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目 录
静女
01
涉江采芙蓉
02
虞美人
03
鹊桥仙(纤云弄巧)
04
第一部分
静女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及通假字。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诗歌如何运用双关等修辞手法、动作描写等写作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3.品味语言,体会重章叠句带来的节奏美。
1.了解《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一、文化常识
2.《诗经》 “六义”
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⑥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一、文化常识
3、《诗经》章法
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
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词),反复咏唱,达到意义的相同或递进。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顶真(顶针、联珠)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二、自主学习
划分节奏,诵读感悟,梳理字音、词义。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交流体验
1.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2、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彤管”和“荑”在诗中有什么象征作用?
3.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4.概括诗歌描绘的人物形象。
总结
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四、拓展延伸
(1)在《诗经·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角见面,结果女主人公却“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见她调皮可爱的一面。
(2)《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
第二部分
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和以乐景写哀情等反衬手法。
2.了解“对写”的表现手法,体会爱人分隔两地的无奈和忧伤。
3.通过思考“芙蓉”的内涵,理解古人以花喻人的传统,体会诗歌意象的魅力。
了解《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一、文化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一、文化常识
二、诵读感悟
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三、交流体验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的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鲜艳的荷花,气氛是这样的愉快欢乐,可接下来的两句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这里景与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怎奈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忧伤,深情得久远
离
生离
死离
诗眼
直抒胸臆
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总结
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同学们,面对离别,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与感伤,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拥有时珍惜,“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回望我们所拥有的相聚吧!
四、拓展提升
(1)《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第三部分
虞美人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字词,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愁”,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真挚情感
2.结合对比、反衬、借代、夸张、比喻、设问等多种表达技巧,分析诗歌如何表达“愁”。
3.结合表现手法,分析诗歌如何表达“愁”的内容和程度。
了解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两年后去世(据说是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
一、文化常识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为《南唐二主词》。
一、文化常识
写作背景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当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传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而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宋代王铚《默记》:“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据这些记载可知,宋太祖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之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二、诵读感悟
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文本探究
1.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能否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3.词人是借助了哪些事物或意象来抒发自己的这种哀愁的?
4.“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2.词人的愁从何来?
5.“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7.体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8.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愁情”?
三、文本探究
总结
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四、理解性默写
(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
鹊桥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
2.把握词中经典名句的文本含义及其延伸内涵
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重点:理解词人表达的爱情观,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难点: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
了解秦观
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受打击,最后被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于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凄迷幽婉,清丽曲雅,属婉约派。
一、文化常识
写作背景
此词是秦观为寄情长沙义倡而作,写于湘南郴州,时间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的七夕。绍圣三年(1096)春,秦观从监处州酒税削秩编管郴州,长沙是必经之路。当时秦观贬谪的路还要往南走下去,他与长沙歌女不得不洒泪而别。到了郴州以后,秦观日夜思念他的恋人,但戴罪之身,人命危浅,相聚又谈何容易。其实《踏莎行·郴州旅舍》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沉重叹息也包含了对长沙艺妓的长相思。绍圣四年(1097)七夕,秦观在郴州写下了这首《鹊桥仙》,借牛女双星的鹊桥相会寄托了他对长沙歌女的恋情。
3.了解词牌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忆人人”“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以欧阳修《鹊桥仙·月波清霁》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鹊桥仙·七夕》、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等。
一、文化常识
二、诵读感悟
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交流体验
1.词人说牛郎织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你觉得他们的“一相逢”,“胜”在哪呢?
2.这首词作写于北宋年间,到现在已千年,为什么会流传这么久,仅仅是它里面有美丽的爱情吗?
3.试概括这首词的思想主旨。
总结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没有错,正在青少年的我们,可以把这份喜欢埋在心底。
四、拓展延伸
(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鹊桥仙》巧妙表现牛郎织女临别时依恋怅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照应“银汉迢迢”,以景设喻,写两情相会温柔缠绵;“______________”写七夕佳期竟然像梦幻,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