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登高 (教学课件)(共26张PPT)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 登高 (教学课件)(共26张PPT)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1 18:0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登 高
杜甫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则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1.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3.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学习目标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各种病痛,生活困顿。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写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作者介绍
“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题目解说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层(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这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第二层(后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景,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写作结构
首联共写了哪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 天 猿啸 渚 沙 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我什么感觉?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我什么感觉?
急风,使人感到寒冷。身体的,心灵的。
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清沙白,冷色调,给人寥落凄凉、伤感渺茫的感觉。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风
高天
哀猿
飞鸟
凄冷(心灵的)
人渺小、孤单
悲凉
孤独无依 倦飞欲还
意境: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清沙白
冷色调
  诗人对于落叶与长江的描写,给我一种怎样的感受?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落木萧萧: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秋末岁将尽,人亦白发生,会加重乡愁,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长江悠悠不尽,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把上下两句意思联系起来看,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一仰一俯,对比、衬托。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
长江
对比
衬托
既让人在肃杀苍凉中感到意境开阔幽远,气势雄浑。 也让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生命的晚秋
短暂
无穷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叫登台? 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
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作客登台。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杜甫写这首诗时已是已是漂泊第八个年头,已55岁,距离去世仅余三年。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本联体现了杜甫心中的哪些悲意呢?
忧思沉郁“杜甫心”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 罗大经
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苦,是什么意思?
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悔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
苦,极度,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怎样的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极恨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是国家艰难,是连年的战乱,还有个人艰难。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这艰难更有自己艰难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杜甫十分喜欢喝酒,为什么他把酒戒了呢?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百年多病”,他因病因穷困,戒了酒。
在古代中国,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借酒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不能喝酒,这愁闷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进一步,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杜甫连自己的酒也戒了,可以看出他的痛苦、苦闷、郁闷、悲怆的情绪是多么地深刻!
这苦闷不仅来自于个人,也来自于家庭,国家。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总结:诗人为何而悲?
离乡万里、漂泊已久,
人到暮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国家多难,
壮志未酬,被迫戒酒,
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忧国伤怀
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
——让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登高》一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的描绘、倾诉了诗人一生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表达了诗人伤时叹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中心思想
1.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分明怨恨曲中论
D
当堂检测
2.下列对杜甫《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中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之叹,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观照现实的结果。
C
当堂检测
3.仿照下面的例句,为杜甫写一句话。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仰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当堂检测
答案: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烽火、家书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潦倒新停的一壶浊酒。
解析:仿写时既要仿形式,又要仿内涵,即形式上要严格一致,内涵上也要注意考虑杜甫的诗歌内容、主旨和特色等。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