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声声慢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 声声慢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1 18:2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9.3 声声慢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朗读《声声慢》,感受语言的悲苦愁绝;
3.鉴赏叠词的妙处和意象的内涵;
4.感受词人无尽的愁苦内涵。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成婚南渡以前
李清照自幼生长于世家,其父李格非身居士大夫之职,对古文颇有研究,其母也能诗会文才情了得。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天资聪颖的李清照饱览群书才华出众,过目不忘出口成章,她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以后更是夫唱妇和,吟诗作对,幸福愉快。此阶段李清照的作品清新自然,欢快爽朗,生活情趣溢满词作之间。然而聪慧率真的李清照,并不拘泥于庭院生活之中,从那篇最为著名的《如梦令》便能知晓。
2.第二阶段:婚后二年到南渡以前
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文化素养很高,二人婚后生活也十分和谐美满,然而那时男人必须以仕途为重,赵明诚没办法只能离开爱妻远去他乡。两地分居自然难免相思苦,也因此李清照有了许多思夫之作,词作同样是其真实生活写照。此时原来那个快乐少女已然不在,长成了思情悠悠、愁肠无限的少妇。
3.第三阶段:南渡以后
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不仅是宋朝的转折点,同时李清照的人生也由此转变。随着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夫妇再无幸福生活可言。辗转流亡使得丈夫赵明诚染病而亡,李清照也只能继续流亡他乡。
由于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李清照精神已到崩溃边缘。然而她忘不了丈夫的临终遗言,流亡期间他们曾携带了许多文稿书籍和金石器物,并且《金石录》尚未成书,李清照惟有依靠这些精神寄托苟且偷生。但动荡的时局,凄惨的生活让李清照失去了那些宝贝,她真的成为孤苦伶仃一小舟了。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上片:用清冷之景抒写女主人公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
下片:用肃杀凄凉秋景,进一步抒写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痛苦。
【学习课文】
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有哪些内容?
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流离之苦。
2.词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愁”的?
(一)直接写愁:
1.找出直接写愁的词句?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加以分析。
明确:寻寻觅觅: 动作 孤苦无依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 环境 肃杀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心境 凄凉悲苦
3.总结叠词的作用:
明确: (1) 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
(2) 内容上(情感):增强情感,起强调作用。
(二)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1.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明确: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学生讨论)
明确:淡酒“愁” 的象征;晚风渲染愁情;
过雁象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是孤独愁情的寄托;
梧桐象征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细雨象征哀伤,愁丝。
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愁苦的意境。
3.为何说是“淡酒”?
明确: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4.回顾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明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老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3.试着分析以下意象的象征意义。(学生小组讨论,个别发言)
(1)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3)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5)子规(杜鹃、杜宇)(悲惨、凄恻、思乡怀归)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当堂检测】
1.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憔悴损:枯萎凋零。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片“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呼应,感伤年华在夫妻分离中消逝。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己方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又见双方感情深笃。
4.请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的表达技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诗人在黄昏时“东篱把酒”,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情感婉转含蓄,是婉约风格。B.诗人的愁情太重,害怕“双溪詐猛舟”都载不动自己绵绵不断的愁绪,是婉约风格。C.诗人选取“细雨”“梧桐”的意象,细雨滴打梧桐,缠缠绵绵,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愁情,是婉约风格。D.诗句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诗人笔下的景象恢弘雄放,是豪放风格。故选:D。
2.答案:D
解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次第:光景,状况。译文: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故选: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错误。“云中谁寄锦书来”明写别后的思念。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4.答案:①对比突出。“眉头”与“心头”相对,“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相思愁绪“潜入”所造成的心理上的起伏之大和程度之深。②绘形绘神。“眉头”重在写外形的相思苦,“心头”重在写内心的相思苦;“才下”重在写压抑相思,“却上”重在写无法压制的苦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准确理解词句内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为相思之情笼罩词人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然后根据其用词和手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起伏之大和程度之深,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感人至深。愁情刚下紧蹙的眉头,“眉头”重在写外形的相思苦;又上心头,“心头”重在写内心的相思苦,有形有神,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形象;“才下”重在写压抑相思,“却上”重在写无法压制的苦痛,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敛,迅疾的情绪变化表现了词人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绘形绘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