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3 科学探究专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3 科学探究专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01 10:01:0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 第0章 科学探究专题
一.科学探究的意义(共1小题)
1.(2022秋 海曙区期中)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丙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根据你的观点,最不同意谁的看法(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猜想与事实验证(共2小题)
2.(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鲜花茎秆下切口若被细菌感染,则会大大缩短其保鲜的时间。而研究表明。柚子皮的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否利用柚子皮的提取液来延长鲜花保鲜时间呢?某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
组别 玫瑰花 培养液 添加剂 其他条件
A 5支 1000毫升 10毫升清水 相同且适宜
B 5支 1000毫升 ①
(1)表格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2)为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除了每组不是选用1支而是5支玫瑰花外,还应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为确保玫瑰花保鲜的时间不同由实验变量引起,实验所用玫瑰花的生长状况、品种、开花的时间都应    。
(3)两组相比,若    组玫瑰花保鲜的时间更长,则说明柚子皮的提取液可以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
3.(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疫苗接种被认为是医学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研发的主要阶段包括: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那么如何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呢?
【探究目的】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动物实验】
(1)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B组注射的是    。 (填:“等量清水”或“等量生理盐水”)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    (填“无明显差异”或“有明显差异”),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 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 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    。
(4)【临床试验】疫苗X的生产上市还需要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
(5)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    。 (百分率=个数÷总数×100%)
注: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
分组 志愿者 患病数
疫苗组 10000人 8人
安慰剂组 10000人 160人
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共7小题)
4.(2022秋 鄞州区期中)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表,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项目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甲组 河水 500mL 22℃ 300个 280只
乙组 蒸馏水 500mL 10℃ 300个 90只
A.含有两个变量 B.缺少对照实验
C.蛙卵数过少 D.结果不明显
5.(2022 余姚市期中)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的方法。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A.用望远镜观察户外大猩猩的活动
B.用摄像机高空拍摄老虎追捕猎物的过程
C.科学家用模型干扰的方法,研究雄性三刺鱼的攻击行为
D.在野外察看蚂蚁的取食
6.(2022秋 海曙区期中)学习《科学》,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仔细观察,大胆质疑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D.研究科学要有实证意识
7.(2022秋 象山县校级期中)为了比较苹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 1 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8.(2022秋 慈溪市期中)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常温下,pH<7的溶液显酸性,因此pH<7的雨水一定都是酸雨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此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9.(2022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酗酒危害人体健康,实验人员以水蚤作为实验材料,在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心率影响的实验中,必须人为改变的量(即自变量)是(  )
A.水蚤的大小 B.酒精的浓度 C.水蚤的心率 D.环境温度
10.(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和    ,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共18小题)
11.(2022秋 海曙区校级期中)小海在食品包装中发现了一包脱氧剂,打开包装后发现里面是一些黑色的粉末,小海怀疑这些粉末是铁粉,于是他拿起磁铁靠近粉末,结果粉末被磁铁吸引了。“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属于探究环节里的(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方案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2.(2022秋 慈溪市期中)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13.(2022秋 鄞州区期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各居民小区严格执行出入证制度。某日,细心的小科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如果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物品,疼痛感会大大降低。根据这一现象大家提出的下列科学问题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
A.为什么手有时候疼,有时候不太疼?
B.手的疼痛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C.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14.(2022秋 鄞州区期中)小科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出现在竹林里。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以上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评价与交流 D.建立猜想和假设
15.(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器成功发射。它的主要任务是勘探火星浅层地质结构、空间环境等。收集火星表面的相关数据,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科学问题 B.建立猜想和假设
C.设计研究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16.(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我们从科学课本中已经认识了不少科学家,从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家对自然界的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是(  )
A.科学家就在实验室里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B.科学家就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得出科学结论
C.科学家就在野外考察得出科学结论
D.科学家不断提出新问题,搜集信息,把考察或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经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17.(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器成功发射。它的主要任务是勘探火星浅层地质结构、空间环境等。收集火星表面的相关数据,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科学问题 B.建立猜想和假设
C.设计研究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18.(2021秋 滨江区期末)为了解滨江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19.(2022秋 海曙区期中)丹山赤水是位于宁波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的风景名胜区,村中有很多柿子树。每当晚秋时节,村庄内外,山坡上下,红柿挂满枝头,像悬挂着无数的小红灯笼。柿子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化痰等功效。小科发现买来的柿子还没熟透,还是青色的,一段时间之后柿子就会从未成熟的青色变成红色。怎么能让柿子快点成熟呢?他和学校里的兴趣小组一起进行了以下实验:选取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程度相同、成熟度相似的柿子硬果实70个,分成7组,分别置于不透光的盒内,放置于不同的温度下,经过三天的时间,发现情况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温度/℃ 17 20 23 26 29 32 35
颜色 青色 青黄色 偏黄 有点红 泛橙红 偏红 红色
软硬 硬 硬 偏硬 有点硬 有点软 偏软 很软
查阅资料:柿子越红越软就越熟。
(1)该兴趣小组是研究什么外界因素对柿子果实成熟的影响:   。
(2)该兴趣小组的实验结论是:   。
(3)该兴趣小组的实验中选取的柿子是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硬果实每组7个,而不是每组1个,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
(4)该兴趣小组的实验中选取的柿子是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硬果实,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
20.(2022秋 海曙区期中)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是否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同一种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二: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将两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    。
(2)方案一的实验变量是    ,方案二的实验变量是    。
(3)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科学的是方案    ,原因是该方案符合    原则。
21.(2022秋 鄞州区期中)小科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将经过灭菌处理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按下表设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放在无菌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并得到如下实验现象:
组别 腐生细菌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无 25 第25天落叶还没变化
乙 有 25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
丙 有 35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
(1)该实验的假设是    。
(2)实验前为什么要在落叶上加入蒸馏水?   。
(3)实验时,甲、乙、丙三组所取的落叶应满足的条件是    。
(4)从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22.(2022秋 北仑区期中)一位渔民在长江口打鱼时捞到一头“大死鱼”。它身体呈鱼形,体长3米,背呈浅蓝色,头部有一吻,上下颌有牙齿30颗,眼不发达,头顶有一呼吸孔。解剖体内有一脊柱,有肺、心脏、胃、肝、肠等器官,与人相似,还怀有已死亡的幼体。围观村民们议论纷纷,对这“动物”的类别进行探究。
①提出问题:   ?
②建立假设:Ⅰ村民甲认为此“动物”是鱼类;Ⅱ村民乙认为此“动物”是哺乳类。
③获取证据:村民甲的证据:Ⅰ   ;Ⅱ生活在长江口。村民乙的证据:Ⅰ   ;Ⅱ怀有已死亡的幼体。
④结论:根据上述动物的特征和你学过的知识,你认为    (选填“村民甲”或“村民乙”)的假设是正确的。
23.(2022秋 海曙区期中)生活中常用的消毒液能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有人认为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实际情况是否如此?科学兴趣小组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用水将A品牌消毒液进行稀释,配制出5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分别对七年级5个班的教室进行消毒,并测定杀菌率,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注:图甲中浓度“”表示消毒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100)
(1)科学兴趣小组在测定杀菌率时,需要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逐渐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有同学提出消毒液能杀菌,是不是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呢?科学兴趣小组又对A品牌消毒液的成分进行了资料查询,查询结果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查询结果,他们建议教室消毒液浓度选择为最佳,原因是    。
24.(2022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清明前后,有市民因食用“红心”甘蔗而发生中毒事件。甘蔗出现“红心”现象,是因甘蔗富含糖分和水分,易被节菱孢霉菌、镰刀菌、假丝酵母、枝孢霉、刺黑乌霉等霉菌侵蚀。为确定引起食用“红心”甘蔗中毒的霉菌种类,某微生物研究所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①将从“红心”甘蔗中分离得到的5种霉菌,接种于5组等量的甘蔗汁中。②将5组霉菌培养液和1组甘蔗汁在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5天,备用。
【实验步骤】①喂养实验:将备用的5组霉菌甘蔗汁培养液和1组未接种的甘蔗汁各喂养20组小鼠(每组3只),每次给每只小鼠喂养0.5mL。②统计小鼠中毒组数:若每组3只小鼠中有2只或3只小鼠出现中毒症状,再用备用小鼠重复实验,结果仍有2只或3只小鼠出现中毒症状,确定为中毒组。
【实验数据】毒性试验结果统计表
接种霉菌种类 节菱孢霉菌 镰刀菌 假丝酵母 枝孢霉 刺黑乌霉 无
小鼠中毒组数 12 0 3 0 0 0
与人中毒症状对比 相同 _ 不同 _ _ _
【实验分析及结论】
(1)步骤①用未接种的灭菌甘蔗汁进行实验,目的是    。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食用“红心”甘蔗导致人中毒的霉菌是    。
【知识拓展】进一步研究发现:甘蔗被该霉菌污染后,产生了一种毒素(3﹣硝基丙酸)。高温下不易分解。联系实际,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红心”甘蔗榨汁后饮用
B.不食用发霉变质的面包
C.被黄曲霉素污染的花生加热后食用。
(3)枝孢霉的生殖方式是    ,霉菌与细菌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4)霉菌能将甘蔗汁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25.(2022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夏天吃剩的饭菜很容易变质,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为了使剩饭保留的时间长一些,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进行探究。下面是他的实验过程:取同一餐的剩饭,等量分装到4个相同的耐高温的玻璃杯中,用塑料薄膜将杯口封好,然后分别将4个玻璃杯进行处理:①微波炉中加热1分杀菌;②高压锅盖气阀后10分;③蒸锅水沸腾后10分;④不做任何处理。然后,将上述4个玻璃杯均放在室温的环境中,每天进行观察比较。请你思考并回答:
(1)上述四种处理方式中,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    。
(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杯的杯口封起来是防止    。如果不封,就达不到    的效果了。
26.(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对生物的生活与分布有影响。有同学想了解水分对蚯蚓的生活与分布有无影响,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水分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水分对蚯蚓的生活与分布有影响。
方法步骤:
Ⅰ.制作如图所示装置;
Ⅱ.将20条蚯蚓放到隔离带上,然后盖上鞋盒;
Ⅲ.一段时间后,打开鞋盒盖子,数出两边土壤中的蚯蚓数目,并记录;
Ⅳ.重复步骤Ⅱ和步骤Ⅲ几次;
Ⅴ.根据几次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求出两种土壤中蚯蚓数目的   。
实验结果与结论:
预期结果有三种情况,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明显少于、基本等于或明显多于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若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为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   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则假设成立。
实验分析:
本实验的变量为   。像该实验这样,除了一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实验。
27.(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进入初中后,一些同学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他们的身体有没有伤害呢?初一(6)班高高同学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健康的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其他饲养条件相同。六十天后获得实验数据如图。
(1)实验设置的变量是    
A.电脑游戏种类
B.电脑是否开机
C.大鼠的身体状况
(2)从A图和B图可看出,电脑辐射影响了    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和精子的正常发育。
(3)根据实验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
(4)上述结果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示?   。
28.(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小龙虾喜欢生活在脏污环境中,要用含镉的去污剂来清污,这样会导致小龙虾体内镉严重超标而无法食用。现提供给你正常的饲料和含镉的同种饲料、生长发育状况相近的小白鼠若干,请设计实验探究镉对人的健康是否产生影响。
(1)小龙虾体表有    ,这使得它上陆地生活时能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体现了生物的结构与    适应。
(2)该小组同学将小白鼠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饲喂正常的饲料,乙组饲喂   ,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
(3)长时间观察记录两组小白鼠的健康状况。
(4)若乙组小白鼠病变率显著高于甲组,则探究结论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 第0章 科学探究专题(解析版)
一.科学探究的意义(共1小题)
1.(2022秋 海曙区期中)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丙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根据你的观点,最不同意谁的看法(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答】解:
甲、对待科学规律,需要有怀疑的态度,小小的疑问是科学探究的起因,探究的过程既可以解释疑问,也可能有科学的发现,此观点正确;
乙、科学的发现不在大小,从身边的小事、身边的问题着手同样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此观点正确;
丙、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观察,此观点正确;
丁、偶然的发现可能孕育巨大的发现,但科学的发现不一定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出,此观点错误。故选:D。
二.猜想与事实验证(共2小题)
2.(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鲜花茎秆下切口若被细菌感染,则会大大缩短其保鲜的时间。而研究表明。柚子皮的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否利用柚子皮的提取液来延长鲜花保鲜时间呢?某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
组别 玫瑰花 培养液 添加剂 其他条件
A 5支 1000毫升 10毫升清水 相同且适宜
B 5支 1000毫升 ①
(1)表格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10毫升的柚子皮提取液 。
(2)为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除了每组不是选用1支而是5支玫瑰花外,还应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为确保玫瑰花保鲜的时间不同由实验变量引起,实验所用玫瑰花的生长状况、品种、开花的时间都应  相同 。
(3)两组相比,若  B 组玫瑰花保鲜的时间更长,则说明柚子皮的提取液可以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
【解答】解:(1)(2)能否利用柚子皮的提取液来延长鲜花的时间呢?的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柚子皮的提取液,除有无柚子皮的提取液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表格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10毫升的柚子皮提取液。
(3)“两组相比,若B组玫瑰花保鲜的时间更长”,则说明柚子皮的提取液可以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
3.(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疫苗接种被认为是医学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研发的主要阶段包括: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那么如何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呢?
【探究目的】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动物实验】
(1)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B组注射的是  等量生理盐水 。 (填:“等量清水”或“等量生理盐水”)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  无明显差异 (填“无明显差异”或“有明显差异”),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 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 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  与人的亲缘关系近 。
(4)【临床试验】疫苗X的生产上市还需要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
(5)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  95% 。 (百分率=个数÷总数×100%)
注: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
分组 志愿者 患病数
疫苗组 10000人 8人
安慰剂组 10000人 160人
【解答】解:(1)为了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置对照实验时,应以疫苗X为唯一变量,A组注射疫苗X,则B组作为对照组,注射的应该是等量生理盐水,以维持健康小鼠正常的生理状态。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疫苗X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灵长类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近,身体的生理状态更相似。
(5)安慰剂组患病率=160÷10 000×100%=1.6%,疫苗组患病率=8÷10 000×100%=0.08%,则疫苗保护率=(1.6%﹣0.08%)÷1.6%×100%=95%。
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共7小题)
4.(2022秋 鄞州区期中)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表,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项目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甲组 河水 500mL 22℃ 300个 280只
乙组 蒸馏水 500mL 10℃ 300个 90只
A.含有两个变量 B.缺少对照实验
C.蛙卵数过少 D.结果不明显
【答案】A
【解答】解: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研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要把水温控制相同,不能存在两个变量(水温和水质)。
故选:A。
5.(2022秋 余姚市期中)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的方法。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A.用望远镜观察户外大猩猩的活动
B.用摄像机高空拍摄老虎追捕猎物的过程
C.科学家用模型干扰的方法,研究雄性三刺鱼的攻击行为
D.在野外察看蚂蚁的取食
【答案】C
【解答】解:A、用望远镜观察户外大猩猩的活动,属于观察法,A错误;
B、用摄像机高空拍摄老虎追捕猎物的过程,属于观察法,B错误;
C、科学家用模型干扰的方法,研究雄性三刺鱼的攻击行为,属于实验法,C正确;
D、在野外察看蚂蚁的取食,属于观察法,D错误。
故选:C。
6.(2022秋 海曙区期中)学习《科学》,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仔细观察,大胆质疑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D.研究科学要有实证意识
【答案】C
【解答】解:A.学习科学、探究科学,要善于从身边的问题着手进行质疑、探究,正确;
B.探究科学知识,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质疑,正确;
C.对于科学课程的认识,不要迷信权威,对于书本的知识要抱着科学的态度去学习,不要盲目崇拜,要敢于质疑,错误;
D.实证意识对于学习科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引导对未知事物,进行自主探索与研究,正确。
故选:C。
7.(2022秋 象山县校级期中)为了比较苹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 1 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答】解:控制变量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实验中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同种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蓝色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实验的变量是苹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如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而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多少对此实验没有影响,小烧杯的大小无影响,故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②③;
故选:D。
8.(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常温下,pH<7的溶液显酸性,因此pH<7的雨水一定都是酸雨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此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答案】D
【解答】解:A、常温下,pH<7的溶液显酸性,因此pH<7的雨水不一定都是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故选项推理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D、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故选项推理正确。故选:D。
9.(2022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酗酒危害人体健康,实验人员以水蚤作为实验材料,在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心率影响的实验中,必须人为改变的量(即自变量)是(  )
A.水蚤的大小 B.酒精的浓度 C.水蚤的心率 D.环境温度
【答案】B
【解答】解: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在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心率影响的实验中,不同酒精浓度下,水蚤的心率不同,即变量是酒精浓度。
故选:B。
10.(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观察法 和  实验法 ,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解答】解: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共18小题)
11.(2022秋 海曙区校级期中)小海在食品包装中发现了一包脱氧剂,打开包装后发现里面是一些黑色的粉末,小海怀疑这些粉末是铁粉,于是他拿起磁铁靠近粉末,结果粉末被磁铁吸引了。“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属于探究环节里的(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方案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答案】C
【解答】解: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属于探究环节里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故选:C。
12.(2022秋 慈溪市期中)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答案】D
【解答】解:探究实验其实验结果可能与作出假设不符,这说明作出假设可能不正确;要重新作出假设继续实验,而不应该放弃,更不应该修改实验结果。
故选:D。
13.(2022秋 鄞州区期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各居民小区严格执行出入证制度。某日,细心的小科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如果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物品,疼痛感会大大降低。根据这一现象大家提出的下列科学问题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
A.为什么手有时候疼,有时候不太疼?
B.手的疼痛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C.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答案】D
【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为压强。压力作用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约越小,作用效果越不明显;受力面积越大,压力越不明显。
【解答】解:细心的小科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说明此时压强比较大,压力作用效果明显,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物品,疼痛感会大大降低,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
故选:D。
14.(2022秋 鄞州区期中)小科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出现在竹林里。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以上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评价与交流 D.建立猜想和假设
【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解:小科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的啃起来是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过程。
故答案为:B。
15.(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器成功发射。它的主要任务是勘探火星浅层地质结构、空间环境等。收集火星表面的相关数据,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科学问题 B.建立猜想和假设
C.设计研究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收集火星表面的相关数据,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选:D。
16.(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我们从科学课本中已经认识了不少科学家,从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家对自然界的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是(  )
A.科学家就在实验室里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B.科学家就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得出科学结论
C.科学家就在野外考察得出科学结论
D.科学家不断提出新问题,搜集信息,把考察或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经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
【解答】解:科学探究是发现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科学家们进行科学探究时,是不断提出新问题,把得到的各种线索搜集起来;开展科学实验;进行分析、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故选:D。
17.(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器成功发射。它的主要任务是勘探火星浅层地质结构、空间环境等。收集火星表面的相关数据,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科学问题 B.建立猜想和假设
C.设计研究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解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收集火星表面的相关数据,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选:D。
18.(2021秋 滨江区期末)为了解滨江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一收集事实与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解答】解: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个过程属于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9.(2022秋 海曙区期中)丹山赤水是位于宁波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的风景名胜区,村中有很多柿子树。每当晚秋时节,村庄内外,山坡上下,红柿挂满枝头,像悬挂着无数的小红灯笼。柿子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化痰等功效。小科发现买来的柿子还没熟透,还是青色的,一段时间之后柿子就会从未成熟的青色变成红色。怎么能让柿子快点成熟呢?他和学校里的兴趣小组一起进行了以下实验:选取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程度相同、成熟度相似的柿子硬果实70个,分成7组,分别置于不透光的盒内,放置于不同的温度下,经过三天的时间,发现情况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温度/℃ 17 20 23 26 29 32 35
颜色 青色 青黄色 偏黄 有点红 泛橙红 偏红 红色
软硬 硬 硬 偏硬 有点硬 有点软 偏软 很软
查阅资料:柿子越红越软就越熟。
(1)该兴趣小组是研究什么外界因素对柿子果实成熟的影响: 温度 。
(2)该兴趣小组的实验结论是: 温度能影响柿子成熟的快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柿子成熟得越快 。
(3)该兴趣小组的实验中选取的柿子是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硬果实每组7个,而不是每组1个,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
(4)该兴趣小组的实验中选取的柿子是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硬果实,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控制单一变量 。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的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该实验中将柿子放置于不同的温度下,从实验的表格中也可以分析出,该探究实验中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该小组研究的是温度对柿子果实成熟的影响。
(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柿子成熟得越快。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温度能影响柿子成熟的快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柿子成熟得越快。
(3)实验对象的数量过少,会由于自身的偶然性等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每组选多个柿子进行实验而不是一个柿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4)该兴趣小组的实验中选取的柿子是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硬果实,是为了控制除温度以外的其他变量都相同,是控制单一变量法的应用。
20.(2022秋 海曙区期中)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是否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同一种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二: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将两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  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不具有)分解作用 。
(2)方案一的实验变量是  细菌 ,方案二的实验变量是  细菌和落叶类型 。
(3)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科学的是方案  一 ,原因是该方案符合  单一变量 原则。
【分析】(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的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是否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实验,所以此探究实验的问题是细菌对植物遗体是否具有分解作用。假设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所以根据问题可作出假设: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不具有)分解作用;
(2)方案一中,除了是否接种细菌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变量是有无细菌;方案二中,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一组接种细菌,一组不接种细菌,实验变量是:细菌和落叶类型。
(3)较科学的是方案一,因为此实验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是否具有分解作用,细菌是唯一变量,除细菌以外的其他因素都应保持相同。方案二不科学,因为有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21.(2022秋 鄞州区期中)小科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将经过灭菌处理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按下表设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放在无菌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并得到如下实验现象:
组别 腐生细菌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无 25 第25天落叶还没变化
乙 有 25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
丙 有 35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
(1)该实验的假设是  温度会影响腐生细菌对落叶的分解 。
(2)实验前为什么要在落叶上加入蒸馏水?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水分 。
(3)实验时,甲、乙、丙三组所取的落叶应满足的条件是  大小、生长部位及生长状况都相同 。
(4)从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一定的温度会影响腐生细菌的分解作用 。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由题意知道:该实验的假设是温度会影响腐生细菌对落叶的分解;
(2)实验前要在落叶上加入蒸馏水是因为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水分;
(3)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三组所取的落叶应选自大小、生长部位及生长状况都相同;
(4)实验结果预测:经过一段时间后,乙组的树叶第25天腐烂,丙组的树叶第18天腐烂,说明一定的温度会影响腐生细菌的分解作用。
22.(2022秋 北仑区期中)一位渔民在长江口打鱼时捞到一头“大死鱼”。它身体呈鱼形,体长3米,背呈浅蓝色,头部有一吻,上下颌有牙齿30颗,眼不发达,头顶有一呼吸孔。解剖体内有一脊柱,有肺、心脏、胃、肝、肠等器官,与人相似,还怀有已死亡的幼体。围观村民们议论纷纷,对这“动物”的类别进行探究。
①提出问题: 这“动物”到底属于哪类动物 ?
②建立假设:Ⅰ村民甲认为此“动物”是鱼类;Ⅱ村民乙认为此“动物”是哺乳类。
③获取证据:村民甲的证据:Ⅰ 身体呈鱼形 ;Ⅱ生活在长江口。村民乙的证据:Ⅰ 有肺等器官 ;Ⅱ怀有已死亡的幼体。
④结论:根据上述动物的特征和你学过的知识,你认为  村民乙 (选填“村民甲”或“村民乙”)的假设是正确的。
【分析】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哺乳动物具有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等特征,分析作答。
【解答】解:①提出问题:这“动物”到底属于哪类动物?
②建立假设:Ⅰ村民甲认为此“动物”是鱼类;Ⅱ村民乙认为此“动物”是哺乳类;
③获取证据:村民甲的证据:Ⅰ身体呈鱼形,Ⅱ生活在水中。
村民乙的证据:Ⅰ有肺、心脏、胃、肝、肠等器官,与人相似,Ⅱ怀有已死亡的幼体说明该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
④结论:该动物具有用肺呼吸、胎生的特征,所以判断为哺乳动物,认为村民乙的假设是正确的。
23.(2022秋 海曙区校级期中)生活中常用的消毒液能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有人认为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实际情况是否如此?科学兴趣小组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用水将A品牌消毒液进行稀释,配制出5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分别对七年级5个班的教室进行消毒,并测定杀菌率,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注:图甲中浓度“”表示消毒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100)
(1)科学兴趣小组在测定杀菌率时,需要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出现偶然性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 ,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逐渐  增加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有同学提出消毒液能杀菌,是不是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呢?科学兴趣小组又对A品牌消毒液的成分进行了资料查询,查询结果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查询结果,他们建议教室消毒液浓度选择为最佳,原因是  消毒液浓度为1/200,杀菌效果较好,同时也可以及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出现偶然性。
(2)该实验中,探究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对教室消毒效果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变量是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据柱状图可见:随着A品牌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增加。
(3)通过分析图甲实验结果和图乙的查询结果,建议教室消毒液浓度选择1/200为最佳,原因是消毒液浓度为1/200,杀菌效果较好,同时也可以及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24.(2022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清明前后,有市民因食用“红心”甘蔗而发生中毒事件。甘蔗出现“红心”现象,是因甘蔗富含糖分和水分,易被节菱孢霉菌、镰刀菌、假丝酵母、枝孢霉、刺黑乌霉等霉菌侵蚀。为确定引起食用“红心”甘蔗中毒的霉菌种类,某微生物研究所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①将从“红心”甘蔗中分离得到的5种霉菌,接种于5组等量的甘蔗汁中。②将5组霉菌培养液和1组甘蔗汁在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5天,备用。
【实验步骤】①喂养实验:将备用的5组霉菌甘蔗汁培养液和1组未接种的甘蔗汁各喂养20组小鼠(每组3只),每次给每只小鼠喂养0.5mL。②统计小鼠中毒组数:若每组3只小鼠中有2只或3只小鼠出现中毒症状,再用备用小鼠重复实验,结果仍有2只或3只小鼠出现中毒症状,确定为中毒组。
【实验数据】毒性试验结果统计表
接种霉菌种类 节菱孢霉菌 镰刀菌 假丝酵母 枝孢霉 刺黑乌霉 无
小鼠中毒组数 12 0 3 0 0 0
与人中毒症状对比 相同 _ 不同 _ _ _
【实验分析及结论】
(1)步骤①用未接种的灭菌甘蔗汁进行实验,目的是  作对照 。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食用“红心”甘蔗导致人中毒的霉菌是  节菱孢霉菌 。
【知识拓展】进一步研究发现:甘蔗被该霉菌污染后,产生了一种毒素(3﹣硝基丙酸)。高温下不易分解。联系实际,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B 。
A.“红心”甘蔗榨汁后饮用
B.不食用发霉变质的面包
C.被黄曲霉素污染的花生加热后食用。
(3)枝孢霉的生殖方式是  孢子生殖 ,霉菌与细菌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霉菌具有成形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
(4)霉菌能将甘蔗汁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 者。
【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
【解答】解:(1)步骤①用未接种的灭菌甘蔗汁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目的是作对照。
(2)根据“毒性试验结果统计表”与人中毒症状对比,小鼠中毒组数最多,可以判断:食用“红心”甘蔗导致人中毒的霉菌是节菱孢霉菌。甘蔗被节菱孢霉菌污染后,产生了一种毒素(3﹣硝基丙酸)。该毒素与黄曲霉系一样:高温下不易分解。因此食品被节菱孢霉菌污染后,毒素仍然存在,不食用发霉变质的面包是正确的。
(3)枝孢霉属于真菌,枝孢霉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霉菌与细菌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霉菌具有成形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霉菌能将甘蔗汁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5.(2022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夏天吃剩的饭菜很容易变质,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为了使剩饭保留的时间长一些,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进行探究。下面是他的实验过程:取同一餐的剩饭,等量分装到4个相同的耐高温的玻璃杯中,用塑料薄膜将杯口封好,然后分别将4个玻璃杯进行处理:①微波炉中加热1分杀菌;②高压锅盖气阀后10分;③蒸锅水沸腾后10分;④不做任何处理。然后,将上述4个玻璃杯均放在室温的环境中,每天进行观察比较。请你思考并回答:
(1)上述四种处理方式中,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  ② 。
(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杯的杯口封起来是防止  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玻璃杯中 。如果不封,就达不到  灭菌 的效果了。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存能力很强,只有在高温下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彻底杀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①加热时间太短;②高温且时间较长,可以杀死绝大多数细菌;③温度低;④没有进行灭菌处理;因此灭菌时②的处理方式最好。
(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杯的杯口封起来之后再做灭菌处理,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入玻璃杯中。如果不封口,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进入玻璃杯中,就达不到灭菌的效果了。
26.(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对生物的生活与分布有影响。有同学想了解水分对蚯蚓的生活与分布有无影响,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水分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水分对蚯蚓的生活与分布有影响。
方法步骤:
Ⅰ.制作如图所示装置;
Ⅱ.将20条蚯蚓放到隔离带上,然后盖上鞋盒;
Ⅲ.一段时间后,打开鞋盒盖子,数出两边土壤中的蚯蚓数目,并记录;
Ⅳ.重复步骤Ⅱ和步骤Ⅲ几次;
Ⅴ.根据几次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求出两种土壤中蚯蚓数目的 平均值 。
实验结果与结论:
预期结果有三种情况,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明显少于、基本等于或明显多于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若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为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 明显多于 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则假设成立。
实验分析:
本实验的变量为 水分 。像该实验这样,除了一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对照 实验。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的变量是水,结果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明显多于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说明蚯蚓适于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
27.(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进入初中后,一些同学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他们的身体有没有伤害呢?初一(6)班高高同学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健康的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其他饲养条件相同。六十天后获得实验数据如图。
(1)实验设置的变量是  B 
A.电脑游戏种类
B.电脑是否开机
C.大鼠的身体状况
(2)从A图和B图可看出,电脑辐射影响了  乙 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和精子的正常发育。
(3)根据实验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他们的身体有伤害 。
(4)上述结果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示? 不要长时间在开机的电脑前打游戏 。
【分析】1、对照实验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因素的影响或是确定影响结果的因素就是实验的研究对象,再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它除了原实验本身改变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与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异同,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2、电脑辐射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
【解答】解:(1)将健康的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周组数量相同,饲养条件相同,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因此变量是电脑是否开机,故选:B;
(2)A图:大鼠体重增长量甲组高于乙组,B图:大鼠精子畸形率甲组远远低于乙组,可以看出电脑辐射影响了乙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和精子的正常发育;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他们的身体有伤害;
(4)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不要长时间在开机的电脑前打游戏。
28.(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小龙虾喜欢生活在脏污环境中,要用含镉的去污剂来清污,这样会导致小龙虾体内镉严重超标而无法食用。现提供给你正常的饲料和含镉的同种饲料、生长发育状况相近的小白鼠若干,请设计实验探究镉对人的健康是否产生影响。
(1)小龙虾体表有  外骨骼 ,这使得它上陆地生活时能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体现了生物的结构与  功能 适应。
(2)该小组同学将小白鼠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饲喂正常的饲料,乙组饲喂 等量的含镉的同种饲料 ,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
(3)长时间观察记录两组小白鼠的健康状况。
(4)若乙组小白鼠病变率显著高于甲组,则探究结论为  镉对人的健康有不利影响 。
【分析】(1)小龙虾属于节肢动物,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1)小龙虾体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这使得它上陆地生活时能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体现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适应。
(2)本实验的变量是:镉的有无。所以,该小组同学将小白鼠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饲喂正常的饲料,乙组饲喂等量的含镉的同种饲料,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
(4)若乙组小白鼠病变率显著高于甲组,则探究结论为镉对人的健康有不利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