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1 20:2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选自<<且介亭杂文>>
鲁迅
百年轮回,换了人间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写作背景
直接反驳
摆出敌论点
树靶
反驳敌论点
打靶
提出正确观点并论证
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间接反驳
思考(原文回答)
朗读全文,按照先驳后立的思路, 勾画思考:
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的依据有哪些?
作者主张的观点又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有人:失掉了
两年前:自夸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
现在:求神拜佛
鲁迅:并不失掉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失掉自信力了吗
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对敌论据是如何的态度
思考
快速阅读三至五段,说说作者用敌论据推出什么结论
论证思路
他信
他信
自欺力
自信力
自信力----失掉了吗?
推不出
驳论证
在这一部分为了证明自己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7段和8段能否交换顺序
学习思考第二部分
论证思路
树靶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驳论证
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今 -----举例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语言品味
作为驳论文,本文语言犀利,富有讽刺性和战斗性;同时为了在黑暗时候一扫悲观论调,鼓舞全民族的抗战士气,本文语言又饱含强烈的感情,请围绕这两个特点,自由选择语段加以品味。
语言小结
辛辣的讽刺
“总”自夸地大物博:洋洋自得,底气不足
“只”希望着国联:仰人鼻息,无能可悲
“一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顽固不化
“他信力”“自欺力”:仿拟,与自信力对比,起讽刺作用
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中国的脊梁”是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怎么理解这句话含义?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让现在回答历史------中国的脊梁永不弯折
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