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西晋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 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建立,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简述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一、西晋的建立
★学习聚焦: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的基本史实。
1.背景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 。
(2)曹魏中期, 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其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建立: 年, 建立西晋,定都 。
3.统一: ,西晋灭 ,统一全国。
4.腐朽统治:大贵族、大地主在 上缺乏雄才大略,在生活上豪华奢侈。
【知识拓展】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渐衰落。263年,魏灭蜀。
(3)从客观上看,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
二、八王之乱
★学习聚焦:了解八王之乱的概况和影响。
1.原因:西晋初年,大封 ,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昏庸无能。
2.概况: 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
3.影响
(1)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 。
(2)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高潮。
【知识拓展】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指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这场战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另外,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八王”主要仅指主要参与者。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学习聚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的建立。
1.时期: 时期。
2.路线:西北的 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蒙古草原上的 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时期
(1)十六国: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 ,称为“十六国”。
(2)前秦的统治
①背景: 世纪后期,氐族 建立的前秦统一了 。
②措施:任用 为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负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 。
③结果:前秦境内 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常考点】1.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2.分布区域: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1.识记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提示:(1)建立: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简述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提示:(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3.简述西晋的腐朽统治的主要表现。
提示:西晋的大贵族、大地主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豪华奢侈,追求享乐。
4.讲述八王之乱的概况。
提示:(1)原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2)过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5.简述西晋是短命王朝的原因。
提示:(1)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2)八王之乱削弱了统治力量,耗竭了西晋国力。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
6.简述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的关系。
提示: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分封制是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从制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
(2)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帝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封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7.解释“十六国”的概念。
提示: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8.简述前秦的建立与统治的概况。
提示:(1)建立: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统治:氐族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3)影响:前秦力量不断强大,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其标志是( )
A.魏灭蜀 B.西晋灭吴
C.司马炎自立为帝 D.司马睿在建康称帝
2.西晋建立者认为没有分封宗亲导致曹魏政权易主,大封同姓诸王,结果引来纷争,诸王相互混战。史称( )
A.七国之乱 B.三马食“曹” C.八王之乱 D.九龙夺嫡
3.“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售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材料强调八王之乱的( )
A.背景 B.过程 C.措施 D.影响
4.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 )
A.匈奴、鲜卑、羯、氏、羌 B.匈奴、鲜卑、羯、氏、蒙古
C.蒙古、鲜卑、羯、氐、羌 D.匈奴、女真、羯、氐、羌
5.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原有的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 B.面食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的增多
6.下图是魏晋时期(220—420年)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图。这一现象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的( )
A.农业进步 B.民族交融 C.政治革新 D.文化繁荣
7.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
A.西晋统治政策有利于人口迁徙 B.鲜卑与匈奴是内迁民族的主力
C.少数民族寻求证明统治合法性 D.内迁少数民族已全部完成汉化
8.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
A.减轻北方民族偏见 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增加中原文明内涵 D.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9.下面两图是来自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墓室壁画,它们反映出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耙地图 牧羊图
A.南北对峙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社会安定
二、材料分析题
10.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战国时期的一例战役。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百害而无一利。”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材料二: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2)根据材料二图示,任意写出一个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以及内迁的地区。
材料三:
①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④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3)材料三从哪几个角度叙述了民族交融 概述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重要意义。
(4)综上,归纳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至少两种)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西晋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 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建立,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简述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一、西晋的建立
★学习聚焦: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的基本史实。
1.背景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2)曹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其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4.腐朽统治: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在生活上豪华奢侈。
【知识拓展】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渐衰落。263年,魏灭蜀。
(3)从客观上看,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
二、八王之乱
★学习聚焦:了解八王之乱的概况和影响。
1.原因: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王,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概况: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影响
(1)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2)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知识拓展】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指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这场战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另外,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八王”主要仅指主要参与者。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学习聚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的建立。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时期
(1)十六国: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前秦的统治
①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措施: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负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③结果: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常考点】1.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2.分布区域: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1.识记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提示:(1)建立: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简述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提示:(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3.简述西晋的腐朽统治的主要表现。
提示:西晋的大贵族、大地主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豪华奢侈,追求享乐。
4.讲述八王之乱的概况。
提示:(1)原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2)过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5.简述西晋是短命王朝的原因。
提示:(1)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2)八王之乱削弱了统治力量,耗竭了西晋国力。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
6.简述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的关系。
提示: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分封制是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从制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
(2)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帝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封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7.解释“十六国”的概念。
提示: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8.简述前秦的建立与统治的概况。
提示:(1)建立: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统治:氐族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3)影响:前秦力量不断强大,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其标志是( )
A.魏灭蜀 B.西晋灭吴
C.司马炎自立为帝 D.司马睿在建康称帝
2.西晋建立者认为没有分封宗亲导致曹魏政权易主,大封同姓诸王,结果引来纷争,诸王相互混战。史称( )
A.七国之乱 B.三马食“曹” C.八王之乱 D.九龙夺嫡
3.“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售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材料强调八王之乱的( )
A.背景 B.过程 C.措施 D.影响
4.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 )
A.匈奴、鲜卑、羯、氏、羌 B.匈奴、鲜卑、羯、氏、蒙古
C.蒙古、鲜卑、羯、氐、羌 D.匈奴、女真、羯、氐、羌
5.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原有的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 B.面食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的增多
6.下图是魏晋时期(220—420年)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图。这一现象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的( )
A.农业进步 B.民族交融 C.政治革新 D.文化繁荣
7.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
A.西晋统治政策有利于人口迁徙 B.鲜卑与匈奴是内迁民族的主力
C.少数民族寻求证明统治合法性 D.内迁少数民族已全部完成汉化
8.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
A.减轻北方民族偏见 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增加中原文明内涵 D.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9.下面两图是来自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墓室壁画,它们反映出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耙地图 牧羊图
A.南北对峙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社会安定
二、材料分析题
10.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战国时期的一例战役。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百害而无一利。”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材料二: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2)根据材料二图示,任意写出一个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以及内迁的地区。
材料三:
①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④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3)材料三从哪几个角度叙述了民族交融 概述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重要意义。
(4)综上,归纳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至少两种)
参考答案
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B项正确;魏灭蜀发生于263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发生于266年,排除AC项;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排除D项。故选B项。
2.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手握重兵的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的内乱,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A项;三马食“曹”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一个梦境,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又称“三马同槽”,排除B项;九龙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排除D项。故选C项。
3.D【详解】由题干“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售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材料强调的是八王之乱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八王之乱的影响不是背景,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八王之乱的过程,排除B项;措施和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A【详解】根据“五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A项正确;蒙古不是“五胡”之一,排除BC项;女真不是“五胡”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5.A【详解】根据“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原有的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南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饮食习惯受到影响,这主要是这一时期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面食营养价值高,排除B项;魏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人口增多不是主要原因,交融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6.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南迁,促进了中原一区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比北方更先进,因此在农业方面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黄河流域在政治、文化方面都比北方更先进,排除CD项。故选B项。
7.C【详解】根据题干“鲜卑自称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黄帝和大禹都是中国历史中的贤德君主,鲜卑自称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都是为了加强中原汉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而来证明他们统治的合法性,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到西晋实行了哪些统治政策,排除A项;鲜卑、匈奴、氐、羌、羯等都是内迁的少数民族,排除B项;题干可见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不能说明完全汉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B【详解】题干材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学习汉族从事农耕生活,发展手工业,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推动北方民族交融,B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推动北方民族交融,不是强调减轻北方民族偏见、增加中原文明内涵、缘于游牧经济局限,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详解】据题干“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墓室壁画”及“耙地图”“牧羊图”可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说明各族人民相互交融、在生活、生产方式上趋于一致,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南北对峙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经济关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社会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
(1)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任答一例即可)看法: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可否认,战争必定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一定的灾难;但从历史进程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同时,中原“诸夏”“诸华”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斗争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少数民族名称以及内迁的地区:氐族,迁入陕西关中;羌族,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迁入山西一带;羯族,迁入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入辽宁或陕西及河套地区。(任答一例即可)
(3)角度:从生产、生活、政治、民族心理以及文化等方面叙述。重要意义:促进了北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方式:战争、民族迁移、友好交往等。
【详解】
(1)战役:解答本问应注意题干设问要求“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看法:根据材料信息“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只认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忽视了战争对促进民族交融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同时,中原“诸夏”“诸华”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斗争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少数民族名称以及内迁的地区:观察图片“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入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入辽宁,还有一部分迁入陕西及河套地区。
(3)角度:阅读材料三可知,①从生产及生活角度、②从政治角度、③从民族心理角度、④从文化角度叙述了民族交融。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方式:根据材料一“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可得出:战争;根据材料二“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可得出:民族迁移;根据材料三“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可得出:友好交往。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