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
——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
李清照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学习目标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声声慢:词牌名。历来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漱玉词》所用仄韵格(即此词)最为世所传诵。双调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一剪梅》寄给丈夫。
题目解说
上片分为两个层次。从“寻寻觅觅”至“晚来风急”为第一个层次,写寒风袭人之时,自己却孤寂无依。从“雁过也”至“却是旧时相识”为第二个层次,点出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
下片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从“满地黄花”到“如今有谁堪摘”为第一个层次,紧承上片的悼亡,哀叹如今无人与我共摘。从“守着窗儿”至“怎一个愁字了得”为第二个层次,着重刻画自己愁苦悲痛的心境。
层次结构
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愁
文本探究
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文本探究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文本探究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
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文本探究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如何理解“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文本探究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
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文本探究
“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文本探究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1)淡酒:
文本探究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2)黄花:
文本探究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本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3)梧桐:
文本探究
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主题思想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课外延伸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课外延伸
1.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浣溪沙》,填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_____。黄昏疏雨湿秋千。
A.病起萧萧两鬓华 B.小院闲窗春已深
C.江梅已过柳生绵 D.背窗雪落炉烟直
小试牛刀
答案:C
解析:由“寒食”“斗草”“秋千”等内容可知这首词写的是寒食节前后的风光,抒发的是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病起”不符合词的意境,排除A项;“春已深”“雪落”与词中节气不符,排除B、D两项。故选C。
小试牛刀
2.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消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一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很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威威、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受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运用象征手法,把词人国破家亡的身世离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小试牛刀
答案:D
解析:“全词运用象征手法”表述错误,这首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没有象征手法。
小试牛刀
3.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之作。下列词句中,属于豪放风格的一项是( )
A.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
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C.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
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
答案:C
解析:C项是豪放派风格,A、B、D三项均属于婉约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