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1 18:3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口中学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题:高二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中庸》的主
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实际上,《易》《庸》很有不同。《易》
是世界观,《庸》则将它转为内在论:《易》是由天而人,对外在世界即宇宙、历史、生活作
了多方面的论证。《庸》却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
发掘。也正因为《中庸》主要是内在的追求意识,所以从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到大讲人性的宋
明理学,一直到今日的所谓“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它。
《易传》承续荀子,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出发,建立起天人
相通的世界观:《中庸》承续孟子,也吸取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出发,球立了同样
的世界观。《中庸》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出发,点立足地的“修身”赋以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
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总钢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
高度,进一步把“天”与“人”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
《中庸》撇开了宽广的历史进程,显得拘谨而局促,但它在理论建构的精深紧凑上,却
又超过了《易传》。它与《易传》的共同处在于对道家世界观的吸取改造。在道家,“道”是
最高功能和实体,“天法道”(《老子》),“道”高于“天”:儒家则相反,“天”高于“道”,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懦家之所以能如此,正是通过《易传》《中
庸》而硫定的。“道”是无心的,无往而不在;“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正是《易
传》赋予“天”以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
“天命”便是“道”。而它们基本共性又都是“不息”。《易传》讲“天行使,君子以自强不
第〡页共川页
息”,《中庸》讲“故至诚无息”,都把傍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米的内容默予
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
就把老子、韩非那种君临万物、冷漠无情的客观规律性的“道”,化而为与人的每一刻的存
在、作为、修养,意识相贯通交融而合一的“道”。“天道”“人道”从而就是一个“道”。这
本是幅家传统思想,但《中庸》把它提到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高度:正因为此,在这个“天
道”“人道”相合一亦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相合一的“道”中,人于是
就可以“参天地”“费化育”,达到所谓“中和”的最高境界了。
〔摘编白李择厚《荀易庸记要》)
材料二:
关于《中庸》的作者,历史上的说法可调林林总总,值得分析核理。司马迁、郑玄称《中
庸》是乳子之补子思所作。南宋朱熹认为《中庸》的作者应该是子思及其弟子。从唐宋开始,
“道统论”兴起而形成儒家知识基本谱系,子思上承曾参而下启孟子.在儒家“道统”传承
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中庸》也成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理论纲领。
自宋代开始学术界怀疑思潮兴起,《中庸》作者为子思的说法受到质疑。宋代欧阳修对
《中庸》出自子思提出异议,认为子思之说与礼子思想不将。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
目》中也表示了怀疑。清袁枚、叶酉、俞樾等因《中伟》中有“车同轨,书同文”等语,认
为《中庸》非子思所作,而必然晚出。清人崔述认为“《中席》独探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
与孔、孟之言皆不类。…《中庸》必非子思所作。”冯友兰则认为:“《中唐》似就孟子之
学说加以发挥,似秦汉时玉子一派之儒者所作。”这些说法,几乎剥夺了子恩《中庸》的著
作权。
其实,通过文献考订,也可以发现今本《中庸》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中庸》和《诚
明》原本是独立的两篇。在共后的发展中,这两篇才被编在一起形成今本《中庸》,孟子最
先引用过今本《中庸》多处。孟子之后,荀子所作《不苟》篇与今本《中庸》也有密切关系,
但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不仅说到“中庸”而且说到“诚”,表现出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的倾
向。这已然说明《中庸》成书早于孟子苟子时代,而因《中庸》有“车同轨,书同文”之言
而认为其成书必然晚于桑代,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战国时期的《管子》也有这样的话:“衡
石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尊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经过考订得到的
结论是:《中庸》作者是子思及其弟子。子思上承曾参下启盖子,在孔孟,“道就”的传承中
有重要地位。他与其弟子经过扩充、浓馅、精炼而修成的《中庙》一书最终成为儒家心性理
论方面的重要文献。受到子思的思想彩响,孟子进一步发挥其学说,而逐渐形戒“思孟学派”。
第2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