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涩(sè) 惊愕(è) 恩赐(cì) 充沛(pèi)
B.蜷伏(quán) 烟囱(tōng) 倏地(shū) 伫立(zhù)
C.逞能(chěng) 虐待(nuè) 模样(mú) 余晖(huī)
D.苛刻(kē) 萦绕(yíng) 高踞(jù) 蓦然(m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消耗 乞丐 写照 谢天谢地
B.断语 芙蓉 辨诉 一丝不错
C.丁嘱 虐待 安慰 若有若无
D.冤枉 孵化 原故 恋恋不舍
3.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母亲带了浑身黄色的一只小猫回来。
C.游过这条并不宽的河,我用了大约半小时左右。
D.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才刚说了几句,就给他爸爸断语了,他爸爸滔滔不绝讲了20分钟。
B.十年前,他辍学在街边卖起了烧烤,因打抱不平致人死地而畏罪潜逃。
C.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那些好吃懒做纨绔子弟的生活写照。
D.由于我们的观点大相径庭,讨论陷入了僵局。
7.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 “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 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初三(1)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8.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9.这两首诗歌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0.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一狼仍从( ) (2)恐前后受其敌( ) (3)弛担持刀(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2.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阅读《猫》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是:愤怒→悔恨→悲痛。
B.“我”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是.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发现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
C.文中画线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我”对第三只猫的虐待伤害非常严重。
D.“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是因为“我”冤枉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14、对“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 B.确保以后不再出现这种过失。
C.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 D.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
15、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请结合原文的内容分析采用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四)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握住母亲的脚
①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你母亲的脚吗?”
②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③青年红着脸走了。他闹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照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④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他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有种什么样的滋味。
⑤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⑥母亲很晚了才归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也不肯松开。
⑦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⑧第二天,青年如约去了那家公司,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⑨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⑩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11)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12)许多年以后,当他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的崇拜者谈成功之道的时候,他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真正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有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13)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7.分别说说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理解”的含义。
A处:
B处:
18.从记叙的顺序来看,第四段的第一个句子属于插叙,其作用是什么?
19.文末写“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0.读了此文后,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感想。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麻雀
赵丽宏
对我来说,没有一种鸟比麻雀更亲近了。它们每天都活跃在我的视野中,有时在窗外的树上扑腾,有时就飞到我的窗台上溜达,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看它们。麻雀头大脖子短,褐色羽毛,形象并不美,但很可爱。只要活着,它们似乎没有一分钟停止活动,永远成群结队地在那里蹦蹦跳跳。
幼年时看过人类围剿麻雀的景象。那时,中国人把麻雀列为害鸟,全民共诛之,成千上万的人对着天空呐喊,敲锣打鼓,可怜的麻雀在人们的讨伐声中惊惶乱飞,无处歇脚,最后精疲力竭,如中弹般从天空纷纷坠落,有些麻雀就撞死在墙头。我也曾敲打着脸盆参与过围剿麻雀的战争,开始觉得好玩,但目睹麻雀们的死亡过程,幼小的心里充满了同情。还好,闹剧很快结束,它们在人类的世界中又重获生存的权利。少年时,我有过一次养麻雀的经历。将一只刚孵化出不久的小麻雀,从一个小小的粉红色肉球,喂养成一只羽毛丰满的麻雀,这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为了给小麻雀寻找食物,我曾无数次爬到树上捉虫。喂食时,小麻雀仰起脑袋大张着黄口,发出急切的呼叫,我这才懂得了什么叫作“嗷嗷待哺”。在麻雀还没有真正学会飞翔时,我和它有过最美妙的相处。我将它扔到天上,它会拍打着翅膀飞回到我的手掌上。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然而等它完全掌握了飞行的本领,就再也不甘心待在我家。一次,我将它扔上天空,它展翅远去,消失在天空中,再也没有回来。那时,我也懂得了,对于这些成群结队在人类周围活动的小鸟来说,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上小学时,有一次正上课,有两只麻雀飞落到教室的窗台上,发出极其欢快的鸣叫,全班同学都被那兴奋婉转的鸣叫声吸引,从来没有听到麻雀这样叫过。窗台上的景象,也是以前没见过的。只见那两只麻雀拍打着翅膀交缠在一起,磨着嘴,像是在打架,又像是在亲热。那两只麻雀把窗台当成了舞台,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它们不停地欢叫着舞蹈着,仿佛要没完没了地纠缠下去。最后,是老师走过来打开窗户,赶走了那两只麻雀。它们飞走后,就停落在旁边的屋顶上,从教室里虽然看不到它们,但它们的欢声依然随风飞扬,飘进每个人的耳朵。这一课老师讲的什么内容,已经没有一丝印象,而那两只麻雀春心荡漾的鸣叫和欢状,却清晰如昨。
前几年,搬了新家,在书房装空调时,外墙留下一个洞,装修结束时,忘了将那洞填补上。没想到这墙洞居然成了麻雀的家。每天早晚,可以看见它们飞进飞出,在洞口欢呼雀跃,有时还会飞上窗台,俨然成了我的邻居。在书房写作时,窗外麻雀们的啁啾成为我耳中美妙的音乐。那时,家里养着一只芙蓉一只绣眼,笼子就挂在阳台上。每天早晨给鸟喂食时,便有麻雀飞来。芙蓉和绣眼吃食,总会把小米弄到阳台上,这些散落的小米,就成为麻雀的早餐。来阳台做客的麻雀中,有一只麻雀蹦跳的动作很奇怪,节奏似乎比别的麻雀慢一点,离开时,总是最后一个起飞。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只麻雀竟然只有一只脚。每天早晨,这只独脚麻雀一定会来,它在阳台上蹒跚觅食,虽然动作有点迟钝,但样子仍然活泼快乐。我不知道它的独脚,是先天残缺还是事故造成,但拖着一只脚飞翔蹦跳觅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麻雀的社会里没有残疾组织会照顾它,为了生存,它必须付出比别的麻雀更多的精力。芙蓉和绣眼飞走后,那只独脚麻雀依然每天飞到阳台上来,我在阳台上撒一些小米喂它,看它用一只脚在阳台上来回蹦跳啄食,心里充满了怜悯。独脚麻雀的孤身拜访,持续的日子很短,大约四五天之后,它便消失了踪迹,阳台上的小米再无法吸引它过来。它是找到了更好的觅食地点,所以放弃了我的阳台,还是遭遇灾祸,再也无法飞翔,我永远也无法知道。还好,书房外阳台上的那只墙洞,依然是麻雀们的巢穴,我的耳畔,还是常常能听见麻雀欢快的啁啾。麻雀的鸣叫,已经成为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它们的声音,远比城市里的人喊车啸要美妙得多。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21.行文过程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请你写出标志性的词语。
22.文章叙写了“我”与麻雀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3.“我”之所以把养大的麻雀放飞,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24.请说说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6.分析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内涵,说说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三、写作
27.勤劳的蜜蜂、团结的飞鹤、倔强的乌龟……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一样都是要遵循一定规则、需要一种精神的。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让惊叹的赞美呈现到笔端。
要求:请选一种让你感触最深的动植物来写,在状物中“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寄托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案
A 2.A 3.D 4.C 5.C 6.A
7.(1)作业软件种类多,操作简便,备受众多学生青睐(或“它已成为众多学生使用的快捷学习方式”)。
(2)(示例)利:网络上资源丰富,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方便、快捷;运用得当,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呈现同一题的不同解题方案。
弊: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软件”,久而久之不愿独立思考问题,会产生依赖性;对于自觉性(自控力)差的学生,“搜作业”就变成了纯粹的“抄答案”
8.《寿阳曲·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垂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是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9.都通过孤傲的钓鱼翁寄托了诗人清高脱俗的感情。
10.(1)跟从 (2)攻击 (3)解除,卸下
11.(1)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仍然跟从。(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2.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13.C 14.B
15、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便于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16、“似乎”一词不能删。花白猫对这一对黄乌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
17.A处 了解家里的情况及母亲的艰辛。
B处 真切感受到母亲的辛勤付出,母爱的伟大,真正明白是那么不容易,成才是何等艰难。
18.其作用是交代青年人的身世(家境),为下文给母亲洗脚而终于真正地理解母爱做铺垫。
19.握住母亲的脚,就是感受母亲一生的艰辛,明白自己的成长凝聚着母亲多少的心血,懂得成长是多么不易的道理。
20、说得有理即可,例:母亲的脚,浓缩了母亲一生一世的沧桑,雕刻着母亲抚育儿女的满腹辛酸。正是这双脚,才满世界奔跑,带给儿女一次又一次的希望。母亲的脚踩出了儿女的前程却送走了自己的青春;母亲的脚站立成一棵大树,为儿女遮风挡雨可同时又被岁月剥蚀,风化成炭;母亲的脚其实已不仅仅是一双脚,分明是支撑世界的擎天柱,是托起未来与希望的脚手架。
21.时间顺序;幼年时、少年时、上小学时、搬了新家。
22.①幼年时看人类围剿麻雀;②少年时,“我”养了一次麻雀;③上小学时,观看两只麻雀在教室的窗台上欢快的景象;④搬新家后,在阳台上给独脚麻雀喂食。
23.对于这些成群结队在人类周围活动的小鸟来说,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24.示例: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鸟类、愿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人。
2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麻雀的鸣叫比作美妙的音乐,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麻雀鸣叫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6.示例:作者希望未来的生活里依然能聆听到麻雀的鸣叫,与麻雀和谐相处。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