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登高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 登高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1 18:1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8.2 登高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杜甫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把握《登高》的朗读节奏、情感基调;
3.多角度鉴赏《登高》的沉郁顿挫;
4.感受杜甫孤独身老多病但忧国忧民的伟大品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许多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不说别的,仅唐诗宋词就多如天上璀璨的繁星,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在我国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两颗巨星,那就是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作代表着唐诗创作的高峰。今天我们将学习杜甫所写的《登高》这首七言律诗。
【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题目解说】
“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层(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这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第二层(后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景,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全文分析】
1、读一遍这首诗,并说说整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
凄凉、悲凉
2、结合课本上的词语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紧急,苍天更高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回旋。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
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
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
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3、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在多数人眼中,秋天本来就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何况再加上猿哀鸣、鸟飞回等这些景物,让人更有一种肃杀凄凉之感。这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
4、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5、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6、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7、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8、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9、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中心思想】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长满双鬓,再加上因病戒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当堂检测】
1.名句默写。
(1)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定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3.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观照现实的结果。
答案及解析:
1.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本题中,通读句子后会发现句子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的禀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
3.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断句的题目,注意根据内容和节奏、对仗断句,C项,应为“独/登台”。
4.答案:C
解析:C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不对。全诗倾诉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