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基础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内容索引
目标1 内力作用
目标2 外力作用
目标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时对点练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
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一、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内力作用概况
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
岩层受到挤压
形成褶皱山脉
岩层被拉伸
形成裂谷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
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活动
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答案:a、b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地壳运动造成的,c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岩浆活动造成的。
(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答案:a现象发生的过程:该地存在地壳上升运动,水域地区生长的螺蚌,随着地壳上升,连同旧日之土演变为山地、岩石。b现象发生的过程:那不勒斯海滨先是处于下沉运动之中,3根大理石柱部分沉入海水中,被海生贝壳动物蛀蚀;之后那不勒斯海滨又处于上升运动之中,大理石柱重见天日。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答案:有的地表形态变化很快,演变过程在较短时间或瞬间完成,比如材料c;有的地表形态变化极其缓慢,演变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比如材料a、b。
二、外力作用
作用力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风、流水、冰川、生物等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外力作用概况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
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
波浪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流水搬运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堆积作用
流水堆积地貌
海浪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
常见于降水丰沛的热带、温带地区
常见于风力作用强劲的干旱地区
堆积物具有分选性,颗粒均匀
冰川堆积无分选性,堆积物大小混杂
冰碛物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与岩石
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常见岩石:
花岗岩(侵入岩)
玄武岩(喷出岩)
特点:
侵入岩坚硬致密
喷出岩常有气孔
经外力作用形成
常见岩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特点:
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
常见岩石:
大理岩、板岩
这三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其他岩石。
岩石圈的物质就这样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有人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来的岩石,变质岩是由老变新的产物
也有人认为一类岩石是由另一类岩石转化而来的
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
风化物 固结成岩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风化物
固结成岩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一进三出
两进两出
两进两出
一出三进
课时对点练
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读图,完成1~2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基础过关
16
17
1.图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吐鲁番盆地、雅丹地貌
B.天山山脉、沙丘地貌
C.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
D.雅丹地貌、沙丘地貌
√
2.形成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的地质
作用分别是
A.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B.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D.地壳运动、地壳运动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基础过关
新疆气候干旱,风力是形成地貌的主要动力,雅丹地貌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沙丘地貌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天山山脉与吐鲁番盆地都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020年12月1日,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塞梅鲁火山喷发,随之而来的火山灰将火山附近卢马姜地区的多个村庄覆盖,当地部分居民撤离。据此完成3~4题。
3.火山喷发是一种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外力作用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基础过关
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释放的过程,是一种强烈的岩浆活动形式,属于内力作用,故选C。
4.火山喷发形成的山体一般特点是
A.高大绵长 B.多直立的陡崖
C.山顶有积雪 D.锥形山体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基础过关
火山喷发后,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挟带的固体碎屑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堆积形成锥形体,故火山山体大多为锥形山体,D正确。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基础过关
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
6.“水滴石穿”描述的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基础过关
“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颜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读材料和图,完成7~8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基础过关
长白山天池是火山作用形成的,结合浮石多孔而质轻的特点,可知它是岩浆喷出地表,较快冷却凝固而成的喷出岩,①③正确,故A项正确。
7.下列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8.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基础过关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甲是沉积岩、乙是岩浆岩、丙是岩浆,所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外力作用、熔化、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可知,浮石形成过程为代码③。
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有一些奇怪的柱子,这些柱子由顶部有一块巨石的粘土柱组成,看起来像某种神秘的祭祀场景(见图),这就是自然奇观“粘土塔”。据此完成9~10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基础过关
由图文材料可知,该“粘土塔”岩层中含有粘土和石块,应该是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
9.关于“粘土塔”景观岩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
B.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
C.大量岩浆喷出冷却形成
D.风力挟带泥沙堆积形成
√
10.当地有利于“粘土塔”长期保存的条件是
A.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B.顶部巨石,阻挡雨水侵蚀
C.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D.植被茂盛,阻挡风力侵蚀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基础过关
顶部的巨石为其下方的冰碛土阻挡了雨水的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土壤被侵蚀殆尽,形成这种奇特的地貌。
哈萨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着成千上万颗神秘石球,被称为“石球谷”。这些石球直径大多有三四米,主要由沙土组成。有些石球会自然裂开,裂开之后可以发现里面有“石蛋”,“石蛋”易碎。读“哈萨克斯坦石球景观图”,完成11~12题。
11.哈萨克斯坦石球自然裂开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作用强 B.风化作用强
C.冰川作用强 D.海浪作用强
能力提升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哈萨克斯坦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故选B。
12.哈萨克斯坦石球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①碎屑物在沉积过程中 ②岩浆在冷却过程中 ③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④其他物质围绕石核层层凝聚 ⑤与周边环境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种矿物凝结成石核
A.①⑤④③ B.①⑤③④
C.②③⑤④ D.②⑤④③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由材料可知石球是风化作用形成的,所以最后一个为③,故排除B、C。
石球和石蛋易碎,不可能为岩浆岩,A正确。
下面两幅图分别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丹霞地貌。图1为我国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它们很多只露出“腰身”;图2为我国干旱地区的丹霞地貌,它们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13~14题。
13.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A.“腰身”受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死亡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
C.“腰身”地势陡峻、土层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由图可知,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而“腰身”即中间部位因为地势陡峻,土壤缺失或土层浅薄,植物难以生长,出现只露“腰身”的现象,C对。
14.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A.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B.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侵蚀地表岩石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干旱地区“圆头圆脑”的丹霞地貌的形成是物理风化、风沙侵蚀作用的共同结果,B对。
仅有光照,无法拂去岩石表层碎屑,不会形成“圆头圆脑”的形态,A错。
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貌景观,图示为沉积岩层,C错。
冰雪融水侵蚀地表不会形成“圆头圆脑”的形态,D错。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状。读图完成15~16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15.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与上述波浪岩一致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读图可知,碎屑物质经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故④是沉积岩。①的箭头“三进一出”,为岩浆,由岩浆生成的岩石②为岩浆岩,则③是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对应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16.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被侵蚀而形成波浪状。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其次是经地壳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然后受风化剥蚀作用影响,最后在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下形成波浪的形状。
1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A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B处岩石侵入到其他的岩层中,为岩浆岩。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________岩,
B处为________岩。(2分)
沉积
岩浆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成因的不同。(4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
答案 见图。D是玄武岩,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1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的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变质岩。
变质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沉积岩的特征之一是可能含有化石。
A
A是沉积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可能存在化石
(5)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17
能力提升
B地层侵入到A地层中,可判断出先形成地层A,再形成地层B。
先形成地层A,再形成地层B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