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红物理》第十八章 电能从哪里来 (全章表格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杏红物理》第十八章 电能从哪里来 (全章表格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3-12 14:08:09

文档简介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18.1 电能的产生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5年3月8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1.了解常见电池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在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池。
2.了解目前常用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3.了解各种电池和火力发电方式存在环境污染,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知道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化学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只要求知道能的转化,不要求知道电化原理),以及常用发电方式的能量转化过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电池的结构、性能及注意事项、能量转化
2.了解各种发电方式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物知道干电池的电压是1.5V、蓄电池电压是2V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 重点
1.干电池、蓄电池、太阳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特征和对环境的影响;
2.各种发电方式中有关能量转化过程、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及是否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等内容。
教学难点
常见干电池的的结构及性能。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学生自学,分组交流讨论。
学习方法指引
对本章内容的把握,首先要从整体上入手,电路中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而电源又可分为电池和发电机,其次要注意进行对比电池与发电机在能的转化及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教学资源及媒体
课件、多媒体设备、各种类型的电池实物、模型及其挂图、水果电池器材(西红柿、铜片、锌片、耳机和导线)、示波器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引言:
同学们,当你看到夜晚明亮的街灯、电视机屏幕上绚丽的画面、收音机中播放出悠扬的音乐、电饭锅煮出香喷喷的米饭,是否想到这些现象都与电有关,那么你知道电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观察、听讲。
从生活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电源提供电压,而电压形成电流,你知道常见的电源有哪些吗?
回答: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讨论、交流、回答。


1.你见过的干电池有哪些?请列举出来。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电池是一种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池提供的是直流电。由于制作材料、工作原理和用途的不同,电池有很多种类。)
2.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各种电池的模型、实物及挂图,并进行讲评。
(化学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是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电池。化学电池的种类和型号很多。其常见的形状有圆柱体,也有长方体,还有其他形状。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
太阳在一年内可以产生出3.8×1023千瓦的太阳能,相当于现在整个地球上人类所使用的总能量的6×105亿倍。其中约有1/22亿的太阳能辐射到地球上,相当于现在地球上所使用的总能量的3万倍。太阳能电池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一种装置,它是利用光伏特效应将太阳光直接转变成电能的,只有当太阳光照射时才发电,因此,必须有一个蓄电池来储存电力。太阳能电池可以做得比较小巧,用在计算器、玩具等上面。大量的太阳能电池联成阵列,可以建成太阳能发电站,巨大的太阳能帆板是人造卫星上的主要电源之一。
太阳能取之不尽,没有污染,因此太阳能电池是廉价而又干净的电源,它的不足之处是受到天气的限制。
燃料电池是将所供燃料的化学能直接变换为电能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是通过连续供给燃料从而能连续获得电力的发电装置。具体地说,燃料电池是利用水的电解的逆反应的“发电机”。电池工作时需要连续地供给
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观看挂图,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回答
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所有板书由学生完成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活物质(起反应的物质)——燃料和氧化剂,这又和其它普通化学电池不大一样。由于其具有发电效率高,适应多种燃料和环境特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已在积极地进行开发。
3.请说出干电池、蓄电池、太阳电池及燃料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其实蓄电池也属于化学电池。它在使用之前要先充电,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蓄存在电瓶内;当其向外放电时,则将化学能又转化为电能。蓄电池能供给较大的电流,电压也比较稳定。常见的蓄电池是铅酸蓄电池
蓄电池的铅电极板和电解液如果乱丢弃,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4.你听说过水果电池吗?怎样可以制成水果电池,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做一做。
5.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6.直流电与交流电有什么区别?教师通过示波器演示交流电与直流电波形情况。
讨论、交流、回答
动手、动脑、交流
讨论、交流、回答
讨论、交流、回答
有部分内容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1.目前常用的发电方式有哪些?
2.请说出常用发电方式中的能量转化是怎样的?
(1)火力发电
学生自学,互相讨论并完成以下填空:
①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是: 燃料的化学能 → 水和水蒸气的内能 → 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 → 电能 。
②火力发电大量利用一次性能源,而且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含硫的气体和粉尘等,污染环境,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2)水力发电。
①水力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水的机械能→ 水轮机的机械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 →电能 。
②水力发电对环境无(有、无)污染,受资源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变化的影响。
讨论、交流、回答
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可以说出一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3)核能发电
①核能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核能 → 水和蒸汽的内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 → 电能。
②核电站运行时会节省能源,而且不会对大气和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
③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到本世纪初装机总容量将达到3×106kw 。
3.从对环境的影响来看,分析常用发电方式的利与弊。
4.请列出你所知道的新型发电方式。
讨论、交流、回答
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有所感受




一、化学电池 主要结构:正极(导体)、负极(导体)、糊状的电解质。
种类:锌锰干电池 、镍镉电池、锂电池、银锌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
能的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二、 蓄电池能的转化:充电时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使用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三、? 太阳能电池能的转化: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四、?? 燃料电池能的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五、? 发电机能的转化: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⑴火力发电:燃料的化学能→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电能。
⑵水力发电:水的机械能→水轮机的机械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电能。
⑶核能发电:核能→水和蒸汽的内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电能。
六、对环境能产生污染的电池和发电方式分别是:化学电池、蓄电池、火力发电。
1.学生自己总结
2.完成思考题。
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一、本节知识巩固
1.干电池是将 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蓄电池是将 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太阳能是将 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燃料电池是将 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
2.各种电池提供的是 (填“直”或交)流电。
3.我国常用的1号、2号、5号、7号干电池的电压都是 V;一节蓄电池是 V。
4.写出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
5.下面各种发电方式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最大的是 ( )
A、火力发电 B、水力发电 C、核能发电 D、风力发电
6.课程导报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能完成练习
二、新知识预习
P1631、2、3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希望通过介绍各种电池使学生懂得生活中使用的电从哪儿来。本课的一个难点是使学生懂是电是怎么来的,电,是一个虚幻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借助器材,使学生能看到电的产生。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不足:由于内容较零碎、设计了较多的内容,导致时间上有点紧。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18.2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5年3月7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经历科学探究的交流与合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发电机能发电,但对于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学生是不了解的,因此,学生很想知道其中道理。这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所在。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考虑到实验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的?从器材到实验方法都对实验者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因此本节采取引导式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究,概括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
3.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 重点
1.实验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
3.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完成实验及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感应电流的方向判定;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指引
教师的作用是导和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进入教师导演的角色中,以期获得最佳的课堂情景和课堂效果,结合我所教班级,对每一个环节预想两种或以上打算,先让学生大胆去思考问题,如果觉得难再作适时点拨。
教学资源及媒体
课件、多媒体设备、方形线圈、铁架台、导线、开关、灵敏电流计、U形磁体、条形磁铁;电磁感应手电筒、发电机模型;条形磁铁,圆形线圈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才开始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联系,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电生磁”。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
学生思考,猜想。
应该有学生能想出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1820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首先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法拉第运用逆向思维突发奇想:反过来利用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呢?怎样才能做到“磁生电”?于是,他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磁场可以产生电的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经历伟大科学家法拉第曾经走过的路。
一、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计划的制定与实验的设计,教师进行提问并让其它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表格。
方法的可行与优劣。
1.如何选择实验器材?
2.怎样证明电流的存在?
3.实验中分几步进行?
(将一根导体的两端用细导线悬挂起来,并与灵敏电流计、开关组成串联闭合电路。将导体放在U形磁铁的磁场中。)
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观察学生实验过程,进行巡视,并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三、 交流与合作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并就实验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猜想、假设
?
讨论、交流、回答
?
做实验并记录实验表格
讨论、交流、回答
识记?
观察、思考、回答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电机发电,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发电机发电有了感性认识,介绍发电机的构造目的是暗示学生要发电,要有磁场、导体,从而为实验探究:怎样产生电流做好知识准备
让学生感悟电磁感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要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能够发电,这种认识其实是非常片面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1.如果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的夹角是锐角,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
2.如果导体不动,移动U形磁铁,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
3.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的电流在大小至少与哪个因素有关?
4.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回答问题
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同时也为总结突出导体必须做“切割” 磁感线做铺垫。







四、感应电流的方向
问:电流是有方向的,你能改变电路中产生的电流的方向吗,把你所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
实验4:改变导体运动的方向,注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
实验5:保持导体的运动方向不变 ,改变磁场的方向(把磁极对调)注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到: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和导体运动的方向有关。
板书: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和导体运动的方向有关。
4、交流讨论:
(如果导体不动,移动磁铁,导体也能产生电流吗?
(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的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5、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多媒体图片展示
五、归纳结论,形成概念。
教师板书(1.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
学生回答
交流讨论
根据实验,部分学生可以小结出规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中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1.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发电机在工作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3.电磁感应现象还就应用在哪些地方?(教师演示发电机模型并提问)
学生小结
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1.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电源部分。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在实验中同样地要应用到控制变量法。
5.电磁感应的应用:发电机、电磁炉、变压器、动圈式话筒、小孩的发光鞋等。
a.学生自己总结
b.了解一些物理方法
c.完成思考题。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
1.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用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其中U形磁体有两个,一个磁性较强,一个磁性较弱)探究在什么条件下磁能生电。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是他们根据实验方案设计的。
(1)假设你是实验小组的成员,请你将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2)分析实验现象:
①第1、2次实验表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 ,不管磁场强弱,都 。
②第3次实验表明:闭 合 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沿 运动时,无感应电流产生。
③第4次实验表明:闭 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沿 运动时,有感应电流产生。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能完成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次序
实验条件
电流表指针反应
1
把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放入磁场中且保持导体与磁场静止
2
更换强磁铁,保持导体与磁场静止
3
闭合开关,让导体在磁场中沿磁感线方向运动
4
闭合开关,让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方向运动
5
断开开关,让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方向运动
④第5次实验表明:电路不 ,不管导体在磁场中怎样运动,都无感应电流产生。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实验结论: 。
(4)利用本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在增加或更换个别器材),可以探究感应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就此提出一条猜想,并简要说明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猜想: .
探究方法: 。
2、下列装置中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
A B
C D
3. 课程导报
完成练习
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168 1、2、3、4、5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教学反思
一、亮点: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能熟练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让学生很有成就感,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不足: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快速地进行实验,由于学生的潜能有各方面的差异,在以后的教学中因注意关注学生的差异而进行科学分组,使学生之间进行互补。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18.3 电能的输送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5年3月10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1.知道交流发电机的简单结构、工作原理,知道产生的是交流电。
2.知道采用高电压输电的目的。
3.了解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情分析
让学生从直观现象中感受采用高压输电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小输电导线上的电能损耗。高压触电及其防护,让学生知道不要接触和靠近高压带电体,防止高压电弧触电或跨步电压触电。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原理。
2.了解采用高压输电,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路的损失,提高电能的输送效率。
3.了解高压触电的方式及其防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体验感悟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尝试应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分析慨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义。
教学 重点
1.交流发电机的结构和原理,能说明高压输电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路的损失,提高电能的输送效率。
2.介绍高压触电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分析交流发电机发电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阅读、讲授法。
学习方法指引
合作学习法、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举出身边电动机应用的例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资源及媒体
课件、多媒体设备、交流发电机挂图、铜制皮导线自制的矩形线圈、交流发电机模型、远距离输送电能的挂图,高压触电挂图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学生听讲知道原因
学生能想到为什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一.发电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教师演示:将交流发电机模型接在教学用电流表两端,以较慢的速度匀速摇动把手,让学生观察线圈转动方向和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产生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交流电。
提问:为什么交流发电机发出的是交流电?二.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了解交流发电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1.交流发电机的主要构造有哪些?
2.线圈何时切割磁感线?
3.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何时改变?
4.线圈转动一周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改变几次?
三、教师展示交流发电机的活动挂图并通过闭合线圈来演示交流发电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分析归纳板书。
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工作时把转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交流、合作、回答
观察、讨论、交流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知道





四、发电站发出的电能通过怎样的途径输送到用电单位?
三峡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1820万千瓦,那么如何把这么多的电能输送出去呢?
1.让学生看课文170页及图18—19和图18—20并思考:
(1)远距离用什么方式输送电能?
(2)怎样实现高压输电?
(3)采用高压输电有什么好处?
(4)我国高压输电采用的电压有几种?
2.让学生交流后教师利用远距离输送电能的课件概括:
(1)远距离采用高压输电;发电厂→升压变压器→高压线路→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1教育网
(2)采用高压输电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
交流、合作、回答
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答不出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路上的损失。
教师分析高压输电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路上损失的原因,由公式P=UI 可知由于发电站的功率P是一定的,当电压U升高到 n 倍 即u= nU时,电流就应减小到n分之一即I= I/n 由W=UIt=I2Rt=( I/n ) 2 Rt= 1/n 2 I2Rt 即电流减小到1/2,损失的电能就减小到原来的1/4,而如果电流减小到1/3,损失的电能就减小到原来的1/9,可见减小输电电流,即采用高压输电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路上损失。
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它只能改变交流电的电压,不能改变直流电的电压。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超导体输送电能,这样电能在输送线路上的损失相当少。
五、为什么要采用高压输送电能?
教师演示高压电能输送器,让学生观察并领会高压输送电能的原因。
学生思考,想办法。
学生回答
学生听讲,观察。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知道为什么要采用高压输电







六、用电器为会么不能直接使用高压呢?
发电厂发出的电目的是给用户使用,电厂用高压输电,而用电器为什么不用高压电呢?
[引导]:引导学生分析高电压的绝缘防护要求很高,直接供给家用电器是十分不安全的。
课件展示高压电弧触电,当人和动物靠近高压设施时,人和动物与高压带电体之间就可能出现电弧而被击中,这种现象叫电弧触电。
课件展示跨步电压触电,介绍跨步电压的伤害,高压电线落到地上,在地面上以落地点为中心的区域内会形成很高的电压,使人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七、什么叫电弧触电?
八、什么叫跨步电压触电?
九、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什么?
交流、合作、回答
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能感知原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高压
触电
及防

让学生慨括两种形式的高压触电的防护错施: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教师演示电弧发生器和跨步电压演示器,让学生领会这两种触电方式的原因。
学生概括
可以说出




1.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远距离用高压输电,可以减少输电线路的损失。
3.高压触电有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防护错施是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学生自己总结
2.完成思考题。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
1.图中左图和右图线圈转动时会产生 ,它们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线圈连续转动过程,线圈中电流的方向是 的(填“变化”或“不变”,下同)。左图中线圈中电流通过 、电刷流过电流表,流过电流表的电流方向是 的,右图中线圈中电流通过 、电刷流过电流表。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方向是 的。

2.在 大 型 发 电 机中,转子实际上是产生磁场的 ,而产生 的线圈却是不动的(定子),这种结构便于产生高电压和强电流。
3.发电机发电过程是 能转化为 能。
4.远 距 离 输 电 采 用 高 压输电,这样可以达到 的目的。高 压 输 电 使 用 的 升 压 和 降 压 变 压 器 是 根 据 原理制成的。
5.高压触电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体靠近高压带电体时会发生 触电;另一种是高压输电线落到地上,人走到以高压线落地点为中心的高压区域内,会发生 触电。
2.课程导报
学生练习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能完成练习
二、新知识预习
P172 1、2、3、4、5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教学反思
一、亮点:
1.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能体现出课改精神,重在过程,重在发现,而不是象以前只重结论。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结论。
3.实验设计能令学生深刻意识到高压输电的效果。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不足:课件代替演示实验还有值得商讨的地方,课件虽然可以模拟实验条件,但毕竟不是实验,我们只有在不得以的条件下才可用课件代替实验,只有在权衡利弊后使用。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