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填字母)层中。
(4)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由小到大进行排列:   (用“<”连接)。
【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
(2)地幔
(3)B
(4)A【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地幔在地壳以下到 2900 千米深处。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位于 2900 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解答】(1)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A是最外层为地壳,B为中间层是地幔,C为内部是地核;
(2)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蛋壳为外层是地壳,蛋白为中间层是地幔,蛋黄为最内层是地核;
(3)软流层位于下地幔 ,所以是B;
(4)地壳的平均厚度17km,地幔2900km深处,地核为2900km-6371km,故A厚度小于B小于C。
故答案为:(1)地壳,地幔,地核;(2)地幔;(3)B;(4)A<B<C。
15.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内部圈层:A   、B   、C   。
(2)各圈层厚度按照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   。
(3)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字母   所示圈层顶部。
(4)岩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层和字母   所示圈层顶部。
【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
(2)ABC
(3)B
(4)A;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
【解答】(1)A、B、C所示意的地球内部圈层:A地壳、B地幔、C地核。
(2)各圈层厚度按照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ABC。
(3)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字母B地幔所示圈层顶部。
(4)岩石圈包括字母A所示圈层和字母B所示圈层顶部。
故答案为:(1)地壳;地幔;地核(2)ABC(3)B(4)A;B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0七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分析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
(1)图 B 中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2)图 A 中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3)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从离岸到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图   (选填“A”或“B”)的现象相似,说明海面是   。
【答案】(1)粉笔不消失
(2)粉笔自下而上消失
(3)A;球面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运动到平面上得物体,根据视觉原理,物体越远感觉越小,但是都能看得到原来得样子,运动到球体上面的物体不一样,越远看见得部分越小,最后全不见。
【解答】 (1) 粉笔在水平表面上由近及远处移动时,越远越小,始终能看到全貌;
(2) 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到远移动时,看到的现象是粉笔下端慢慢消失,粉笔越来越小,最后看不见;
(3)在大洋上航行得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是一样的原理,说明大洋面是个球体。
故答案为:(1)粉笔不消失 ;(2)粉笔自下而上消失;(3) A ;球面。
17.结合“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木板上移动的铅笔长度,随着铅笔位置的移动,观察到的铅笔长度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观察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长度,随着铅笔的移动,观察到的铅笔长度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2)在解释“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这一现象时,活动中的“铅笔头”相当于   ,铅笔的“笔身"相当于   ,“ 篮球”相当于   。
(3)如果海面上的帆船从远方驶来,在岸边可以观察的现象是   。
【答案】(1)不会;会
(2)船身;桅杆;海面
(3)先观察到船帆,后观察到船身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运动在平面上的物体,根据视觉原理,物体越远感觉越小,但都能看到原貌;运动在球面上的物体却不同,越远所能看见部分越小,最后全不见。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越远越小,最后会全看不见。
【解答】(1)观察木板上移动的铅笔长度,随着铅笔位置的移动,观察到的铅笔长度不会发生变化。观察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长度,随着铅笔的移动,观察到的铅笔长度会发生变化。
(2)在解释“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这一现象时,活动中的“铅笔头”相当于船身,铅笔的“笔身"相当于桅杆,“ 篮球”相当于海面。
(3)如果海面上的帆船从远方驶来,在岸边可以观察的现象是先观察到船帆,后观察到船身。
故答案为:(1)不会;会(2)船身; 桅杆;海面(3)先观察到船帆,后观察到船身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
(1)麦哲伦坚信大地是   形的,从地球上的一点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走,一定能重新回到出发点。
(2)三年的环球航行中,麦哲伦船队先后经过的大洋是   洋、   洋、   洋,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发的   洋。
(3)你能够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中感悟到什么?
【答案】(1)球
(2)大西;太平;印度;大西
(3)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与实践,需要多方考证,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富有探险精神,甚至牺牲生命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麦哲伦的航海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现代科技用卫生拍摄的地球照片也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解答】(1)麦哲伦坚信大地是球形的,从地球上的一点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走,一定能重新回到出发点。
(2)三年的环球航行中,从地图可以发现麦哲伦船队先后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发的大西洋。
(3)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中感悟到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观察、思考、探索,实践,搜集证据,付出许多艰辛,依然不放弃对科学的探索,才符合科学探索精神。
故答案为:(1)球(2)大西;太平;印度;大西(3)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与实践,需要多方考证,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富有探险精神,甚至牺牲生命
四、解答题
19.(2022七上·东阳期中)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
    (填序号)。
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②麦哲伦船队完成 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④从太空 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如图是微信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照片,它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 从太空拍摄的祖国最新气象云图。以下关于这幅照片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编号)。
A.显示了地球是规则的正球体
B.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
C.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D.是地球形状直观确凿的证据之一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了 (填字母编号)。
A.地球的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不断改变
B.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全凭突发奇想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
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
【答案】(1)③①②④
(2)D
(3)C;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以及从中我们可以的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这样的启示;
【解答】(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先是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 然后是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然后是②麦哲伦船队完成 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最后是现代④从太空 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所以排序为③①②④ ;
(2)整个图片中拍摄的地球是一个球体,它是地球形状直管确凿的证据;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选CD。
故答案为:(1) ③①②④ (2) D (3) CD
2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用几个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吗
(2)根据图中数据,你能准确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吗
【答案】(1)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的极半径是6357千米,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此题是对读图识图能力的综合考查。地球的大小可用赤道半径、极半径、赤道周长等几个数字来说明,并由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差别可知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故答案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的极半径是6357千米,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如图甲所示;还有发生月食时,在月球表面可以看到圆弧状的地球阴影,如图乙所示。如果只根据上面两个例子,是否就可以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解: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体,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的,也能先看到帆船的最高部位——桅杆。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这两种情况只能说明地球是弯曲或者呈弧形。
【解答】我们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只能说明船所通过的地方是是弯曲或者弧形的,同样,在月球表面可以看到圆弧状的地球阴影是平面的一种情况,也只能说明船所通过的地方是弯曲或者弧形的,而无法直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结论。比如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体,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的,也能先看到帆船的最高部位——桅杆。
1 / 1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宁海期末)科学张老师用下列方法来说明地球形状或运动,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B.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C.用土质山谷模型来研究泥石流
D.用两本书相对挤压来研究板块运动
2.(2023七上·义乌期末)如图所示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表示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B. 地球从外到内分为 5 层
C. ②和③分别是外地核和内地核
D. ④和⑤分别是上地幔和下地幔
3.(2023七上·义乌期末)以下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是 (  )
A.日食 B.笔在篮球上笔尖先消失
C.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 D.太阳东升西落
4.(2023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是目前已探明的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科学家们曾想要直接从地球的表面钻探到地球中心,但只钻探到了12262 米。这个深度到达的地球结构是(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5.(2023七上·慈溪期末)下列现象或事件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的是(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C.天圆地方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6.(2022七上·余杭月考)如图是帆船比赛中的场景,当运动员远离起航线后,岸边的观众会看到船帆(  )
A.从上到下依次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消失
C.整体同时消失
D.整体都不会消失
7.(2022七上·义乌期中)驶离海岸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首先船身从送行的人们视野中消失,然后船的 其他部分从送行的人的视野中消失,这是由于(  )
A.送行人的位置造成的 B.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
C.太阳光的照射造成的 D.送行人的错觉造成的
8.(2022七上·义乌期中)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对地球形状认识按从古到今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9.(2022七上·长兴月考)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地壳中的一部分
B.岩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
C.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D.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部分共同组成的
10.读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③→②→①
二、填空题
11.(2023七上·余姚期末)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根据图文,请完成下列相关题目。
(1)请将上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按先后排序    (填序号)。
(2)古人的诗句中常有一些能反映地理道理的词句。下列能够反映大地是球形的诗句有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2022七上·义乌期中)读地球形状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经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   的椭球体;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看,地球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
A.地球外面有大气层 B.地球本身就是个球体
C.过去的测量有错误 D.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13.(2022七上·柯桥期中)读图,分析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
(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看上去它的长度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下同);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向远移动时,看上去长度变化   。
(2)在海洋上航行的船只远去时,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粉笔在   (填“水平板”或“球面”)上远去相似,说明大洋面是   。
(3)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的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消失    ;远航归来的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出现    。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圈层的名称:A   ;B   ;C   。
(2)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作类比,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
(3)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填字母)层中。
(4)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由小到大进行排列:   (用“<”连接)。
15.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内部圈层:A   、B   、C   。
(2)各圈层厚度按照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   。
(3)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字母   所示圈层顶部。
(4)岩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层和字母   所示圈层顶部。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0七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分析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
(1)图 B 中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2)图 A 中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3)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从离岸到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图   (选填“A”或“B”)的现象相似,说明海面是   。
17.结合“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木板上移动的铅笔长度,随着铅笔位置的移动,观察到的铅笔长度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观察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长度,随着铅笔的移动,观察到的铅笔长度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2)在解释“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这一现象时,活动中的“铅笔头”相当于   ,铅笔的“笔身"相当于   ,“ 篮球”相当于   。
(3)如果海面上的帆船从远方驶来,在岸边可以观察的现象是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
(1)麦哲伦坚信大地是   形的,从地球上的一点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走,一定能重新回到出发点。
(2)三年的环球航行中,麦哲伦船队先后经过的大洋是   洋、   洋、   洋,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发的   洋。
(3)你能够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中感悟到什么?
四、解答题
19.(2022七上·东阳期中)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
    (填序号)。
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②麦哲伦船队完成 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④从太空 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如图是微信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照片,它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 从太空拍摄的祖国最新气象云图。以下关于这幅照片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编号)。
A.显示了地球是规则的正球体
B.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
C.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D.是地球形状直观确凿的证据之一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了 (填字母编号)。
A.地球的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不断改变
B.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全凭突发奇想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
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
2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用几个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吗
(2)根据图中数据,你能准确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吗
2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如图甲所示;还有发生月食时,在月球表面可以看到圆弧状的地球阴影,如图乙所示。如果只根据上面两个例子,是否就可以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 所谓模拟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但是模拟实验不能作为真实情境的证据;
【解答】A. 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属于模拟法,不能作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A错误;
B.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正确;
C. 用土质山谷模型来研究泥石流,属于模拟实验,不能用来反应真实的泥石流,错误;
D. 用两本书相对挤压来研究板块运动,属于模拟实验,不能作为板块碰撞的直接证据,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内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解答】A. ①表示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正确;
B. 地球从外到内分为 3 层,地壳、地幔和地核,错误;
C. ②和③分别是上地幔和下地幔,错误;
D. ④和⑤分别是外地核和内地核,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 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麦哲伦还通过一次航海 ,进一步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也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站得高,看得远,可以说明地平面是一个有弧度的,也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等等;
【解答】A.日食能证明月球是一个球体,错误;
B. 笔在篮球上笔尖先消失 ,属于模拟实验,不能说明真实情况,错误;
C.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可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正确;
D. 太阳东升西落 ,说明地球自转,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从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和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倍称为岩石圈;
【解答】 科学家们曾想要直接从地球的表面钻探到地球中心,但只钻探到了12262 米,等于12.262千米,在地壳的范围内,所以这个深度到达的地球结构是地壳;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子有: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
【解答】A.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正确;
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正确;
C.天圆地方不是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错误;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远去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解答】 如图是帆船比赛中的场景,当运动员远离起航线后,岸边的观众会看到船帆从下到上依次消失;
故答案为:B.
7.【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远去的船只,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解答】 驶离海岸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首先船身从送行的人们视野中消失,然后船的其他部分从送行的人的视野中消失,这是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
故答案为:B.
8.【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的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是古人的天圆地方说,随着视野的扩大,人们提出了“天圆如张盖,地如覆盘”的说法,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到现在人么能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球照片,更加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想而知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是永不止境的。
【解答】 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最早的③天圆地方说-②月食-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①地球卫星照片,最后证实了地球是一个量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故答案为:B.
9.【答案】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解答】岩石圈是地壳和地幔中上地幔以上的部分称为岩石圈,D符合此概念;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①天圆地方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③地区卫星照片;
【解答】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①-②-③;
故答案为:C.
11.【答案】(1)①③②
(2)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1.地平线为弧形; 2.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说明地球是球体; 3.日食、月食时,观察月球,太阳食面总有一定的弧度。说明地球是球体; 4.麦哲仑的环球航行; 5.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6.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球体。7.最好的证据是卫星照片。
【解答】(1) 请将上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按先后排是①③② ;
(2)下列能够反映大地是球形的诗句有 C,体现了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故答案为:(1) ①③② (2)C
12.【答案】略鼓;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题目考查的是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所以地球看起来很远,近似于一个球体。
【解答】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看,地球是很圆的,这是因为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故答案为: 略鼓;D;
13.【答案】(1)不明显;明显
(2)球面;曲面/球面/圆面/弧面
(3)船身;桅杆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越远越小,始终能看到全貌;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渐远渐小,最后不见;
(2)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原理一样,说明大洋面是球面。
【解答】(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看上去它的长度变化不明显;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向远移动时,看上去长度变化明显。
(2)在海洋上航行的船只远去时,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粉笔在球面上远去相似,说明大洋面是曲面。
(3)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的船只的船身先消失。
远航归来的船只桅杆先出现。
14.【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
(2)地幔
(3)B
(4)A【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地幔在地壳以下到 2900 千米深处。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位于 2900 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解答】(1)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A是最外层为地壳,B为中间层是地幔,C为内部是地核;
(2)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蛋壳为外层是地壳,蛋白为中间层是地幔,蛋黄为最内层是地核;
(3)软流层位于下地幔 ,所以是B;
(4)地壳的平均厚度17km,地幔2900km深处,地核为2900km-6371km,故A厚度小于B小于C。
故答案为:(1)地壳,地幔,地核;(2)地幔;(3)B;(4)A<B<C。
15.【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
(2)ABC
(3)B
(4)A;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
【解答】(1)A、B、C所示意的地球内部圈层:A地壳、B地幔、C地核。
(2)各圈层厚度按照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ABC。
(3)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字母B地幔所示圈层顶部。
(4)岩石圈包括字母A所示圈层和字母B所示圈层顶部。
故答案为:(1)地壳;地幔;地核(2)ABC(3)B(4)A;B
16.【答案】(1)粉笔不消失
(2)粉笔自下而上消失
(3)A;球面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运动到平面上得物体,根据视觉原理,物体越远感觉越小,但是都能看得到原来得样子,运动到球体上面的物体不一样,越远看见得部分越小,最后全不见。
【解答】 (1) 粉笔在水平表面上由近及远处移动时,越远越小,始终能看到全貌;
(2) 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到远移动时,看到的现象是粉笔下端慢慢消失,粉笔越来越小,最后看不见;
(3)在大洋上航行得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是一样的原理,说明大洋面是个球体。
故答案为:(1)粉笔不消失 ;(2)粉笔自下而上消失;(3) A ;球面。
17.【答案】(1)不会;会
(2)船身;桅杆;海面
(3)先观察到船帆,后观察到船身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运动在平面上的物体,根据视觉原理,物体越远感觉越小,但都能看到原貌;运动在球面上的物体却不同,越远所能看见部分越小,最后全不见。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越远越小,最后会全看不见。
【解答】(1)观察木板上移动的铅笔长度,随着铅笔位置的移动,观察到的铅笔长度不会发生变化。观察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长度,随着铅笔的移动,观察到的铅笔长度会发生变化。
(2)在解释“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这一现象时,活动中的“铅笔头”相当于船身,铅笔的“笔身"相当于桅杆,“ 篮球”相当于海面。
(3)如果海面上的帆船从远方驶来,在岸边可以观察的现象是先观察到船帆,后观察到船身。
故答案为:(1)不会;会(2)船身; 桅杆;海面(3)先观察到船帆,后观察到船身
18.【答案】(1)球
(2)大西;太平;印度;大西
(3)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与实践,需要多方考证,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富有探险精神,甚至牺牲生命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麦哲伦的航海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现代科技用卫生拍摄的地球照片也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解答】(1)麦哲伦坚信大地是球形的,从地球上的一点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走,一定能重新回到出发点。
(2)三年的环球航行中,从地图可以发现麦哲伦船队先后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发的大西洋。
(3)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中感悟到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观察、思考、探索,实践,搜集证据,付出许多艰辛,依然不放弃对科学的探索,才符合科学探索精神。
故答案为:(1)球(2)大西;太平;印度;大西(3)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与实践,需要多方考证,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富有探险精神,甚至牺牲生命
19.【答案】(1)③①②④
(2)D
(3)C;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以及从中我们可以的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这样的启示;
【解答】(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先是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 然后是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然后是②麦哲伦船队完成 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最后是现代④从太空 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所以排序为③①②④ ;
(2)整个图片中拍摄的地球是一个球体,它是地球形状直管确凿的证据;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选CD。
故答案为:(1) ③①②④ (2) D (3) CD
20.【答案】(1)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的极半径是6357千米,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此题是对读图识图能力的综合考查。地球的大小可用赤道半径、极半径、赤道周长等几个数字来说明,并由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差别可知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故答案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的极半径是6357千米,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1.【答案】解: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体,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的,也能先看到帆船的最高部位——桅杆。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这两种情况只能说明地球是弯曲或者呈弧形。
【解答】我们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只能说明船所通过的地方是是弯曲或者弧形的,同样,在月球表面可以看到圆弧状的地球阴影是平面的一种情况,也只能说明船所通过的地方是弯曲或者弧形的,而无法直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结论。比如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体,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的,也能先看到帆船的最高部位——桅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