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过零丁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过零丁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1 21:37: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过零丁洋
一、教材分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了解到七年级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写景和写作景物的方法技巧,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
三、教学目标
掌握文学常识,认读字词,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内容和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对名句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面对生死应做出正确选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本课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细致的观察,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来写作。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兴趣的切入点,展示的教学内容量大,教学效果不错。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当面对生死抉择时,我们常常会脱口吟出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使文丞相名垂千古,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就回到七百多年前来看看面对生死,文丞相是如何抉择的。 学生按教师的要要求进行学习和互动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见注释1。 2、写作背景: 文天祥,1256年中进士,官至右丞相,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力主抗元。1278年在五岭坡被俘。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船过零丁洋,他写下了这首诗,以明心志。 学生按教师的要要求进行学习和互动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诵读活动 1、读文正音:认读生字生词。2、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感情,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背景来读,范读、抽读、齐读相结合。明确:朗读这首诗,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凉。前三联的语调是低沉的下压的,尾联的语调应是高昂的上扬的。 学生按教师的要要求进行学习和互动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初解文意 1、结合注释和预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后三联用诗一样的语言)。 策略: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2、教师点拨,根据需要提问: 明确: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学生按教师的要要求进行学习和互动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诗句赏析 诗句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入手: (课件展示。) 1.诗意解析。 2.字词品味。 3.情感体会。 4.修辞手法。1、首联:诗人在生死关头,回想自己一生,抓住两件事来写:自己靠明经入仕,二是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势危急。先写个人再到国家,是纵向追忆。2、思考: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国家写到个人,把自己的命运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明确:(1)、比喻、对偶,对仗工整,比喻贴切。(2)、把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自己赤诚的爱国之心,是横向渲染。3、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4、尾联——名句欣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明确:这是千古名句,诗人将国恨家仇渲染到了极致。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注意“汗青”的写法)(2)、拓展:由此句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类爱国主义诗歌的艺术风格是:气势磅礴,格调高亢,慷慨激昂(悲壮)。明确:诗歌是要表达作者情感的,本诗表达的主题即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体现在尾联上,理解了尾联,诗歌的主题也就明了了。 学生按教师的要要求进行学习和互动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名句拓展 1、面对生死,古往今来有不少名人、作家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文丞相面对生死,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除此之外,你还积累了有关这方面的哪些名句?(也可以是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顾炎武——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2、师:文天祥的精神让人惊叹,你们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事例吗?邓世昌与致远舰共存亡;岳飞誓死抗金;屈原宁死不屈投江而亡。 学生按教师的要要求进行学习和互动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重。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感情。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 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在赏析颈联的时候,有一个难点,“惶恐”和“伶仃”有双层含义,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很难体会出来。我一再启发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要他们说得完整还是有点勉为其难。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两个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 这节课我上的很有感觉,孩子们也都很有感觉,师生良性互动,在课堂上促进了感情的交融,我发现下课后他们看我的眼神都觉得更亲近了。以后我要多上这样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