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我帮妈妈测健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UI设计。
2.学会使用分支结构编写程序。
3.能够使用标签、文本输入框等组件设计APP,并打包、安装、运行。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掌握标签和文本输入框组件的使用方法。
(2)学会将自己设计的APP打包并安装。
2.教学难点
逻辑设计时,对分支结构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
(1)软件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火狐等浏览器。
(2)硬件环境:网络状态稳定的计算机教室。
2.教学资源
图标、背景图片、按钮图片、BMI介绍图片、健康指数示意图等素材,“BMI计算器”APP源文件。
四、教学建议
上节课,同学们体验了设计开发一款APP的整个流程,了解了使用App Inventor开发安卓应用的基本流程。这节课不仅要学会制作BMI计算器APP,还要对UI设计有所了解,为今后能设计出交互性好、美观实用的APP打下基础。
“新知园地”部分,首先介绍什么是身体质量指数;然后展示本节课“BMI计算器”APP运行时的效果,引导学生分析所用素材、组件,以及组件会触发的事件。通过启发和引导,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
(一)UI设计显魅力
“新知园地”部分,教师可以展示应用商店中与“BMI计算器”APP相似的应用效果,通过比较引出UI设计,并强调UI设计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从而设计出美观实用的应用。
“探究实践一”是“BMI计算器”APP的组件设计,需要用到按钮、标签、图像、水平布局、文本输入框等组件。本节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标签和文本输入框的用法,因课堂时间有限,建议教师将包含按钮、图像的半成品源文件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导入项目,在此基础上完成该APP所有组件的设计。
(二)逻辑设计定流程
完成本APP逻辑设计的关键是分支结构的设计。对于首次接触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借助生活中的选择实例和流程图辅助理解。对于要先做判断再选择的问题要使用分支结构。分支结构需要对给定条件进行判断,条件为真(True)时执行一个分支,条件为假(False)时执行另一个分支。分支结构适合于带有条件判断的计算,设计这类程序时往往都要先绘制其程序流程图,然后根据程序流程写出源程序。这样做可以把程序设计分析与语言分开,使得问题简单化,易于理解。在理解了单分支结构的基础上,再讲解多分支结构。多分支结构可以用学生成绩ABCD等级的判断来举例来帮助理解。
“探究实践二”是“BMI计算器”APP的逻辑设计,在学生动手进行设计之前教师要讲解“变量”的概念。变量是指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量,它是程序中数据的临时存放场所。在程序中可以只使用一个变量,也可以使用多个变量,变量中可以存放文本、数值、日期等多种类型的数据。
有了分支结构和变量的基础,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逻辑设计。对于能力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重新按钮”的程序段如何优化更完善,怎样给程序添加计算体脂指数的功能,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编写程序时确保严谨性的必要性。
(三)调试运行并打包
上节课让学生了解了使用桌面AI伴侣调试APP的方法,实际上,调试的方法还有其他三种。因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因此教师需要手机投屏演示“使用WiFi和安卓设备进行实时调试”和“使用USB和安卓设备进行实时调试”的方法。对于模拟器调试,可让学生小组探究,或者以微课形式自主学习完成。
“探究实践三”是学会APP打包。调试好的程序,可以打包为二维码和apk安装包文件,然后进行安装。现场安装会因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影响而确定不了安装时间,建议教师录制两段安装“BMI计算器”APP的视频,一段是将设计好的应用打包为二维码,再通过手机扫描此二维码进行安装;另一段是将设计好的应用打包为apk安装包文件,再通过电脑端传输到移动设备,进行安装。建议提前将这两段视频和BMI半成品源文件,在局域网共享,学生可以随时学习和使用。
五、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使用标签和文本输入框组件,学会APP的打包、安装、运行。SOLO分类评价理论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本课的评价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是否能够实现计算BMI的功能,即当选择性别、输入体重和身高后,能否正确计算BMI;
2.“重新计算”按钮的代码块完不完善,体重输入框、身高输入框和图像的图片有没有还原;
3.有没有进行提升练习,有没有细化实现计算五个等级的功能或者添加计算体脂指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