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2 10:4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中国古代史
(远古—1840年)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中国现代史
(1949~至今)
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远古—前221年)
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前221—220年)
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繁荣时期:隋唐(581年~907年)
继续发展时期:宋元(960~1368年)
辉煌与迟滞时期:明清(1368~1840年)
晚清时期:(1840—1912)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改革开放后:(1978— )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荷兰学者鲁克荷恩认为文明产生:三个条件具备两个
(1)在一定区域的聚落中已经有好几个互相联系的、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城镇、集镇或城市;
(2)已有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或借用部分外族文字而形成的自己的文字;
(3)已有纪念性的建筑遗迹和进行仪典活动的中心场所。
原始人群
170万年
70万年
1万年
0.7万年
0.5万年
-2070年
母系氏族社会
石 器 时 代
元谋人
旧 石 器 时 代(打砸)
新 石 器 时 代(打磨)
父系氏族社会
青铜
时代
北京人
用火
黄河:仰韶、大汶口 龙山、红山(辽河)
长江:河姆渡 良渚
粟、陶、字
蛋壳陶
稻、蚕
玉器
祭坛
神庙
公有、共享
私有制、阶级、部落
农业革命
农业:南稻北粟(河姆渡、半坡)
畜牧:六畜驯化、饲养(马、牛、羊等)
手工业:制陶、弓箭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起源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采 集 渔 猎
刀 耕 火 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2.特点:
源远流长,自成体系
遗址众多,分布广泛
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有延续性,注重秩序
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
旧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
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历程:氏族—部落—国家
1)传说:三皇五帝
①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②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部落: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社会组织
国家: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
2)形态:万邦林立
以伏羲显示狩猎时代,神农显示农业时代,燧人氏显示熟食时代。 ——内藤湖南
3)政治:禅让制(传贤)
一座13人的合葬墓中,居中者为仰身直肢葬,其余的人骨皆围绕居中者的四周而葬,葬式皆不一样,有的侧身葬,有的屈肢葬……一座5人合葬墓,墓主人为男性,仰身葬于独'木棺内,棺外殉葬者有四人,仅存头颅骨。 ——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4)国家产生:大禹立夏
二、从部落到国家
2.原因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良渚“神徽”像
陪葬品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劳动生产率提高
生产力
发展
畜牧业、农业产生
社会分工
剩余产品
私有制
剥削
阶级
产生
阶级矛盾
部落战争
政府、军队
公共权力
国家
记事、管理
需要
文字
人类文明诞生
根源
前提
标志
定居
村落
部落
城市
陶寺大墓
三、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1.夏商周的兴替
1)夏:
①政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中央职官;地方聚族
②遗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
《夏小正》(第一部历法)
③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第一个王朝
大禹立国
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
夏桀亡国
-2070年
-1600年
夏朝王畿(jī)内外分布着许多封国,夏与这些族邦或长期结盟,或短暂结盟,随着夏朝势力的消长,它们与夏王朝的关系或即或离,有的邦甚至演化为夏的敌对势力。
——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
由于劳动产品尚不充裕,为保障多数居民都能维持起码的生活…产品的分配不得不由共同体来进行…土地…更掌握在宗族的手中…人们聚族而居,集同族之人共同劳动,同族人共同占有。
——沈长云《中国大通史 2 夏商西周》
三、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1.夏商周的兴替
2)商:
①政治:A.内外服制度
内服:直接控制商人活动区(王畿)(尹、相)
外服:间接控制方国和部落(部落联盟)(侯、伯)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②遗迹:河南安阳殷墟
③文化:甲骨文(我国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武王伐纣
-1600年
-1046年
频繁迁都
征战拓土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殷本纪》
牧野之战
三、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1.夏商周的兴替
3)西周:
①分封制(天下归周):政治生活等级化
A.内涵: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目的)
B.特点:权责统一;注重血缘;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影响:积极:巩固统治;扩大范围;边疆开发;
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天下共主
地名、姓氏起源
消极:诸侯独立性强,春秋动乱之源。
武王革命
国人暴动
幽王失国
-1600年
-771年
三监之乱
废长立幼
周公东征
制礼作乐
-841年
共和行政
权利:
世袭统治,再次分封;置官、收税、建军队
义务:
守土、随战、朝觐、述职、纳贡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荀子·儒效》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到西周封建网络,…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三、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1.夏商周的兴替
3)西周:
②宗法制(天下归宗):宗族生活政治化
A.目的:缓和矛盾,维护秩序
B.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确立严格的大小宗关系
嫡长子:正妻所生长子
原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C.影响:
积极:缓和矛盾;家国同构;凝聚宗族;
尊老敬老;忠孝合一;家谱宗祠
消极:重男轻女;重集体,轻个人;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殷本纪》
家国同构:
始于殷、成于周,本质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
三、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1.夏商周的兴替
3)西周:
③礼乐制度(天下归心):等级观念生活化
A.周公制礼作乐:五礼(吉、凶、军、嘉、宾)
乐舞(编钟)
B.思想:敬天保民
C.精神:尊尊、亲亲
D.作用:确立规矩,规范秩序;维护等级制度
九鼎八簋
七鼎六簋
五鼎四簋
三鼎二簋
八佾舞
六佾舞
四佾舞
二佾舞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在闽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乐礼正义》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三、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2.商周社会经济
1)农业:
①工具:木石骨蚌、青铜农具
②作物:五谷齐备
③技术:排水,育肥,灭虫
④土地:井田制(土地国有):禁止买卖
集体耕作;石器锄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诗经·小雅》
2)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②织机、丝织
3)商业:工商食官
田里不鬻,
墓地不请。
——《礼记》
三、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4.早期国家特点
1)政治:
血缘政治;家国同构;神权色彩;
集权有限;等级森严;贵族政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诗经·小雅》
2)经济:
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石器锄耕;青铜铸造
3)文化:
祖先崇拜;敬天保民;成熟文字;礼乐文化;多元一体
后母戊大方鼎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1.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是:
①遍布全国各地 ②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 ③沿海城市发现遗址要多于其他地区 ④南方地区发现的遗址要多于北方地区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3.(2022天津新高考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 良渚文化的传承 B. 红山文化的传承
C. 龙山文化的传承 D. 巴蜀文化的传承
4. (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5.(2020·全国卷Ⅰ)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7.(2020·北京高考·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8.(2022·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9.(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10.(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