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导入新课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 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城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思考: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知识回顾:热力环流
热
冷
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低压
高压
地面受冷,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两地之间产生气压梯度
促使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表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风)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
知识回顾:近地面的风向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摩擦力
(1)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影响。
(2)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
知识回顾:高空的风向
(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500
498
496
494
492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1)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
(2)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垂直,与等压线平行。
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之
间热量差异
大气的
垂直运动
水平气
压差异
大气环流
空气水
平运动
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1.概念:
2.形成过程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促使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3.意义:
4.因素: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单圈环流
理想模式下的大气环流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最多 什么地方受热最少
赤道地区受热多
两极地区受热少
假设1:全球海陆均一,不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
假设2: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
假设3:地球不自转,没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假设条件:
赤道
南极
北极
高压
低
压
高
压
高压
热
冷
低压
低压
冷
单圈环流
赤道
南极
北极
高压
低
压
高
压
高压
热
冷
低压
低压
冷
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垂直
方向
水平
方向
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
北半球:北风
南半球:南风
单圈环流
0°
30°N
60°N
90°N
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自转 ,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③太阳直射赤道
被迫下沉
形成高压
赤道
30°N
形成低压
低纬环流圈3D示意图
(以北半球为例)
假设条件:
三圈环流
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
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受热膨胀上升
赤道低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三圈环流
中纬、高纬环流
受热膨胀上升
赤道低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高气压带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锋
爬升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
①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②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③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一样,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极锋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南信风带
0°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七个气压带
六个风带
高温多雨
高温少雨
温和多雨
酷寒少雨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气压带的形成与性质
气流上升
低压,湿
气流下沉
高压,干
高温少雨
温和多雨
寒冷干燥
信风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气流遇热)
风带的形成与性质
盛行西风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气流遇冷)
极地东风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气流遇热)
由低纬流向高纬
遇冷;多雨
遇热;少雨
由高纬流向低纬
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形成降水?
与赤道地区的降水成因是否相同?
纬度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冷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下降而形成降水,属于锋面雨
赤道地区是因为空气膨胀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形成降水,属于对流雨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变式图
S
90°
60°
30°
0°
30°
60°
90°
N
中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低纬环流
高纬环流
高纬环流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风带会跟随太阳直射点随季
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原因:
规律:
现象: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0°N
60°N
40°N
纬度30°到40°
冬季:盛行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小试牛刀
下图为沿20°E经线所作的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及大气环流形势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若下列选项中虚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其中能正确表示图中a地高低空等压面及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C
小试牛刀
下图为沿20°E经线所作的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及大气环流形势图。读图,完成第1~3题。
2.图中c地风带的风向为( )
A B C D
3.下列关于b地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热力因素 ②动力因素 ③受热上升 ④受冷下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A
小试牛刀
下图为“不同季节部分纬度范围内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 甲、乙、丙、丁四图所反映的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中,可能与我国台风多发季节相对应的是
A. 甲图与丙图 B. 乙图与丙图 C. 丙图与丁图 D. 甲图与丁图
5. 甲图到乙图的变化过程,时间跨度约为
A. 3个月 B. 6个月 C. 9个月 D. 一年
D
B
导入新课
郑和下西洋是冬天出发,夏天返航,为什么?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理想状态下全球气压带的分布
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
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知识回顾
热力环流——海陆风
海风
陆风
陆地
海洋
海洋
陆地
高压
高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低压
低压
低压
知识回顾
热力环流——海陆风
夏季
冬季
陆地
海洋
海洋
陆地
高压
高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低压
低压
低压
知识回顾
项目 陆地 海洋
夏季 气温
气压
冬季 气温
气压
原因
高
低
低
高
高
高
低
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假设:考虑地球实际海陆分布+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自转
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1月份北半球大陆上高压中心的位置。
2、找出1月份北半球低压中心的位置。
3、全球实际状况下的气压带风带是否呈带状分布?
4、画出1月份东亚、南亚地区的风向,并判断风的性质。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亚洲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月,北半球为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
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
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
形成阿留申低压
和冰岛低压
副极地低压带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阿留申低压
太平洋
水平气压梯度力
西伯利亚高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北季风
西北季风
赤道低气压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思考:北半球冬季,东亚、南亚季风风向,性质各是怎样的?
原因是什么?
冬季
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假设:考虑地球实际海陆分布+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自转
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7月份北半球大陆上高压中心的位置。
2、找出7月份北半球低压中心的位置。
3、画出7月份东亚、南亚地区的风向,并判断风的性质。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7月,北半球为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
切断副热高气压带,
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
形成夏威夷高压
和亚速尔高压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亚洲
印度低压
太平洋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南季风
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西南季风
东南季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思考:北半球夏季,东亚、南亚季风风向,性质各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东亚季风 [中国东部 日本群岛 朝鲜半岛]
季风风向 季风性质 季风成因
夏季风 东南季风 温暖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冬夏季形成高低气压中心。
冬季风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南亚季风 [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
季风风向 季风性质 季风成因
夏季风 西南季风 温暖湿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冬季风 东北季风 温和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冬夏季风环流
1.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陆地上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
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
√
(2018年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2题。
小试牛刀
3.下图所示半岛夏季沿海地区气温可达46 ℃,内陆则高达49 ℃。读图分析,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
B.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
C.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
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
√
小试牛刀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某月等压线图,完成第4~5题。
4.甲地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5.乙区域气压的形成原因是( ) A.陆地区域,此时气温较高 B.海洋区域,此时气温较低 C.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低压切割 D.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高压切割
√
√
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