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和塑造的过程。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看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看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传》《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的书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
B.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性,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D.“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关爱与理解,增加人的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B.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C.许多学校致力于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
D.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
4.材料二是一篇访谈,请结合这则访谈的特点,谈谈拟定访谈提纲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
5.学校图书馆要购买一批新书,向同学们征询购买建议。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购书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我终于上了高中。
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依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羡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总爱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他成了同桌。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加入咱班上的篮球队!”
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佬耍弄一个叫花子。
这侮辱太放肆了,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来。我沉默地接过这块肮脏的施舍品,一下把它远远甩在了一个臭水坑里!周文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绺浅黄的头发披散在额前,手足无措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他如果要是再公开拿我的贫穷开心,我绝不会对他客气的。我的同桌从此便很恨我,但他再不敢在公众面前侮辱我了。可过了不久,更叫人难以忍受的事又发生了。
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事情很快就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抬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
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点点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报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面馍渣子!
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带着咬破了我的枕头。真是的!人倒霉了,连老鼠也来糟践!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号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而对我来说则是双重的。
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文本二:
这束淡弱的折光(节选)
路遥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不由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的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写“我”在上高中之后,很快发现有比饥饿更严重的困难,既点明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我”羡慕同班同学们的幸运生活,但并不妒忌他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恰好表现了“我”因极度贫困而产生的自卑以及强烈的自尊与骨气。
C.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写周文明在“我”旁边“大嚼大咽”“故意吧咂着嘴”,用余光扫视“我”的喉骨眼,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
D.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平等的期待,表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青年人所面临的困难,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7.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小说主人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身上闪射出来的极为可贵的品质,能给人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B.文本二表明,作者对拜金主义充斥我们的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因此他希望用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C.文本一中的“我”不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我”常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在贫困处境中的凄惶心境。
D.路遥的许多作品都再现了过去那些特殊日子里的贫困生活,从创作角度来看,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
8.周文明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如欲为路遥作品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赐“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和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4.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读书
[唐]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蠢鱼②,犹胜凡侍侣③。
读书
[宋]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
读书本意在元元④,
灯前目力虽非昔,
犹课⑤蝇头二万言。
【注】①梠(lǚ):屋檐。②蠹鱼:虫名,这里借指书籍。③俦侣:朋辈。④元元:黎元,指人民。⑤课:阅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皮诗首联运用设问,表示他没有其他的家产,值得夸耀的就是能堆到屋顶的书。
B.皮诗颔颈两联叙自己读书的情况和心得,尾联通过比较,强调自己不爱“俦侣”。
C.皮诗中的“圣人”“英贤”,指书的作者或书记录的对象,或二者兼而有之。
D.陆诗三、四句通过自述,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在孤灯下老眼昏花读书的诗人形象。
16.两首诗写的都是读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音乐演奏的一种特殊效果:虽然中间暂时停顿,但听众仍会沉浸在原来的审美情境中。
(2)《劝学》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对于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被别人在海量题目中点开你的文章,就要把题目起得更新颖别致或更怪异,①_____________便诞生了“标题党”。他们套路繁多,但都脱不了类似模式:故弄玄虚,不是“速看要删”,就是“震惊”,如果再扯上点流量明星的绯闻,或打打的擦边球就更好。文字的力量不够大,还可以发挥图片和视频的功能,调动读者的兴趣。总而言之,为了能够“被发现”,新媒体从业者可谓②_____________。
作为读者的我们,犹如③_____________的生命中挤进了太多不相干的人和事。网络时代的我们看上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渊博,但是渊博的“知识”多数都和自己不相干,我们因为好奇心点开了一个标题,浏览了一段或荒诞或驴唇不对马嘴的小道消息,然后关闭页面,又打开另一个页面,仿佛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着一切。大数据像贴心的仆人一样精准伺候着,想你所想,却又像贼一样惦记着你的口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框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气温的降低会刺激机体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①____________。但在保暖的同时,血管的收缩又会导致血压升高,②____________;心脏负担太重,就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研究表明,气温降低10摄氏度,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7%。③____________?方法是及时根据气温变化增加衣物,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做好保暖很重要。
在寒冷季节,为了抵御寒冷,大家更愿意喝酒或摄入高热量食物,这必然导致血脂升高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只吃低盐、低脂、清淡的食物,减少饮酒,适度运动。这样,就既能抵御寒冷、保持健康体魄,还能让身材越来越好。
21.下列对材料第2段的逻辑错误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抵御寒冷,大家更愿意喝酒”因果关系不恰当,喝酒未必是这个原因。
B.“这必然导致……等不良后果”绝对化,前文提到的做法不一定导致这个结果。
C.“只吃低盐、低脂、清淡的食物”不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前文的说法相矛盾。
D.“还能让身材越来越好”的推断没有确切的依据,“越来越”的说法不准确。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想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人心是更加辽阔的世界,你又如何到达?还好,读书就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能了解世界,更能走进内心,尤其是能让你知道你是谁,你到底要什么,你打算去哪儿。坦白地说,读书不会让这个世界一夜之间变好,但是会让你慢慢变好。如果你慢慢变好了,世界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好一点儿呢?”白岩松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中“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可知,黑塞只是将读书和待在咖啡馆、舞池里进行比较,并非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C项,“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错误,由材料二黄志坚的话“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可知,文中说的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使“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D项,“都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魏玉山和王蒙的观点里并无读书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信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中“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倾心于书”可知,选项把“读得太多可能有害”偷换成“读书有害”,把“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偷换成“危害生活”。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属于读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C项,“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属于读书对个体的意义。D项,“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属于读书对个体的意义。
4.答案:①应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访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如材料二围绕“读书”提出了三个问题:读书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读书对社会的意义,好书的标准。②各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逻辑要清晰。前两个问题谈的是读书的意义,后一个问题是谈好书的标准,从个人到社会,从意义到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拟定访谈提纲的技巧做到心中有数,如“访谈提纲中的问题不宜过多,以2—4个为宜”“访谈提纲中的问题避免低效率、诱导”“访谈提纲中的问题尽量以开放性的表达方式提出”“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的目的设计访谈形式及访谈问题”等,再结合文本信息加以理解分析。由材料二中“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可知,提问时中心要明确,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具体设问,尽量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平行并列或者层层递进,可以按照从个人到社会,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做等顺序设置问题。
5.答案:①重视内容和品质:内容有吸引力,能提供师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语言精美,观点新颖。②重视外在因素:作者和出版社的知名度和专业性,图书的质量和价格。③兼顾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不同,不同学科的需求不同,低年级和高年级的需求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联系材料二最后一段王蒙的话“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可概括出购买新书应“重视内容和品质”。联系材料二黄志坚的说法“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做到四看:一看……二看……三看……四看……”可概括出购买新书应“重视外在因素”。联系材料二魏玉山的观点“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对普通读者而言……对幼童而言……”可概括出购买新书应“兼顾不同的爱好和需求”。
6.答案:C
解析:“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分析错误,“为富不仁”大词小用,他对贫穷同学缺乏同情心,甚至怀着故意看笑话的心理,可以说是“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的傲慢与偏见”,但还不到为富不仁的程度。
7.答案:D
解析:“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说法有误,根据“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的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可知,作品主题应该是“表现困境中人们精神上的闪光点”。
8.答案:①衬托主要形象。小说中“我”的自尊、要强形象因为周文明的存在而更加鲜明。②推动情节发展。周文明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与周文明的交锋,情节有了发展变化。
解析:小说中“我”对周文明十分反感,周文明因为比“我”的条件好,对“我”充满傲慢和偏见。他知道“我”饿,吃饭时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他知道“我”饿得几乎走不动路,却建议“我”去打篮球。正是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才让“我”自尊、要强的形象得以突出,得以表现得更加鲜明,所以,周文明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起到衬托“我”这一主要形象的作用。另外,周文明这一人物也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比如周文明吃饭故意吧咂嘴,故意让饿得头昏眼花的“我”去打篮球,周文明当着同学们的面把咬了一口的混合面馒头塞给“我”,这让“我”感到愤怒,并将馒头扔到了臭水坑里。周文明的这些行为都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9.答案:①内容选材上,多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素材,文本一选择的困难时期的生活正是作者亲身经历的;②作品主题方面,作者重在表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对可贵品质的坚守;③创作意图上,路遥作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比如《在困难的日子里》就是针对当下拜金主义盛行有感而发的。
解析:首先,路遥的小说给人一种真实感,叙写的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源于他的创作多数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素材,有些就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文本一中,作者写到困难时期饥饿的感觉,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这些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读者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具有非常强的代入感。其次,路遥的小说在主题方面非常积极向上,作者重在表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对可贵品质的坚守。文本一中,“我”虽然身处贫困,连饭都吃不饱,但“我”依然保持着自己作为人的高贵尊严。最后,在创作意图上,路遥的作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他能敏锐地感觉到社会的思想变化,并在自己的作品中针对这种思想变化做出自己的评判。《在困难的日子里》就是作者针对当下拜金主义盛行有感而发创作的,所以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
10.答案:A
解析:“吠噬”与“狂走”都是“数州之犬”做出的动作,“狂走”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至无雪”意为“直到雪消失了”,表示时间,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对前辈的尊称”说法错误,“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2.答案:B
解析:“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错误,根据原文“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可知,应该是“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有所顾忌”,原文中的“病”是“辱”的意思,而不是“生病”。
13.答案:(1)韩愈因此得了狂人的名号。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急忙向东(去)。像这样已经有很多次了。
(2)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神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待他高兴的时候,就又去请教。
解析:(1)以是:因此。暇:空闲,闲暇。挈挈:急切的样子。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去)。(2)或:有时。至:周到。俟:等待。
14.答案:揭露了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两个故事的内涵,然后把握柳宗元讲述的故事的目的。柳宗元援引“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故事,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流弊,揭露了当时贵族阶层压制、打击勇为人师者的社会现实,以类比手法讽刺了士大夫之族无知无识、少见多怪的恶劣行径。
15.答案:B
解析:“强调自己不爱‘俦侣’”分析错误,作者此处是强调自己对读书的热爱。
16.答案:①皮日休侧重写读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开卷之乐,指明读书是与圣贤的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②陆游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表现了他为平民百姓坚持苦学而别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解析:从皮日休《读书》中的颔联“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可知,作者早晨在房内打开书本,就像与古代圣人面对面座谈一般,这里表达了开卷之乐。而颈联“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则是说古代那些圣贤虽然和自己不生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留下了体现他们思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与古代贤人进行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这两联重点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情感体验。陆游的《读书》与皮日休的《读书》不同,从前两句“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作者读书是为了给百姓谋利益。而后两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则是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不怕付出辛苦。从中可以看出,陆游的诗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
17.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答案:①久而久之;②煞费苦心;③白驹过隙
解析:第①空,由前文“如果想……就要把题目起得更新颖别致或更怪异”和后文“便……”可知,此处的成语应形容长时间这样做后形成了“标题党”,故可填“久而久之”。第②空,由前文“文字的力量不够大,还可以发挥图片和视频的功能,调动读者的兴趣。总而言之,为了能够‘被发现’,新媒体从业者可谓”可知,为了“被发现”,新媒体从业者使用了多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故此处可填写“煞费苦心”。第③空,结合后文“生命中挤进了太多不相干的人和事”,可知全句表达的意思是生命短暂,却被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占据了太多时间,故可填写“白驹过隙”。
19.答案: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让别人在海量题目中点开你的文章,就要把题目起得更新颖别致或更怪异。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对于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知道”,介词“对于”使用不当,造成主语缺失,故此处可去掉“对于”,修改为“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知道”;第二处,“如果想被别人在……”,“被”字句不符合语境。此处语境是新媒体从业者希望读者阅读其文章,是主动的关系,故可将“被”修改为“让”,是新媒体从业者寻找读者来阅读,而不是读者主动来看文章。
20.答案:构成:本体,“大数据”;喻体,“贴心的仆人”和“贼”;比喻词,“像”。表达效果:两个喻体具体、形象、生动。“贴心的仆人”形象地表明了新媒体中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引起人们的兴趣的特点;“贼”这一喻体生动地表现了新媒体信息赚取了人们的金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由原句“大数据像贴心的仆人一样……,却又像贼一样……”可知,本体是“大数据”,喻体是“贴心的仆人”和“贼”,比喻词是“像”。表达效果:本句通过把“大数据”比喻为“贴心的仆人”和“贼”,将不熟悉的专业概念转化成人们熟知的内容,使得内容便于人们理解,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贴心的仆人”形象地表明了新媒体中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引起人们的兴趣的特点;“贼”具有不劳而获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数据轻而易举地赚取金钱,也为文章的表达增添了形象生动的色彩,化繁为简,使表达更有感染力。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逻辑推断的能力。A项,“因果关系不恰当”说法错误。喝酒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抵御寒冷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原文用了“更”这个词,并没有绝对化,故该说法不存在逻辑错误。
22.答案:①起到保暖的作用;②增加了心脏的负担;③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前文“从而减少皮肤散热”及后文“但在保暖的同时”可知,此处应填写“起到保暖的作用”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从后文“心脏负担太重”可知,“血管的收缩又会导致血压升高”的后果是心脏负担加重,故此处应填写“增加了心脏的负担”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所填句子是一个问句,根据后文“方法是及时根据气温变化增加衣物,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做好保暖很重要”可知,此处是关于如何应对心脏病的问题,可填写“那么,该如何应对呢”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23.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然后分析材料的类型,如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本题就属于名言类材料,名言的中心话题是“读书”与“旅行”“成长”“世界”的关系,考生可以从其中选择一组关系进行思考立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