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登高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 登高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1 18: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8.2 登高 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杜甫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把握《登高》的朗读节奏、情感基调;
3.多角度鉴赏《登高》的沉郁顿挫;
4.感受杜甫孤独身老多病但忧国忧民的伟大品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层(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这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第二层(后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景,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学习课文】
1、读一遍这首诗,并说说整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
凄凉、悲凉
2、结合课本上的词语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紧急,苍天更高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回旋。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
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
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
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3、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在多数人眼中,秋天本来就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何况再加上猿哀鸣、鸟飞回等这些景物,让人更有一种肃杀凄凉之感。这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
4、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5、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6、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7、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8、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9、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当堂检测】
1.名句默写。
(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诗中,“________”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时长的境况,“________”更显得诗人形单影只,老病孤苦。
2.下列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甫
力疾①坐清晓,来诗②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③。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3.“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下列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
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4.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
答案及解析:
1.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答案:C
解析:错在“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
3.答案:C
解析:选项C“碧”“青”在诗句中并未与其他词语产生特殊搭配。
4.答案:①“愁伴客”写出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悲;②“老随人”写出诗人年老多病的感伤;③“四海尚风尘”,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写出诗人心忧天下,悲情愈盛;④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乐景写尽哀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能力。诗歌情感赏析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本题从题干来看,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去分析“悲”的原因:从“转添愁伴客”可以看出诗人客居他乡之悲痛;从“望乡应未已”可以看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悲痛;从“四海尚风尘”即“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可以看出诗人关怀天下苍生社稷的悲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