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突破成长困境,感受世间温情
咄咄(duō) 污垢(gòu) 佣金(yònɡ) 诨名(hùn) 呜咽(yè)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放肆(sì) 纠葛(gé) 干酪(lào) 邋遢(lā ta)
琢磨(zuó mo) 慰藉(jiè)
读准字音
本文节选自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目录如下,请阅读本章内容,结合前文情节,为本章取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活动任务一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独自谋生
概括课文内容,给课文节选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
结局(51-54段)
“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序幕(1-5段)
开端(6-23段)
“我”被米考伯先生邀请做他的房客
米考伯一家被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0段)
米考伯一家入狱,“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
发展(24-44段)
货行
米考伯家
监狱
双线交织
自主思考·梳理情节
小说以大卫曲折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米考伯一家的境遇为复线,依照人物生活场景的迁移构建主要情节结构。
请快速浏览全文,根据情节的发展划分情节。
文本研读
PART / 01
成长路上遇到的人
他们给“我”的成长带来了什么影响
米考伯夫妇是怎样的人?你喜欢米考伯夫妇吗?
提示: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中概括。
学习活动任务二
(第6段)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
外貌描写
第21段: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只曲子。
刻画了米考伯先生的衣着和外貌,写出了他长相滑稽、好面子、讲排场,贫穷却不甘落魄,落魄之中依然保持体面的性格。
(第16段)“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
语言描写
(第14段)“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说到这,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
(第10段)“要把我住家后面的一间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之,”陌生人含着微笑。
米考伯先生说话爱拿腔拿调,喜欢卖弄学问,故作文雅。
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极快的情绪变化,对不幸的健忘程度让人忍俊不禁,说明他盲目乐观。
动作描写
(第32段)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第34段)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
(第45段)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他的末日到了——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可是我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
(第16段)“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第23段)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一路上,……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米考伯先生说话爱拿腔拿调体现了他言谈幽默,主动为大卫带路,并为他找到一条最便捷的路,说明他是一个热心善良、体贴真诚的人。
语言描写
米考伯先生虽然穷困潦倒,却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说明他没有现实感,不善于务实,耽于幻想、盲目乐观。
语言描写
(第34段)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
动作描写,米考伯先生虽然穷困潦倒,却无法改变习气,体现了他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性格。
动作描写
(第47段)他要我千万记住,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磅,花掉十九磅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磅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在这以后,他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还写了一张要米考伯太太归还的单据给我,随后他就收起手帕,变得高兴起来了。
生活窘迫
好面子
侧 面 烘 托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环境描写)
第24段:
米考伯形象总结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不切实际、安于现状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但他贫穷却不甘落魄,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是一个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第24段)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
外貌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太太目前生活的困顿劳累。
语言描写,体现了米考伯太太对丈夫的忠贞体贴、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第26段)“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米考伯太太
(第24段)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过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第32段)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
动作描写,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太太的盲目乐观、安于享受、不切实际。
米考伯太太
(第28段)“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让他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眼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语言描写,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虚荣炫耀、爱面子、耽于幻想的性格特征。
(第26段)“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
(第38段)“我跟爸妈在一起时,说惯了食物间,这会儿不觉又用起这个词来了。”
米考伯太太
(第32段)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做过任何准备。
侧面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太太表现与实际的不一致,表现了米考伯太太的能力低下和不务实的形象。
米考伯太太
(第51段) ……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因为这时候米考伯先生搞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于是我就把这所住房的钥匙交还给房东,房东拿到钥匙非常高兴。几张床都搬到高等法院监狱里去了,留下了我的一张。我把它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他们也给那个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
侧面描写,米考伯太太对丈夫忠诚体贴、不离不弃,对“我”和孤儿乐善好施、心地善良。
米考伯太太
(第36-41段)“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除了一块荷兰干酪的皮儿外,”米考伯太太说,“食物间里真是连一点儿渣子都没有了。……,我们家什么吃的都没有了。” ……“不,亲爱的科波菲尔少爷,”她说,“我丝毫没有这种想法!不过你年纪虽小,已经很懂事了,你要是肯答应的话,你可以帮我另外一个忙,这个忙我一定接受,而且还十分感激。”
语言描写,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但拒绝一个小孩子的钱,说明她心地善良、信任他人,同时自尊自重、不对他人有所图。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米考伯太太
盲目乐观,爱慕虚荣。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
自尊自重。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深爱丈夫。米考伯因为债务被抓进监狱,但米考伯太太去监狱陪伴,并且相信他可以“时来运转”;大卫探监回来报告情况的时候,她竟晕过去了。
米考伯太太:人物形象特点小结
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他从物镜里把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
----茨威格《三大师传》
人物塑造的技法探究
人物漫画法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张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才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大卫·科波菲尔》 对于米考伯形象的出色描写,使得“米考伯主义”成为文学长廊中某种性格的代表。
米考伯是狄更斯小说《大卫 科波菲尔》中的人物。是主人公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与大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即“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米考伯主义”
扁平人物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说:“17世纪时,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莫里哀笔下出现的男女老少,无论贵族官僚、教士学者,还是商人掮客、工匠听差,差不多都是这种“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漫画式人物。他们出现在剧里,只是为了“表现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甚至简直就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之中。
扁平人物特点是:静止,简单。
脸谱化人物
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
圆形人物的特点是:动态,复杂。
动态立体人物
思辨与争鸣
福斯特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而托尔斯泰笔下都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
英国评论家理查·豪恩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取自生活”,他们不但是“现实各阶级的典型和精华”,而且还表现了不同的“个性”。
你如何评价“米考伯”这一类漫画式夸张的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呢?
大卫在独自谋生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人?写这些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学习活动任务三
米克·沃克(童工)
粉白·土豆(童工)
克莉基特(房东家女仆)
昆宁先生(账房先生)
霍普金斯船长(米考伯的牢友)
童工的普遍现象
(第4段)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儿。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
(第4段)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他家还有别的亲人——我想是他的妹妹吧——在那儿扮演哑剧中的小鬼。
(第25段)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小时,她就告诉我,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
大量的穷人破产入狱
(第49段)霍普金斯船长借给我一副刀叉,并要我向米考伯先生问好。他的那件小牢房里有一个很邋遢的女人,还有两个面无血色的女孩,长着一头蓬乱的头发,是他的女儿。我当时想,好在是向霍普金斯船长借刀叉,而不是向他借梳子。船长自己,衣服也褴褛到不能在褴褛了,留着长长的络腮胡子,身上只穿着一件旧得不能再旧的褐色大衣,里面没有穿上衣。我看到他的床折起放在角落里,他的那点盘、碟、锅、罐全都放在一块搁板上。
对童工的劳动压榨
(第17段)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因为他愿不怕麻烦前来领我,对我真是太好了。
“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
“8点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
“好吧,8点左右。”米考伯先生说,“请允许我像你告辞,昆宁先生,我不再打扰了。”
时代印记,呼唤人性
文本研读
为什么身处盛世,狄更斯没有歌颂繁华盛世,而去书写这些社会底层遭遇凄惨的小人物?
作家的精神与良知
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上层人物穷奢极欲,而底层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他深深同情不幸的人们,始终从人道主义情怀出发,呼吁资产阶级统治者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利,劝诫统治者要做讲道德,有良知的人。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
PART / 02
小小的眼睛,大大的世界
一个人面对社会的大卫看到了怎样的社会?
要求:梳理小说中的环境,概括它们的特点,体会它们的作用。
学习活动任务四
从环境角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或时代背景等,折射或暗示社会环境;突出……特点,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从人物角度:烘托人物……的心理/心情/情感;展现人物……的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从情节角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从主题角度:暗示/揭示/升华文章……的主题。
从读者角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2段)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弯弯曲曲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紧靠码头处,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见到的完全一样。
文中是如何描述货行环境的?货行环境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视觉
听觉
嗅觉
场景一:货行
场景一:货行
思考:小说怎样描写“我”的工作环境的?有什么作用?
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货行外部环境的偏僻、泥泞和内部环境的污浊、腐臭。
环境方面:交代了“我”工作环境的恶劣,映衬了“我”童年的不幸遭遇,让人心生同情;
人物方面: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也烘托了“我”恐惧、悲伤的心情;
主旨方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面貌,多年后再回忆却觉得如在眼前,突出了童年遭遇的刻骨铭心,给“我”带来极大的伤害,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
文中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有何作用?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1.环境方面,“破破烂烂”“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经济拮据的困境。
2.人物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虚荣、爱面子的人物形象。
3.情节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场景二:米考伯住宅
(第32段)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做过任何准备。
侧面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太太表现与实际的不一致,表现了米考伯太太的能力低下和不务实的形象。
场景二:米考伯住宅
(第47段)米考伯先生正在栅栏门里面等着我,我走进他的牢房(在顶层下面的一层),我们大哭了一场。
(第48段)我们坐在一个小火炉前,生锈的炉栅上,一边放着一块砖头,免得烧煤太多。
1.环境上,突出了监狱的简陋破旧、狭小拥挤。
2.人物上,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反映了底层破产者生活的悲惨。
3.主旨上,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繁荣表象之下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
场景三:监狱
文中对监狱的描写有何作用?
文本研读
货行的童工、济贫院的孤儿、街头的流浪儿、债主(鞋匠)、负债破产入狱的人们……
(1)大卫周围大多是什么样的人
社会底层 小人物
(2)这些人展现出怎样的社会图景
图景一:小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 图景二: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境
图景三: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图景四: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生存困境
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批判现实主义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
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环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
体现了社会差异的悬殊而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批判现实主义
PART / 03
成长之路
沦落与创造,自救与他救
Chapter 11
I begin life on my own account, and don’t like it
独自谋生(宋兆霖译)
我开始独自生活,但不喜欢这种生活(庄传绎译)
自食其力,但不喜欢(林婉婷译)
含辛茹苦,自食其力(张谷若译)
(第5段)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更不要说跟斯蒂福斯、特雷德尔那班人比较了——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那天上午,每当米克·沃克离开时,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混进了我用来洗瓶子的水中。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第5段)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更不要说跟斯蒂福斯、特雷德尔那班人比较了——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那天上午,每当米克·沃克离开时,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混进了我用来洗瓶子的水中。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痛苦与绝望、隐忍与孤独:从幸福的家庭沦落到无依无靠的孤儿;从能接受教育的环境沦落到和社会底层的人打交道;失学之痛,失亲之痛,再也无法成为理想中的人的绝望。
“沦落”的困境
从自救与他救两个角度分析大卫是如何在“沦落”的困境里成长的?
学习活动任务五
沦为童工
内心孤独
感到屈辱
01
米考伯热情带路
感受到米考伯的真诚与体贴
02
米考伯太太的倾诉
感受到平等而奇特的友谊
03
米考伯真诚劝诫感受来自长者的善意与温情
06
与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
患难与共
05
帮助米考伯太太
得到信任,成为知己,结下深厚友情
04
他救:根据成长踪迹探寻米考伯一家对“我”的影响
According to the plot combing“I” growth changes
第22段:工资,我想是,每星期六先令。至于到底是六先令,还是七先令,我已经记不清了……我从中拿出六便士给了粉白·土豆,要他在当天晚上把我的箱子扛到温泽里……我又花了六便士吃了一顿中饭,吃的是一个肉饼,喝的则是附近水龙头里的冷水。
第33段:每天我独享的早餐是一便士面包和一便士牛奶,由我自己购买。另外我还买一个小面包和一小块干酪……留作晚上回来时的晚餐。我清楚地知道,这在我那六七个先令工资里,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
第34段:星期六晚上是我最高兴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我回家时口袋里有六七个先令,一路上可以进那些店铺看看,琢磨琢磨这笔钱可以买些什么,这是件很适意的事。
第40段:我口袋里一个星期的工资还剩有两三先令——从这钱数来看,我认为我们的这次谈话一定发生在星期三晚上——真心实意地要求米考伯收下,就算是我借给她的。
第47段:他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还写了一张要米考伯太太归还的单据给我,随后他就收起手帕,变得高兴起来。
大卫与钱
(第52段)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而且也跟从前一样,依旧孑然一身,一切都靠自己。
不甘沉沦的自尊
不甘沉沦的自尊。“不应该”是强烈的不甘,而不结识、不交谈是不甘心一辈子永远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能在人生低谷里滑向更低处。
大卫为什么不跟其他孩子交往呢?是出于身份的骄傲吗?你如何看待?
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我不知道这个大胆妄为的主意,怎么会跑进我的脑子里来的。不过,我的脑子里一旦有了这个主意,它就在那儿生根了,成了一个追求的目标。我一辈子不曾有过比这更坚定的目标。这件事有没有什么希望,我一点也没有把握,不过我的主意已定,非实现它不可。
我当时十分清楚,要是我自己不采取行动,我就没有逃离这种生活的希望。
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萨特
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萨特
第十二章《决计出逃》
第1段: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
第1段:没有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
第33段:从星期一早晨到星期六晚上,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
第52段: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而且也跟从前一样,依旧孑然一身,一切都靠自己。
康德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城市“闲逛者”
文本研读
(第52段)在去监狱前的这段时间,我就在街上溜达。我最喜欢溜达的地方是伦敦桥。我习惯坐在石桥的某个凹处,看过往的人们,或趴在栏桥上,看太阳照在水面泛出万点金光,照到伦敦大火纪念塔顶上的金色火焰上。有时,那孤儿也会碰上我,我就把有关码头和伦敦塔的事编成些惊人的故事,说给她听。
(第54段)我每天都往来于塞德克和黑修士区之间,吃饭时间就到偏僻的街上转悠,街上的石头想必都让我那双孩子的脚给踩坏了。……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故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第22段)接着便在街上闲逛了一通 (第34段)每当我四处溜达时
本雅明“城市漫游者”
这里既有被人群推来搡去的行人,
也有要求保留一臂间隔的空间、
不愿放弃悠闲绅士生活的闲逛者。
让多数人去关心他们的日常事务吧!
——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
对一个十足的漫游者、热情的观察者来说,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生活在反复无常、变动不居、短暂和永恒之中,是一种巨大的快乐。离家外出,却总感到是在自己家里;看看世界,身居世界的中心,却又为世界所不知,这是这些独立、热情、不偏不倚的人的几桩小小的快乐,语言只能笨拙地确定其特点。观察者是一位处处得享微行之便的君王。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
观察世界、探索世界
文本研读
(第52段)在去监狱前的这段时间,我就在街上溜达。我最喜欢溜达的地方是伦敦桥。我习惯坐在石桥的某个凹处,看过往的人们,或趴在栏桥上,看太阳照在水面泛出万点金光,照到伦敦大火纪念塔顶上的金色火焰上。有时,那孤儿也会碰上我,我就把有关码头和伦敦塔的事编成些惊人的故事,说给她听。
(第54段)我每天都往来于塞德克和黑修士区之间,吃饭时间就到偏僻的街上转悠,街上的石头想必都让我那双孩子的脚给踩坏了。……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故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第22段)接着便在街上闲逛了一通 (第34段)每当我四处溜达时
乘着想象与创造之翼超越现实
文本研读
(第52段)在去监狱前的这段时间,我就在街上溜达。我最喜欢溜达的地方是伦敦桥。我习惯坐在石桥的某个凹处,看过往的人们,或趴在栏桥上,看太阳照在水面泛出万点金光,照到伦敦大火纪念塔顶上的金色火焰上。有时,那孤儿也会碰上我,我就把有关码头和伦敦塔的事编成些惊人的故事,说给她听。
(第54段)我每天都往来于塞德克和黑修士区之间,吃饭时间就到偏僻的街上转悠,街上的石头想必都让我那双孩子的脚给踩坏了。……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故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第22段)接着便在街上闲逛了一通 (第34段)每当我四处溜达时
想要从讨厌的地方飞出来,就得有藏起来的翅膀。 ——三岛由纪夫
在艰难的困境中,大卫·科波菲尔是如何自救的?请以下列表格为支架进行梳理。
在自救与他救中成长
文本研读
主要事件 事件梗概 自救
“我”到破败货行做童工
“我”到米考伯家做房客
“我”和米考伯太太成为知己
“我”到狱中探望米考伯
“我”搬家、经常探望米考伯一家
初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内心痛苦,心窝仿佛有一道裂口
学会规划用钱
帮米考伯太太典当,用剩余的工资资助他们
为米考伯先生的入狱而“心碎”;
“我”在监狱附近租了房子,四处闲逛,编织故事
成长的起点:沦落困境
学会规划金钱和生活,学习生活的自立
以实际行动慷慨助人,懂得关爱他人
同情他人遭遇,珍惜患难之情
学会安顿自己的生活,并在想象中创造自己的世界
人物鉴赏
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在成长的困境中自救的大卫·科波菲尔展现出什么样的特质?
自尊自爱。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克制隐忍。尽管痛苦,从不在人前哭泣。
充满想象。在编织故事中驰骋想象,创造自己的世界。
聚焦视角,深化理解:小说中的视角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学习活动任务六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简单地说就是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我们一般把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知识链接】什么是小说的叙述视角
叙述人称
优点
缺点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
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奇怪。
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知识卡片——各叙述人称的优劣
巧用视角,讲好故事
文本研读
如何理解第一段中的“我”,指的是哪个我?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成人视角
童年视角
亲历者
见证者
叙述者
巧用视角,讲好故事
文本研读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的“我”,指的是哪个我?
我每天都往来于塞德克和黑修士区之间,吃饭时间就到偏僻的街上转悠,街上的石头想必都让我那双孩子的脚给踩坏了。我不知道当年在霍普金斯船长的朗读声中,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里,有多少人已经不在了!现在,每当回忆起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也不知道,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故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结尾)
成人视角
童年视角
亲历者
见证者
叙述者
巧用视角,讲好故事
文本研读
如何理解开头段与结尾段里的第三人称“他”?体现出怎样的情感?
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开头段)
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故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结尾段)
心疼与同情
气愤与谴责
欣赏与欣喜
评论者
巧用视角,讲好故事
文本研读
小说用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重叠视角,有什么好处?
①两种视角都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故事真实可信,易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世界;
③从童年的“我”到成年的“我”,在发展变化中展示其心灵的成长轨迹,表现小说主题,也表现了自传体小说的特点。
②两种视角相重叠,让读者既了解到成年大卫的成熟与智慧,又能够感知童年大卫的纯真,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请试着分析小说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作用。
②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
当时英国社会底层民众的贫困、失业和悲惨命运。
社会阶层差异与不公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不公现象,呈现了底层民众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
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反思
作者通过对社会底层民众生存困境的描写,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反思。
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历程
从孤儿到著名作家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成长与救赎的双重性
大卫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同时也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和拯救,体现了成长与救赎的双重性。
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探索,通过不断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和价值追求。
成长与救赎
善良与助人为乐
小说中众多人物都表现出了善良与助人为乐的品质
人性中的光辉
小说中不少人物都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光辉,即使在困境中也保持着乐观、坚强和勇敢的态度。
温情与友爱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友爱精神。
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过得很顺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对手。"
—— 加缪
同样是第一人称,观察视角也是有变化的,有时是成人视角,比如刚才的那一段,有时又是儿童视角,尝试课文中找出作者用孩子的眼光和口吻来审视的内容。
当“我”第一次看到米考伯先生时,“我”把他光秃秃的脑袋形容成一个鸡蛋;
当“我”第一次看到自己借住的阁楼房间时,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像一个蓝色的松饼;
大卫把继父摩德斯通形容为一条恶狗和毒蛇;
正直的佩格迪兄妹,他们两人的脸都是红彤彤的,但在小大卫眼中却有不同,看着女仆佩格迪红苹果似的脸,小大卫会好奇小鸟为什么不去找她;
看到靠海为生的佩格迪先生的脸,小大卫觉得他和海虾螃蟹龙虾一个样,放进热水时黑不溜秋,出来时就红不愣登;
因为源于儿童视角,我们读来会觉得童趣十足,有时又因为成人视角的镜头叠加,又会悲从中来。
小说以大卫这个孩童的视角,通过回忆他自身的经历讲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这样的叙述有什么好处?
(1)以大卫孩童的视角进行回忆,以他的所见所闻推动情节发展,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感,也使小说的结构非常明晰。
(2)用孩童的纯真善良的眼光看待世界,特别是米考伯一家给予他的帮助和关怀,表现了作家给予孩童的人道主义关怀。
(3)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狄更斯借“大卫孩童时悲惨的经历”来唤醒人们对于社会底层儿童的广泛关注,以期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
(4)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时代特点,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5)第一人称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真实而具体地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
学习活动四:比较文中同为第一人称的两个不同视角(成人与儿童)在表达效果上有怎样的不同。
成年的“我”追忆往事的视角和儿童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前者是一种外视角,有着全知的特点(这种全知是相对于儿童体验视角的限知而言的);后者属于内视角,有着限知的特点。成年的“我”的视角有着明显的“记忆”性质 ,而儿童的“我”的视角则具有“视觉”性质。
成人视角———表达比较冷静、客观,表现出成年大卫理性睿智的特点。 儿童视角———表达率真,符合小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表现出童年大卫在遭遇人生变故时的委屈、痛苦心理与大卫善良、对朋友毫无保留的真诚的形象。
变换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成为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变换感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在选文中,就出现了多种人物话语方式,如第 6—21 段,就采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而大量的引述语和引号的使用,就延缓了叙事的“速度”,打断了叙述的“自然语流”,这 种“延缓”与“打断”恰恰赋予了儿童视角的“我”更多的观察时间,增强文本的真实性;同时,直接引语的“直接性”与“生动性”,对于“陌生人”米考伯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强化与强调的作用,呈现了文本幽默讽刺的叙述态度。在文本中,这两种视角始终是以交织、交替的状态存在着的,而“区别”的目的是要体认不同眼光的各自特征与存在价值。