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课堂实录
教育理念:
生生有才,生无全才,尊重、关注、相信每一位学生。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北京出版社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次捐赠眼角膜的感人故事。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1965年,父亲按母亲生前的愿望,捐出了母亲的眼角膜;1986年,父亲因为肺气肿去逝,“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两周后,琳达的女儿,一位才华横溢的小姑娘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琳达再次捐献了小温迪的眼角膜。虽然琳达的父母、女儿都去逝了,但他们捐献出来的眼角膜让昔日的盲人重见光明,他们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课文赞美了琳达一家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如何让学生对器官捐赠有个正确的认识,如何让学生体会琳达一家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高贵品质是本文的难点。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没有太大的难度,但仅仅停留在了解了琳达一家三人先后捐赠了眼角膜这个事件上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琳达一家人极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同时,让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本班学困生较多、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等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
设计理念:
1.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
通过电视剧《永不瞑目》、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河南人静力父子捐赠眼角膜的故事对文本进行拓展,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平等对话,提高兴趣
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了解学生对器官捐赠的看法,有的学生对器官捐赠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会说愿意死后捐赠器官,对于这些学生一定要认真地、庄重地进行表扬;对器官捐赠没有正确认识的学生也要积极引导,不能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3.正确把握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本文是为数不多的一篇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文章,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中的对话并且结合与之相关的拓展材料,深刻认识这一主题。同时向学生渗透生命与奉献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2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眼角膜、捐赠、遵从、签署、萦绕、不辍、栩栩如生、才华横溢、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琳达一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流程:
一、诱导试学
1.电视剧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本叫《永不瞑目》的小说。老师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梗概,大家听完后,说一说这个故事跟本文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课件: 电视剧《永不瞑目》的海报)
师: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名叫欧庆春的刑警,她的未婚夫是一名缉毒警察。在她们的新婚前夜,她的丈夫在一次缉毒行动中牺牲了,她遵从丈夫的遗愿,把他的眼角膜捐给了一个在燕京大学读大二的学生肖童,使他重见光明,肖童就成了她丈夫活的纪念。欧庆春和肖童成了好朋友。后来,肖童为了完成欧庆春交给他的任务,扮成卧底,打入贩毒集团的内部,最后也牺牲了。小说的结尾部分写道:“回北京的前一天,欧庆春又来到医院。她在一间单人的病房里,看到了接受肖童角膜的那位幸运的患者。那患者眼睛上还蒙着纱布,纱布下露出半张年轻俊朗的面孔,他不甚礼貌地沉默不语。”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故事之间的相似之外。
生1:这两个故事都跟捐赠眼角膜有关。
生2:得到眼角膜的人都成了死者活的纪念。
生3:这个故事的眼角膜捐赠了两次,课文中捐赠了三次。
师:听得非常仔细。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个题目,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永生”跟“永不瞑目”的意思差不多。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课件中的新词“眼角膜、捐赠、遵从、签署、萦绕、不辍、才华横溢、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
师:先不看课本,把这些词语默读一遍。
(教师让一名学生来读这些词语,学生把“辍”和“萦”两个字读错了。)
师:×××同学把难读的、长的词语都读对了,但读错了两个,还不错。跟老师来读。(教师范读,这名学生跟着教师来读。)
(学生齐读)
3.出示试学范围
课件出示试学范围: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思考琳达一家几个人捐赠了眼角膜?在练习本上完成下面的表格。按照顺序只写答案。”
捐赠人
捐赠时间
亲人的表现(关键的词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教师巡视检查后)刚才老师看到有几个同学做这道题还有点小难度。为了能理清文章的条理,我们这篇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第一次捐赠眼膜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生:一、二自然段。
师: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第二次捐赠眼角膜?
生:三、四、五自然段。
师: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第三次捐赠眼角膜的?
生:剩下的段落是小温迪捐赠眼角膜的。
师:请没有找到答案的同学按照刚才的划分,完成表格。
(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师:请同学们自己对照答案进行订正。
二、引导探学
1.学习母亲捐赠眼角膜时父亲和琳达的对话。
师: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线段划出父亲和琳达的对话。
(学生齐读两人之间的对话)
师:读的非常流利,但感情不够丰富。
师:这一段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冲着父亲哭喊”,琳达的这个动作说明了她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她非常伤心。
师:是啊。母亲去逝了,医生还要来取她的眼角膜,你说她伤心不伤心?好!咱们带着这种伤心的感情来读琳达的话。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你觉得还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非常激动。
师:是啊。母亲去逝了,医生要取母亲的眼角膜,父亲居然还答应了,你说琳达能不激动吗?现在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学生再次朗读“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
师:同学们想一想,琳达愿意让医生取走母亲的眼角膜吗?
生:不愿意。
师:父亲居然同意了,琳达理解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呢?
生:不理解。
(板书 琳达 不理解)
师:老师采访一下同学们,你们对捐赠眼角膜是怎样看的呢?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幸死亡了,你愿意捐赠你尚完好的器官吗?
生1:我愿意。
生2:愿意。
(学生纷纷举手)
师:能不能再说得具体点。
生:我觉得死后,什么也不知道了,捐赠出来自己的器官对别人有用。
师:(庄重、严肃地说)老师心里非常的激动,我完全相信你们所说的话,我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而骄傲,你们真是了不起!
师:琳达不理解她的父亲,但父亲的表现怎样呢?请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父亲的话。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琳达,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非常镇定,医生来取母亲的眼角膜,他表现的非常镇定。
师:我们带着这“镇定”的心态再来读一下。
(学生庄重地读)
生:我还感觉到了父亲非常地热爱生命。
师:把器官都捐出来了,到底是不是热爱生命吗?
生:是热爱别人的生命。
师:说的多好啊!“热爱别人的生命”这更能体现他们对生命的热爱。面对死亡能够这么镇定,并且还愿意捐赠亲人的器官,你还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此时的“父亲”?
(学生沉默)
师: “豁达”这个词的意思是性格开朗,气量大。我觉得在这里形容“父亲”是再合适不过了。下面咱们各小组在一起来练习读一读琳达和父亲的对话。
(分小组读,接着师生分角色朗读父女间的对话,)
2.学习温迪的高尚品质
师:在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温迪所说的话。
(学生安静地划着)
师:课文中有“骄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自豪的意思。
师:为谁感到骄傲?
生:为外公。
师:把这个句子完整地说一下。
生:温迪为外公感到骄傲。
师:还为谁感到骄傲?
生:为她的妈妈。
师:这个词说明温迪是怎样看待器官捐赠的?
生:她为妈妈、外公感到骄傲,她理解外公捐出器官。她也愿意捐赠自己的器官。
(板书 温迪 理解)
3.体会永生的含义
师:俗话说“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两周后,琳达再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同意书。一个极其有才华的女孩离我们而去。我们一起来读第54页第二自然段。
师:老师看到许多同学的眼睛湿润了,但令我们欣慰的是两位昔日盲童重见了光明。温迪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就像欧庆春的丈夫的眼睛一样,这就叫―――
生:永生。
三、开导活学
1.向学生推荐一本书
师:同学们这一段时间读书的热情非常同,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海伦·凯勒的自传。
(课件出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封面图片)
2. 静力父子捐赠眼角膜简介
师:静力是咱们河南上街区外国语小学老师,他和他的父亲静国芸是我国第一个“父子无偿捐献眼角膜”家庭。
(课件出示:
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上街区外国语小学教师静力,听医生说自己的身体条件完全符合捐献眼角膜的要求时,兴奋地说,将在教师节当天,与省红十字会签署身后捐献眼角膜协议。 静力说:“这样我就可以完成对过世父亲的承诺,把光明留给人间需要的人。”
2006年10月,他76岁高龄的父亲在三门峡突发脑血栓,感到时日不多的老人向3个儿女宣布了一个决定,“死后把眼角膜捐出来回报社会!”
静力和姊妹们极力反对,但他们的父亲不为所动。
“ 社会给我很大关爱,做人要懂得感恩和回报。”当静力想起父亲一直以来都念叨着的话时,理解了父亲。
2006年10月26日,静力联系上了郑州市眼科医院,医院派专家赶赴三门峡为老人进行全身体检和眼角膜筛查,并与老人签下捐献志愿书,静力则代表全家在父亲“角膜捐献协议书”“家属意见”栏中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承诺将来也会把自己的角膜捐出去。
2007年1月,静国芸老人不幸病逝,随后他的眼角膜被取出,成功移植给两名少年眼病患者,使他们重见光明。
如果静力能在教师节顺利签署捐角膜志愿书的话,静国芸老人与静力这个“特殊家庭”,将有望成为21世纪我国第一个“父子无偿捐献眼角膜”家庭。)
作业布置
1.必做作业:完成《语文作业本》第十课。
2.选做作业:为琳达一家,为所有曾经捐献过器官的人们写一首赞美的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有三点:1.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且体现了文本的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读中领悟到了琳达一家人这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并且许多学生表示愿意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文本的人文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典型的拓展材料,学生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当出示试学范围后,通过巡视发现学困生对于这个试学范围,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所以相机让学生根据琳达一家三次捐献眼角膜划分了三个层次,这个环节的设计对学困生理解课文还是很有帮助的。3.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时,有意安排学困生来读这些词语,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这名男同学虽然他读错了两个词,但对于他的学习水平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我仍不忘鼓励他。虽然这不是什么隆重的表扬,但对于正在进步的学生来说,经常性持续的鼓励是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表现在:1.学生上课初期注意力不集中,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明显。现在想想自己当时也有点紧张,自己都静不下心来,何况学生呢。这正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更应该模范遵守。2.学生读书的方式不够多,如果再多加引导,相信学生对于文本会有个更深刻的认识。3.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在做试学范围时才知道有的学困生做起来非常地吃力,甚至有的学生课文都没有读熟。
点评:
温县番田镇东城外村小学校长 岳麦囤
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很好地体现了文本人文性的特点。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可贵的是学生对于器官捐赠也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们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所选用的拓展材料对学生理解本文主题也起了很好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教师还未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个问题作课教师需要认真学习专家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这可能与文本的感情基调有关。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这节课学生主动探究的环节比较少,如何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也是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