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概念解读: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地位——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思考】上述对城市化认识和历史解释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认识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
城市数量
增多
生活方式
改变
城市规模
扩大
城市人口
比重上升
城市化
的表现
城市化(城镇化)是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其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该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王旭《美国城市史》
【思考】你认为城市化的突出表现有哪些?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房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在城市的最外边东南方,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法)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括》
思考:英国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 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产生了什么影响
1820年前后,英国曼切斯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型城市
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消费市场;
对基础设施、服务业提出更高要求。
蒸汽机
工业化
城市化
1.英国的城市化
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结合所学思考,20世纪中期英国逆城市化的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你怎样看待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
工业化催生城市化产生;
城市化推进工业化发展。
1.英国的城市化
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特点
①阶段特征明显;
②起步早,发展快;
③城市化水平高。
思考影响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①圈地运动的推行;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
③经济结构的变动;
④生活观念的改变;
⑤城市生活的吸引。
2.世界的城市化
结合教材P64“学思之窗”的表格数据,并回答其问题。
第一阶段:1800-1850;增长缓慢、城市化起步阶段。工业革命的开展。
第二阶段:1850-1950;迅速增长,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两次工业革命完成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阶段:1950-2015;持续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城市化。二战结束,和平的社会环境,经济快速发展。
英国为首
欧美资本主义为主
殖民地、半殖民地缓慢跟进
发达国家
广大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城市化
时间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21世纪以来
结合教材P64,简要概述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进程。
进程开启
进入新阶段
进程加快
迅猛发展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学习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原因?
城市 原因
上海、天津、汉口、太原 因开埠,建立租界,开办工厂、银行和商店而扩大
石家庄、郑州、衡阳 随铁路、水路和公路的兴建和畅通而新兴或发展
抚顺、唐山、大冶 因煤、铜和铁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兴起
北京、西安、洛阳 历史悠久,格局变化不大
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②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③有着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④与近代工商业发展联系紧密;
原因:①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大,很多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受中国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影响;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④矿产等资源的丰富;
材料: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1949-2013)
结合所学,分析建国后城市化发展各阶段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大跃进运动使城市化脱离农业超常发展,给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因素;
1959-1961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
经济政策的调整(八字方针)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文革”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知识深化: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
快速发展阶段
停滞
徘徊
阶段
起步
发展
阶段
调整压缩
阶段
起步发展阶段
(1949--1957)
调整压缩阶段
(1958--1965)
快速发展阶段
(1978--至今)
停滞徘徊阶段
(1966--1978)
对点训练:《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认为,考察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7年,起步发展阶段;1958-1965年,不稳定发展时期;1966-1978年,停滞徘徊时期;1978年至今,稳定快速发展时期。与“起步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有: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 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③大炼钢铁运动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城镇化率
影响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1.国家独立与政治稳定;
3.经济政策调整与改革开放;
2.户籍制度的改革;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阶段划分(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制约:计划经济体制
城乡二元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发展因素
对点训练: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口减少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开展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C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升相对缓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承包制改革,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催生了大量小城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激励了居民购房和企业盖房积极性,给大中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至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 ——摘编自刘霞辉《中国式城市化》
①小城镇数量增长较快;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我国1978年以来城市化的特征?
特征:
②城市化进程快,成就显著;
③城镇化凸显人本理念;
④城乡统筹兼顾,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原因1: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
(1)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美国人19世纪使用的电梯
钢筋混凝土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社区功能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2)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一起。
(3)休闲娱乐: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官员、广场等设施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4)文化娱乐: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原因2:城市生活服务的完善
(二)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
(1)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生活改善”——近代以来居住条件与基础设施的发展
2、历程: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
19世纪以来
①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
②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19世纪末
①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②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20世纪以来
(二)基础设施的发展
(2)中国:
①近代
A、特点:
B、表现:
二、“生活改善”——近代以来居住条件与基础设施的发展
◎上海杨树浦煤气公司及其安装煤气路灯
◎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公司
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
自来水、电力、公路等事业也发展起来。
◎1965年7月1日北京第一条地铁开工
◎北京地铁试运行
◎新中国第一辆无轨电车
(二)基础设施的发展
(2)中国:
②新中国成立后
A、概况
B、表现:
二、“生活改善”——近代以来居住条件与基础设施的发展
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a、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b、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有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
【思考点】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管网——
照明——
电话电报——
交通工具——
为生活提供便利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便利人们交流
便利人们出行
提升生活质量
改变生活方式
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经济发展
城
市
病
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贫富矛盾
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p64思考点:如何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城市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不仅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拉动了消费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带动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我们要正视并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朝着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学习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解决“城市病”的举措,并分析其特点?
材料一: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1834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19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摘编自《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
举措:提高工人待遇;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特点:注重立法规范;先污染后治理;
思考:分析中国如何克服城市化过程中的弊端?
上海九大卫星城
智慧社区与智慧城市
1.分散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
2. 政府支持,立法保障;全员参与,较长周期;防范结合,树立意识
3.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和居住条件,缓解城市交通和住房压力;(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
4.加强城市的绿化和美化,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2.解决之道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习近平: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中国现代城镇化的规划
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更舒适
提供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
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
环境污染、贫富矛盾、
交通堵塞、人口拥挤、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
近代以来的
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
问题
影响
推动
发展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加快城市化步伐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建设加快
中国的城市化(近代、现代)
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