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2 10:4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 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法制基础的建立、依法治国的提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认识中国法设的发展历程和意义,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2.通过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英模事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推进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出等问题,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学习重难点
重点:1.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2.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全面建设。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难点:1.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区别。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发展。
探学新知
新中国的法治进程
1.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1)国家从立法开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初步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制定1982年宪法和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3)中共十五大(1997年)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0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4)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
(2)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以后
(1)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2)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3)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4)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5)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探究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曾提出对四方蛮、夷、戎、狄四大民族集团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据《史记》载汉朝时对降服的匈奴人“因其故俗为属国”,所谓属国,就是因其俗,存其国号,而属汉朝。属国内的管理制度,则仍按原民族的制度即因俗和利用原来的统治者而治。这种体制后来扩展至南方和西南的许多民族地区,如在氐羌设立金城属国、广汉属国等。魏晋南北朝时曾建立了许多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这些政权在法制上主要采取了以汉法治汉人,胡法治胡人的双重统治体制。《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公开确认各民族的“本俗法”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这是对秦汉以来对各民族实行“因俗而治”措施的法律化、制度化。清朝曾制定了一部专门适用于蒙古的法规《蒙古律例》,《大清会典》记载“国家控驭藩服,仁至义尽,爱按蒙古风俗,酌定律例”。在这部法律中,“凡蒙古犯罪皆论罪”,即用罚牲高取代清朝法律规定的刑罚。综上所述,“因俗而治”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一贯奉行的法制原则,它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苏钦《论古代民族法制中的“因俗而治”》
材料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政策做了适当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近当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九届全国人大成立了以快木尔·达几买提副委员长为组长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小组。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建议稿)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于200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摘编自马启智《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答案:(1)发展历程:①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形成因俗而治制度,相应的民族法制开始建立和发展;②唐朝:确认本俗法的法律效力,国家法典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不同风俗习惯的各民族的法律适用问题;③清代:注意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习俗风尚,在立法中根据不同民族的特殊情况作出变通规定。
(2)背景:
①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传统;
②原本的民族法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③西部大开发的进行;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⑤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
意义:
①已初步形成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
②较好地保障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
③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推行;
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地方稳定;
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这种体制后来扩展至南方和西南的许多民地区族”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形成因俗而治制度,相应的民族法制开始建立和发展。根据“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依法律论”可概括出唐朝时期,确认本俗法的法律效力,国家法典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不同风俗习惯的各民族的法律适用问题。根据“国家控驭藩服……酌定律例”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清朝时期注意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习俗风尚,在立法中根据不同民族的特殊情况作出变通规定。
(2)根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适当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现代中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背景主要是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传统,原本的民族法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西部大开发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意义结合所学进行概括即可。
随堂训练
1.新中国之初,国家及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国家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法律。这些举措( )
A.体现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是首要任务B.有利于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形成
C.突出落实政府“依法治国”的理念 D.工业化发展需要法制建设的配合
2.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出版社创作了大量连环画,涵盖了抗美援朝、工人生活、农民翻身、战斗事迹、英雄劳动、思想改造、破除迷信、科学知识、婚姻问题、儿童故事等方面。此举旨在( )
A.践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B.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
C.利用连环画通俗性教育民众 D.推动扫盲教育的顺利开展
3.“民主是一个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样运转起来才有意义。……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运转起来,以便使那些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的实现。”推动我国“陀螺”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中共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健全
4.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
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5.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D.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
6.202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建立在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确立的框架下,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吸收和精炼而成文的。据此可知民法典的出台( )
A.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 B.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旨在维护政府的权威性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7.2021年6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中共中央名义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习近平说:“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这说明我国政府注重( )
A.宣传“科教兴国”的战略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提升共产党员个人修养
8.近年来,网上立案、电子送达“云上庭审”等在线诉讼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云上庭申”的整个过程与现场庭审并无二致,线上,上传证据,证人“云”出庭,并幕共享,实时查看笔录内容,实时语音转写,诉讼时间大大缩短。这反映了( )
A.我国司法诉讼依赖信息化 B.现代技术发展提高司法效率
C.“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 D.我国司法制度在世界前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中国之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这有助于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A项概念混淆:巩固新生政权主要体现在新中国之初的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等方面,而材料颁布的这些重要法律主要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C项时空错位:“依法治国”理念是到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来的。D项无中生有:材料未提及颁布法律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2.答案:C
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1956年提出,排除A;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开始,排除B;联系所学可知,连环画通俗易懂,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利用连环画对民众进行教育,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扫盲教育,排除D。故选:C。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运转起来,以便使那些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的实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就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法治的实质意义是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生活的最高权威。任何个人和任何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服从法律的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民主权利得以实现需要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B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根据“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可知女排精神起到了激励国人的作用,B项正确;根据“通过……收音机……收听”可知并不能说明电视机在家庭普及,排除A项;仅根据女排夺冠和人民群众的反应并不能说明排球运动推广全国和体育强国的梦想实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C项正确;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排除A项;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B项;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出台,根据材料“是建立在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确立的框架下……精炼而成文的”可知,民法典的出台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A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七一勋章”主要是表彰基层奉献者,这体现了我国政府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科技的力量,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传统文化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我国政府注重共产党员个人修养,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司法信息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网上诉讼非常便捷,大大缩短诉讼时间,这反映了科技发展提高司法效率,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D项说法缺乏充分的依据,故排除D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