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4课
目录
01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02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0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课程标准:掌握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学习任务一:根据教材内容,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春秋战国
三国魏晋南北朝
北宋
明朝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
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学习任务二:根据教材内容,梳理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主要影响。
重要变法和改革 背景 主要内容 主要影响
商鞅 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 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兴起变法
内容
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社会管理: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确立土地私有制
确立官僚制度
加强君主集权
封建经济
封建制度
影响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
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促进社会转型,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
背景
西晋南北朝各族间征伐不断,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内容
整顿吏治
恢复经济
加强集权
促进交融
确立新制
影响
巩固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加快北方民族交融,缩小南北差距,促进统一
少数民族调整政策的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期冯太后改革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后期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内容
影响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袭扰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改革官僚机构失败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是用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保甲法、将兵法
初期取得显著成效
涉及面广、阻力大、措施欠当,最后失败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政策的调整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明·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赖奸徒窜入其中激而构扇之,
背景
内容
影响
张居正改革
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杂征
田赋
徭役
一条鞭法
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缓解封建统治危机
除一条鞭法,其他的改革全部废止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政策的调整
活动探究
探究古代变法改革的历史规律,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背景 性质 效果 结局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统治危机
统治危机
促进奴隶制向封建制
转型的改革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封建地主阶级为
克服封建统治危机
进行的改革
为秦统一奠基
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基
促进民族交融
增加了政府收入
短暂缓解统治危机
商君虽死,
秦法未败
遭到鲜卑贵族反对
王安石被罢职,
改革失败
张居正死后鞭尸
改革被废
活动探究
探究古代变法改革的历史规律,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长治久安的手段;是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修补或完善。
改革必然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有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学习任务三:根据所学知识,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中国近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1900-1901)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洋务运动
(1860-1890年代)
义和团运动
(1899-1900)
辛亥革命(1911)
中华民国(1912)
学习任务四:根据教材内容,梳理中国近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主要影响。
重要变法和改革 背景 主要内容 主要影响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
戊戌变法
背景
鸦片战争以来内忧外患,有识之士救亡图存
甲午战争失败,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法
内容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持续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
资产阶级变法图强运动
结果
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反对,变法大部分被废除
影响
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促进中国人民觉醒
冲击封建制度,有利资本主义发展
清末“新政”
背景
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内容
地主阶级政府自救运动
结果
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影响
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01-1905庚子新政
1906-1911预备立宪;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
编练新军
振兴商务、奖励失业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政治 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保护华侨,保护人民财产 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外交)改订新约
经济 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统一财政,改革税制,关税自主
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统一全国货币,有力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法律 焚毁刑具,停止刑讯
教育 提倡男女同校,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
社会习俗 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新生活运动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活动探究
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
改革 意义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起到了思想解放、思想启蒙作用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活动探究
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
认识:
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任何不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改革,都不能真正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方案都行不通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土地改革
1947年
中共“八大”
1956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1978年
中共十八大,确定“两个全面”的总目标
2012年
十九大召开,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19年
学习任务五:根据教材内容,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改革历程。
民主改革
农村——土地改革
◎土改运动中解放区农民打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标语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影响:
①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②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创造了条件。
城市——民主改革
材料:城市的情况虽然有了根本的变化,但原有的社会权势阶层未被触动,封建残余势力依旧剥削控制群众,阻碍政府与群众的直接联系。1951年,中共开封市委决定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城市”打造成新的“人民的城市”。在工厂要铲除不合理的旧的封建把持制度;在行业中铲除封建把头制;在区镇街道清除保甲统治的余威,建设区镇政权。在每一方面都选取重点、然后由点到面全面展开。
——雷晓玲:《城市民主改革运动与新中国初期的政权建设》
影响:
①清除了反革命和封建残余势力;
②巩固了人民政权,营造了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
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
1950年代,党和国家也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以废除剥削压迫制度,实现人身自由和政治平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
学习任务六:根据教材内容,比较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背景 理论铺垫 内容 结果 意义
中共八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八大
召开背景
理论铺垫
内容
结果
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提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和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影响
会议本身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这一时期探索也取得很大成就:建立起……培养了……积累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背景
理论铺垫
内容
结果
“文革”动乱结束,“两个凡是”(两年徘徊)国民经济受到重创,民主制度遭到破坏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从农村到城市,从特区到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从计划到市场,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
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续、不断推进的过程,开放亦然,也是一个不断深入展开的过程。
结合教材内容,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主要历程。
主要内容 主要历程
农村改革
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兴办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引进来走出去
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单——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材料: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材料: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以穿透历史的视野,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提炼为九点启示。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中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九点启示包罗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方面,浓缩了中国40年发展进程中的宝贵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中国国情读本》
改革要符合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宝贵的经验:
拓展:谈谈改革家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
材料1:“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2:“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坛!”他提出“三不足”思想,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材料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材料4:“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一个经验嘛。”“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行。”“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
——邓小平
创新、勇敢、坚持、责任、思想解放、艰苦奋斗、不懈努力……
关于改革的认识
1.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但两者有区别:
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的部分,完善当前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其间既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改革如商鞅变法、戊戌变法;也有补偏救弊、拯救危局的局部调整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总体来说,改革的方式比较温和,循序渐进。
革命一般伴随着暴力斗争,如法国大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关于改革的认识
2.分析改革类问题的基本逻辑:
(1)分析改革背景:存在的问题、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新要求;
(2)分析改革内容:学会概括改革的内容、特点,逐条分析措施;
(3)分析改革的结果、评价:成败原因的分析,影响、启示
3.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辩证地评价(既要看到改革取得的成果,也要看到改革存在的问题或局限);
(2)历史地评价(要把改革放到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3)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 用是否得到维持;
(4)19世纪以来的改革,一般要将其置于近代化的背景下去分析;
关于改革的认识
4.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1)改革中,新旧势力力量对比;
(2)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3)改革家个人的素质;
(4)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需要全社会的互动);
(5)需要解放思想;
(6)需要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当堂练习
1.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在说汉话问题上
A.采取一视同仁的举措 B.态度坚定且具策略性
C.承认汉话比北语先进 D.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
B
2.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A.涉及范围广领域宽 B. 实现了富国强兵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引发党争直接导致北宋衰落
A
当堂练习
当堂练习
3. 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
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 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B
4.1978年9月,安徽肥西县山南区委在黄花大队进行包产到户的试点,9月16日开大队全体干部会,17日开全体社员大会,并连夜“分田到户”,9月18日全部劳动力下地干活。这反映了( )
A.农民自发推广小岗村包产到户 B.改革旧有的生产体制顺应民心
C.改革开放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力 D.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迅速推广
B
当堂练习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来的重要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戊戌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开放新时期
明朝张居正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民国时期的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共八大(1956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