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B卷 能力提升——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道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奈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阮籍、陶潜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因此,这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的“退隐”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B.《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3分)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本二: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清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节选自史铁生《想念地坛》)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铁生用“宿命”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与地坛冥冥之中的缘分,虽然相逢具有偶然性,但相逢让彼此联系更紧。
B.史铁生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之后,便不再对自己的不幸耿耿于怀,转而庆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
C.文本二写“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指的是地坛幽静又生机盎然这也是作者说自己想念地坛的安静的主要原因。
D.文本二写“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表明地坛已经融入作者的生命,作者获得了彻底的宁静,不愿再去地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从两个层面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表达的中心从“地坛”变化到“家”。
B.“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将“死”和“节日”联系起来,在反差中体现出作者面对死亡时乐观豁达的心胸。
C.文本二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当初身在地坛,获得了生命的成长,并且多次对“我与地坛”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D.文本二写“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与上文照应,表明此时的作者只要想到地坛,便能够超越形体和时空的限制。
8.文本一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古园中那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对史铁生而言,地坛意味着什么?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而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雪中望岱岳
[清]施闰章
碧海①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秦碑②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注]①碧海:这里指青天。②秦碑:秦始皇在泰山上所立之石碑,为山上的著名古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了大雪初霁后的泰山景色,突出了泰山雪景的壮观。
B.首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意境相似,“烟”都指云雾。
C.“光连”句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样,都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D.尾联诗人想象矗立在绝壁之上的秦碑,以问句作结,抒发了想要登山极望之情。
16.本诗与姚鼐的《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击面……而皆若偻)都描写了雪后泰山的雄奇壮丽,试分析两者在描写上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泰山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作者用“_____________”来描写泰山之顶积雪后的瑰丽景色,接着又用“______________”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南面天空的雄浑景象。
(2)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壮志未酬。然而,政治上的失意激发了其创作热情,使他获得了爱国词人的美誉,正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所写,虽未能“______________”,却也“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果店里陈列出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①_______________!那些水果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儿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②_______________。他们还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18.文中使用了的修辞手法有( )(3分)
A.对偶、对比、反复 B.比拟、比喻、对偶
C.排比、比喻、对比 D.比拟、排比、反复
19.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天很高,是蓝的,也很亮。没有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挟着冰雹的暴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下土湾6号,紧邻嘉陵江滨江路旁,一栋形似堡垒的石砌墙体映入眼帘。这座低矮的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如今为鳞次横比的高楼所遮掩,人们已经很难发现。但在当时,它却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重庆之蛙。
1938年,著名无线电专家马简一创建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陪都重庆对外宣传最重要的渠道。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各盟国反法西斯电台尽数落入日军手中,它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组成电台,这让日寇头疼不已。为此,日寇制定了疯狂的轰炸计划,五年半的时间里,围绕该电台进行了①________的大轰炸。幸运的是,该电台躲过了重重劫难,雄鸣不止。无可奈何的日寇,将其称为“重庆之蛙”。
1945年8月10日,电台最先收到日本内阁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请求的消息,潘永元、靳迈两位播音员立即将这一②________的好消息向全国通报。“重庆之蛙”成为最先向全世界广播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新闻机构。
重庆解放后,这里先是被用作重庆市房管局档案馆,后逐渐废弃,变成了③________的荒芜之地,直到第三次文物大普查,“重庆之蛙”才重见天日,彼时它已经在那里静静等待了50多年。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这座电台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如今它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包含“人”字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泰山原本没有松鼠,许多不明情况的爱心人士误以为有松树的地方就是松鼠的家,出于好意,将小商贩当宠物出售的松鼠买来送到泰山放生。但近年来,泰山松鼠繁殖成灾,啃食核桃等果实导致果农减产近一半甚至绝产。泰山果农已经饱受野松鼠之患。
事实上,松鼠对于森林繁育的确能起到一定作用。它们将果实埋到地里,有些种子会发育成树木,前提是松鼠的数量必须适宜。泰山作为景区,缺少狼、豺这些松鼠的天敌,松鼠数量的急速上升给果农带来了不可控制的压力。
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人物。”错,原文表述“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材料一说“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并没有具体比较;C.“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错,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只是对“苏轼而言”;D.“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故选B。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写诗人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却无法言说。表现出苏轼的“人生空漠之感”。B.感叹人生短暂,人类渺小,表现出苏轼的“人生空漠之感”。C.说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表现出苏轼的“人生空漠之感”。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不能主观臆断,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现出苏轼的“人生空漠之感”。故选D。
4.答案: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②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③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引出自己的观点,“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接下来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苏轼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并着重论述了后一方面是苏轼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 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最后一段,阐述了“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论述了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5.答案:①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说明他的诗文中传达了人生空漠之感,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由此引出下文苏轼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②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的表述“‘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嘈”“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作者运用“飞鸿雪爪”阐述了苏轼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而正是这种“人生空漠”之感“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由此引出下文苏轼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材料二的表述“‘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阐述的是苏轼诗文体现出的“佛禅的无常观”但是第二段却笔锋一转,写“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可见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6.答案:A
解析:B项,“转而庆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错,史铁生只是坦然接受了自己的遭遇,但并非“庆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C项,“这也是作者说自己想念地坛的安静的主要原因”错,作者想念地坛的主要原因是“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D项,“不愿再去地坛”错,文章说“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指的是作者的灵魂里住着一个地坛,不必再去地坛,而不是“不愿再去”。
7.答案:D
解析:“表明此时的作者只要想到地坛,便能够超越形体和时空的限制”错,应当是作者只要想获得精神的宁静,就能够仿佛仍身在地坛一样,很快找到进入宁静的状态。
8.答案:①写古园中那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交代了上文中提到的作者再没长久地离开它的原因,这些不变的事物让作者能够回忆起当初的美好时光,让他的内心得到些许的安慰;②古园中那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给了他一个灵魂的栖息之地;③正是这些不变的事物让作者懂得了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让他懂得了生命真正的意义。
解析:由“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可知,作者再没有长久地离开古园,是因为那些不变的事物让作者能够怀念、记忆,让他能够回忆起当初的美好时光,让他的内心得到些许的安慰;尽管他的双腿残疾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幸好还有这些不变的事物给了他思考的空间,给了他一个灵魂的栖息之地;这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让作者懂得了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让他懂得了生命真正的意义。
9.答案:①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一个可以包容他、允许他滞留于此的收容之地;②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还是他精神的庇护所,生命的启迪者,是他的人生导师。
解析: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一个可以包容他、允许他滞留于此的收容之地。文本一中说“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文本二中说“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还是他精神的庇护所,生命的启迪者。地坛引发了史铁生关于生、关于死、关于命运、关于写作的深邃哲思,让他不再像个被俘虏的人质一般,惶惶不可终日。文本一中说“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在地坛,史铁生完成了真正的精神救赎。文本二中说“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已经找到了灵魂真正的宁静,他由脆弱变成坚强了,由惊慌变成沉稳了,由躁进变成淡定了,由怨天尤人变成坦然接受命运的考验了。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少有大志”是“范阳祖逖”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琨”是“蹴”的宾语,“觉”补充“蹴”的状态,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来看,“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仍然尽力支持”错。原文是“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故选A项。
13.答案:(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
(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报,答复;听,听凭;互市,互相贸易。(2)题得分点有:遂,成;感激,情绪激动。
14.答案:(1)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
(2)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两国边境得到暂时安宁的原因有:“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15.答案:B
解析:“意境相似”错。“烟涛微茫信难求”营造了一种虚无缥缈、模糊不清的意境。“碧海烟归尽”是说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烟云已消散无余。这一句和下一句“晴峰雪半残”共同描绘了一幅银碧相映、明丽耀眼的画面。
16.答案:(1)从描写手法上看:①施诗主要借助山峰残雪、众壑冰泉、千盘云路、银白雪影等意象进行静态描写。姚文则通过不同意象的色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②施诗虚实结合,前三联为实写之景,突出了泰山的严寒、险峻、巍峨;尾联为想象之景,表达了诗人自己欲登山极望之情。姚文则实写泰山的雄奇壮丽。
(2)从修辞手法上看:施诗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高峻。姚文则以“若樗蒲”“若偻”等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后泰山雄伟壮丽的意境。
解析:答题时,可从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1)描写手法:施诗首联从远景落笔,写出雪后天空晴朗,烟云散尽,残雪中高高耸立的山峰更显苍翠;“雪半残”描绘岱岳之上半端被积雪覆盖之状。颔联写近望岱岳之局部形象,诗人选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冰泉”与“云路”两种意象,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颈联则纯是写雪景,前句中“齐燕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齐燕”之地都被映衬得白茫茫,后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由此可见,施诗主要借助山峰残雪、众壑冰泉、千盘云路、银白雪影等意象进行静态描写。而姚文则通过“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正赤如丹”“绛皓驳色”等不同意象的色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另外,施诗虚实结合,前三联是作者所见之景,为实写;尾联中,“凌绝壁”指秦碑立于泰山绝壁之上。由此可见,“秦碑”非诗人于山下所能望见,为虚写之景。此时诗人遥想:矗立在积雪之岱岳山顶的秦碑美景,是否有谁正拄着手杖去观赏呢?通过问句,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欲登山极望之情。而姚文描写泰山日出的整个过程,展现了泰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则全是实写。(2)修辞手法:施诗颈联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泰山的山“影”之长和雪“光”之强,夸饰泰山之高峻。姚文则运用比喻,如“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等,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
17.答案:(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8.答案:C
解析:“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是对比,“果皮上的白霜一点儿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是比喻,“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是排比,“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是比拟。选文没有使用对偶和反复。
19.答案:原文是要强调北平的秋天天气之好,所以应该把相关语句放在后面加以强调。从句式以及表达效果来看,原文运用排比修辞,更整齐,更有表现力;运用对比修辞,把北平的秋天与北平的冬季和伏天进行对比,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解析:语言鉴赏的要点是先要观察原句与改句之间的不同,包括句式特点(整句还是散句、长句还是短句),修辞的运用,语意的侧重点,与前后文风格的协调性,结构上所处语段位置的适合性等。然后在比较中分析原句的优势。如本题原句侧重点是天气的好,改句强调的是风和冰雹;原句点明了“风”和“雨”的季节,形成对比,更鲜明集中,改句则没有这一层效果;原句运用了排比修辞,改句则没运用修辞,失去了整齐性和表现力。
20.答案:①让人有些微微的醉意了;②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
解析:第一处根据标点,应该是一个感叹句。针对前面描述的关于水果的画面,有视觉,有嗅觉,再通过前文“已经辨不清”的表达,来描绘一种相关的状态。第二处,根据标点,根据前句“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后面应该填作为艺术家果贩们是怎么做的,要填体现艺术家特点的行为。
21.答案:①惨无人道(惨绝人寰);②振奋人心(大快人心);③人迹罕至(无人问津)
22.答案:这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低矮的建筑,如今为鳞次带比的高楼所遮掩,已经很难被人们发现。
解析:这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低矮的建筑,如今为鳞次栉比的高楼所遮掩,已经很难被人们发现。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低矮的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语序不当,应把“低矮的”放在“建筑”的前面:二是“人们已经很难发现”成分残缺,第一种改法,前面句子主语都为“建筑”,此处应主语一致,改为“已经很难被人们发现”。第二种改法在“发现”后面补充宾语“它”,改为“人们已经很难发现它”。
23.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从审题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至少有三个有价值的立意角度:
(1)以爱心人士为立足点思考——好心放生松鼠,却损害了果农利益。从这个角度说,既可以谈如何评价“爱心”“善行”,又可以就“好心办成坏事”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2)立足材料整体思考——不是所有生物都适合放生。对于泰山来说,松鼠是外来物种,我们同情动物的同时也要遵循生物链的自然规律,需要在行事时多一番思考。从这一角度说,尊重客观规律,防止主观臆断,应该是较好的立意角度。
(3)从生物链的角度,如松鼠对松树、核桃树的利弊,松鼠与狼、豺等天敌的关系角度思考,也可以体现辩证分析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