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销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sè)了。
门口蜷伏着一只小猫,它常常对着鸟笼凝(níng)望。
实在不能嗔(chēn)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涎不经。
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shè)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经庭。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省体操男队新选的五个小队员,都是十五六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B.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传递的正能量,将激励全社会人心向善,见贤思齐.
C.王刚和李铁是乒乓球队的男双主力队员,他们从小就青梅竹马,在一起玩耍,所以二人在场上配合得十分默契.
D.辩论会上,我方辩手巧舌如簧,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眼前的一切,让曾经美好的理想瞬间被激发,沉睡已久的理想种子开始_______。
(2)每天清晨、傍晚,总有几拨人在西沽公园,穿着整齐的服装,_______地打着太极。
(3)我在经历人世辛酸之余,也已踏遍燕园的每一个角落,_______花晨月夕、四时风光。
A.萌芽 优雅 领略
B.萌芽 幽雅 领会
C.萌发 幽雅 领会
D.萌发 优雅 领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期中考试,使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要立足课文的重要性。
B.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精准扶贫开展后,我国贫困人口急剧下降,到目前为止,已下降了五倍还多。
C.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D.文化类节目发展至今形成爆发态势,这是大众审美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
5.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语言描写)
B、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写)
C、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心理描写)
D、三妹常常取一条红带,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动作描写)
6.按要求填空。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4)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育才中学将举行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育才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张华,将前往邀请我市民族文化研究专家李晓冬教授参加此次研讨会。假如你是张华,见到李教授后,你会怎样说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多读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还可以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而少年正是读书的最佳时机。怎样才能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呢?为此,我们特开展了一次“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来完成下面的任务吧!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一幅古人小时候勤奋读书的图片,请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名称及其历史人物。
成语名称:__________;相关历史人物:__________。
(3)下面是三名同学对阅读名著的观点,请你认真体会,任选其一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同学甲:我不太爱读名著,因为那些书故事情节太陈旧了。我喜欢读期刊,读最新的美文。
同学乙: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重,我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阅读名著。
同学丙:我认为读名著还不如看电视剧呢!现在很多名著都翻拍成影视剧了。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C、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D、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又数刀毙之
10.下列各句中对“其”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
B、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C、意将隧入攻其后也(指狼)
D、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11.下列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屠惧,投以骨 C.穴中有小狼二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2.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螳 螂
布丰
①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②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③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名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④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4.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
15.螳螂是怎样战胜蝗虫的?请简要概括。
16.“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迪?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选自《读者》,有删改)
18.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0.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1.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22.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三、作文(50分)
23.请以“我终于学会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在横线处填写某个词语或短语,补全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
答案
B 2.B 3.A 4.D 5.A
(1)思君不见下渝州(2)应傍战场开(3)温故而知新(4)人不知而不愠(5)落花时节又逢君(6)一夜征人尽望乡。
7、李教授,您好!我是育才中学学生会主席张华。我们学校于某日将举行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讨会,诚挚邀请您来参加。请问您有时间吗?
8.(1)示例一: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积累成就辉煌。示例二:开卷有益,为生命加钙补锌。(2)牛角挂书 李密(3)示例:我不赞成同学乙的观点。虽然我们进入初中阶段后,学习任务加重了,但还是可以挤出时间进行名著阅读的。况且阅读名著也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之一。只有多阅读,多积累,才能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9.D 10.C 11.A 12.D
13.(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2)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4.本文细致地描绘了螳螂利用心理战术扑食的过程。
15.螳螂主要利用心理战术战胜蝗虫:先以“惊奇的姿势”、可怕的声音威胁对方,再用“死死盯人的战术”震慑对方,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
16.螳螂做出奇特的动作,发出可怕的声音,是为了虚张声势,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而战胜它,而小蝗虫正好中计,在螳螂面前不知所措而命丧黄泉。
17.要做生活的强者;危险时不惧怕,不慌乱;不要被别人的虚张声势所迷惑而吓倒;等等。
18.用柳条营救花蝴蝶 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 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19.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20.议论。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1.“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意思相近即可)
事例: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示例: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