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二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封建思想家在这里所说的是他自己修养的过程,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天生的“圣人”。
另一个封建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
我们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必须有的修养。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
毛泽东同志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这在我们共产党员中,是个别的常见的事。党内这种现象的存在,应该引起我们党员严重的警惕。
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我们共产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的。每个党员都是从中国社会中来的,并且今天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还经常和这个社会中一切不好的东西接触。不论是无产阶级或是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不论是老党员或是新党员,他们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习惯,这是不奇怪的。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摘编自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日益紧密,党员对于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也日益深刻丰富。
B.只是单纯地学习国际革命经验,学习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而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这种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对革命危害最大。
C.共产党员之所以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是因为要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
D.党员既要在艰苦困难乃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我,加强修养,也要在顺利成功乃至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我,加强修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之后,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B.只有纠正不注重研究现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些缺点,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使我们在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C.只要经历各种艰难困苦,加强修养,总结经验,锤炼自我,就能使自己成长、成熟,成为政治坚强、品质优良的革命家。
D.如果我们的修养脱离革命实践,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和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就无法保持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缺乏调查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满足于一知半解,粗枝大叶,夸夸其谈
B.“瞎子摸鱼”“闭门造车”
C.“闭塞眼睛捉麻雀”“盲人摸象”
D.随心所欲,故步自封,以邻为壑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
刘庆邦
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大约是在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
我的家乡在中原腹地,先去湖南看了坐落在韶山冲的毛泽东故居,之后在湘潭过的新年,吃了一碗很香、很难忘的肥猪肉炖胡萝卜,接着扒火车去了南昌。下一站,我就来到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
到杭州看什么?在没到杭州之前我就听说过,杭州有西湖、断桥,有钱塘江、六和塔,还有灵隐寺、岳飞庙,等等,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但这些都不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或者说都不是我的首选。那么,我首选的地方是哪里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
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去百草园看看呢?这也是课本的作用,文章的力量。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文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
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声情并茂。他说他很想去百草园看看,不过这辈子恐怕是没有机会了,哪个同学若有机会,他希望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园。基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我既然来到了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来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60多公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卖票的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
我没有别的同伴,我的长征队伍到武汉就走散了,从武汉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挎包里装着折叠起来的长征队的旗帜,还有一本包了红塑料皮的袖珍毛主席语录本,语录本里夹着学校开的介绍信。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布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撵兔子,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到了,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把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顶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当时,住接待站非常容易,而且吃住全部免费。
到绍兴的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不仅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还可以比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
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
在1972年,我21岁那年,当矿工之余,竟然写起小说来。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只记得第一次去百草园的大致时间,这说明第一次去百草园的经历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B.杭州名胜数不胜数,但“我”最想去的地方是百草园,这与“我”小时候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关。
C.“我”和鲁迅一样,小时候都不喜欢读书,向往自由的生活,因此与三味书屋相比,“我”更喜欢百草园。
D.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因此“我”重访百草园的感受要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我”回忆的方式写“我”两次前往百草园的经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B.“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暗示时间的变化,与前文“我”披着星光出发形成时间上的照应。
C.“我”第一次看到的百草园与“我”所想的百草园形成鲜明对比,“我”感到十分遗憾。
D.作者对自己两次百草园之行的叙写进行了详略安排,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分)
9.文章为什么着重描写“我”第一次前往百草园时在路途上的经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赞学
王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节选自《潜夫论》,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B.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C.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D.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B.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
D.君子,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
(2)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14.君子为什么能建功立业,美德声誉流传四方?根据文中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B.颔联写自己阅读时一眼扫过三千字,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颈联上句写经常坚持读书,思想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这一感受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如出一辙。
D.《观书》写出了诗人自我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婉约,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16.作者在颔联、颈联中抒发了哪些读书之乐?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界条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师说》中提到不知句读的要从师,有疑问解不开的却不从师,作者对这种行为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常①______________,焚膏继晷,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是一位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的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们都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束之高阁;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一曝十寒,很难有所收获进益。鉴于此,读书也要②____________,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全民阅读,要加强引导,让大家多读好书,多读经典。人生如白驹过隙,书籍却浩如烟海。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我们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全民阅读,要方式多样与时俱进。既可以是平面的纸质书阅读,也可以是电子书阅读;既可以是教室里的书声琅琅,也可以是③__________的“马上、枕上、厕上”。总之是不拘一格,读了就好,读了就有进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荀子·天论》开篇即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明①____________,不以人的道德意志为转移,从而祛除了人对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将天视为独立于人的自然之物。荀子身处的时代,政治败乱,人祈天、畏天、怨天、慕天,将治乱吉凶归因于上天。而荀子认为天并非具有人格意志的神,而是按照其自身的常道运行的独立于人的存在,人类“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吉凶祸福皆在于人类自身。荀子以“天行有常”的逻辑前提,推导出“天人之分”的重大命题,指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要人正确地认识天与人各自的职分,不可将自己要尽的职分托之于上天,而要由人自己主宰治乱吉凶。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廓清了神秘主义天人论的迷雾,但荀子并非要②____________。相反,荀子认为人与天是紧密联系的。与同时代思想家不同的是,荀子大胆为天祛魅,( )。荀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万物一样,乃阴阳运化而成。同时,③____________,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育。在荀子看来,上天养人本身就是“天行有常”这一概念的应有之义。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建立起天人之间的新的客观实在联系,割断了天与人的宗教神性联系
B.天与人的宗教神性联系被割断了,新的客观实在联系在天人之间建立起来
C.割断了天与人的宗教神性联系,建立起天人之间的新的客观实在联系
D.新的客观实在联系在天人之间建立起来,天与人的宗教神性联系被割断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图书馆里的大量藏书,并且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储存知识,从不创造,结果终生一事无成。
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写有《灵宪》《浑天仪注》《算罔论》等涉及天文、历法、数理方面的科学著作,他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伟大的科学发明,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读书与创造”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结构清晰,至少使用两种论证方法,卷面美观无涂改,书写工整无错别字,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对革命危害最大”错误。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中“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可知,这种态度是有害的,但是并没有说对革命危害最大。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只要……就……”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以邻为壑”错误。缺乏调查研究并不包括为了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4.答案:①论证方法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引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②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用通俗浅显的语句,明白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引用了孔子、孟子、毛泽东的名言来论证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的重要性的问题,这是引证法;同时举孔子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的例子,采用了例证法;通过孔子和孟子所说的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论证中国共产党人也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采用了类比论证。材料二通过浅显明了的语言使中国共产党人要加强自身的修养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
5.答案:①首先提出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②其次从三个角度阐述“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③最后总结上述三种作风都是极坏的作风,传播出去会害了我们的同志。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第二段提出“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一观点,第三至五段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三个角度阐述“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一观点。第六段总结上述三种作风都是极坏的作风,传播出去会害了我们的同志。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这说明第一次去百草园的经历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说法有误。从后文可以看出第一次前往百草园的经历让“我”很难忘。C项,“‘我’和鲁迅一样,小时候都不喜欢读书,向往自由的生活”说法有误。第9段只是说“我”受鲁迅态度的影响不太喜欢三味书屋,并没有说“我”与鲁迅小时候都不喜欢读书。D项,“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于文无据。第10段关于“我”重访百草园的记叙并不能推断出“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我’感到十分遗憾”说法有误。根据第8段“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可知作者并没有遗憾之情。
8.答案:百草园丰富多彩,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鲁迅在这里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百草园代表着鲁迅自由的人生阶段。百草园也是“我”的精神乐园,“我”从课本中感受到百草园的美好,它在“我”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对它充满了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画横线句子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结合上文的“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里……内容十分丰富、美好”,说明百草园丰富多彩,是鲁迅儿时的乐园。第10段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由此可知,鲁迅在百草园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百草园代表着鲁迅自由的人生阶段。画横线句子还说“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由此可知,百草园也是“我”的精神乐园,“我”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从课本中感受到百草园的美好,它在“我”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对百草园充满了向往崇敬之情。
9.答案:①文章描写“我”从杭州一路步行前往绍兴,最终在天黑之前赶到了百草园,表现出“我”想尽早看到百草园的迫切心情。②与标题中的“向往”相呼应,“我”一路风尘仆仆,忍饥挨饿,毫不松懈,体现了“我”对百草园的向往之情。③“我”向着目标孤独前进,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表现出“我”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对鲁迅先生有一种景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由第5段“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第7段“到了,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等情节,描写了“我”从杭州一路步行前往绍兴,最终在天黑之前赶到了百草园,表现出“我”想尽早看到百草园的急切心情。文章着重描写“我”第一次前往百草园时在路途上的经历,与标题《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中的“向往”相呼应,起到了照应题目的效果。另外,由第6段“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风尘仆仆,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等情节,说明“我”一路上风尘仆仆,忍饥挨饿,毫不松懈,而这也正体现了“我”对百草园的向往热爱之情。由第6段“我没有别的同伴,我的长征队伍到武汉就走散了,从武汉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可知,“我”向着目标孤独前进,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表现出了“我”深受鲁迅先生思想的影响,对鲁迅先生怀有一种深深的景仰崇拜之情。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未必尽照”的意思是“未必能洞察一切”,语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聪明无蔽”“心智无滞”结构对称,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结合语境可知,文中的“学士”如果是掌管文学的官员,则不能达到“以万计”的数量,后文“究涂者”译为穷尽学问之途的人,前后联系起来可知,这里的“学士”指的是学者,求学的人。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错误,原文中“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意思是: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东西需要修治一样。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是为了论证人需要学习。
13.答案:(1)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的。
(2)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耀:照耀。假:依靠。明:变得明亮。(2)索:寻求。索道于当世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当世索道者”。第二个“于”:介词,比。
14.答案:①君子能够坚持求学,最终穷尽学问之途;②君子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老师的教导。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在文中的表述是“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这之前的“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说明了大多数学士无法成名的原因在于不能坚持学习;这之后交代了直接原因“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也就是君子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老师的教导。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风格婉约”说法有误。“多情似故人”“每相亲”“直下三千字”“全无一点尘”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所以其风格应为“风格率直”。
16.答案:①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②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境界日新。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者在颔联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诗人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读书的作用:涤荡心胸,让人感觉内心和外部世界一片澄净。颈联运用典故以自然景象说明勤读书的好处,增长知识、境界日新。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答案。
17.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8.答案:【示例】①废寝忘食;②持之以恒;③忙里偷闲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结合前文“始终不忘读书”以及后面的成语“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可知,此处强调读书勤奋,故可填“废寝忘食”之类的成语。②处,结合前文对“心猿意马,一曝十寒”的读书态度的否定和后文“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等内容可知,此处应填表示长期坚持的成语,如“持之以恒”等。③处,后文的“马上、枕上、厕上”与前文“教室里的书声琅琅”相比,时间短且零碎,表明这种方式是挤出时间读书,故此处可填“忙里偷闲”之类的成语。
19.答案:【示例】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抽出句子主干“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再将附加成分“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的”抽出来,将它变成“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3个短句子,最后梳理答案即可。
20.答案:构成:“人生”为本体,“白驹过隙”为喻体,把“人生”比喻成“白驹过隙”;“丰富的书籍”为本体,“烟海”为喻体,把“丰富的书籍”比喻成“烟海”;比喻词均为“如”。
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指出了人生是短暂的,知识却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来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应该多读好书,多读经典。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由比喻词“如”可分析出句子的本体和喻体,即将“人生”比喻成“白驹过隙”,强调人生短暂;将“丰富的书籍”比喻成“烟海”,强调书籍之多。结合“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我们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可知,该修辞生动形象地指出了倡导全民阅读的原因。
21.答案:C
解析:前后文的叙述角度都是“荀子”,所以括号处也应以“荀子”为叙述角度,由此排除B、D两项。对比A、C两项,根据逻辑关系,应是先“割断”,然后再“建立”,且括号后说的是天人之间新的客观实在联系,据此可知选C项。
22.答案:①天按照“常道”运行;②让人与天分途而行;③人又要靠自然来养育
解析:①处,根据前面的“天行有常”和后面的“而是按照其自身的常道运行的独立于人的存在”,可知此处可填“天按照‘常道’运行”。②处,前面提到“天人之分”,后面说“相反,荀子认为人与天是紧密联系的”,可知前面说的应是荀子并非要割裂天人关系,故此处可填“让人与天分途而行”。③处,前面说“人与自然万物一样,乃阴阳运化而成”,“同时”暗示此处谈的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根据“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育”,可知此处可填“人又要靠自然来养育”。
2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的两段内容形成对比,第1段讲的是反面事例,亚克敦读了大量的书,但是没有创造,一事无成;第2段讲的是正面事例,张衡好读书,并且有大量的创造发明。二者形成对比,引出下面的话题——“读书与创造”。“读书与创造”是一个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呢?先选角度,再定小题。从读书与创造的关系看,不读书无以创造,只读书也不能创造,读书与创造必须紧密结合。写作时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只谈读书或只谈创造。从读书的目的看,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所以不能“只注意储存知识,从不创造”。从读书的方法看,只储存知识而不能消化吸收,当然谈不上创造。从创造的途径看,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有所作为,一味埋头读书是不行的。可以举一些边读书边思考,有创造有成就的例子。如果变换思维方向,还会产生新的话题,比如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未必一定要创造等。化大为小,变虚为实,从少到多,可以自行选择。要写成议论文,并且要使用两种论证方法,此类文章使用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比较容易。
【立意】①读书为根,创造为花;②离开读书的创造是“空想”,离开创造的读书是“死记”;③把读书和创造结合起来,开放耀眼的智慧之花;等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