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碱的化学性质(原卷版)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向硫酸镁溶液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溶液,溶液的总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Na2SO4
B.B点时溶液的pH=7
C.原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7.5%
D.A点时锥形瓶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4%
2.(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A.A B.B C.C D.D
3.(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一定温度下,向a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e(OH)3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
B.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C.m=c﹣a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n﹣b+a)g
4.(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某同学发现对已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塞。对于该溶液变质情况的探究,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取样,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如果无气泡产生,则可证明该溶液没有变质
B.取样,在溶液中滴加酚酞,如酚酞呈无色,则溶液已完全变质
C.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氯化钡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已经完全变质
D.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该溶液已变质
5.(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物质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NaOH具有以下性质:
①白色片状固体 ②有腐蚀性 ③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④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⑤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⑤
6.(2021秋 鄞州区校级期中)往含有少量HCl的Mg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最终得到BaSO4和Mg(OH)2两种沉淀,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图象为( )
A. B.
C. D.
7.(2021秋 鄞州区期中)Ba(OH)2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性质与NaOH相似,下列关于Ba(OH)2的描述中不属于可溶性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能与Na2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
D.能与CO2反应生成盐和水
8.(2021秋 鄞州区校级期中)对反应X+3NaOH=3Y+Fe(OH)3↓的分析,错误的是( )
A.X中含有三价元素 B.X可能是Fe2(SO4)3
C.Y中一定含有Na元素 D.Y可能是NaNO3
9.(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是( )
A.氢氧化钠、烧碱、NaOH B.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
C.氧化钙、生石灰、CaO D.碳酸钠、小苏打、Na2CO3
10.(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下列有关于物质(主要成分)的俗称、名称、化学式正确的是( )
A.纯碱、氯化钠、NaCl B.熟石灰、氧化钙、CaO
C.铁锈、氢氧化铁、Fe(OH)3 D.火碱、氢氧化钠、NaOH
11.(2022秋 北仑区期中)下列物质名称、俗称、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铁、铁锈、Fe3O4
B.氢氧化钠、烧碱、NaOH
C.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
D.氧化钙、生石灰、CaO
12.(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下列各物质的名称(或俗称)、化学式和类别,三者都正确的是( )
A.纯碱、Na2CO3、盐 B.小苏打、NaHCO3、酸
C.生石灰、CaO、盐 D.消石灰、NaOH、碱
13.(2022秋 海曙区期中)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
A.氯化钠 食盐 NaCl2
B.碳酸氢钠 纯碱 NaHCO3
C.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氢氧化钠 火碱 NaOH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4.(2022秋 鄞州区期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酸雨主要是由人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造成的。
(1)pH<5.6的降水成为酸雨,它会使土壤酸化,施用适量 可改良土壤酸性;
(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可以用碱溶液来吸收,请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吸收S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5.(2021秋 金东区期末)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南方居民的主粮。水稻的稳产、增产是全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
(1)水稻最适宜在pH为6~7的土壤中生长,若测得澄清液体的pH是4,应在该田的土壤中施加适量 来调节土壤的pH;
(2)二氧化碳作为气体肥料也能促进作物生长,但过多排放到空气中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除二氧化碳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氟氯代烷、臭氧、甲烷等,其中甲烷的化学式为 。
16.(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敞口久置氢氧化钠会变质,其变质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有的同学取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A,用足量的稀盐酸进行检验,也可以往其中滴入下列物质进行检验: 。
①紫色石蕊试液 ②无色酚酞试液 ③pH试纸 ④氢氧化钙溶液或氯化钙溶液
17.(2022秋 宁波期中)宇轩同学用如图总结NaOH的四类化学性质(即NaOH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性质③,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 (填序号)。该反应可以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A.Na2CO3 B.CO2 C.FeCl3 D.Ba(NO3)2
(2)依据反应④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
(3)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 (用化学用语填空)。
18.(2022秋 海曙区期中)按下列要求,从①烧碱②盐酸③熟石灰④稀硫酸,中选出选出适当的物质,填在 相应的横线上(填标号):(1)能降低土壤酸性和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
(2)既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物质是 。
19.(2022秋 慈溪市期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在实验室完成了“侯氏制碱法”,并于1953年7月1日获得了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证书。“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可简单表示为:
①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②2NaHCO3Na2CO3+CO2↑+H2O
(1)“侯氏制碱法”得到的“碱”是 (填“烧碱”或“纯碱”)。
(2)反应①条件下,NaCl、NH4Cl、NaHCO3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
(3)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0.(2022秋 北仑区期中)实验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依次开展了以下探究,请完成其中的三个空。
[提出问题1]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提出问题2]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猜想2正确。
[思考与讨论]有同学认为,探究1已经证明了碳酸钠的存在,所以实验探究2中的实验步骤(1)是多余,只要如实验步骤(2),样品溶于水后,直接滴入酚酞即可的。该同学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
21.(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
22.(2022秋 宁波期中)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请据此回答。
(1)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钙Ca(OH)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电离时都产生了 。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为鉴别它们,小明设计了如图四种方案(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碱)。其中可行的方案是 。
23.(2021秋 海曙区期中)小乐在验证“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已知:①20℃、101KPa时,1体积H2O中最多可溶解1体积CO2,1体积酒精中最多可溶解0.3体积CO2;
②20℃,在酒精中,NaOH易溶,Na2CO3微溶。
(1)利用两套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在第一套装置中注入3mL浓NaOH溶液;在第二套装中注入等量的H2O,振荡试管;当观察到 (填写现象),可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将3mL浓NaOH溶液注入试管后,观察到注射器自动向左移动,最终注射器中剩余5mL酒精,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物。出现白色沉淀物的原因是 ,与NaOH反应的CO2至少是 mL(酒精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的总体积等于两者体积之和)。
24.(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在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图)。如果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纸袋内的白色固体颗粒黏在一起成为块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纸袋内的物质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块状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同学们猜想该固体有CaO、Ca(OH)2中的一种或两种。你认为还可能有 。
【实验验证】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试管外壁 ,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 样品中一定含有CaO
实验2 将实验1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 气体。 滤液变浑浊 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
实验3 取少量实验2中的滤渣,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样品中含有你猜想的物质
【反思评价】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Ca(OH)2,样品中不一定含有Ca(OH)2。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拓展应用】(1)若证明实验2滤液中Ca(OH)2的存在,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填字母)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A.稀硝酸
B.酚酞溶液
C.碳酸钠溶液
(2)实验室中,易与空气中某些物质反应的药品更要 保存。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5.(2021秋 慈溪市期中)如图所示,关闭阀门K2,缓缓打开阀门K1,氢氧化钠溶液流入平底烧瓶,轻轻振荡,发现溶液仍显红色;然后,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观察到立即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请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
26.(2021秋 北仑区期中)小明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图1),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小明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图2的实验,他加入的试剂p,结果鸡蛋吐了出来。请判断小明所加试剂p的名称,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鸡蛋被被吞进瓶内和吐出来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碱的化学性质(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向硫酸镁溶液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溶液,溶液的总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Na2SO4
B.B点时溶液的pH=7
C.原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7.5%
D.A点时锥形瓶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4%
【答案】D
【解答】解:A、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图中A点时,硫酸镁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2SO4,故错误;
B、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图中A点时,硫酸镁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图中B点时,氢氧化钠过量,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为NaOH、Na2SO4,溶液的pH>7,故错误;
C、设原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x,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为y,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z。
2NaOH+MgSO4═Na2SO4+Mg(OH)2↓
80 120 142 58
40g×20% 80gx y z
x=15%
y=14.2g
z=5.8g,故错误;
D、A点时锥形瓶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2.4%,故正确。
故选:D。
2.(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答案】D
【解答】解:A、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氯离子有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B、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一定温度下,向a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e(OH)3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
B.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C.m=c﹣a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n﹣b+a)g
【答案】C
【解答】解:一定温度下,向a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则开始加入的ng氢氧化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由图象可知,Fe(OH)3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再加入的(m﹣n)g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中,当加到mg时氢氧化钠固体时,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加,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达到饱和状态,即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A.由以上分析可知,Fe(OH)3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选项说法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选项说法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FeCl3+3NaOH=Fe(OH)3↓+3NaCl可知,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并不是溶液增重的质量,即m≠c﹣a,选项说法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当加入的氢氧化钠固体与氯化铁溶液恰好反应时,氯化铁溶液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的质量与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总和,即ag+ng=生成Fe(OH)3沉淀质量+bg,则生成Fe(OH)3的质量为(n﹣b+a)g,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某同学发现对已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塞。对于该溶液变质情况的探究,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取样,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如果无气泡产生,则可证明该溶液没有变质
B.取样,在溶液中滴加酚酞,如酚酞呈无色,则溶液已完全变质
C.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氯化钡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已经完全变质
D.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该溶液已变质
【答案】D
【解答】解:A、氢氧化钠变质的量较少,加入的盐酸又是少量的,盐酸会先于氢氧化钠反应,也没有气泡生成,故A错误;
B、取样,在溶液中滴加酚酞,酚酞遇碱变红色,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所以不论溶液变质与否,酚酞都不会呈无色,故B错误;
C、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氯化钡溶液,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钡,碳酸钠完全反应后,氯化钡、氯化钠溶液都呈中性,若上层清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有氢氧化钠,所以如果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完全变质,故C错误;
D、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则可证明该溶液已变质,故D正确。故选:D。
5.(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物质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NaOH具有以下性质:
①白色片状固体 ②有腐蚀性 ③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④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⑤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⑤
【答案】D
【解答】解:由于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故其性质中与不密封相关的性质既是答案,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是与密封相关。
故选:D。
6.(2021秋 鄞州区校级期中)往含有少量HCl的Mg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最终得到BaSO4和Mg(OH)2两种沉淀,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图象为( )
A. B.C.D.
【答案】D
【解答】解:因含少量稀盐酸的硫酸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后,氢氧化钡中的钡离子与溶液中的硫酸根反应生成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根离子先跟酸中的氢离子发生中和反应,待氢离子完全反应后,氢氧根离子与镁离子开始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即第一段是硫酸钡沉淀,此时由于是酸性环境,所以不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即此过程镁离子浓度并没有减少;第二段斜率很大,此时氢氧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镁两种沉淀,所以产生的沉淀较多;第三段,随着硫酸镁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加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氢氧化镁沉淀,最后一段,镁离子反应完,溶液中的沉淀质量不变,在图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图中应该有三个拐点;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1秋 鄞州区期中)Ba(OH)2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性质与NaOH相似,下列关于Ba(OH)2的描述中不属于可溶性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能与Na2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
D.能与CO2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C
【解答】解:A、Ba(OH)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其它碱也能使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故A错误;
B、Ba(OH)2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其它碱也能与酸反应生成水,故B错误;
C、Ba(OH)2能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其它碱如氢氧化钠等不能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故C正确;
D、Ba(OH)2能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其它碱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水,故D错误。
故选:C。
8.(2021秋 鄞州区校级期中)对反应X+3NaOH=3Y+Fe(OH)3↓的分析,错误的是( )
A.X中含有三价元素 B.X可能是Fe2(SO4)3
C.Y中一定含有Na元素 D.Y可能是NaNO3
【答案】B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种类不变,可推知:本题化学方程式中的三价铁元素来自物质X,即X中含有三价铁元素;本题化学方程式中的钠元素一定进入了物质Y中,即物质Y一定含有钠元素;
由于钠元素为正一价元素,所以Y中的阴离子一定为负一价的原子或原子团,又由于Y中的阴离子来自X,所以X中的阴离子不能是负二价的硫酸根,即Y不能是硫酸铁,Y中的阴离子可能是负一价的硝酸根,即Y可能是硝酸钠。
故选:B。
9.(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是( )
A.氢氧化钠、烧碱、NaOH
B.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
C.氧化钙、生石灰、CaO
D.碳酸钠、小苏打、Na2CO3
【答案】D
【解答】解: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物质的化学名称、俗名、化学式完全一致;
B.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其名称、俗名、化学式完全一致。
C.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其名称、俗名、化学式完全一致;
D.碳酸钠俗称苏打,其化学式是Na2CO3,物质的化学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
故选:D。
10.(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下列有关于物质(主要成分)的俗称、名称、化学式正确的是( )
A.纯碱、氯化钠、NaCl
B.熟石灰、氧化钙、CaO
C.铁锈、氢氧化铁、Fe(OH)3
D.火碱、氢氧化钠、NaOH
【答案】D
【解答】解: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氯化钠俗称食盐,故A错误;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故B错误;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故B错误;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故D正确。
故选:D。
11.(2022秋 北仑区期中)下列物质名称、俗称、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铁、铁锈、Fe3O4 B.氢氧化钠、烧碱、NaOH
C.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 D.氧化钙、生石灰、CaO
【答案】A
【解答】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故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故选项错误。
D、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2.(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下列各物质的名称(或俗称)、化学式和类别,三者都正确的是( )
A.纯碱、Na2CO3、盐 B.小苏打、NaHCO3、酸
C.生石灰、CaO、盐 D.消石灰、NaOH、碱
【答案】A
【解答】解:A、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13.(2022秋 海曙区期中)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
A.氯化钠 食盐 NaCl2
B.碳酸氢钠 纯碱 NaHCO3
C.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氢氧化钠 火碱 NaOH
【答案】D
【解答】解:A、氯化钠俗称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错误;
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其化学式为NaHCO3,错误;
C、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错误;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其化学式为NaOH,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4.(2022秋 鄞州区期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酸雨主要是由人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造成的。
(1)pH<5.6的降水成为酸雨,它会使土壤酸化,施用适量 熟石灰 可改良土壤酸性;
(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可以用碱溶液来吸收,请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吸收S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SO2═Na2SO3+H2O 。
【解答】解:(1)pH<5.6的降水成为酸雨,它会使土壤酸化,施用适量熟石灰可改良土壤酸性。
15.(2021秋 金东区期末)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南方居民的主粮。水稻的稳产、增产是全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
(1)水稻最适宜在pH为6~7的土壤中生长,若测得澄清液体的pH是4,应在该田的土壤中施加适量 氢氧化钙(或熟石灰或消石灰) 来调节土壤的pH;
(2)二氧化碳作为气体肥料也能促进作物生长,但过多排放到空气中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除二氧化碳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氟氯代烷、臭氧、甲烷等,其中甲烷的化学式为 CH4 。
【解答】解:(1)氢氧化钙是一种碱,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测定某土壤浸出液的pH为4,显酸性,可施加氢氧化钙(或熟石灰或消石灰)来调节土壤的pH;
16.(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敞口久置氢氧化钠会变质,其变质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NaOH+CO2═Na2CO3+H2O ,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有的同学取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A,用足量的稀盐酸进行检验,也可以往其中滴入下列物质进行检验: ④ 。
①紫色石蕊试液 ②无色酚酞试液 ③pH试纸 ④氢氧化钙溶液或氯化钙溶液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潮解之后会和空气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以及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可结合成白色沉淀分析。
【解答】解:氢氧化钠易潮解,潮解之后会和空气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因此都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变红,用pH试纸测得pH都大于7,但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可结合成白色沉淀,因此可用氢氧化钙溶液或氯化钙溶液进行检验;故答案为:2NaOH+CO2═Na2CO3+H2O;④。
17.(2022秋 宁波期中)宇轩同学用如图总结NaOH的四类化学性质(即NaOH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性质③,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 C (填序号)。该反应可以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产生红褐色沉淀 。
A.Na2CO3 B.CO2 C.FeCl3 D.Ba(NO3)2
(2)依据反应④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3)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 OH﹣ (用化学用语填空)。
【解答】解:(1)性质③是盐和氢氧化钠反应,碳酸钠、硝酸钡均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会观察到产生红褐色沉淀;二氧化碳不属于盐。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3)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OH﹣。
18.(2022秋 海曙区期中)按下列要求,从①烧碱②盐酸③熟石灰④稀硫酸,中选出选出适当的物质,填在 相应的横线上(填标号):(1)能降低土壤酸性和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③ ;
(2)既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物质是 ① 。
【解答】解:(1)熟石灰氢氧化钙具有碱性,能降低土壤酸性和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故填:③;
(2)烧碱氢氧化钠是既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物质,故填:①。
19.(2022秋 慈溪市期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在实验室完成了“侯氏制碱法”,并于1953年7月1日获得了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证书。“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可简单表示为:
①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②2NaHCO3Na2CO3+CO2↑+H2O
(1)“侯氏制碱法”得到的“碱”是 纯碱 (填“烧碱”或“纯碱”)。
(2)反应①条件下,NaCl、NH4Cl、NaHCO3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NaHCO3 。
(3)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
【解答】解:(1)“侯氏制碱法”得到的“碱”是碳酸钠,俗称纯碱。
(2)由NH3+CO2+H2O+NaCl═NaHCO3↓+NH4Cl,NaCl、NH4Cl、NaHCO3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NaHCO3。
(3)由2NaHCO3Na2CO3+CO2↑+H2O,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0.(2022秋 北仑区期中)实验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依次开展了以下探究,请完成其中的三个空。
[提出问题1]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产生气泡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提出问题2]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氢氧化钠 。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猜想2正确。
[思考与讨论]有同学认为,探究1已经证明了碳酸钠的存在,所以实验探究2中的实验步骤(1)是多余,只要如实验步骤(2),样品溶于水后,直接滴入酚酞即可的。该同学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
【解答】解:[实验探究1]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振荡,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产生气泡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实验探究2]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钙;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
[思考与讨论]
该同学的看法不正确,这是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如果不除去碳酸钠,加入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确定溶液中有毒含有氢氧化钠。
21.(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Na2CO3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 b%(选填“>”、“=”、“<”)。
【解答】解:(1)步骤①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Na2CO3和水,故填:Na2CO3;
(2)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从风哨口进入C中,从而产生振动鸣叫,故答案为: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3)由2NaOH+CO2═Na2CO3+H2O,2NaOH+H2SO4═Na2SO4+2H2O可知,2NaOH~H2SO4,
质量关系为:
2NaOH~H2SO4
80 98
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溶液显中性或显酸性,说明氢氧化钠、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由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进入到B、D中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氢氧化钠的质量。C中参加反应的溶液的质量小于200g,而B、D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大于200g,由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a%>b%,故填:>。
22.(2022秋 宁波期中)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请据此回答。
(1)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钙Ca(OH)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电离时都产生了 OH﹣ 。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为鉴别它们,小明设计了如图四种方案(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碱)。其中可行的方案是 B 。
【解答】解:(1)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钙Ca(OH)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电离时都产生了氢氧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OH﹣。
(2)A、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均能发生中和反应,均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
B、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去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
C、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不能鉴别。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均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鉴别。
23.(2021秋 海曙区期中)小乐在验证“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已知:①20℃、101KPa时,1体积H2O中最多可溶解1体积CO2,1体积酒精中最多可溶解0.3体积CO2;
②20℃,在酒精中,NaOH易溶,Na2CO3微溶。
(1)利用两套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在第一套装置中注入3mL浓NaOH溶液;在第二套装中注入等量的H2O,振荡试管;当观察到 第一套装置中水沸腾,第二套装置中水不沸腾 (填写现象),可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将3mL浓NaOH溶液注入试管后,观察到注射器自动向左移动,最终注射器中剩余5mL酒精,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物。出现白色沉淀物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碳酸钠微溶于酒精,因此会部分析出 ,与NaOH反应的CO2至少是 10.5 mL(酒精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的总体积等于两者体积之和)。
【解答】解:(1)浓NaOH溶液溶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使装置内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从而造成热水沸腾;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碳酸钠微溶于酒精,因此会出现白色沉淀物,注射器中剩余5mL酒精说明整套装置内CO2体积减小20mL﹣5mL=15mL,酒精溶解15×0.3mL=4.5mL,而进入试管中的酒精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总体积为18mL,说明还有2mLCO2未溶解未反应,另外还有胶头滴管内的3mlL;所以与NaOH反应的CO2至少是20mL﹣4.5mL﹣3mL﹣2mL=10.5mL。
答案为:(1)第一套装置中水沸腾,第二套装置中水不沸腾;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碳酸钠微溶于酒精,因此会部分析出;10.5。
24.(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在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图)。如果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纸袋内的白色固体颗粒黏在一起成为块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纸袋内的物质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块状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同学们猜想该固体有CaO、Ca(OH)2中的一种或两种。你认为还可能有 CaCO3 。
【实验验证】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试管外壁 发热 ,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 样品中一定含有CaO
实验2 将实验1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 二氧化碳 气体。 滤液变浑浊 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
实验3 取少量实验2中的滤渣,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固体全溶,有气泡产生 样品中含有你猜想的物质
【反思评价】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Ca(OH)2,样品中不一定含有Ca(OH)2。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CaO+H2O=Ca(OH)2 。
【拓展应用】(1)若证明实验2滤液中Ca(OH)2的存在,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BC (填字母)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A.稀硝酸 B.酚酞溶液 C.碳酸钠溶液
(2)实验室中,易与空气中某些物质反应的药品更要 密封 保存。
【解答】解:猜想假设:Ca(OH)2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则还可能有碳酸钙;故答案为:CaCO3;
实验验证:实验1:样品中有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则会观察到试管外壁发热;故答案为:发热;
实验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会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则滤液变浑浊,则通入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实验3:滤渣中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加入的盐酸足量,将碳酸钙完全反应,则会观察到固体全溶,有气泡产生;故答案为:固体全溶,有气泡产生;
反思评价:滤液中的氢氧化钙,有可能是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钙,方程式是:CaO+H2O=Ca(OH)2,所以样品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钙;故答案为:CaO+H2O=Ca(OH)2;
拓展应用:(1)证明实验2滤液中Ca(OH)2的存在,
A、硝酸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硝酸钙和水,没有现象;故A错误;
B、因为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酚酞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变红,如果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变红,则有氢氧化钙,反之则没有氢氧化钙;故B正确;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氢氧化钙,则会有沉淀产生;反之,则没有沉淀产生;故D正确;
故答案为:BC;
(2)易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的药品,需要将其与空气隔绝,则要密封保存,故答案为:密封。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5.(2021秋 慈溪市期中)如图所示,关闭阀门K2,缓缓打开阀门K1,氢氧化钠溶液流入平底烧瓶,轻轻振荡,发现溶液仍显红色;然后,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观察到立即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请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溶液中也显碱性,所以溶液仍显红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装置内的气压减小,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
【解答】解:关闭阀门K2,缓缓打开阀门K1,氢氧化钠溶液流入平底烧瓶,轻轻振荡,发现溶液仍显红色;然后,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观察到立即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原因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溶液中也显碱性,所以溶液仍显红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装置内的气压减小,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溶液中也显碱性,所以溶液仍显红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装置内的气压减小,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26.(2021秋 北仑区期中)小明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图1),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小明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图2的实验,他加入的试剂p,结果鸡蛋吐了出来。请判断小明所加试剂p的名称,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鸡蛋被被吞进瓶内和吐出来的原因。
【解答】解: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进入瓶内。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使瓶内压强增大。可以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或稀硫酸,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瓶内的压强增大,蛋被吐出。
故答案为:稀盐酸(或稀硫酸等);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使瓶中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压把鸡蛋压入瓶中;碳酸钠和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使瓶内压强高于外界大气压,瓶内气体将鸡蛋吐了出来。稀盐酸(或稀硫酸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