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第1章 地球上的生物 期中真题(解析版)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共4小题)
1.(2022秋 余姚市期中)观察发现,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针对这一现象,某同学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①早上,将牵牛花分为A和B两组;②A组放在阳光下,B组进行遮光处理,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③中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A组为紫色,B组为红色。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提出的问题可能为“牵牛花花瓣的颜色变化与光照有关”
B.实验前,A,B两组牵牛花要保证长势相同且均为红花
C.该实验的变量为光照时间,实验组为A组
D.由该实验可知“植物花瓣的颜色都受光照影响”
【答案】B
【解答】解:A、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提出问题为“花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A错误。
B、为保证变量唯一,实验前,选取两组生长状况相同,且均开红花的牵牛花,B正确。
C、A组放在阳光下,B组遮光处理,A、B形成一组对照实验,设计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A组为对照组,C错误。
D、A组放在阳光下,实验现象:A组为紫色,B组遮光处理,B组为红色,因此实验中设置A、B两组的目的是对照,得出的结论是:花瓣颜色变化和光照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
2.(2022秋 象山县校级期中)我国第38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雪龙”船于2022年4月26日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行程33万余海里。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显示,南极的雪竟变成了绿色和红色。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是微型藻类繁殖的结果。据此推测,导致南极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答案】A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皑皑白雪中出现了大片绿色和红色,造成这一现象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因此,导致南极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故选:A。
3.(2022秋 象山县校级期中)神农架生长着一种名为“神农香菊”的野菊花,能发出迷人的芳香。有人尝试把它移栽到别的地方,却发现它的香气消失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改变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能适应环境
【答案】C
【解答】解: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这是因为其他地方与神农架的水分、土壤、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故选:C。
4.(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某市盛产柑橘,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以上,1月平均气温5℃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温度、水分、光照等 (写两个即可)。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种植环境 产量 个体大小 甜度分析
A组30株 150m朝南坡地 84kg 小 不甜,酸味重
B组30株 300m朝南坡地 102kg 最大 甜
C组30株 450m朝南坡地 91kg 大 甜,略带酸
①选择90株柑橘苗,把它们 平均 分成三组。
②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水、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③对收获的果实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
a.选取每组30株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
b.从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得知,柑橘适宜种植在 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 。
c.由此实验可得出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环境影响生物 。
【解答】解:(1)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以上,1月平均气温5℃以上,说明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柑橘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说明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水分。所以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光照等。
(2)①为了遵循对照实验变量唯一的原则,由表可知:选择90株柑橘苗,把它们平均分成三组。
③a.如果在实验中都用一棵柑橘苗,则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不可靠,选择30株柑橘苗进行实验就是为了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b.该实验的变量是海拔高度,种植环境是150m朝南坡地时,柑橘的产量低、个体小、不甜、酸味重(品质不好);种植环境是300m朝南坡地时,柑橘的产量最高、个体最大、甜(品质最好);种植环境是450m朝南坡地时,柑橘的产量较高、个体大、甜、略带酸(品质较好)。比较实验结果可知,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适合柑橘的生长。
c.由此实验可知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有影响,据此得出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共15小题)
5.(2022秋 余姚市期中)草原上,一只野兔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野兔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C.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答案】A
【解答】解:草原上、一只野兔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是野兔为躲避老鹰捕食而做出的应激性反应。所以着体现的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A正确。故选:A。
6.(2022秋 慈溪市期中)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白熊毛色纯白;毛毛虫具有鲜艳的色彩。这三种现象分别为( )
A.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B.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C.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D.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答案】A
【解答】解:南美洲鲈鱼形似败叶,在形态上模拟的是另一种生物,从而欺瞒捕猎者远离自身,属于拟态;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白熊毛色纯白,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是为了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毛毛虫具有鲜艳的色彩,目的是威慑、警告其他动物不要靠近自身,属于警戒色。可见A正确。故选:A。
7.(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答案】B
【解答】解: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水葫芦”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表明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
水葫芦后,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加上缺少消费者,因此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其水面被水葫芦无情地侵占,湖中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面临灭绝;16种高等植物到20世纪90年代只剩下3种,这属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威胁了生物的多样性。表明生物又能影响环境。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8.(2022秋 北仑区期中)下列描述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中错误的是( )
A.白天,沙漠中的蝎子把自己藏在深沙里以躲避高温的环境
B.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或树枝,不易被天敌发现
C.蝙蝠具有良好的视觉,以适应夜间光线不足的问题
D.萤火虫利用发光作为夜间求偶的信号
【答案】C
【解答】解:A、白天,沙漠表面的温度很高,沙漠中的蝎子把自己藏在深沙里以躲避高温的环境,这是蝎子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A正确。
B、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或树枝,可以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很好地保护了自己,这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B正确。
C、蝙蝠没有很好的视觉,它主要依靠回声定位功能来适应夜间光线不足的问题,C错误。
D、萤火虫利用发光作为夜间求偶的讯号,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方式。
9.(2022秋 余姚市期中)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鸟类的前肢变成翼 B.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C.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D.新疆的哈密瓜比较甜
【答案】B
【解答】解:A、鸟类前肢转化为翼,为飞行器官,有利于空中飞行,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A错误。
B、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正确。
C、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错误。
D、新疆哈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光照强烈,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糖分多;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糖分少,因此新疆的哈密瓜比较甜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错误。
故选:B。
10.(2022秋 余姚市期中)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
A.沙漠中的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B.蚯蚓改良土壤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答案】B
【解答】解:A、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的多,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荒漠环境,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B、蚯蚓的粪便可提高土壤肥力,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松软,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C、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企鹅胸部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环境,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D、竹节虫的形态、体色与树枝非常相似,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可见B与其他三项不同。故选:B。
11.(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毛色纯白,生活在热带的树蛙有很醒目的暗棕色,带蓝色斑点,南美天蛾静止时身体就像着生地衣的树枝,这四种现象是( )
A.保护色 拟态 保护色 警戒色 B.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保护色
C.拟态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D.拟态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答案】D
【解答】解: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鲈鱼的形态和败叶相似,属于拟态;
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毛色纯白,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目的是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
生活在热带的树蛙有很醒目的暗棕色,带蓝色斑点,具有鲜艳的色斑,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
南美天蛾静止时身体就像着生地衣的树枝,天蛾的形态和地衣的树枝相似,属于拟态。
12.(2022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峰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答案】C
【解答】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棉铃虫结茧化蛹来保护自身,金小蜂借此机会成功地将自己的卵产于棉铃虫蛹的体内使之死亡。表明棉铃虫对环境的适应是有限的,是相对的。
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休眠,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B、响尾蛇尾部发出声音,是响尾蛇适应环境的表现;
C、雷鸟在降雪前已换上了白羽毛,容易被发现是相对适应环境的表现;
D、振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是一种适应现象;
故选:C。
【点评】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和意义去分析。
13.(2022秋 鄞州区期中)寒冷地区的雷鸟,其羽毛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呈白色,春夏时羽毛换为灰或褐色。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考虑,下列与此现象不同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疏松肥沃
B.竹节虫形似竹节适宜隐藏
C.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变换体色
D.绵羊冬季绒毛多,夏季绒毛少
【答案】A
【解答】解: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疏松肥沃,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符合题意;
B、竹节虫形似竹节适宜隐藏,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C、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变换体色,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绵羊冬季绒毛多,夏季绒毛少,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4.(2022秋 海曙区期中)自然界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C.槐树与松树一样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答案】C
【解答】解: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蒸腾作用能散失水分,带走热量,降低温度,落叶能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寒冷干旱的适应。
而松树却郁郁葱葱:松树的叶呈针形,蒸腾作用弱,也能适应寒冷的环境,因此郁郁葱葱。
故选:C。
15.(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竹节虫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这样就有利于( )
A.躲避天敌,也有利于捕捉食物
B.生长发育,并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C.捕捉食物,但不利于躲避天敌
D.躲避天敌,但不利于捕捉食物
【答案】A
【解答】解: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竹节虫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这样就有利于躲避天敌,也有利于捕捉食物,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故选:A。
16.(2022秋 海曙区期中)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茎,而叶呈针状。这种结构有利于它 减少 (填“增大”或“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从而能适应在 干旱缺水 的自然条件并存活下来;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 深海 环境的表现。
【解答】解: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它具有粗大的茎,而叶呈针状。这种结构有利于它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能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其生活在深海中,光线很暗,所以它的结构是适应深海环境的表现。
故答案为:减少;干旱缺水;深海。
17.(2022秋 象山县校级期中)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是对 昆虫传粉 环境的适应。鱼类用 鳃 呼吸,用鳍游泳以适应水中生活。植物为了适应陆地生活,茎有各自的特点,如葡萄: 攀缘 茎。
【解答】解: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是对昆虫传粉环境的适应。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是: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呈流线型。葡萄的茎幼小时较为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属于攀缘茎,适应陆地生活。
故答案为:昆虫传粉;鳃;攀缘。
18.(2022秋 鄞州区期中)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是适应 昆虫传粉 环境的表现;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 深海 环境表现。有些植物秋季落叶是对 寒冷 环境的适应。
【解答】解:虫媒花是指以昆虫为媒介进行传粉方式的花,虫媒花依靠昆虫传送花粉,一般花冠大而显著,具有鲜艳的颜色;有香气或蜜腺;花粉粒较大,有黏性;花粉有丰富的营养等,因此植物具有艳丽的花主要是适应昆虫传粉环境的表现;深海是缺光的环境,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深海;有些植物秋季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19.(2022秋 海曙区期中)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
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 ③ (填序号,下同);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⑤⑥ ;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①④ ;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② 。
【解答】解: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与飞行生活相适应;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便于呼吸,这些都是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分的散失,与干旱环境相适应;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都是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故答案为:③;⑤⑥;①④;②
三.陆生动物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共5小题)
20.(2022秋 海曙区校级期中)以下有关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蒲公英的种子像降落伞,能借助风力传播到远方
B.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输送
C.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翼,以适应空中飞行
D.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四肢底部有厚皮,可以适于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
【答案】D
【解答】解:A、蒲公英的果实具有伞状的细毛,能像降落伞一样飘到各处,A正确。
B、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输送,B正确。
C、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翼,能够减少空气中的阻力,利用飞行,C正确。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骆驼四肢底部有厚皮可以防止被高温的沙子烫伤;驼峰内贮有较多的脂肪,分解后产生水和能量,它的体内有三个胃,第一个胃能贮水,是储存水分,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D错误。故选:D。
21.(2021秋 镇海区期末)宁波大学校园内有一片“白鹭林”,因栖息有大量白鹭而闻名。白鹭是一种涉禽,既能涉水取食,又能自由飞行。下列不属于白鹭适于飞行的特征的是( )
A.身体呈流线型 B.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C.前肢变成翼 D.腿部细长且不具羽毛
【答案】D
【解答】解:A、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适于飞行,A不符合题意。
B、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完成鸟的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以便产生更多的能量来飞行,B不符合题意。
C、鸟类的前肢变成翼,有大型的正羽,排成扇形,适于飞行,C不符合题意。
D、腿部细长且不具羽毛与飞行生物无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22.(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 )
①前肢变成翼 ②长骨中空 ③胸肌发达 ④体温恒定 ⑤有气囊 ⑥有复杂的繁殖行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答】解:①前肢变成翼,生有羽毛,展开呈扇面形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有利于扇动空气,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①正确。
②长骨中空,可减轻身体的重量,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②正确;
③胸肌发达为飞行生活提供动力,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③正确;
④鸟类体温恒定,其它动物也具有的特点,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无关,④错误;
⑤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能为鸟类的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⑤正确;
⑥鸟类有复杂的繁殖行为,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无关,⑥错误,可见①②③⑤正确。故选:A。
23.(2022秋 象山县校级期中)下列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是( )
①蝙蝠; ②青蛙;③丹顶鹤; ④家兔; ⑤鲫鱼; ⑥扬子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答案】B
【分析】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为恒温动物,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解: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③丹顶鹤属于鸟类,①蝙蝠④家兔是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
而扬子鳄是爬行动物,金鱼属于鱼类,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
故选:B。
24.(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在非洲的雨林中,生活着一种飞鼠,体表长有皮毛,前肢和身体之间有薄膜相连;会在空中滑翔,体温恒定;胎生小飞鼠,靠母乳哺育长大.根据以上信息,试判断飞鼠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哪一类?( )
A.鸟类 B.两栖类 C.哺乳类 D.爬行类
【答案】C
【分析】哺乳动物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胎生.
【解答】解:飞鼠体表长有皮毛,体温恒定,胎生。小飞鼠靠母乳哺育长大。而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因此飞鼠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故选:C。
四.水生动物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共3小题)
25.(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鱼在水中游泳时,即使视线不好,也能顺利躲开礁石,这是因为( )
A.嗅觉在起作用 B.侧线在起作用
C.听觉在起作用 D.视觉在起作用
【答案】B
【分析】主要考查的是鱼能在水中生活绕过障碍物的结构是侧线,适于在水中生活。
【解答】解:在鱼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是鱼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因此鱼在水中游泳时,即使视线不好,也能顺利躲开礁石,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26.“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由于人们对鲨鱼“鱼翅”的大量食用,目前全球有八种鲨鱼濒临灭绝。其实“鱼翅”营养价值不及猪皮,鲨鱼的“鱼翅”,实际上是运动器官 鳍 。
【答案】鳍。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解答】解:鲨鱼属于鱼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鲨鱼翅在民间通常以“鱼翅”简称。鱼翅是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鱼翅由鲨鱼的背、胸、腹、尾等处的鳍翅切成丝干制而成,所以鲨鱼的“鱼翅”,实际上是运动器官鳍。
故答案为:鳍。
27.(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余姚的姚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水质清澈,成群的鱼虾畅游其中……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排放,使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还“绿水绕姚城”的美景,余姚市市政府已开始全面整治。专家介绍,投放合适的鱼类是净化水质的重要一环,比如投放主要以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物的鲫鱼、鲢鱼,在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鲫鱼、鲢鱼属于 脊椎 (选填“脊椎”或“无脊椎”)动物。
(2)“鱼儿离不开水”说明 水 是鱼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
(3)鱼特有的运动器官是 鳍 ,呼吸器官是 鳃 。
【解答】解:(1)鲫鱼、鲢鱼的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鱼儿离不开水”,鱼必须呼吸水中的氧气,说明了水是鱼虾等水生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
(3)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鱼生活在水中,吸收水中的溶解氧,用鳃呼吸,鳃为鱼的呼吸器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第1章 地球上的生物 期中真题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共4小题)
1.(2022秋 余姚市期中)观察发现,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针对这一现象,某同学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①早上,将牵牛花分为A和B两组;②A组放在阳光下,B组进行遮光处理,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③中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A组为紫色,B组为红色。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提出的问题可能为“牵牛花花瓣的颜色变化与光照有关”
B.实验前,A,B两组牵牛花要保证长势相同且均为红花
C.该实验的变量为光照时间,实验组为A组
D.由该实验可知“植物花瓣的颜色都受光照影响”
2.(2022秋 象山县校级期中)我国第38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雪龙”船于2022年4月26日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行程33万余海里。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显示,南极的雪竟变成了绿色和红色。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是微型藻类繁殖的结果。据此推测,导致南极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3.(2022秋 象山县校级期中)神农架生长着一种名为“神农香菊”的野菊花,能发出迷人的芳香。有人尝试把它移栽到别的地方,却发现它的香气消失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改变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能适应环境
4.(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某市盛产柑橘,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以上,1月平均气温5℃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写两个即可)。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种植环境 产量 个体大小 甜度分析
A组30株 150m朝南坡地 84kg 小 不甜,酸味重
B组30株 300m朝南坡地 102kg 最大 甜
C组30株 450m朝南坡地 91kg 大 甜,略带酸
①选择90株柑橘苗,把它们 分成三组。
②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水、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③对收获的果实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
a.选取每组30株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b.从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得知,柑橘适宜种植在 。
c.由此实验可得出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共15小题)
5.(2022秋 余姚市期中)草原上,一只野兔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野兔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C.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6.(2022秋 慈溪市期中)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白熊毛色纯白;毛毛虫具有鲜艳的色彩。这三种现象分别为( )
A.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B.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C.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D.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7.(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8.(2022秋 北仑区期中)下列描述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中错误的是( )
A.白天,沙漠中的蝎子把自己藏在深沙里以躲避高温的环境
B.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或树枝,不易被天敌发现
C.蝙蝠具有良好的视觉,以适应夜间光线不足的问题
D.萤火虫利用发光作为夜间求偶的信号
9.(2022秋 余姚市期中)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鸟类的前肢变成翼
B.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C.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D.新疆的哈密瓜比较甜
10.(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
A.沙漠中的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B.蚯蚓改良土壤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11.(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毛色纯白,生活在热带的树蛙有很醒目的暗棕色,带蓝色斑点,南美天蛾静止时身体就像着生地衣的树枝,这四种现象是( )
A.保护色 拟态 保护色 警戒色 B.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保护色
C.拟态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D.拟态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12.(2022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峰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13.(2022秋 鄞州区期中)寒冷地区的雷鸟,其羽毛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呈白色,春夏时羽毛换为灰或褐色。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考虑,下列与此现象不同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疏松肥沃
B.竹节虫形似竹节适宜隐藏
C.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变换体色
D.绵羊冬季绒毛多,夏季绒毛少
14.(2022秋 海曙区期中)自然界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C.槐树与松树一样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15.(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竹节虫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这样就有利于( )
A.躲避天敌,也有利于捕捉食物
B.生长发育,并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C.捕捉食物,但不利于躲避天敌
D.躲避天敌,但不利于捕捉食物
16.(2022秋 海曙区期中)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茎,而叶呈针状。这种结构有利于它 (填“增大”或“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从而能适应在 的自然条件并存活下来;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 环境的表现。
17.(2022秋 象山县校级期中)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是对 环境的适应。鱼类用 呼吸,用鳍游泳以适应水中生活。植物为了适应陆地生活,茎有各自的特点,如葡萄: 茎。
18.(2022秋 鄞州区期中)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是适应 环境的表现;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 环境表现。有些植物秋季落叶是对 环境的适应。
19.(2022秋 海曙区期中)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
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
三.陆生动物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共5小题)
20.(2022秋 海曙区校级期中)以下有关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蒲公英的种子像降落伞,能借助风力传播到远方
B.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输送
C.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翼,以适应空中飞行
D.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四肢底部有厚皮,可以适于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
21.(2021秋 镇海区期末)宁波大学校园内有一片“白鹭林”,因栖息有大量白鹭而闻名。白鹭是一种涉禽,既能涉水取食,又能自由飞行。下列不属于白鹭适于飞行的特征的是( )
A.身体呈流线型 B.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C.前肢变成翼 D.腿部细长且不具羽毛
22.(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 )
①前肢变成翼 ②长骨中空 ③胸肌发达 ④体温恒定 ⑤有气囊 ⑥有复杂的繁殖行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
23.(2022秋 象山县校级期中)下列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是( )
①蝙蝠; ②青蛙;③丹顶鹤; ④家兔; ⑤鲫鱼; ⑥扬子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24.(2022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在非洲的雨林中,生活着一种飞鼠,体表长有皮毛,前肢和身体之间有薄膜相连;会在空中滑翔,体温恒定;胎生小飞鼠,靠母乳哺育长大.根据以上信息,试判断飞鼠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哪一类?( )
A.鸟类 B.两栖类 C.哺乳类 D.爬行类
四.水生动物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共3小题)
25.(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鱼在水中游泳时,即使视线不好,也能顺利躲开礁石,这是因为( )
A.嗅觉在起作用 B.侧线在起作用
C.听觉在起作用 D.视觉在起作用
26.“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由于人们对鲨鱼“鱼翅”的大量食用,目前全球有八种鲨鱼濒临灭绝。其实“鱼翅”营养价值不及猪皮,鲨鱼的“鱼翅”,实际上是运动器官 。
27.(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余姚的姚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水质清澈,成群的鱼虾畅游其中……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排放,使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还“绿水绕姚城”的美景,余姚市市政府已开始全面整治。专家介绍,投放合适的鱼类是净化水质的重要一环,比如投放主要以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物的鲫鱼、鲢鱼,在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鲫鱼、鲢鱼属于 (选填“脊椎”或“无脊椎”)动物。
(2)“鱼儿离不开水”说明 是鱼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
(3)鱼特有的运动器官是 ,呼吸器官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