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10:1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复习
红军第五次反“国剿”的失败。
开始时间:
1934年10月
地点:
江西瑞金
战役1: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意义:
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
转折: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战役2: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意义: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战役3:
渡过金沙江
意义: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战役4:
强渡大渡河;
战役5:
飞夺泸定桥;
战役6:
突破腊子口
结果:
翻雪山,过草地;
艰难长征: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
经过:
原因:
第五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知道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的概况;说出西安事变的过程。
2、时空观念:通过文中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来了解这些历史事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史料实证:通过教材中的“相关史事”,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 。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史实来认识他们的历史意义。
5、家国情怀: 说出西安事变的过程;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背景:
学习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
1 、阅读课本P88正文和相关史事,说出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1927年,日本内阁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
1929年,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经过:
学习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
2、阅读课本P88正文,说出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一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日军占领沈阳
(柳条湖事变)
扩大:
学习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
3 、阅读课本P89正文第一段,说出九一八事变的扩大?
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
统治方式:
学习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
4 、阅读课本P89正文第二段,说出日军占领东北后,是如何统治那里的?其目的是什么?
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殖民统治。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目的:
中国人民的抗日方式:
学习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
5 、阅读课本P89正文第三段,说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是如何抗日的?其意义是什么?
① 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意义:
②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相关史事
1931年11月,在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指挥下,中国守军抱着“与城偕亡”的决心,守卫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但终因孤军无援、伤亡过大而撤退。不久,齐齐哈尔沦陷。
杨靖宇
③1936年,东北抗日部队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一 二八事变
学习探究
二、一 二八事变
阅读课本P89“相关史事”二,说出一 二八事变的时间、制造者、地点、中国的将领及军队和结果?
1932年1月28日。
时间:
制造者:
日军。
地点:
上海。
中国的将领及军队:
蒋光鼐、蔡廷锴率国民党第十九路军。
结果:
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
“华北自治运动”(华北危机)
学习探究
三、华北危机与
一二·九运动
1 、阅读课本P90正文第一段,说出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的时间、目的、国民政府的态度和危害?
时间:
目的:
1935年下半年
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态度:
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危害: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一二 九运动
学习探究
三、华北危机与
一二·九运动
2 、阅读课本P90正文第二段,说出一二 九运动”的时间、领导者、主体、口号、地点?
时间:
领导:
1935年12月9日
中国共产党。
主体:
北平学生。
口号:
“打倒日本帝
国主义”“反对华北自
治”“停止内战,一致
对外”。
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地点:
北平新华门前。
一二 九运动
学习探究
三、华北危机与
一二·九运动
3 、阅读课本P90正文第二段,说出一二 九运动”的历史意义?
意义:
“一二·九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中共所做的努力:
三、华北危机与
一二·九运动
4 、阅读课本P90相关史事,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努力?
② 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① 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 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的背景:
三、西安事变
1 、阅读课本P91正文第一段,说出西安事变的背景?
① 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②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西安事变的经过(定义):
三、西安事变
2 、阅读课本P91正文第一段,说出西安事变的经过(定义)?
张学良、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
张学良、杨虎城
(双十二事变)
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三、西安事变
3 、阅读课本P91正文第二段,说出中共对西安事变的主张和派谁参加谈判?结果如何?
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参加谈判者:
周恩来
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等条件。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历史意义:
三、西安事变
4 、阅读课本P91正文第三段,说出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①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③ 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② 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知识拓展P92
张寒晖与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每当人们唱起这首如泣如诉、悲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时,仿佛看到当年在日军铁蹄蹂躏下的东北父老乡亲,看到遥望白山黑水,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东北妇孺学子。这首歌的作者是人民音乐家张寒晖。
张寒晖在西安二中任教时,目睹了东北军官兵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及对颠沛流离的悲苦怨愤,就以北方妇女失去亲人在坟头的哭诉声为音乐素材,写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当他吟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时,不禁泪如雨下,嚎啕痛哭,旁边的流亡学生和难民也跟着恸哭。这首歌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懑。这首歌问世后,立即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热血男儿高唱着这支血泪悲歌,奔赴抗日前线。遗憾的是,当时印刷的曲谱中作者署名多为“佚名”,张寒晖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950年,当曲谱正式铅印出版时,才署名“张寒晖”,而此时他已经在延安逝世4年了。
课后活动P92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丁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一《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把侵略魔爪仲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蒋介石一直坚持妥协政策,引起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不满;四安学生举行爱国游行请愿,呼吁抗日。
课后活动P92
2.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如何?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并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课后活动P92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件)
定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袭击中国东北驻地大营,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
影响: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日本扩大侵略:
目的:
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措施:
占领东北三省。
②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成立抗日队伍:

组建抗日义勇军

杨靖宇组织游击队

成立东北抗日联军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危机(“华北自治运动”)
日本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目的:
国民政府的政策:
“不抵抗”、妥协政策。
一二·九运动:
经过: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
囗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意义: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双十二事变)
背景:
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经过:
结果:
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影响:
检测
1.“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其中“十四年”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课后活动
A
2.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
A.1930年
B.1931年
C.1932年
D.1933年
课后活动
C
3.为提醒大家牢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我国每年都在9月18日鸣放防空警报,当年,日本制造这一事变的借口是( )
A.西安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八一三事变
D.一名士兵失踪
课后活动
B
4.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是( )
A.贺龙
B.林彪
C.杨靖宇
D.叶挺
课后活动
C
5.“十四年抗战”以1931年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其重要理由是( )
A.国共两党联合抗日
B.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C.中国开始了全名族抗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课后活动
B
6.1904-1905年,通过日俄战争,日本控制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并实现驻军。1919年,成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最高指挥机关“关东军司令部”.1927年,日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两年后,为摆脱国内经济政治危机,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由此可见( )
A.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B.中国国共内战为日本提供可乘之机
C.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D.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课后活动
A
7.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是指日本( )
A.制造九一八事变
B.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C.扶植清朝末代皇帝为傀儡
D.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课后活动
B
8.毛泽东指出,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指(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课后活动
C
9.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序幕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民国二十四年
B.民国二十五年
C.民国二十六年
D.民国二十七年
课后活动
B
10.发动西安事变实行兵谏的是( )
A.蒋介石
B.张学良
C.杨虎城
D.张学良、杨虎城
课后活动
D
11.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
A.感化蒋介石
B.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
C.抵抗亲日派势力
D.帮助张学良和杨虎城解围
课后活动
B
1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该事件最大的意义在于( )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B.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教训了蒋介石
D.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课后活动
B
家庭作业
1、识记本课“检测”中的内容
2、预习第19课
谢谢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