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0 11:47:10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B.该书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及众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C.严贡生是以一个厚颜无耻、巧取豪夺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其最传神的就是“云糕片”事件。
D.书中不仅有对儒林丑态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王冕、匡超人、杜少卿是不慕荣利的典型代表。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和辨析。D:有误。
“匡超人”不是不慕荣利的典型代表。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后来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 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     ,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3)终古高云簇此城,     。(谭嗣同《潼关》)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6) 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7)     ,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8)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9)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10) 相同的风景,在不同人的眼里也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悟。同样是夜晚,苏轼借眼前的月亮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     ”(《水调歌头》);而王湾却由眼前之景领悟出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     ,     。”(《次北固山下》)
【答案】(1)一夜征人尽望乡
(2)宣室求贤访逐臣
(3)秋风吹散马蹄声
(4)沉舟侧畔千帆过
(5)决眦入归鸟
(6)青鸟殷勤为探看
(7)寂寂江山摇落处
(8)直挂云帆济沧海
(9)溪云初起日沉阁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默写能力。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注意:逐蹄畔眦殷
故答案为:一夜征人尽望乡宣室求贤访逐臣秋风吹散马蹄声沉舟侧畔千帆过决眦入归鸟青鸟殷勤为探看寂寂江山摇落处直挂云帆济沧海溪云初起日沉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注意平时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7.0分)
3. 《儒林外史》第一回开宗明义,借王冕之口批判八股科举制度,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所谓“文行出处”,指的是读书人对待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退隐的态度。请根据小说中的情节,举例说明王冕预言的正确性。
【答案】示例1:痴迷八股举业的马二先生认为,做文章全不可带词赋气。词赋气有碍于圣贤口气,还会让读书人坏了心术。因此,他的学问就只限于八股文章,以至于闹出不识李清照的笑话。
示例2:匡超人中了秀才之后,开始追名逐利,道德败坏,可是这样一个品行低劣的卑鄙小人参加岁考,宗师却把他取在一等第一,还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这个法却定的不好"中的“这个法“就是指科举。这句话充分揭示其丑行或缺陷形成的社会原因,即科举制度的祸害。结合小说情节,举出小说中只注重学问,而品行恶劣或是只学习八股文,全然不顾别的知识的人物事例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1:痴迷八股举业的马二先生认为,做文章全不可带词赋气。词赋气有碍于圣贤口气,还会让读书人坏了心术。因此,他的学问就只限于八股文章,以至于闹出不识李清照的笑话。
示例2:匡超人中了秀才之后,开始追名逐利,道德败坏,可是这样一个品行低劣的卑鄙小人参加岁考,宗师却把他取在一等第一,还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
【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阅读名著《水浒传》,完成下面小题。
4. 以下诗句是从书中摘录出来的,请写出相关的情节。
A.“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B.“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A.描写的相关的情节是     B.描写的相关的情节是    
5. 在班级开展的“水浒交流会”上,小鹏同学把林冲在电视剧和原著中的结局进行了对比:
电视剧 《水浒传》原著
《新水浒传》中,宋江为招安大事,放走奸贼高俅,林冲气急吐血坠马。宋江等人离开梁山赴京面圣的时候,林冲郁郁而终。 《水浒传》第75回,面对因招安而“大喜”的宋江,林冲只是冷冷地说:“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么,中间未必是好事。”梁山招安以后,奉旨讨伐四寇,林冲杀敌无数、屡建功勋,病故后被朝廷封为“忠武郎”。
根据你的阅读体会,你觉得同学们会更喜欢哪种结局呢?请说说理由。
【答案】4.智取生辰纲;(浔阳楼)宋江题反诗
5.示例1:同学们会更喜欢电视剧的结局,因为林冲与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林冲会被气病,不愿参与招安,最后郁郁而终。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事迹与性格,能体现戏剧冲突。
示例2:同学们会更喜欢小说的结局,因为能体现林冲沉稳谨慎的性格,而且最后被封为“忠武郎”,是符合其英勇形象的比较好的结局,可能让同学们更喜欢。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名著的基本内容,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注意对名著基本常识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拓展阅读和延伸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和理解名著的内容,结合名著和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的思维,阐述理由要充分。
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A、“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出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对应的情节是‘智取生辰纲”;杨志奉命押运生辰纲途经黄泥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龙山落草。吴用等人也因为官府追查,去梁山落草。
B、"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出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对应的情节是“(浔阳楼)宋江题反诗”"。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考查学生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对结局的选择。电视剧和原著对于林冲的结局有不同的安排,两种结局都有其理由,把握喜欢它的侧重点进行回答。
示例1、我认为同学们会喜欢电视剧结局,因为电视剧结局符合小说中林冲的事迹与人物性格,林冲与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宋江为招安放走高俅,林冲肯定会非常愤怒,他也不会参与招安,这种结局充满了小说的戏剧冲突,这是吸引人的精彩之处。
示例2、我认为同学们会喜欢小说原著结局。因为小说给了林冲比较符合其英勇形象的较好的结局,即体现他沉稳谨慎的性格,也符合其英雄形象,可能让同学们更喜欢。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6. 展望九年级新学期的语文学习,扬帆再启航。请结合你对“学习”的理解,参照以下句式进行仿写。
学习就像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踏上前行的道路;
学习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
    ,     。
【答案】学习就像一对翅膀;引领我们飞向知识的蓝天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属于修辞格式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结合句中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学习.....引导(帮助)我....的句式进行仿写。
如:学习就像一对翅膀,带领我们飞向知识的蓝天。
故答案为:学习就像一对翅膀,引领我们飞向知识的蓝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例句,注意例句的结构特点,修辞运用。在内容上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与句子的主题一致。
7. 临近开学,小深因为暑假太贪玩,以及没有做好暑假作业规划,所以假期作业没有完成。因此他十分沮丧和后悔,请你来安慰一下他。
我:“小深,你     。”
【答案】示例:之前没有规划好时间完成作业是你做错了,但是现在也不要为之前的错误而过度谴责自己。现在你需要做的是打起精神好好完成作业,并且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规划,着眼未来,新的一学年我们一起努力吧!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题干所设置情境,围绕”合理进行作业规划安排、劳逸结合"等进行叙述即可。示例:之前没有规划好时间完成作业是你做错了,但是现在也不要为之前的错误而过度谴责自己。现在你需要做的是打起精神好好完成作业,并且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规划,着眼未来,新的一学年我们一起努力吧!
故答案为:示例:之前没有规划好时间完成作业是你做错了,但是现在也不要为之前的错误而过度谴责自己。现在你需要做的是打起精神好好完成作业,并且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规划,着眼未来,新的一学年我们一起努力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题干的设置的语境,用语确定、有礼貌,语气委婉,用词得体,语意清晰,表达清楚。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国家政策鼓励引导下,随着后疫情时代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数字化为小微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②数字经济的网聚效应有助于打造“爆款”营销,持续带火“网红”经济。年初火爆全国的“淄博烧烤”,即是借助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和热点营销,持续在全国形成广泛关注和正面反馈,进而带动当地餐饮、旅游等产业全方位增长。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淄博今年以来的旅行成交额同比增长6.5倍。全网火出图的“村超”“村BA”等乡村赛事,均借助数字传播带动乡村、县域经济持续火爆,风头直追传统的正规赛事。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县域和中小城市凭借独特资源和网络传播,由“小众”走向“大众”,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风向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从淄博烧烤到大明湖超然楼,读懂“网红”长红的奥秘从烧烤摊到超然楼,火爆的打卡队伍迅速带火了当地的旅游市场,也给其他地方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进而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理由”经济。
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前提是,给“我”一个前去打卡的理由。如今的文旅消费者越来越青睐品质化、特色化、场景性强的产品与内容,相比起旅途中的风景,很多人往往更加看重旅途中的感受。淄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虽然都是因网红经济而获得关注,真正促使其持续火爆的仍在于配套服务的迅速跟进。
③淄博烧烤出圈之后,当地迅速发布淄博烧烤地图,推出 21条“淄博烧烤”公交专线,筹备举办首届淄博烧烤名店“金炉奖”,全方位为各地食客提供优质服务。与此相类似,济南市也趁着超然楼“亮灯”的热度,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快闪活动,发力打造济南“文艺+文化+文旅”品牌iP。
④作为典型的引擎经济、流量型经济,文旅产业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带动综合消费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意致胜的年代,好的营销创意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而优秀的创意首先就源于清晰的定位。淄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的走红,固然有网友打卡助力,最关键的在于两地都有精耕细作的魄力。
(选自《人民财评》,有删改)
【材料三】
①最近,网络上总有人说淄博烧烤“凉了”,依据有三:一是客流量下降,二是一些烧烤店开始转让门面,三是网络搜索热度大不如前。与其说“凉”,不如说是回归常态。眼下,淄博烧烤虽然“降温”,但不等于没有热度。烧烤店老板反映,现在的客流量虽不及四五月高峰时期,但相较“火”起来前还是多了很多;酒店、民宿预订量虽有所下滑,但不久前端午假期的预订情况仍较为可观。可见,烧烤的热度还在温暖着这座城市众多的经营者。
②互联网制造热点的速度往往很快,线上“山呼海啸”般的流量转化为线下短时间集聚的客流,考验的是城市提供完善的商业接待环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能力。一旦承载不了游客的期待,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这是所有网红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考题。此外,互联网流量经济具有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不止淄博,其他网红城市的热度也难以一直保持在巅峰状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更迭在网络空间屡见不鲜。当流量退潮,如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是网红城市的另一道考题。单一的烧烤或许无法满足游容差异化、多元化休闲旅游的体验需求,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用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这些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
③一场全民烧烤让更多人认识了淄博,良好的消费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等令其声名远播。对这座新晋网红城市来说,人们的持续关注就是淄博长远发展的最宝贵财富。
(选自《经济日报》,有删改)
8. 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列举“村超”“村BA”等例子,说明想要带动乡村、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依靠数字传播。
B.“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进而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理由’经济”,材料二中划线句运用谐音,生动地将淄博与超然楼的网红现状引向两者长红的本质。
C.创意致胜的年代,好的营销创意能使人眼前一亮,所以优秀的创意比精耕细作更重要。
D.面对互联网热点,大部分的网红城市都难以提供完善的商业接待环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
9. 材料一中第二段加点的“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能否删去?为什么?
10.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淄博烧烤、超然楼长红的奥秘。
11. 请你结合材料三,为网红城市在流量退潮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答案】8.B
9.不能删去。“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注明了后文淄博今年旅行成交额同比增长6.5倍的数据来源,真实可信地说明数字经济的网聚效应有助于打造“爆款”营销,带动经济,如果删去,不能体现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0.如今的文旅消费者更加青睐品质化、特色化、场景性强的产品与内容;淄博烧烤与超然楼获得关注后,配套服务迅速跟进,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两地定位清晰,有优秀的营销创意和精耕细作的魄力。
11.满足游客差异化、多元化休闲旅游的体验需求,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用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如通过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促进文化传承。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新闻、材料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通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对选项的表达要回到原材料处,进行比对,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特点的理解。解答时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和表达的修改进行分析和理解。此为常考题型,应注意平时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解答时应仔细阅读材料,按照题干的要求,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提建议的能力。考生应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取一定的角度,针对材料中的某个方面,联系材料,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8.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
A、有误,根据材料一②段“借助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和热点营销,持续在全国形成广泛关注和正面反馈,进而带动当地餐饮。旅游等产业全方位增长”可知,材料一列举“村超"村BA"等例子,说明“数字经济的网聚效应有助于打造爆款’营销,持续带火网红'经济”":
C、有误,根据材料二③“创意致胜的年代,好的营销创意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而优秀的创意首先就源于清晰的定位。淄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的走红,固然有网友打卡助力,最关键的在于两地都有精耕细作的魄力"可知,好的营销创意能使人眼前一亮但关键在于关键的源于清晰的定位、在于精耕细作的魄力;
D、有误,根据根据材料三①段"一旦承载不 了游客的期待,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这是所有网红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考题”可知,“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的原因是“承载不了游客的期待”;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能力。笞题方法:正面解释释一反面说明一综合阐述,即先从正面说明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后的影响,最后加上这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
结合“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淄博今年以来的旅行成交额同比增长6.5倍分析,“联网平台数据显示",说明后文淄博今年旅行成交额同比增长6.5倍的依据来源,说明数字经济的网聚效应有助于打造'爆款”营销,持续带火网红经济",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准确性,所以不能删除。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由材料二②段“文旅消费者越来越青睐品质化、特色化、场景性强的产品与内容可概括:如今的文旅消费者更加青睐品质化、特色化、场景性强的产品与内容;
由材料二③"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虽然都是因网红经济而获得关注,真正促使其持续火爆的仍在于配套服务的迅速跟进"可概括::配套服务迅速跟进,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由材料三④淄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的走红,固然有网友打卡助力,最关键的在于两地都有精耕细作的魄力”可概括:优秀的营销创息和精耕细作的魄力。
据此回答即可。
11.本题考查建议。
由材料三②段“考验的是城市提供完善的商业接待环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能力。一旦承载不了游客的期待,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这是所有网红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考题”可知,进一步晚上配套服务措施,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由“单一的烧烤或许无法满足游容差异化、多元化休闲旅游的体验需求,深入挖据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用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这些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可知,可以深入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IP.满足游客个性化化、多元化休闲旅游的体验需求。
据此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山阴道上行
潘向黎
①在鲁迅先生诞辰 14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参加了“鲁奖作家鲁迅故乡行”活动。三十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齐聚千年古城绍兴,真可称为一大盛事。《小说选刊》主编徐坤本人也是鲁奖得主,她以双重身份当即在朋友圈引《兰亭集序》句子赞叹:【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兰亭集序》,这颗书法史、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夺目明珠,就出自绍兴。兰亭雅集,地点是“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即后来的绍兴,而兰亭,就在绍兴西南兰诸山下。
③王羲之的儿子、书法成就与他并称“二王“的王献之也喜欢绍兴的山水,他说过两句评价:“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从此,“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成了一个典故。山阴,和会稽一样,说的都是——绍兴。
④王献之说的是自然景观。我这回山阴道上行,觉得这里的人文风景更令人应接不暇。
⑤比如贺知章,这位唐诗人中最长寿的人, 86岁告老还乡,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你可知他回的是哪里?他回的便是他朝思暮想的故乡——绍兴啊。他在外为官宫多年,“未改”的何止是乡音,还有一片乡思和乡心。《回乡偶书》其二不如其一有名,写得也极好:“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镜湖,就是鉴湖,绍兴的一道明眸似的风景。至今鉴湖水清波依旧,见证着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
⑥在绍兴,还会想起明代的名士徐谓,他写过一首诗《兰亭次韵》,诗的小引“相传萧翼窃《兰亭记》,掀阅,百花一时尽开”说的是:李世民渴慕《兰亭》(即王羲之《兰亭集序》手书),派萧翼假扮书生,从和尚辩才手中骗到王羲之真迹,萧翼途中忍不住打开《兰亭》看了一眼,就那么一下子,居然身边的百花都开放了。贫病潦倒的徐渭所神往和感叹的,不但是神妙的艺术珍品,更是真正的艺术所得到的尊重。
⑦张岱,堪称明末的一位妙人。他善于发现绍兴的文化艺术和美食,在书中随手记录,如数家珍:绍兴琴派、绍兴灯景、戏曲、日铸茶、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里屯蛏、白蛤、江鱼、谢鱼、里河鰦……
⑧他也是茶人,在绍兴至少找到了两处名泉,一处是禊泉,一处是阳和泉。张岱在城内斑竹庵喝了那里的井水,觉得特别好,“异之”,去探看那口井,在井口发现刻有“禊泉”二字,非常像王羲之的笔迹,“益异之”。如此说来,这个“禊泉”,不仅是好泉,而且极可能在一千三百年前就被王羲之发现了。禊泉的特点是“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禊泉的水质,张岱的笔法,都那么空灵。
⑨绍兴,我已经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但其中的一次,我记得很清楚, 2007年10月,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绍兴举行颁奖典礼。记得在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环节是把全体获奖者的书送给闰土的后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并肩出现了。鲁迅笔下的记忆,鲁迅心中的记忆,鲁迅记忆中闰土的记忆,我对《故乡》的记忆,我被鲁迅作品感动的记忆,我自己对故乡、对童年的记忆,【乙】 许多记忆,像风中的一串风铃,轻轻撞击,发出一片细碎而好听的声音。
⑩记得那次颁奖典礼之后,在百草园接受电视台采访。面对“用一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的要求,我说:“鲁迅先生,他是水中的盐,骨中的钙,云中的光。”【丙】 因为有了水中的盐,绍兴的山水名胜添了人文的味道和回味;因为有了骨中的钙,绍兴的文化品格更具力度和强韧;因为有了云中的光,绍兴的城市形象真正流光溢彩起来。
因为鲁迅,绍兴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世界闻名;因为鲁迅,我们在绍兴就自然而然地谈起《朝花夕拾》《野草》和《呐喊》……因为鲁迅,绍兴被重新命名了。这是一个作家对故乡最好的回报。
在绍兴,我分明感到我们是在“山阴道上行”。【丁】 那轮金黄色的圆月始终挂在天上,洒下一片清辉,那清辉是那样透彻,就像一种始终不变、无处不在的精神、又像一个表面冷峻的人内心的深情。
(有删改)
12. 文章第⑤至⑧段,记录了许多与绍兴这座城市相关的文化名人和他们所展示的人文风景。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人文风景
贺知章 创作《回乡偶书》,①    。
徐渭 ②    ,体现名士对艺术品的喜爱和对真艺术能得到尊重的渴望。
张岱 记录绍兴的文化艺术和美食,找到名泉,③    。
13. 文章的开头【甲】处引用《兰亭集序》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4. 从以下两道题中任意挑选一道,并完成。
①品味语言:请赏析文中【乙】处划线句。
【乙】许多记忆,像风中的一串风铃,轻轻撞击,发出一片细碎而好听的声音。
②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丁】句的理解。
【丁】那轮金黄色的圆月始终挂在天上,洒下一片清辉,那清辉是那样透彻,就像一种始终不变、无处不在的精神,又像一个表面冷峻的人内心的深情。
15. 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以“山阴道上行”为题的妙处。
16. 环境与人的成长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丙】处划线句表明鲁迅对于绍兴的重要性。其实,不仅仅是鲁迅成就了绍兴的人文美名,绍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滋养了鲁迅。请你选择一篇(部)自己熟悉的课文(名著),结合相关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环境影响人”的看法。
【答案】12.①体现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②徐渭写《兰亭次韵》小引;③展现文人善于发现的特质和空灵的笔法
13.意思是“众多贤者能人聚集一起,欣赏世间万物”,这里既描写了“众多作家齐聚绍兴的盛况”;又引出下文写绍兴以及它的文化;更增添了文章意蕴(文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4.①【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比作风铃,用风铃的撞击生动表现许多记忆在我脑海中浮现交织的美好情形,体现鲁迅作品对我的影响大以及我对鲁迅作品的喜爱,对故乡、童年的怀念。
②【丁】描绘了一轮圆月洒下清辉的美妙景致,含蓄表明绍兴的美好,与前文提到绍兴的山水、绍兴的文化品格和绍兴的城市形象相照应,传达出作者对绍兴这座城市的热爱。
15.引用王献之的评价语,增添文采(或历史感);既指在绍兴欣赏山川之美,又指在绍兴畅想各种人文景观,内涵丰富,能激发读者联想;在文中反复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全篇内容;借此题目表达主旨:对绍兴这座城市的热爱,对绍兴文人高雅、强韧的精神风采的赞美。
16.示例一:《水浒传》林冲。林冲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多次遭到陷害,安分守己的他并未反抗。他在草料场看守时,又遭到陆谦等人放火暗算;凑巧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才幸免于难。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的社会环境,促成了林冲从最开始的循规蹈矩、委曲求全,到后来的敢爱敢恨、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山神庙中的暴风雪,为林冲的反抗做了自然环境上的渲染。
示例二:《骆驼祥子》祥子。祥子本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渴望用自己的努力拥有属于自己的车。但是当时社会正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成为一个行尸走肉。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祥子无法实现梦想。
示例三:《木兰诗》花木兰。木兰原本是花家唯一的女儿,她善良孝顺,对生活充满期待。但因为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战事频繁及重男轻女的观念,木兰不得不女扮男装,替父作战。经过长期的磨练,终于成长为一个英勇善战、忠孝两全的女英雄。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内容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结合文段或文本的主旨以及结构上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理解。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赏析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读文本拓展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和阐述。
12.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根据题干要求,先锁定答案区域,然后通过分析关键词作答。
一空:由题干"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提示,可将答案锁定在文章第⑤段。根据文章第⑤段"至今鉴湖水清波依日,见证着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可知,《回乡偶书》体现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故答案概括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
二空:由题干"徐渭"提示,可将答案锁定在文章第⑥段。根据文章第⑥段“他写过一首诗《兰亭次韵》,诗的小引,相传萧翼窃《兰亭记》,掀阅,百花一时尽开……居然身边的百花都开放了。"可知,徐渭写《兰亭次韵》小引或徐渭写萧翼掀阅《兰亭》百花一时尽开的故事,体现名士对艺术品的喜爱和对真艺术能得到尊重的渴望。故答案概括为:徐渭写《兰亭次韵》小引或徐渭写萧翼掀阅《兰亭》百花一时尽开的故事;
三空:由题干"张岱"提示,可将答案锁定在文章⑧段。根据文章第⑦段“他善于发现绍兴的文化艺术和美食”,第⑧段“楔泉的特点是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楔泉的水质,张岱的笔法,都那么空灵。"可知,张岱记录绍兴的文化艺术和美食,找到名泉,体现了文人善于发现的特质和空灵的笔法。故答案概括为:展现文人善于发现的特质和空灵的笔法。
1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文章第①段引《兰亭集序》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描述的是众多贸者能人聚集一起欣赏世间万物。增添了文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在文章中,指众多作家齐聚绍兴,品文学,观世界”,体现出作者赞叹作家齐聚绍兴的盛况,从而引出下文写绍兴以及绍兴文化。
14.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1)赏析修辞的表达效果。"许多记忆,像风中的一串风铃”,运用的是比喻修辞。这里的许多记忆,指的是文章第⑨段“鲁迅笔下的记忆,鲁迅心中的记忆,鲁迅记忆中闰土的记忆,我对《故乡》的记忆,我被鲁迅作品感动的记忆,我自己对故乡、对童年的记忆”,将这些记忆比作风铃,用风铃的撞击发出的细碎而好听的声音,形容许多记忆在"我"脑海中浮现交织的美好情形,表达生动形象,也体现出鲁迅作品对“我"的影响大以及"我"对鲁迅作品的喜爱,对故乡、童年的怀念。
(2)理解文章的语句。"那轮金黄色的圆月始终挂在天上,洒下一片清恽,那清辉是那样透彻”,这里描绘的是一轮明月洒下清辉的美妙景致,含蓄表明绍兴的美好;“就像一种始终不变、无处不在的精神、又像一个表面冷峻的人内心的深情",此句中的"不变的精神""内心的深情"指的是前文绍兴千年不变的美丽山水、绍兴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和品格,这些文化符号赋予了绍兴这座城市的形象,传达出作者对绍兴这座城市的热爱。
1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从文章的主要内容、线索、揭示主旨、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分析。
根据文章第③段"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第④段“…我这回山阴道上行,觉得这里的人文风景更令人应接不暇",第②段"在绍兴,我分明感到我们是在山阴道上行"可知,“山阴道上行"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根据文章第③段""王羲之的儿子、书法成就与他并称“二王的王献之也喜欢绍兴的山水,他说过两句评价:‘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可知,题目“山阴道上行"出自王献之对绍兴山水的评价,引用历史名人语句,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学性和历史厚重感;
根据文章第④段"王献之说的是自然景观。我这回山阴道上行,觉得这里的人文风景更令人应接不暇"可知,题目"山阴道上行"既指在绍兴欣赏山川之美,又指在绍兴畅想各种人文景观,内涵丰富,能够激发读者联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根据文章第⑩段"在绍兴,我分明感到我们是在山阴道上行,那轮金黄色的圆月始终挂在天上,洒下一片清挥,那清恽是那样透彻,就像一种始终不变、无处不在的精神,又像一个表面冷峻的人内心的深情"可知,题目"山阴道上行"暗指绍兴文人高雅强韧的精神风采,表达作者的欣赏与敬佩之情,暗示文章主旨。
1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开放性试题,紧扣观点""环境与人的成长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孤独之旅》杜小康。杜小康在家庭产生变故后跟父亲一起去芦苇荡放鸭,起初时,感到十分的孤独寂寞,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父子二人辛苦养的鸭群离散了。杜小康在没有父亲的帮助下,克服恐惧,独自找鸭,暴风雨的环境促使杜小康变得坚强勇敢,恶劣的环境也可以引发人的成长。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 礼运》)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节选自《兼爱中》)
【丙】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国之与国之相攻
B.故人不独亲其亲/故人不独亲其亲
C.是故谋闭而不兴/必兴天下之利
D.其真无马邪/故人不独亲其亲
18. 翻译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1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孔子向学生言偃谈论了他思想中的“大同”社会愿景。
B.甲文中的“归”有“女子出嫁”的意思;“省”指探望、问候尊长,鲁迅的《社戏》中鲁镇有出嫁的女儿夏天回娘家省亲的习俗。
C.乙文中的“仁人”主要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D.丙诗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淳朴,充满浓郁古朴的生活气息,诗人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2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其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甲文句中的“     ”和“     ”有异曲同工之妙。
21. 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7.C
18.①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孩子们能够顺利成长。
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
19.A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国与国之间没有杀伐,社会稳定,人与人和谐相处,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弟和睦。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考生通读文本,理解文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原文进行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理解文意,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应正确理解文意和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和理解。
【参考译文】
【甲】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都是天下之害。”
【丙】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同“举”,推举/和;
B、动词,以......为亲/名词,父母;
C、均为兴起,兴盛;
D、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的;
故选C。
18.本题考直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轻人;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孩子;长,成长。
(2)句重点词语:然则,既然如此;之,结构助词,的;何,什么。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 .有误,《礼记》是儒家的著作汇编,而不是道家;
故选A。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这里体现了欢乐祥和的社会特点,表现的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幼子,人们渴望的都是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因此所对应的是甲文"老有所终(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和"幼有所长(使孩子健康成长)"。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甲】文"讲信修睦"可知,在“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由"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在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由"男有分,女有归"可知,在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由"天下为公""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可知,在大同社会,财产是共有的,人人没有私心,货能尽其用,人能尽其力;
由【甲】文“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乙】文“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此则天下之害者也"呵知,在大同社会,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8.0分)
22.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灵动的有生命之物,还有许许多多的“静默者”,它们虽沉默无言,却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它们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唐诗宋词,琴棋书画;它们是令华夏儿女赞叹自豪的名山大川,层峦叠翠;它们是令人怀念的胡同里巷,店铺建筑;它们是体现民风民俗的春联灯谜,月饼粽子;它们甚至是家里的一个小器物、学校的一处小景观……
请你完成半命题作文: 静默而有“声”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参考例文】
唐诗静默而有“声”
众所周知,唐诗很美。在唐诗里,你可以斟一杯李白的金樽清酒,听一番白居易的琵琶送行,挽一枝杜甫的新蒲细柳,看一眼崔护的人面桃花……
但我要说,唐诗里不仅富有情趣和美感,还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唐诗静默而有“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同时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落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蕴含着人生的智慧:即使是沉船,但要看到无数船只仍然在前进;即使是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和节约的可贵。也许有人说,现在杂交水稻、机械耕种,早已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粒粒并不那么辛苦。其实,再怎么机械耕种,都离不开人的劳动呀。尊重劳动应该成为文明人应有的素养,这也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也许有人说,现在人们身上穿的衣服,早就不是母亲做的了,而且常常在半新的时候就可能换了新的。但我要说,无论纺织工业怎样先进,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母亲是最关心我们成长的人,她的一言一行无不蕴含着无私、伟大。
唐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透过唐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与用心体会;透过唐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遭受挫折仍对生活报以热爱的豁达胸怀。唐诗中,有着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源。聆听唐诗吧,它静默而有“声”;热爱唐诗吧,它能让你文质彬彬;吟咏唐诗吧,它能开启你的智慧之门!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八、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25.0分)
阅读回答问题。
回顾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之旅,我们了解到王选一生中最重要的① jué 择对他的影响;也和顾拜旦一起回顾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甲] (A.土崩瓦解 B.分崩离析)时为追求和平而又充满自信的人们带来的力量……我们还欣赏过黄河壶口瀑布的一川大水,跌得粉碎,形成一个个漩涡时的磅②bó 景象;也曾和马克 吐温一起坐在勃明峰顶倾听那瞬息万变的云霞[乙] (A.纷至沓来 B.接踵而至)时的长鸣……当然,我们也一起诵读经典诗文,和常建一起登临古寺,漫步山林;和杜甫一起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总之,阅读这些经典诗文,能够让我们[丙] 。直到今天, 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23. 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填写在相应位置。
①jué     择
②磅bó    
24. 从文中甲、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甲]    
[乙]    
2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列横线中。
26. 请选出填入丙处,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
①体悟他们的聪明智慧
②了解他们的生活情趣
③进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答案】23.①抉;②礴
24.甲:B;乙:A
25.经典诗文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26.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衔接仿写;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成语)的运用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理解和掌握词语(成语)的意思,注意词语(成语)的使用习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词语(成语)的掌握和积累。
(3)本题考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4)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23.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①抉择(jué zé) :挑选;选择。
②磅礴( pángbó ) :气势盛大;充满;扩大。
24.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甲:
A:土崩瓦解指像土那样崩塌,像瓦那样破裂。比喻彻底崩溃、垮台。
B:分崩离析指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等分裂瓦解。结合“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为追求和平而又充满自信的人们带来的力量’可知,这里应填“分崩离析”,
故选B。
乙:
A“纷至沓来” 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或纷纷到来。
B"接踵而至”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或发生。接踵而至强调的是连续不断的到来。纷至沓来强调的是从不同地方、不同的人纷纷来到。结合“瞬息万变的云霞”可知,这里应填“纷至沓来",
故选A.
25.本题考直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可知,这里的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虽然“改为"不仅”";
其次是语序不当,这两个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和“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应互换位置,因此改后的句子是:经典诗文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26.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
结合②句中的"了解”,①句中的“体悟”以及③句中的“进而”可知,这三个句子之间应是递进关系,所以最恰当的排序应是②①③;
故选B。
1 / 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B.该书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及众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C.严贡生是以一个厚颜无耻、巧取豪夺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其最传神的就是“云糕片”事件。
D.书中不仅有对儒林丑态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王冕、匡超人、杜少卿是不慕荣利的典型代表。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 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     ,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3)终古高云簇此城,     。(谭嗣同《潼关》)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6) 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7)     ,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8)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9)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10) 相同的风景,在不同人的眼里也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悟。同样是夜晚,苏轼借眼前的月亮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     ”(《水调歌头》);而王湾却由眼前之景领悟出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     ,     。”(《次北固山下》)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7.0分)
3. 《儒林外史》第一回开宗明义,借王冕之口批判八股科举制度,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所谓“文行出处”,指的是读书人对待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退隐的态度。请根据小说中的情节,举例说明王冕预言的正确性。
阅读名著《水浒传》,完成下面小题。
4. 以下诗句是从书中摘录出来的,请写出相关的情节。
A.“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B.“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A.描写的相关的情节是     B.描写的相关的情节是    
5. 在班级开展的“水浒交流会”上,小鹏同学把林冲在电视剧和原著中的结局进行了对比:
电视剧 《水浒传》原著
《新水浒传》中,宋江为招安大事,放走奸贼高俅,林冲气急吐血坠马。宋江等人离开梁山赴京面圣的时候,林冲郁郁而终。 《水浒传》第75回,面对因招安而“大喜”的宋江,林冲只是冷冷地说:“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么,中间未必是好事。”梁山招安以后,奉旨讨伐四寇,林冲杀敌无数、屡建功勋,病故后被朝廷封为“忠武郎”。
根据你的阅读体会,你觉得同学们会更喜欢哪种结局呢?请说说理由。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6. 展望九年级新学期的语文学习,扬帆再启航。请结合你对“学习”的理解,参照以下句式进行仿写。
学习就像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踏上前行的道路;
学习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
    ,     。
7. 临近开学,小深因为暑假太贪玩,以及没有做好暑假作业规划,所以假期作业没有完成。因此他十分沮丧和后悔,请你来安慰一下他。
我:“小深,你     。”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国家政策鼓励引导下,随着后疫情时代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数字化为小微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②数字经济的网聚效应有助于打造“爆款”营销,持续带火“网红”经济。年初火爆全国的“淄博烧烤”,即是借助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和热点营销,持续在全国形成广泛关注和正面反馈,进而带动当地餐饮、旅游等产业全方位增长。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淄博今年以来的旅行成交额同比增长6.5倍。全网火出图的“村超”“村BA”等乡村赛事,均借助数字传播带动乡村、县域经济持续火爆,风头直追传统的正规赛事。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县域和中小城市凭借独特资源和网络传播,由“小众”走向“大众”,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风向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从淄博烧烤到大明湖超然楼,读懂“网红”长红的奥秘从烧烤摊到超然楼,火爆的打卡队伍迅速带火了当地的旅游市场,也给其他地方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进而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理由”经济。
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前提是,给“我”一个前去打卡的理由。如今的文旅消费者越来越青睐品质化、特色化、场景性强的产品与内容,相比起旅途中的风景,很多人往往更加看重旅途中的感受。淄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虽然都是因网红经济而获得关注,真正促使其持续火爆的仍在于配套服务的迅速跟进。
③淄博烧烤出圈之后,当地迅速发布淄博烧烤地图,推出 21条“淄博烧烤”公交专线,筹备举办首届淄博烧烤名店“金炉奖”,全方位为各地食客提供优质服务。与此相类似,济南市也趁着超然楼“亮灯”的热度,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快闪活动,发力打造济南“文艺+文化+文旅”品牌iP。
④作为典型的引擎经济、流量型经济,文旅产业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带动综合消费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意致胜的年代,好的营销创意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而优秀的创意首先就源于清晰的定位。淄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的走红,固然有网友打卡助力,最关键的在于两地都有精耕细作的魄力。
(选自《人民财评》,有删改)
【材料三】
①最近,网络上总有人说淄博烧烤“凉了”,依据有三:一是客流量下降,二是一些烧烤店开始转让门面,三是网络搜索热度大不如前。与其说“凉”,不如说是回归常态。眼下,淄博烧烤虽然“降温”,但不等于没有热度。烧烤店老板反映,现在的客流量虽不及四五月高峰时期,但相较“火”起来前还是多了很多;酒店、民宿预订量虽有所下滑,但不久前端午假期的预订情况仍较为可观。可见,烧烤的热度还在温暖着这座城市众多的经营者。
②互联网制造热点的速度往往很快,线上“山呼海啸”般的流量转化为线下短时间集聚的客流,考验的是城市提供完善的商业接待环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能力。一旦承载不了游客的期待,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这是所有网红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考题。此外,互联网流量经济具有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不止淄博,其他网红城市的热度也难以一直保持在巅峰状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更迭在网络空间屡见不鲜。当流量退潮,如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是网红城市的另一道考题。单一的烧烤或许无法满足游容差异化、多元化休闲旅游的体验需求,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用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这些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
③一场全民烧烤让更多人认识了淄博,良好的消费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等令其声名远播。对这座新晋网红城市来说,人们的持续关注就是淄博长远发展的最宝贵财富。
(选自《经济日报》,有删改)
8. 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列举“村超”“村BA”等例子,说明想要带动乡村、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依靠数字传播。
B.“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进而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理由’经济”,材料二中划线句运用谐音,生动地将淄博与超然楼的网红现状引向两者长红的本质。
C.创意致胜的年代,好的营销创意能使人眼前一亮,所以优秀的创意比精耕细作更重要。
D.面对互联网热点,大部分的网红城市都难以提供完善的商业接待环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
9. 材料一中第二段加点的“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能否删去?为什么?
10.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淄博烧烤、超然楼长红的奥秘。
11. 请你结合材料三,为网红城市在流量退潮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山阴道上行
潘向黎
①在鲁迅先生诞辰 14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参加了“鲁奖作家鲁迅故乡行”活动。三十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齐聚千年古城绍兴,真可称为一大盛事。《小说选刊》主编徐坤本人也是鲁奖得主,她以双重身份当即在朋友圈引《兰亭集序》句子赞叹:【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兰亭集序》,这颗书法史、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夺目明珠,就出自绍兴。兰亭雅集,地点是“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即后来的绍兴,而兰亭,就在绍兴西南兰诸山下。
③王羲之的儿子、书法成就与他并称“二王“的王献之也喜欢绍兴的山水,他说过两句评价:“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从此,“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成了一个典故。山阴,和会稽一样,说的都是——绍兴。
④王献之说的是自然景观。我这回山阴道上行,觉得这里的人文风景更令人应接不暇。
⑤比如贺知章,这位唐诗人中最长寿的人, 86岁告老还乡,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你可知他回的是哪里?他回的便是他朝思暮想的故乡——绍兴啊。他在外为官宫多年,“未改”的何止是乡音,还有一片乡思和乡心。《回乡偶书》其二不如其一有名,写得也极好:“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镜湖,就是鉴湖,绍兴的一道明眸似的风景。至今鉴湖水清波依旧,见证着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
⑥在绍兴,还会想起明代的名士徐谓,他写过一首诗《兰亭次韵》,诗的小引“相传萧翼窃《兰亭记》,掀阅,百花一时尽开”说的是:李世民渴慕《兰亭》(即王羲之《兰亭集序》手书),派萧翼假扮书生,从和尚辩才手中骗到王羲之真迹,萧翼途中忍不住打开《兰亭》看了一眼,就那么一下子,居然身边的百花都开放了。贫病潦倒的徐渭所神往和感叹的,不但是神妙的艺术珍品,更是真正的艺术所得到的尊重。
⑦张岱,堪称明末的一位妙人。他善于发现绍兴的文化艺术和美食,在书中随手记录,如数家珍:绍兴琴派、绍兴灯景、戏曲、日铸茶、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里屯蛏、白蛤、江鱼、谢鱼、里河鰦……
⑧他也是茶人,在绍兴至少找到了两处名泉,一处是禊泉,一处是阳和泉。张岱在城内斑竹庵喝了那里的井水,觉得特别好,“异之”,去探看那口井,在井口发现刻有“禊泉”二字,非常像王羲之的笔迹,“益异之”。如此说来,这个“禊泉”,不仅是好泉,而且极可能在一千三百年前就被王羲之发现了。禊泉的特点是“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禊泉的水质,张岱的笔法,都那么空灵。
⑨绍兴,我已经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但其中的一次,我记得很清楚, 2007年10月,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绍兴举行颁奖典礼。记得在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环节是把全体获奖者的书送给闰土的后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并肩出现了。鲁迅笔下的记忆,鲁迅心中的记忆,鲁迅记忆中闰土的记忆,我对《故乡》的记忆,我被鲁迅作品感动的记忆,我自己对故乡、对童年的记忆,【乙】 许多记忆,像风中的一串风铃,轻轻撞击,发出一片细碎而好听的声音。
⑩记得那次颁奖典礼之后,在百草园接受电视台采访。面对“用一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的要求,我说:“鲁迅先生,他是水中的盐,骨中的钙,云中的光。”【丙】 因为有了水中的盐,绍兴的山水名胜添了人文的味道和回味;因为有了骨中的钙,绍兴的文化品格更具力度和强韧;因为有了云中的光,绍兴的城市形象真正流光溢彩起来。
因为鲁迅,绍兴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世界闻名;因为鲁迅,我们在绍兴就自然而然地谈起《朝花夕拾》《野草》和《呐喊》……因为鲁迅,绍兴被重新命名了。这是一个作家对故乡最好的回报。
在绍兴,我分明感到我们是在“山阴道上行”。【丁】 那轮金黄色的圆月始终挂在天上,洒下一片清辉,那清辉是那样透彻,就像一种始终不变、无处不在的精神、又像一个表面冷峻的人内心的深情。
(有删改)
12. 文章第⑤至⑧段,记录了许多与绍兴这座城市相关的文化名人和他们所展示的人文风景。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人文风景
贺知章 创作《回乡偶书》,①    。
徐渭 ②    ,体现名士对艺术品的喜爱和对真艺术能得到尊重的渴望。
张岱 记录绍兴的文化艺术和美食,找到名泉,③    。
13. 文章的开头【甲】处引用《兰亭集序》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4. 从以下两道题中任意挑选一道,并完成。
①品味语言:请赏析文中【乙】处划线句。
【乙】许多记忆,像风中的一串风铃,轻轻撞击,发出一片细碎而好听的声音。
②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丁】句的理解。
【丁】那轮金黄色的圆月始终挂在天上,洒下一片清辉,那清辉是那样透彻,就像一种始终不变、无处不在的精神,又像一个表面冷峻的人内心的深情。
15. 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以“山阴道上行”为题的妙处。
16. 环境与人的成长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丙】处划线句表明鲁迅对于绍兴的重要性。其实,不仅仅是鲁迅成就了绍兴的人文美名,绍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滋养了鲁迅。请你选择一篇(部)自己熟悉的课文(名著),结合相关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环境影响人”的看法。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 礼运》)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节选自《兼爱中》)
【丙】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国之与国之相攻
B.故人不独亲其亲/故人不独亲其亲
C.是故谋闭而不兴/必兴天下之利
D.其真无马邪/故人不独亲其亲
18. 翻译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1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孔子向学生言偃谈论了他思想中的“大同”社会愿景。
B.甲文中的“归”有“女子出嫁”的意思;“省”指探望、问候尊长,鲁迅的《社戏》中鲁镇有出嫁的女儿夏天回娘家省亲的习俗。
C.乙文中的“仁人”主要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D.丙诗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淳朴,充满浓郁古朴的生活气息,诗人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2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其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甲文句中的“     ”和“     ”有异曲同工之妙。
21. 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8.0分)
22.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灵动的有生命之物,还有许许多多的“静默者”,它们虽沉默无言,却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它们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唐诗宋词,琴棋书画;它们是令华夏儿女赞叹自豪的名山大川,层峦叠翠;它们是令人怀念的胡同里巷,店铺建筑;它们是体现民风民俗的春联灯谜,月饼粽子;它们甚至是家里的一个小器物、学校的一处小景观……
请你完成半命题作文: 静默而有“声”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八、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25.0分)
阅读回答问题。
回顾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之旅,我们了解到王选一生中最重要的① jué 择对他的影响;也和顾拜旦一起回顾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甲] (A.土崩瓦解 B.分崩离析)时为追求和平而又充满自信的人们带来的力量……我们还欣赏过黄河壶口瀑布的一川大水,跌得粉碎,形成一个个漩涡时的磅②bó 景象;也曾和马克 吐温一起坐在勃明峰顶倾听那瞬息万变的云霞[乙] (A.纷至沓来 B.接踵而至)时的长鸣……当然,我们也一起诵读经典诗文,和常建一起登临古寺,漫步山林;和杜甫一起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总之,阅读这些经典诗文,能够让我们[丙] 。直到今天, 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23. 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填写在相应位置。
①jué     择
②磅bó    
24. 从文中甲、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甲]    
[乙]    
2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列横线中。
26. 请选出填入丙处,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
①体悟他们的聪明智慧
②了解他们的生活情趣
③进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和辨析。D:有误。
“匡超人”不是不慕荣利的典型代表。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后来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2.【答案】(1)一夜征人尽望乡
(2)宣室求贤访逐臣
(3)秋风吹散马蹄声
(4)沉舟侧畔千帆过
(5)决眦入归鸟
(6)青鸟殷勤为探看
(7)寂寂江山摇落处
(8)直挂云帆济沧海
(9)溪云初起日沉阁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默写能力。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注意:逐蹄畔眦殷
故答案为:一夜征人尽望乡宣室求贤访逐臣秋风吹散马蹄声沉舟侧畔千帆过决眦入归鸟青鸟殷勤为探看寂寂江山摇落处直挂云帆济沧海溪云初起日沉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注意平时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3.【答案】示例1:痴迷八股举业的马二先生认为,做文章全不可带词赋气。词赋气有碍于圣贤口气,还会让读书人坏了心术。因此,他的学问就只限于八股文章,以至于闹出不识李清照的笑话。
示例2:匡超人中了秀才之后,开始追名逐利,道德败坏,可是这样一个品行低劣的卑鄙小人参加岁考,宗师却把他取在一等第一,还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这个法却定的不好"中的“这个法“就是指科举。这句话充分揭示其丑行或缺陷形成的社会原因,即科举制度的祸害。结合小说情节,举出小说中只注重学问,而品行恶劣或是只学习八股文,全然不顾别的知识的人物事例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1:痴迷八股举业的马二先生认为,做文章全不可带词赋气。词赋气有碍于圣贤口气,还会让读书人坏了心术。因此,他的学问就只限于八股文章,以至于闹出不识李清照的笑话。
示例2:匡超人中了秀才之后,开始追名逐利,道德败坏,可是这样一个品行低劣的卑鄙小人参加岁考,宗师却把他取在一等第一,还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
【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答案】4.智取生辰纲;(浔阳楼)宋江题反诗
5.示例1:同学们会更喜欢电视剧的结局,因为林冲与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林冲会被气病,不愿参与招安,最后郁郁而终。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事迹与性格,能体现戏剧冲突。
示例2:同学们会更喜欢小说的结局,因为能体现林冲沉稳谨慎的性格,而且最后被封为“忠武郎”,是符合其英勇形象的比较好的结局,可能让同学们更喜欢。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名著的基本内容,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注意对名著基本常识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拓展阅读和延伸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和理解名著的内容,结合名著和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的思维,阐述理由要充分。
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A、“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出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对应的情节是‘智取生辰纲”;杨志奉命押运生辰纲途经黄泥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龙山落草。吴用等人也因为官府追查,去梁山落草。
B、"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出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对应的情节是“(浔阳楼)宋江题反诗”"。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考查学生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对结局的选择。电视剧和原著对于林冲的结局有不同的安排,两种结局都有其理由,把握喜欢它的侧重点进行回答。
示例1、我认为同学们会喜欢电视剧结局,因为电视剧结局符合小说中林冲的事迹与人物性格,林冲与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宋江为招安放走高俅,林冲肯定会非常愤怒,他也不会参与招安,这种结局充满了小说的戏剧冲突,这是吸引人的精彩之处。
示例2、我认为同学们会喜欢小说原著结局。因为小说给了林冲比较符合其英勇形象的较好的结局,即体现他沉稳谨慎的性格,也符合其英雄形象,可能让同学们更喜欢。
6.【答案】学习就像一对翅膀;引领我们飞向知识的蓝天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属于修辞格式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结合句中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学习.....引导(帮助)我....的句式进行仿写。
如:学习就像一对翅膀,带领我们飞向知识的蓝天。
故答案为:学习就像一对翅膀,引领我们飞向知识的蓝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例句,注意例句的结构特点,修辞运用。在内容上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与句子的主题一致。
7.【答案】示例:之前没有规划好时间完成作业是你做错了,但是现在也不要为之前的错误而过度谴责自己。现在你需要做的是打起精神好好完成作业,并且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规划,着眼未来,新的一学年我们一起努力吧!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题干所设置情境,围绕”合理进行作业规划安排、劳逸结合"等进行叙述即可。示例:之前没有规划好时间完成作业是你做错了,但是现在也不要为之前的错误而过度谴责自己。现在你需要做的是打起精神好好完成作业,并且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规划,着眼未来,新的一学年我们一起努力吧!
故答案为:示例:之前没有规划好时间完成作业是你做错了,但是现在也不要为之前的错误而过度谴责自己。现在你需要做的是打起精神好好完成作业,并且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规划,着眼未来,新的一学年我们一起努力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题干的设置的语境,用语确定、有礼貌,语气委婉,用词得体,语意清晰,表达清楚。
【答案】8.B
9.不能删去。“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注明了后文淄博今年旅行成交额同比增长6.5倍的数据来源,真实可信地说明数字经济的网聚效应有助于打造“爆款”营销,带动经济,如果删去,不能体现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0.如今的文旅消费者更加青睐品质化、特色化、场景性强的产品与内容;淄博烧烤与超然楼获得关注后,配套服务迅速跟进,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两地定位清晰,有优秀的营销创意和精耕细作的魄力。
11.满足游客差异化、多元化休闲旅游的体验需求,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用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如通过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促进文化传承。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新闻、材料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通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对选项的表达要回到原材料处,进行比对,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特点的理解。解答时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和表达的修改进行分析和理解。此为常考题型,应注意平时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解答时应仔细阅读材料,按照题干的要求,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提建议的能力。考生应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取一定的角度,针对材料中的某个方面,联系材料,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8.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
A、有误,根据材料一②段“借助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和热点营销,持续在全国形成广泛关注和正面反馈,进而带动当地餐饮。旅游等产业全方位增长”可知,材料一列举“村超"村BA"等例子,说明“数字经济的网聚效应有助于打造爆款’营销,持续带火网红'经济”":
C、有误,根据材料二③“创意致胜的年代,好的营销创意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而优秀的创意首先就源于清晰的定位。淄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的走红,固然有网友打卡助力,最关键的在于两地都有精耕细作的魄力"可知,好的营销创意能使人眼前一亮但关键在于关键的源于清晰的定位、在于精耕细作的魄力;
D、有误,根据根据材料三①段"一旦承载不 了游客的期待,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这是所有网红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考题”可知,“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的原因是“承载不了游客的期待”;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能力。笞题方法:正面解释释一反面说明一综合阐述,即先从正面说明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后的影响,最后加上这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
结合“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淄博今年以来的旅行成交额同比增长6.5倍分析,“联网平台数据显示",说明后文淄博今年旅行成交额同比增长6.5倍的依据来源,说明数字经济的网聚效应有助于打造'爆款”营销,持续带火网红经济",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准确性,所以不能删除。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由材料二②段“文旅消费者越来越青睐品质化、特色化、场景性强的产品与内容可概括:如今的文旅消费者更加青睐品质化、特色化、场景性强的产品与内容;
由材料二③"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虽然都是因网红经济而获得关注,真正促使其持续火爆的仍在于配套服务的迅速跟进"可概括::配套服务迅速跟进,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由材料三④淄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的走红,固然有网友打卡助力,最关键的在于两地都有精耕细作的魄力”可概括:优秀的营销创息和精耕细作的魄力。
据此回答即可。
11.本题考查建议。
由材料三②段“考验的是城市提供完善的商业接待环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能力。一旦承载不了游客的期待,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这是所有网红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考题”可知,进一步晚上配套服务措施,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由“单一的烧烤或许无法满足游容差异化、多元化休闲旅游的体验需求,深入挖据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用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这些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可知,可以深入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IP.满足游客个性化化、多元化休闲旅游的体验需求。
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12.①体现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②徐渭写《兰亭次韵》小引;③展现文人善于发现的特质和空灵的笔法
13.意思是“众多贤者能人聚集一起,欣赏世间万物”,这里既描写了“众多作家齐聚绍兴的盛况”;又引出下文写绍兴以及它的文化;更增添了文章意蕴(文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4.①【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比作风铃,用风铃的撞击生动表现许多记忆在我脑海中浮现交织的美好情形,体现鲁迅作品对我的影响大以及我对鲁迅作品的喜爱,对故乡、童年的怀念。
②【丁】描绘了一轮圆月洒下清辉的美妙景致,含蓄表明绍兴的美好,与前文提到绍兴的山水、绍兴的文化品格和绍兴的城市形象相照应,传达出作者对绍兴这座城市的热爱。
15.引用王献之的评价语,增添文采(或历史感);既指在绍兴欣赏山川之美,又指在绍兴畅想各种人文景观,内涵丰富,能激发读者联想;在文中反复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全篇内容;借此题目表达主旨:对绍兴这座城市的热爱,对绍兴文人高雅、强韧的精神风采的赞美。
16.示例一:《水浒传》林冲。林冲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多次遭到陷害,安分守己的他并未反抗。他在草料场看守时,又遭到陆谦等人放火暗算;凑巧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才幸免于难。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的社会环境,促成了林冲从最开始的循规蹈矩、委曲求全,到后来的敢爱敢恨、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山神庙中的暴风雪,为林冲的反抗做了自然环境上的渲染。
示例二:《骆驼祥子》祥子。祥子本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渴望用自己的努力拥有属于自己的车。但是当时社会正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成为一个行尸走肉。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祥子无法实现梦想。
示例三:《木兰诗》花木兰。木兰原本是花家唯一的女儿,她善良孝顺,对生活充满期待。但因为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战事频繁及重男轻女的观念,木兰不得不女扮男装,替父作战。经过长期的磨练,终于成长为一个英勇善战、忠孝两全的女英雄。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内容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结合文段或文本的主旨以及结构上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理解。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赏析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读文本拓展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和阐述。
12.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根据题干要求,先锁定答案区域,然后通过分析关键词作答。
一空:由题干"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提示,可将答案锁定在文章第⑤段。根据文章第⑤段"至今鉴湖水清波依日,见证着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可知,《回乡偶书》体现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故答案概括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
二空:由题干"徐渭"提示,可将答案锁定在文章第⑥段。根据文章第⑥段“他写过一首诗《兰亭次韵》,诗的小引,相传萧翼窃《兰亭记》,掀阅,百花一时尽开……居然身边的百花都开放了。"可知,徐渭写《兰亭次韵》小引或徐渭写萧翼掀阅《兰亭》百花一时尽开的故事,体现名士对艺术品的喜爱和对真艺术能得到尊重的渴望。故答案概括为:徐渭写《兰亭次韵》小引或徐渭写萧翼掀阅《兰亭》百花一时尽开的故事;
三空:由题干"张岱"提示,可将答案锁定在文章⑧段。根据文章第⑦段“他善于发现绍兴的文化艺术和美食”,第⑧段“楔泉的特点是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楔泉的水质,张岱的笔法,都那么空灵。"可知,张岱记录绍兴的文化艺术和美食,找到名泉,体现了文人善于发现的特质和空灵的笔法。故答案概括为:展现文人善于发现的特质和空灵的笔法。
1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文章第①段引《兰亭集序》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描述的是众多贸者能人聚集一起欣赏世间万物。增添了文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在文章中,指众多作家齐聚绍兴,品文学,观世界”,体现出作者赞叹作家齐聚绍兴的盛况,从而引出下文写绍兴以及绍兴文化。
14.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1)赏析修辞的表达效果。"许多记忆,像风中的一串风铃”,运用的是比喻修辞。这里的许多记忆,指的是文章第⑨段“鲁迅笔下的记忆,鲁迅心中的记忆,鲁迅记忆中闰土的记忆,我对《故乡》的记忆,我被鲁迅作品感动的记忆,我自己对故乡、对童年的记忆”,将这些记忆比作风铃,用风铃的撞击发出的细碎而好听的声音,形容许多记忆在"我"脑海中浮现交织的美好情形,表达生动形象,也体现出鲁迅作品对“我"的影响大以及"我"对鲁迅作品的喜爱,对故乡、童年的怀念。
(2)理解文章的语句。"那轮金黄色的圆月始终挂在天上,洒下一片清恽,那清辉是那样透彻”,这里描绘的是一轮明月洒下清辉的美妙景致,含蓄表明绍兴的美好;“就像一种始终不变、无处不在的精神、又像一个表面冷峻的人内心的深情",此句中的"不变的精神""内心的深情"指的是前文绍兴千年不变的美丽山水、绍兴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和品格,这些文化符号赋予了绍兴这座城市的形象,传达出作者对绍兴这座城市的热爱。
1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从文章的主要内容、线索、揭示主旨、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分析。
根据文章第③段"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第④段“…我这回山阴道上行,觉得这里的人文风景更令人应接不暇",第②段"在绍兴,我分明感到我们是在山阴道上行"可知,“山阴道上行"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根据文章第③段""王羲之的儿子、书法成就与他并称“二王的王献之也喜欢绍兴的山水,他说过两句评价:‘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可知,题目“山阴道上行"出自王献之对绍兴山水的评价,引用历史名人语句,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学性和历史厚重感;
根据文章第④段"王献之说的是自然景观。我这回山阴道上行,觉得这里的人文风景更令人应接不暇"可知,题目"山阴道上行"既指在绍兴欣赏山川之美,又指在绍兴畅想各种人文景观,内涵丰富,能够激发读者联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根据文章第⑩段"在绍兴,我分明感到我们是在山阴道上行,那轮金黄色的圆月始终挂在天上,洒下一片清挥,那清恽是那样透彻,就像一种始终不变、无处不在的精神,又像一个表面冷峻的人内心的深情"可知,题目"山阴道上行"暗指绍兴文人高雅强韧的精神风采,表达作者的欣赏与敬佩之情,暗示文章主旨。
1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开放性试题,紧扣观点""环境与人的成长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孤独之旅》杜小康。杜小康在家庭产生变故后跟父亲一起去芦苇荡放鸭,起初时,感到十分的孤独寂寞,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父子二人辛苦养的鸭群离散了。杜小康在没有父亲的帮助下,克服恐惧,独自找鸭,暴风雨的环境促使杜小康变得坚强勇敢,恶劣的环境也可以引发人的成长。
【答案】17.C
18.①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孩子们能够顺利成长。
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
19.A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国与国之间没有杀伐,社会稳定,人与人和谐相处,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弟和睦。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考生通读文本,理解文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原文进行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理解文意,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应正确理解文意和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和理解。
【参考译文】
【甲】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都是天下之害。”
【丙】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同“举”,推举/和;
B、动词,以......为亲/名词,父母;
C、均为兴起,兴盛;
D、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的;
故选C。
18.本题考直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轻人;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孩子;长,成长。
(2)句重点词语:然则,既然如此;之,结构助词,的;何,什么。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 .有误,《礼记》是儒家的著作汇编,而不是道家;
故选A。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这里体现了欢乐祥和的社会特点,表现的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幼子,人们渴望的都是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因此所对应的是甲文"老有所终(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和"幼有所长(使孩子健康成长)"。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甲】文"讲信修睦"可知,在“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由"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在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由"男有分,女有归"可知,在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由"天下为公""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可知,在大同社会,财产是共有的,人人没有私心,货能尽其用,人能尽其力;
由【甲】文“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乙】文“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此则天下之害者也"呵知,在大同社会,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22.【答案】【参考例文】
唐诗静默而有“声”
众所周知,唐诗很美。在唐诗里,你可以斟一杯李白的金樽清酒,听一番白居易的琵琶送行,挽一枝杜甫的新蒲细柳,看一眼崔护的人面桃花……
但我要说,唐诗里不仅富有情趣和美感,还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唐诗静默而有“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同时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落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蕴含着人生的智慧:即使是沉船,但要看到无数船只仍然在前进;即使是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和节约的可贵。也许有人说,现在杂交水稻、机械耕种,早已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粒粒并不那么辛苦。其实,再怎么机械耕种,都离不开人的劳动呀。尊重劳动应该成为文明人应有的素养,这也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也许有人说,现在人们身上穿的衣服,早就不是母亲做的了,而且常常在半新的时候就可能换了新的。但我要说,无论纺织工业怎样先进,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母亲是最关心我们成长的人,她的一言一行无不蕴含着无私、伟大。
唐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透过唐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与用心体会;透过唐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遭受挫折仍对生活报以热爱的豁达胸怀。唐诗中,有着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源。聆听唐诗吧,它静默而有“声”;热爱唐诗吧,它能让你文质彬彬;吟咏唐诗吧,它能开启你的智慧之门!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答案】23.①抉;②礴
24.甲:B;乙:A
25.经典诗文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26.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衔接仿写;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成语)的运用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理解和掌握词语(成语)的意思,注意词语(成语)的使用习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词语(成语)的掌握和积累。
(3)本题考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4)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23.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①抉择(jué zé) :挑选;选择。
②磅礴( pángbó ) :气势盛大;充满;扩大。
24.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甲:
A:土崩瓦解指像土那样崩塌,像瓦那样破裂。比喻彻底崩溃、垮台。
B:分崩离析指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等分裂瓦解。结合“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为追求和平而又充满自信的人们带来的力量’可知,这里应填“分崩离析”,
故选B。
乙:
A“纷至沓来” 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或纷纷到来。
B"接踵而至”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或发生。接踵而至强调的是连续不断的到来。纷至沓来强调的是从不同地方、不同的人纷纷来到。结合“瞬息万变的云霞”可知,这里应填“纷至沓来",
故选A.
25.本题考直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可知,这里的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虽然“改为"不仅”";
其次是语序不当,这两个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和“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应互换位置,因此改后的句子是:经典诗文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26.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
结合②句中的"了解”,①句中的“体悟”以及③句中的“进而”可知,这三个句子之间应是递进关系,所以最恰当的排序应是②①③;
故选B。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