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生物(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生物(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01 17:58:3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测试
生物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了细胞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B. 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
C.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D.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A正确;
B、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B错误;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C错误;
D、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到细胞水平,并为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D错误。
故选A。
2. 在显微镜下观察黑藻细胞细胞质环流时,视野中一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下方,细胞质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如图所示,实际上该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
A. 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下方,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B. 叶绿体位于液泡左上方,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C. 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上方,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D. 叶绿体位于液泡左下方,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答案】B
【解析】
【分析】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虚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也就是旋转180度,但液体的流动方向不变。
【详解】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虚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也就是旋转180度。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下方,实际上应该在液泡左上方,细胞质环流方向与视野中观察到的一致,即逆时针方向,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 下图表示构成真核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下列对这些化合物能表现的生理功能的推测,错误的是()
A. 若甲物质参与光合作用,则甲物质可能分布于叶绿体中
B. 若乙物质位于人体红细胞中,则该物质可能是血红蛋白
C. 若丙在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则丙是RNA
D. 图中的元素不都是大量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1、大量元素主要指C、H、O、N、P、S、K、Ca、Mg等元素。
2、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为DNA,即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
3、矿质元素Mg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
4、血红蛋白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α—肽链和两条β—肽链。其中每条肽链环绕一个亚铁血红素基团,此基团可携带一分子氧或一分子二氧化碳。
【详解】A、甲物质由C、H、O、N、Mg元素组成且参与光合作用,则甲为叶绿素,存在于叶绿的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
B、乙物质由C、H、O、N、Fe元素组成且位于人体红细胞中,则乙可能是血红蛋白,B正确;
C、丙物质由C、H、O、N、P元素组成且在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则丙为DNA,C错误;
D、图中C、H、O、N、P、Mg是大量元素,Fe是微量元素,D正确。
故选C。
4. 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Mg参与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缺乏N、Mg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B.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
D. 人体内C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并引发肌无力等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N、Mg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当植株缺乏N、Mg,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A正确;
B、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B错误;
C、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比较弱,易被破坏和形成,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这样氢键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从而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C错误;
D、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D错误。
故选A。
5. 糖类是细胞和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麦芽糖的水解产物是两分子葡萄糖
B. 几丁质是一种多糖,能和重金属离子结合,可用于废水处理
C. 纤维素也是糖类,不溶于水,可以被一些微生物分解
D. 糖原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时,这些糖原都能分解及时补充血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糖类分类及特点:根据是否能水解及水解成单糖的数量分为:
(1)单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二糖: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常见种类有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组成、植物细胞特有)和乳糖(动物细胞特有)。
(3)多糖:植物:淀粉(初步水解产物为麦芽糖)、纤维素;动物:糖原。它们彻底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多糖还有几丁质。
【详解】A、1分子麦芽糖的水解产物是两分子的葡萄糖,A正确;
B、几丁质是一种多糖,能与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效结合,可用于废水处理,B正确;
C、纤维素属于多糖,不溶于水,可以被一些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分解,C正确;
D、当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时,肝脏中的糖原便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肌肉中的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液中的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6. 用高浓度的尿素溶液处理从细胞中分离纯化的蛋白质,可使其失去天然构象变为松散肽链(称为“变性”):除去尿素后,蛋白质又可以恢复原来的空间结构(称为“复性”),且蛋白质分子越小复性效果越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是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
B. 高浓度尿素溶液会使蛋白质活性丧失,除去尿素后蛋白质活性恢复
C. 蛋白质经高浓度尿素溶液处理后肽键会发生断裂
D. 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上述“变性”和“复性”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其中的肽键没有断裂。
【详解】A、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
B、除去尿素后,蛋白质可以恢复原来的空间结构,由此可知,除去尿素蛋白质的功能可恢复,B正确;
C、蛋白质经高浓度尿素溶液处理后肽键没有发生断裂,C错误;
D、蛋白质变性后变为松散肽链,仍然有肽键的存在,故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B。
7. 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肽键,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种类有21种
B. 若该图为一段RNA 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有四种
C. 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是相同的,几丁质的不同
D. 以碳链为骨架的多糖、蛋白质、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答案】B
【解析】
【分析】1、核糖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中的五碳糖不同,碱基不完全相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磷酸和五碳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链;
3、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淀粉、纤维素、糖原中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不同。
【详解】A、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链接,如果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中心碳原子,2表示肽键,3表示R基团,其种类约21种,A错误;
B、如果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是碱基,RNA中的碱基含有A、U、C、G共4种,B正确;
C、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但三者结构不同,C错误;
D、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不属于生物大分子,D错误。
故选B。
8.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的抗体分别标记两种细胞,一段时间后两种荧光抗体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细胞的膜蛋白结构相同
B. 若将细胞放在 20℃条件下,则细胞不发生融合
C. 该实验可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用激光照射上述细胞某一区域使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该区域荧光可能逐渐恢复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融合是指在自发或人工诱导下,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形成一个杂种细胞。
题图分析,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A、由题图分析可知,细胞膜的功能由细胞膜的膜蛋白决定,而人和老鼠的细胞膜功能不相同,故两种细胞的膜蛋白结构不相同,A错误;
B、若将细胞放在20℃条件下,由于温度下降,则细胞融合的速率下降,B错误;
C、科学家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用激光照射上述细胞某一区域使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该区域荧光可能逐渐恢复,这说明被荧光标记的抗体在运动,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9. 下图中野生型是分泌正常的酵母菌,甲、乙型突变体是部分细胞器膜结构异常、分泌过程出现障碍的酵母菌。图中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野生型酵母菌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 甲型突变体在内质网中积累的大量蛋白质不具有活性
C. 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导致膜面积异常增大
D. 正常细胞中经高尔基体转运的蛋白质都会分泌到细胞外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是指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的蛋白质,如胰岛素、抗体等。其合成、加工、分泌过程:①(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②内质网对分泌蛋白进行初步加工,高尔基体对分泌蛋白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分选;③高尔基体包裹分泌蛋白以囊泡的形式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蛋白分泌出去。④各细胞器执行功能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蛋白质是在核糖体合成,核糖体游离在细胞质基质或附着在内质网上,野生型酵母菌的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A正确;
B、根据题干中“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在内质网中积累的蛋白质不具有活性,B正确;
C、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不能产生囊泡将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膜,导致膜面积异常增大,C正确;
D、正常细胞中经高尔基体转运的蛋白质不会都分泌到细胞外,如位于溶酶体中的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等,D错误。
故选D。
10. 各种蛋白质合成之后要分别运送到细胞中的不同部位,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图为蛋白质运送过程示意图,X、Y、Z表示囊泡,①~⑤表示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A. ①是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中心
B. ④高尔基体出芽产生Y,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C. 结构③是内质网,是单层膜细胞器,其上可以附着核糖体
D. Z中运送的蛋白质可能是细胞合成的激素、抗体或消化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膜蛋白和溶酶体蛋白均需要附着核糖体合成,形成的相应多肽链进入内质网中加工,后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将蛋白质传递到高尔基体中再加工,高尔基体对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运输至细胞的不同部位。
【详解】A、①是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的代谢中心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囊泡是由高尔基体出芽产生的具有运输功能的结构,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B正确;
C、结构③是内质网,是单层膜细胞器,其上可以附着核糖体,成为粗面内质网,C正确;
D、Z运输的是分泌蛋白,可能是细胞合成的激素、抗体或消化酶,D正确。
故选A。
11. 蛋白水解酶分内切酶和外切酶2种,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内切酶则作用于肽链内部特定区域。若某蛋白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经该内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形成短肽A、B、C共消耗2分子水
B. 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1个
C. 该四十九肽苯丙氨酸存在于第17、31、32号位上
D. 若用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最终会得到49个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3、分析题图:题图是某四十九肽经内切酶和外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其中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经内切酶处理该多肽后,形成1-16、18-30、33-49三个片段,说明第17、31和32号为苯丙氨酸。
【详解】A、短肽A、B、C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3个苯丙氨酸(C9H11NO2),这需要断裂5个肽键,消耗5个水分子,A错误;
B、由以上分析知,短肽A、B、C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第17、31和32位苯丙氨酸(C9H11NO2)3个,此过程共需要断裂5个肽键(分别位于16和17号、17和18号、30和31号、31位和32号、32位和33号)、消耗5个水分子,每个苯丙氨酸含有2个氧原子、每个水分子含有1个氧原子,所以短肽A、B、C比该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2×3-5=1个,B正确;
C、题图是某四十九肽经内切酶和外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其中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经内切酶处理该多肽后,形成1-16、18-30、33-49三个片段,说明第17、31和32号为苯丙氨酸,C正确;
D、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若该四十九肽用蛋白外切酶处理,可得到49个氨基酸,D正确。
故选A。
12. 在人体中,胆固醇可与载脂蛋白结合成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血液,然后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细胞。已知细胞摄取LDL有两种途径:一是LDL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被胞吞,之后受体重新回到细胞膜上;二是LDL随机被胞吞(不需要与受体结合)。如图为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细胞对LDL的摄取速率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血液中的胆固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被细胞吸收
B. 当胞外LDL浓度大于35μg/mL时,正常细胞的LDL摄取速率改变
C.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能通过途径二吸收LDL
D. 破坏LDL受体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摄取LDL的相对速率会受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当LDL浓度超过35μg/ml时,正常细胞斜率明显下降,且随LDL浓度增加,正常细胞与患者细胞的LDL摄取速率呈平行,即两者的差值不变。
【详解】A、胆固醇属于脂质中的固醇,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血液中的胆固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被细胞吸收,A正确;
B、由图可知,当胞外LDL浓度超过35μg/ml时,正常细胞的LDL摄取速率斜率明显下降,B正确;
C、分析曲线可知,患者细胞吸收LDL速率呈上升趋势,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不存在饱和点,故推断该物质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无关,即LDL被随机内吞入细胞(不需要与受体结合),即方式二,C正确;
D、由C选项可知,患者细胞吸收LDL不需要与受体结合,故破坏LDL受体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摄取LDL的相对速率不会受影响,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的过程中,叙述正确的是()
A. 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证明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磷脂
B. 科学家选择动物的神经细胞吸水涨破离心分离,从而提取纯的细胞膜
C. 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结果,为建立生物膜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
D.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3)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详解】A、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提出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脂质,但没有证明脂质的具体成分,A错误;
B、科学家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吸水涨破离心分离,从而提取纯的细胞膜,B错误;
C、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为建立生物膜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C正确;
D、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14.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哈维·阿尔特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贡献,HCV(丙肝病毒)为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HCV构成成分有核酸、蛋白质和脂质
B. HCV中不含核糖体
C. HCV中的蛋白质、RNA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D. HCV寄生在活细胞中,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①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详解】A、由题意可知,HCV(丙肝病毒)为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因此,HCV的构成成分有核酸、蛋白质和脂质,A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B正确;
C、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HCV中的蛋白质、RNA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
D、HCV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活细胞无法表现生命现象,也就是说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正确。
故选C。
15. 细胞被认为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细胞的后裔,在进化中这个祖先细胞的根本性质是保守不变的,因此,科学家们将研究一种生物所得到的知识用于其他种生物,从而催生了“模式生物”的出现,如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拟南芥(一种植物)、果蝇和小白鼠等,下列关于“模式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A. “模式生物”的研究都能体现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 大肠杆菌与拟南芥细胞都具有细胞壁,酵母菌没有细胞壁
C. “模式生物”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都可在普通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D. “模式生物”能体现细胞的统一性,但不能体现细胞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果蝇、小鼠、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秀丽隐杆线虫、斑马鱼、非洲爪蟾等生物常常被用于科学研究,以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因此它们被称为模式生物。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模式生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海胆等低等动物模型的出现催生了现代受精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果蝇模型的建立大大推进了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进展;酵母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模型为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详解】A、“模式生物”中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的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所以“模式生物”的研究都能体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A正确;
B、酵母菌也具有细胞壁,B错误;
C、噬菌体是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内,所以需要用宿主的活细胞培养,C错误;
D、“模式生物”的细胞具有相似的结构,能体现细胞的统一性,“模式生物”的细胞各种各样,也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A。
16.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称为肺炎支原体的单细胞生物,其结构模式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与动物细胞相比,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
B. 肺炎支原体是自养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C. 与植物细胞相比,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
D. 肺炎支原体和蓝细菌细胞质中都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支原体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支原体也无细胞壁。
【详解】A、支原体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肺炎支原体是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C正确;
D、肺炎支原体和蓝细菌都是原核生物,细胞质中都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60分,共5小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 某学习小组欲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校园池塘中的单细胞生物,所用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如下图所示,其中目镜有5×和16×两种型号,物镜有10×和40×两种型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干净的载玻片,滴一滴池塘水在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装片,若要在放大倍数为50倍的低倍镜下找到合适的细胞进行重点观察,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为_____(填字母)。若要换成放大倍数为200倍的高倍镜观察,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用序号回答)。
①、转动转换器②、移动装片③、转动细准焦螺旋
(2)同学甲在低倍镜下观察时,发现观察对象位于视野的左上方,若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则需要将装片往_____移动。同学乙用低倍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后异物未动,转换成高倍镜后异物仍然可观察到,此异物最可能存在于_____上。同学丙在放大倍数为50倍的低倍镜下观察到视野中均匀分布有64个细胞,换成放大倍数为200倍的高倍镜后可观察到视野中的细胞约有_____个。
(3)利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判断观察对象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的依据是_____,要对观察的细胞进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分类,最可靠的分类标准是_____。
【答案】(1) ①. a、d ②. ②①③
(2) ①. 左上方 ②. 目镜 ③. 4
(3) ①. 观察对象是否有细胞壁(或叶绿体)等细胞结构 ②. 该细胞是否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解析】
【分析】高倍镜的使用方法:①移:低倍镜下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②换: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③调:调细准焦螺旋,调大光圈;放大倍数: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放大的是长或宽,而不是面积。
【小问1详解】
依题图信息分析,a、b是目镜,目镜有5×和16×两种型号,目镜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故a为5×,b为16×;c、d是物镜,物镜有10×和40×两种型号,物镜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故c为40×,d为10×,因此选用a、d的目镜和物镜组合可使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50倍。若要换成放大倍数为200倍的高倍镜观察,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移动装片,将要观察的对象移至视野中央;①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③转动细准焦螺旋,使观察对象更加清晰。
【小问2详解】
显微镜观察到物像是倒立的像,若观察对象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其真实的位置在视野的右下方,因此想要将右下方的观察对象移至视野中央,需要将装片往左上方移动(即偏哪往哪移)。移动装片后异物未动,说明异物不在装片上;转换成高倍镜后仍然可观察到,说明异物不在物镜上,因此异物最可能存在于目镜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为50倍换成200倍,增加了4倍,则视野中的细胞约有64÷42=4个。
【小问3详解】
若观察对象是植物细胞,则观察对象具有细胞壁、叶绿体等细胞结构;若观察对象是动物细胞,则不具有这些细胞结构。要对观察的细胞进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分类,最可靠的分类标准是依据该细胞是否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细胞核的是真核细胞,有拟核的是原核细胞。
18. 下图甲表示生物体内某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中A~E表示有机物,a~e代表组成有机物的单体或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图乙为某种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A同属于脂质的还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B与斐林试剂溶液混合,水浴50℃~65℃加热2分钟后,溶液呈______________色。
(3)图乙所示化合物是图甲中的____________(填“d”或“e”)。在图乙中划去一个氧原子____________(请在图中标出)得到的化合物就是 DNA的单体。
(4)请分别列举行使 F2和F4功能的一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磷脂 ②. 固醇 (2)蓝
(3) ①. e ②.
(4) ①. 抗体 ②. 血红蛋白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A是脂肪,a是甘油和脂肪酸;B是淀粉,b是葡萄糖;C是蛋白质,c是氨基酸;D是DNA,d是脱氧核苷酸;E是RNA,e是核糖核苷酸。
分析图乙:图中的五碳糖是核糖,该图所示化合物含有一分子碱基、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为核糖核苷酸。
【小问1详解】
A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表示脂肪,与A同属于脂质的还有磷脂和固醇,固醇类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小问2详解】
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B是植物特有的储能物质,表示淀粉,淀粉属于非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溶液混合,水浴50℃~65℃加热2分钟后,溶液呈现菲林试剂的颜色,即蓝色。
【小问3详解】
图乙含有一分子碱基、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为核糖核苷酸,其构成的RNA(E)主要位于细胞质,是图甲中的e。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与核糖相比,脱氧核糖中2'碳脱去一个O原子,即:
【小问4详解】
F2是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如抗体。F4是具有运输功能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
19. 图甲为某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所示为某动物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______(填序号)。该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填序号)。
(2)假如图甲为高等动物细胞,不应有的结构是_____(填序号);应添加的结构是_____,它与细胞分裂有关。
(3)图乙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是_____(填序号),其中与溶酶体的形成直接有关的是__(填名称)。
(4)细胞乙在分泌物分泌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将会发生改变,面积减少和增多的生物膜依次是[ ]____、 [ ]______。([ ]内填序号,上填名称)
【答案】(1) ①. ⑥液泡 ②. ④⑤
(2) ①. ⑤⑥⑦ ②. 中心体
(3) ①. ①③④⑤ ②. 高尔基体
(4) ①. ③内质网膜 ②. ⑤细胞膜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结构①~⑦依次表示高尔基体、核孔、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细胞壁;分析图乙,①为核膜,②为核糖体,③为内质网,④为高尔基体,⑤细胞膜。
【小问1详解】
若图甲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⑥]液泡;图甲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④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ATP中化学能)、⑤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小问2详解】
假如图甲为动物细胞,则应该没有⑤叶绿体、⑥液泡、⑦细胞壁,应添加的结构是中心体,它与细胞分裂有关。
【小问3详解】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膜结构构成,故图乙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有①核膜、③内质网膜、④高尔基体膜、⑤细胞膜;其中与溶酶体的形成直接有关的是高尔基体。
【小问4详解】
在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粗加工后“出芽”形成囊泡,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这样内质网膜转化为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再加工后,也“出芽”形成囊泡,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这样高尔基体膜就转化为细胞膜,故该过程中③内质网膜的面积减少,⑤细胞膜的面积增加。
20. 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内的有机物、可溶性糖、脂肪的相对质量随时间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会_____。自由水和结合水之间能_____。
(2)据图分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内脂肪的相对质量下降,可溶性糖的相对质量逐渐上升,原因是_____。细胞内有机物的相对质量因呼吸作用的消耗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种子萌发的前2天,有机物的相对质量略有增加,原因是_____。
(3)播种油菜种子时应适当浅播,其原因是_____。
(4)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种类会增加。细胞内蛋白质种类繁多的直接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上升 ②. 相互转化
(2) ①. 脂肪可以转化为可溶性糖 ②. 水参与脂肪的水解,使有机物的相对质量增加
(3)油菜种子中脂肪含量高,与糖类相比,脂肪中O的含量低而H的含量较高,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更多,故应浅播
(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信息可知,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逐渐降低,脂肪的含量逐渐增加;即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糖类转变为脂肪;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的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逐渐升高。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转变为糖。
【小问1详解】
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收水分,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会上升。自由水与结合水之间能相互转化。
【小问2详解】
油菜种子脂肪含量高,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部分脂肪转化为可溶性糖,使细胞内可溶性糖的相对质量增加。在种子萌发的前2天,有机物的相对质量略有增加,原因可能是水参与脂肪等有机物的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有机物,使有机物的相对质量略有增加。
【小问3详解】
油菜种子中脂肪含量高,与糖类相比,脂肪中O的含量低而H的含量较高,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更多,故应浅播。
【小问4详解】
蛋白质的种类和结构具有多样性,蛋白质种类繁多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21. 如甲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脂筏是动物细胞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磷脂的一种)的微结构域,它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如乙图)。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有密切的关系。

(1)结构①是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2)③ __________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构成它的分子特点是有________的脂肪酸尾部和________的磷酸头部。
(3)组成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除磷脂和蛋白质外,还含有少量的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
(4)鞘磷脂与脂肪都含有的化学元素是______;胆固醇可以提高细胞膜的__________。
(5)在图乙所示结构中,可以根据_______________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
(6)研究细胞生物膜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科学家将磷脂制成包裹药物的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答案】(1) ①. 糖蛋白 ②. 细胞识别
(2) ①. 脂双层 ②. 疏水 ③. 亲水
(3)多糖和胆固醇 (4) ①. C H O ②. 稳定性
(5)脂筏和糖链 (6)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题图分析,图甲中①是糖蛋白,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图乙为脂筏结构。
【小问1详解】
图甲中①为糖蛋白,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具有识别和信息交流功能。
【小问2详解】
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种双分子层的排列方式,即两层分子尾部相对,这与其磷脂分子头部的亲水性和尾部的疏水性有密切关系。
【小问3详解】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脂质中磷脂较多,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糖类。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所以组成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糖类和胆固醇。
【小问4详解】
鞘磷脂的化学元素是C、H、O、N、P,脂肪含有的化学元素是C、H、O,所以鞘磷脂与脂肪都含有的化学元素是C、H、O;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可以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
【小问5详解】
图乙为脂筏结构,可以根据脂筏和糖链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
【小问6详解】
科学家将磷脂制成包裹药物的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该过程类似于细胞进行的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
1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测试
生物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了细胞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B. 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
C.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D.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2. 在显微镜下观察黑藻细胞细胞质环流时,视野中一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下方,细胞质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如图所示,实际上该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
A. 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下方,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B. 叶绿体位于液泡左上方,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C. 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上方,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D. 叶绿体位于液泡左下方,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3. 下图表示构成真核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下列对这些化合物能表现的生理功能的推测,错误的是()
A. 若甲物质参与光合作用,则甲物质可能分布于叶绿体中
B. 若乙物质位于人体红细胞中,则该物质可能是血红蛋白
C. 若丙在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则丙是RNA
D. 图中的元素不都是大量元素
4. 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Mg参与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缺乏N、Mg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B.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
D. 人体内C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并引发肌无力等症状
5. 糖类是细胞和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麦芽糖的水解产物是两分子葡萄糖
B. 几丁质是一种多糖,能和重金属离子结合,可用于废水处理
C. 纤维素也是糖类,不溶于水,可以被一些微生物分解
D. 糖原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时,这些糖原都能分解及时补充血糖
6. 用高浓度的尿素溶液处理从细胞中分离纯化的蛋白质,可使其失去天然构象变为松散肽链(称为“变性”):除去尿素后,蛋白质又可以恢复原来的空间结构(称为“复性”),且蛋白质分子越小复性效果越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是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
B. 高浓度尿素溶液会使蛋白质活性丧失,除去尿素后蛋白质活性恢复
C.蛋白质经高浓度尿素溶液处理后肽键会发生断裂
D. 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上述“变性”和“复性”的发生
7. 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肽键,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种类有21种
B. 若该图为一段RNA 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有四种
C. 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是相同的,几丁质的不同
D. 以碳链为骨架的多糖、蛋白质、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8.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的抗体分别标记两种细胞,一段时间后两种荧光抗体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细胞的膜蛋白结构相同
B. 若将细胞放在 20℃条件下,则细胞不发生融合
C. 该实验可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用激光照射上述细胞某一区域使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该区域荧光可能逐渐恢复
9. 下图中野生型是分泌正常的酵母菌,甲、乙型突变体是部分细胞器膜结构异常、分泌过程出现障碍的酵母菌。图中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野生型酵母菌的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 甲型突变体在内质网中积累的大量蛋白质不具有活性
C. 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导致膜面积异常增大
D. 正常细胞中经高尔基体转运的蛋白质都会分泌到细胞外
10. 各种蛋白质合成之后要分别运送到细胞中的不同部位,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图为蛋白质运送过程示意图,X、Y、Z表示囊泡,①~⑤表示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A. ①是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中心
B. ④高尔基体出芽产生Y,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C. 结构③是内质网,是单层膜细胞器,其上可以附着核糖体
D. Z中运送的蛋白质可能是细胞合成的激素、抗体或消化酶
11. 蛋白水解酶分内切酶和外切酶2种,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内切酶则作用于肽链内部特定区域。若某蛋白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经该内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形成短肽A、B、C共消耗2分子水
B. 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1个
C. 该四十九肽苯丙氨酸存在于第17、31、32号位上
D. 若用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最终会得到49个氨基酸
12. 在人体中,胆固醇可与载脂蛋白结合成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血液,然后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细胞。已知细胞摄取LDL有两种途径:一是LDL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被胞吞,之后受体重新回到细胞膜上;二是LDL随机被胞吞(不需要与受体结合)。如图为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细胞对LDL的摄取速率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血液中的胆固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被细胞吸收
B. 当胞外LDL浓度大于35μg/mL时,正常细胞的LDL摄取速率改变
C.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能通过途径二吸收LDL
D. 破坏LDL受体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摄取LDL的相对速率会受影响
13.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的过程中,叙述正确的是()
A. 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证明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磷脂
B. 科学家选择动物的神经细胞吸水涨破离心分离,从而提取纯的细胞膜
C. 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结果,为建立生物膜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
D.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
14.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哈维·阿尔特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贡献,HCV(丙肝病毒)为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HCV的构成成分有核酸、蛋白质和脂质
B. HCV中不含核糖体
C. HCV中的蛋白质、RNA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D. HCV寄生在活细胞中,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5. 细胞被认为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细胞的后裔,在进化中这个祖先细胞的根本性质是保守不变的,因此,科学家们将研究一种生物所得到的知识用于其他种生物,从而催生了“模式生物”的出现,如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拟南芥(一种植物)、果蝇和小白鼠等,下列关于“模式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A. “模式生物”的研究都能体现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 大肠杆菌与拟南芥细胞都具有细胞壁,酵母菌没有细胞壁
C. “模式生物”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都可在普通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D. “模式生物”能体现细胞的统一性,但不能体现细胞的多样性
16.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称为肺炎支原体的单细胞生物,其结构模式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与动物细胞相比,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
B. 肺炎支原体是自养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C. 与植物细胞相比,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
D. 肺炎支原体和蓝细菌细胞质中都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二、非选择题:共60分,共5小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 某学习小组欲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校园池塘中的单细胞生物,所用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如下图所示,其中目镜有5×和16×两种型号,物镜有10×和40×两种型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干净的载玻片,滴一滴池塘水在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装片,若要在放大倍数为50倍的低倍镜下找到合适的细胞进行重点观察,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为_____(填字母)。若要换成放大倍数为200倍的高倍镜观察,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用序号回答)。
①、转动转换器②、移动装片③、转动细准焦螺旋
(2)同学甲在低倍镜下观察时,发现观察对象位于视野的左上方,若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则需要将装片往_____移动。同学乙用低倍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后异物未动,转换成高倍镜后异物仍然可观察到,此异物最可能存在于_____上。同学丙在放大倍数为50倍的低倍镜下观察到视野中均匀分布有64个细胞,换成放大倍数为200倍的高倍镜后可观察到视野中的细胞约有_____个。
(3)利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判断观察对象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的依据是_____,要对观察的细胞进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分类,最可靠的分类标准是_____。
18. 下图甲表示生物体内某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中A~E表示有机物,a~e代表组成有机物的单体或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图乙为某种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A同属于脂质的还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B与斐林试剂溶液混合,水浴50℃~65℃加热2分钟后,溶液呈______________色。
(3)图乙所示化合物是图甲中的____________(填“d”或“e”)。在图乙中划去一个氧原子____________(请在图中标出)得到的化合物就是 DNA的单体。
(4)请分别列举行使 F2和F4功能的一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图甲为某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所示为某动物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______(填序号)。该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填序号)。
(2)假如图甲为高等动物细胞,不应有的结构是_____(填序号);应添加的结构是_____,它与细胞分裂有关。
(3)图乙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是_____(填序号),其中与溶酶体的形成直接有关的是__(填名称)。
(4)细胞乙在分泌物分泌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将会发生改变,面积减少和增多的生物膜依次是[ ]____、 [ ]______。([ ]内填序号,上填名称)
20. 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内有机物、可溶性糖、脂肪的相对质量随时间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会_____。自由水和结合水之间能_____。
(2)据图分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内脂肪的相对质量下降,可溶性糖的相对质量逐渐上升,原因是_____。细胞内有机物的相对质量因呼吸作用的消耗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种子萌发的前2天,有机物的相对质量略有增加,原因是_____。
(3)播种油菜种子时应适当浅播,其原因是_____。
(4)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种类会增加。细胞内蛋白质种类繁多的直接原因是_____。
21. 如甲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脂筏是动物细胞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磷脂的一种)的微结构域,它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如乙图)。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有密切的关系。

(1)结构①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2)③ __________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构成它的分子特点是有________的脂肪酸尾部和________的磷酸头部。
(3)组成动物细胞膜主要成分除磷脂和蛋白质外,还含有少量的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
(4)鞘磷脂与脂肪都含有的化学元素是______;胆固醇可以提高细胞膜的__________。
(5)在图乙所示结构中,可以根据_______________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
(6)研究细胞生物膜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科学家将磷脂制成包裹药物的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