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31 22:0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本节课内容来自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指导思想:本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学习文化思想,本课涉及的儒家等学派的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俗理解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教学准备:教师主要参考了儒家经典作品和老子的著作准备了教学课件,同时在网络上搜集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地位视频。
学生:预习课本,分组收集各派思想家的资料。
教学手段:
视频、多媒体课件、图片、表格、等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观看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视频,导入新课(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影视作品让同学们简单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含义,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与本课内结合紧密,能引起学生注意力)
提问:视频里讲了百家争鸣地位如此之高,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吧
讲述: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时代之变: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文化大繁荣相关知识的讲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们按照分到的任务,阅读课文,找到相关信息。
二、合作探究,学生自主讲解:第一大组负责道家,找出倒角刀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第二大组负责儒家,找出儒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第三大组负责墨家,找出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第四组负责法家,找出法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计时活动)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分组,根据任务阅读各组负责资料,可以提高同学们自主学习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讲授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内容检测,教师对重要内容再强调: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将主要内容强化记忆)
学派 时期 姓名 著作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 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庄子 战国 《庄子》 “无为而治”
儒家 孔子 春秋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孟子 战国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 轻徭薄赋;保护自然
荀子 战国
实行“礼治”,明尊卑
墨家 战国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战国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师在此部分,重点分析孔子的核心思想、教育主张、教育成就。
四、合作探究,知识拓展: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一定见到过这一不文明现象,班级里,校园里有乱扔纸屑的现象。大家对解决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纪律委员:不能姑息,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款10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把,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变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了几张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生活委员:虽然乱扔纸屑有损班级卫生,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不关心他们,不能激化班级矛盾。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过渡:有人说这些思想家离我们太过遥远,他们的思想都已经不实用了,而同学们的回答却让我们感觉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总结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争芳斗艳,他们互相辩驳,吸取融合,不断丰富、深入,形成了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是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最大。
六、课堂板书:
表格见PPT
七、作业布置:
请大家课后去图书馆查阅、收集孔子教育主张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