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2 09:3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分裂中孕育统一
第五课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导入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
大一统
分裂
大一统
分裂时期的发展样态是怎么样的?分裂时期又是如何推动大一统国家回归的呢?
知新
大一统国家是怎样走向分裂的?
温故
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



第一部分
分裂——政权更迭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分裂——民众迁徙
统一——集权回归
统一——经济发展
第五部分
统一——民族交融
分裂——政权更迭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1.三国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
蜀、吴加强治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东汉形势图
2.西晋
266年,司马炎建立;280年,完成统一。

(220-266)

(221-263)

(222-280)
西晋
(266-316)
东汉
(25-220)
著名学者田余庆先生说西晋是低质量的统一,结合课本和材料说一说你的理解。
分裂——政权更迭
八王分封图
西北诸郡,皆为戎....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戎狄志态,不与华...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西晋)江统《徙戎论》
西晋低质量的统一
内部:宗室争权
外部:民族矛盾
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
统一的标准:疆域统一、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分裂——政权更迭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3.东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分裂——政权更迭
4.南朝
江南地区相继出现了以建康为都城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
分裂——政权更迭
时代特征:
以分裂为主,民族政权长期分立 更迭频繁
分裂——民众迁徙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
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1.少数民族内迁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逐渐与汉族杂居。
①匈奴、羌、氐、羯基本迁入传统汉族活动区域内
②鲜卑活动于长城边缘
少数民族内迁
地方割据
民族矛盾严重
八王之乱占据主导
永嘉之乱
地方割据
2.北方流民南迁
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
分裂——民众迁徙
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第322页
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日:“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
——《晋书》卷九十《邓攸传》
如果你是当时南迁的民众,在路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场景?又会怎样做呢?
流民生存艰难,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迁往南方?
躲避战乱、渴望生存
统一——集权回归
东晋
历史纵横: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氏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皇权垂拱
士族专权
十六国
政权封建化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是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统一——集权回归
东晋——门阀士族政治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①形成原因:
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C.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②主要特征:
A.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B.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C.文化:崇尚清谈和玄学,担任清官
门阀政治存在于东晋
士族政治存在于魏晋南北朝
统一——集权回归
北朝
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①均田制 ②迁都洛阳
③移风易俗
易服饰;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
定门第;通婚姻。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政权进一步封建化
士族腐朽不堪,不能担任武职。庶人出身的人便以武职为升官的阶梯。南朝四个开国皇帝均为庶族出身.,先掌握军队,而后夺取政权,提拔庶族官员作为自己的辅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士族衰落
皇权重振
统一——集权回归
探究:有史家认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造成了北魏的急速灭亡,你怎么看?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间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孝文帝的汉化举措学习的大多是汉文化中繁缛腐朽的因素,抛弃的却是鲜卑人勇武质朴的优点,……孝文帝为鲜卑贵族“定姓族”,是把东晋南朝已经腐朽的门阀体制移植到北魏,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成为北魏末年动乱的起因。
肯定
从长时段的角度进行评价,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对于消除北魏民族隔阂和酝酿培育隋唐盛世作出了重大贡献,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否定
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曲折。
统一——集权回归
士族专权
皇权垂拱
政权封建化
士族衰落
皇权强化
政权进一步封建化
政权的封建化、皇权逐渐强化、士族逐渐衰落推动着集权的回归,推动着统一的进程
统一——经济发展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锄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jiōng,门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qǐ zǐ,两木皆良材)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孔季恭传》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锄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经济获得发展
统一——经济发展
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有“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江南开发
原因:
① 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工具、技术
② 南方相对安定
③ 统治者的支持
④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
手工业
土地大量开垦
农作物品种增加
产量提高
纺织、矿冶、陶瓷、造纸等明显进步
表现:
影响:南北经济差异缩小,为统一提供条件。
统一——民族交融
北方
胡汉交融
南方蛮汉交融
蛮左 ……聚散无恒 , 不营农业 。 (郭) 彦劝以耕稼 , 禁共游猎。民皆务本 , 家有余粮 。
——《周书 郭彦传》
傍南山 (指汉川以南) 杂有僚户 , 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 , 衣服居处言语 , 殆与华不别 。
——《隋书 地理志》
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中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逐渐与汉族融合。
少数民族政权
前秦统一北方
学习中原模式
民族矛盾加剧
民族隔阂广泛存在
民族未充分交融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朝末年民族大融合
统一——民族交融
北方
胡汉交融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汉代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少数民族
胡化
汉化
中原地区
民族大融合的实现,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历史发展中最积极的因素,隋唐统一帝国正是在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基础上形成的。
本课小结
分裂
统一
政权更迭
民众迁徙
集权回归
民族交融
经济发展
时代特征:
民族政权长期分立 更迭频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