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第三节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湘教版
CONTENTS
目
录
一
地球形状与气候
二
地球运动与气候
三
海陆分布与气候
四
地形地势与气候
五
人类活动与气候
湘教版
地球形状与气候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一
01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而且体积非常巨大,因而它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可以看成几乎是平行的。地球具有球状的表面。
02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②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太阳高度,直射(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为90°。
③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叫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02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④直射和斜射: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______;直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______。直射时地球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多,故气温较______。太阳斜射时,地球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故气温较______。
小
大
高
低
斜射时 太阳高度_____,照射面积_____,影子______。
直射时 太阳高度_____,照射面积_____,影子______。
小
大
长
大
小
短
02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④一天中,日出后太阳高度逐渐增_____,正午时太阳高度最_____,正午过后太阳高度逐渐减_____。
小
大
大
03 太阳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的地方,太阳辐射越强;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太阳辐射越强,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气温就会越高。
A
B
C
D
E
04 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强度也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从而导致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______。
降低
05 活动
①探究太阳高度角与气温的关系
如下图,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插入甲、乙两个盒子中的沙土,同时在阳光下照射20分钟后,猜猜最后甲、乙谁的温度会更高呢?
甲 阳光_______射沙土,温度_______。
乙 阳光_______射沙土,温度_______。
甲
乙
直
高
斜
低
05 活动
②读图 4-19, 如果地球表面不是一个球面, 而是一个平面, A、 B、 C 三地的太阳高度会有不同吗?
如果地球表面是一个平面,则A、 B、 C 三地的太阳高度__________。
相同
05 活动
③读图 4-20, A、 B 两处中哪一处的太阳高度大? 哪一处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A、 B 两处中哪一处的太阳高度大 ____处太阳高度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分析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A
纬度位置
05 活动
④在希腊语中, “气候” 一词原义为倾斜, 指的是由于太阳对地面的投射角度不同而造成各地冷暖的差异。 据此, 结合“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 活动, 议一议, 夏季温度高, 冬季温度低, 这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
夏季 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____半球,北半球太阳高度较____,所以相对温度较____
冬季 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____半球,北半球太阳高度较____,所以相对温度较____
北
大
高
南
小
低
05 活动
⑤探究太阳高度角与影子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越______,影子越______;太阳高度角越______,影子越______。
小
长
大
短
湘教版
地球运动与气候
受地球运动的影响,世界气候变化很大。
二
01 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
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①地球公转的特点
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其北
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②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______________之间移动。
南北回归线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②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移动规律
日期 节气 阳光直射点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春分
赤道
夏至
北回归线
秋分
赤道
冬至
南回归线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②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中太阳直射_______次
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中太阳直射_______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 _______太阳直射现象
两
一
无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变化规律
节气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风 全球昼夜________
↓ 昼____夜____;昼变____,夜变____;北极周围极昼范围________
夏至 昼最____,夜最____;极昼范围扩大至北极圈
↓ 昼____夜____;昼变____,夜变____长;北极周围极昼范围________
秋风 全球昼夜________
↓ 昼____夜____;昼变____,夜变____;北极周围极夜范围________
冬至 昼最____,夜最____;极夜范围扩大至北极圈
↓ 昼____夜____;昼变____,夜变____;北极周围极夜范围________
次年春风 全球昼夜________
等长
长
短
长
短
扩大
长
短
长
短
短
长
缩小
等长
短
长
短
长
扩大
短
长
短
长
长
短
缩小
等长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昼 一天之中,太阳总在地平面以上,昼长为24小时。
极夜 一天之中,太阳总在地平面以下,夜长为24小时。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④四季更替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北半球四季形成如下: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④四季更替
3月、4月、5月
春
6月、7月、8月
夏
9月、10月、11月
秋
12月、1月、2月
冬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全年最大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全年最小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④四季更替(以北半球为例)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⑤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
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⑤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
02 地球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⑤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名称、范围和特点
名称 范围 特点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____太阳直射现象,____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多,终年________
温带 北温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____太阳直射现象,____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居热带和寒带之间,四季变化明显
南温带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寒带 北寒带 北极圈以内 ____太阳直射现象,____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少,终年________
南寒带 南极圈以内 有
无
炎热
无
无
无
有
寒冷
03 活动
读图 4-21、 4-23, 比较地球上五带的差异, 填写下表
有
回归线到极圈
无极昼、极夜
极圈以内
无
有极昼、极夜
03 活动
将地球上的五带与其气候特征用直线连接起来
03 活动
热带
北温带
南极洲
亚热带
无
春风日-秋风日
湘教版
海陆分布与气候
世界海陆分布,也影响世界气候的变化。
三
01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比较项目 夏季 冬季
海洋 吸热_____ 升温_____ 散热_____ 降温_____
陆地 吸热_____ 升温_____ 散热_____ 降温_____
慢
慢
快
快
慢
慢
快
快
01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②对气温的影响:纬度相同的地方
夏季,海洋上气温___,陆地上气温___;冬季,陆地上气温___,海洋上气温___
低
高
低
高
原因: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01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②对气温的影响:中纬度地区
一年中,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一般分别出现在_____月、_____月,而海洋则分别出现在_____月、_____月。南半球相反。
7
1
8
2
01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②对气温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1月平均气温从沿
海向内陆逐渐降低
7月平均气温从沿
海向内陆逐渐升高
中纬度同纬度地区,靠近海洋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远离海洋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01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③活动
五城市自西向东1月平均气温越来越低,7月平均气温越来越高,说明夏季气温逐渐升高,冬季气温逐渐降低,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我的分析:西部距大西洋近,深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季升温慢,冬季降温也慢,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多。往东,离大西洋渐远,海洋影响逐渐减弱,大陆影响逐渐增强,情况与之相反。
01 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01 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②小结
1、沿海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_____。
2、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_____。
3、沿海但不受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_____。
多
少
少
即时小练
平凉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模拟实验,得出的实验数据如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
A.陆地升温快,降温快 B.海洋升温慢,降温快
C.陆地昼夜温差小于海洋 D.海洋昼夜温差大于陆地
2.该模拟实验结论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 )
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B.新疆的人们夏季“早穿皮袄午穿纱”
C.内陆地区民居的屋顶比较平缓 D.黑龙江天寒地冻时,海南已春暖花开
湘教版
地形地势与气候
地形、地势,也影响世界气候的变化。
四
01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阴坡
阳坡
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温度、湿度状况都产生很大的差异,自然景观也随之明显不同。一般来说,阴坡气温_____,阳坡气温_____。
低
高
01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②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山脉两侧的水分差异: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拦截” 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 使西侧沿海平原的湿润景观与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荒漠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01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②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山脉两侧的气温差异:
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基本上处于同一纬度,但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_____,其主要原因是四川盆地北面的_______阻挡和削弱了寒冷的冬季风,而长江中下游平原缺少对冬季风的阻挡屏障,使得两地区冬季气温有较大差异。
高
秦岭
02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_________,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__________
随着海拔的变化,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影响因素________,目前,见到的题目有:庐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落基山脉、乞力马扎罗山和长白山。
降低
0.6℃
地形
①主要表现
②现象:某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02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③地形、地势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____,背风坡降水_____
迎风坡
背风坡
多
少
03 活动
①如图 4-28, 某一山岭, 山麓B处与山顶A处的相对高度为5000米。 如果B处的气温为20°C,那么A处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________℃。
山顶A处比山麓B处高5000米,则A处气温比B处低5000÷100×06℃=________℃,B处气温为20℃,故A处气温为20℃-30℃=________℃。
0.6
30
-10
03 活动
分析下表各种气候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海陆因素
地势因素
地形因素
纬度因素
即时小练
读某岛地形剖面及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岛位于南半球 B.甲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C.丙地气温高于甲乙两地 D.乙地地处背风坡,降水多
2.影响甲、乙两地气候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 B.地形因素 C.纬度因素 D.人为因素
湘教版
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活动对气候状况能够产生深刻影响
五
01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①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人工造林
修建水库
灌溉工程
01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②任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
砍伐森林
过度放牧
围湖造田
02 城市热岛效应
在人口密度大、 工业集中的城市, 往往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 雾和低云增多,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02 城市热岛效应
在人口密度大、 工业集中的城市, 往往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 雾和低云增多,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03 全球气候变暖
①近几十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
03 全球气候变暖
②地球变暖的一个征兆,是南北极地区冰雪的快速消融。
03 全球气候变暖
03 全球气候变暖
04 臭氧层被破坏
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04 臭氧层被破坏
小结
强化特训
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结束“太空出差”,回到阔别半年之久的地球,为我国迄今最长的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圆满句号。下图为地球卫星云图(左)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右)。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从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到观测月食、完成环球航行,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依次经历了( )
A.观察推测→直觉推断→实地考察 B.直觉推断→观察推测→实地考察
C.实地考察→观察推测→直觉推断 D.实地考察→直觉推断→观察推测
2.神舟十三号返回时( )
A.地球运行到①与②之间 B.北京正处于昼短夜长时节
C.地球运行到③与④之间 D.北京正值大雪纷飞的季节
强化特训
2022年2月4日,立春之日双奥之城北京冬季奥运会再次在中华大地绽,璀的烟花点亮鸟上空,国家体育场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完成下面小题。
3.下面关于这一天的描述准确的( )
A.包头市已经春暖花开 B.堪培拉当地昼短夜长
C.海南省开始春耕大忙 D.阳光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向南移动
4.关于在北京举办冬奥会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大量懂英语的志愿者参与服务 B.北京能够举办冬会的气候条件是冬季寒冷
C.附近有山地,便于举办滑雪项目 D.北京临海,交通便利
5.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是由于(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太阳运动 D.月球的公转
强化特训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影响气温的因素”的实验。下图示意实验过程,下表为该次实验数据。阅读图表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面6-7小题。
6.该实验验证影响气温的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7.通过该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B.冬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
C.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D.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
强化特训
柑橘是原产于我国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后来通过贸易往来传播到世界各地。下图为柑橘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柑橘种植最北界位于(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非洲
12.甲地柑橘种植界线偏南,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强化特训
小实验: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如下图所示)。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可达4℃。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实验模拟的是( )
A.全球变暖 B.酸雨污染 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
14.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量燃烧矿物能源②火山喷发③过度发展核电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5.当前这一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B.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减少
C.全球冰川面积扩大 D.低纬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增加
16.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图文资料,来探究影响气候的部分因素,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一个地方的气候状况主要由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来决定,其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材料二“两等量太阳光束照射到球面上示意图”(图甲)、“欧洲同纬度地带五个城市的气温示意图”(图乙)、“安第斯山脉南段示意图”(图丙)。
强化特训
(1)图甲中,A.B两地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较多的是 ,其主要原因是 。
(2)图乙中,自西向东气温年较差逐渐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3)图丙中,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景观明显不同。西侧的A地为茂密的森林,东侧的B地为草原或荒漠,其原因
是 对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山脉东西两侧水分和气温状况产生差异。
拓展应用:
(4)寒假期间,家住乌鲁木齐的买买提要去广州游玩。从区域差异的角度分析,请你提醒他出发前应作何准备?
。
A
纬度位置不同
增大
海陆位置不同
地形
准备好雨具等
本课结束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